跳转到内容

台湾总督府成德学院

坐标25°02′44″N 121°35′18″E / 25.045539°N 121.588303°E / 25.045539; 121.58830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5°02′44″N 121°35′18″E / 25.045539°N 121.588303°E / 25.045539; 121.588303

 大日本帝国行政机関
财团法人台北成德学院
台湾总督府成德学院
臺灣總督府たい わん そう とく ふ
成德學院せい とく がく いん
役职
院长紫云玄范(首任)
组织
上属机构台湾总督府外局台湾总督府少年教护院
概要
所在地 日治台湾
台北州七星郡内湖庄后山埤
设置1909年年10月29日 (1909年-10-29)(设立)
1922年年4月27日 (1922年-04-27)(总督府接收)
1934年年10月10日 (1934年-10-10)(改称成德学院)
廃止1946年3月1日
后身中华民国 台湾省救济院
授权法源
少年教护法

台湾总督府成德学院台湾日治时期的少年感化教育机构,位于台北州七星郡内湖庄后山埤,为台湾第一所少年感化教育机构,也是二战前唯一一所。原址现为台北市立成德国民中学

介绍

日本本土的感化教育自明治维新后引进,并在1908年修正《感化院法》,将过去留置不良少年的惩治场改为感化院,,收容不满14岁的罪犯。在台湾方面,佛教净土真宗本愿寺派自日本领台后积极在台湾传教,除了建立佛寺、设置学校、监狱传教等,其运用在日本内地的感化教育经验,于1909年在台北厅大加蚋堡后山埤庄设立了台湾第一个少年感化教育机构“财团法人台北成德学院”,于同年10月29日开院,院长为紫云玄范[1]。其感化教育依佛教主义,以德育为重点,让院生改过向善,并交受农业、手工业等技艺[2]

1922年4月27日,《感化法》施行于台湾,台湾总督府于同时公布《台湾总督府感化院规则》,并将台北成德学院改由政府管理,改称“台湾总督府成德学院”。1934年10月10日,日本内地的《感化法》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少年教护法》;台湾总督府感化院因而改称台湾总督府少年教护院,而“台湾总督府成德学院”则改称为“成德学院”。成德学院定位为特殊的小学校,院生在上午需学习寻常小学校的科目,在下午则是学习职业教育,并强制院生住宿。入院生为18岁以下,且未有实际不良行为者,其原因多为赌博、浪费、翘课、交坏朋友而留宿在外等原因。不良行为较严重且有实际犯行的少年,则是送至新竹少年刑务所[3]。成德学院的职员多是有学校教育经验或从事社会事业经验者,但由于台湾总督府尚不重视感化院的设置,且新竹少年刑务所收容人数远多于成德学院,感化教育仍不发达[4]

二战后,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民政处于1946年3月1日在成德学院原址设立“台湾省救济院”[5],并沿用原成德学院的房舍,在1948年1月改称“台湾省立台北救济院”,在1976年7月1日再改称为“台湾省立台北仁爱之家”。于1976年9月,经台湾省及台北市长会议决定,将土地及房舍售予台北市政府;而仁爱之家在1985年迁建至台北县新店市屈尺,为现今的卫生福利部北区老人之家[6]。1991年,台北市立成德国民中学设立,其名称来自昔日的成德学院。

参考资料

  1. ^ 臺北成德學院建設ノ為メ土地收用規則ヲ臺北廳大加蚋堡後山陂庄ニ施行ス. 台湾史料稿本. 1909-09-09. 
  2. ^ 得能弘一、林欐嫚. 臺灣少年感化教育之開端與日本真宗本願寺派的關係:以成德學院設立之背景為考察中心 (PDF). 圆光学报. 201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14). 
  3. ^ 成德學院要覽. 成德学院. 1935-12-08. 
  4. ^ 林政佑. 評山田美香,《日本植民地‧占領下の少年犯罪―台湾を中心に》 (PDF). 新史学. 2016-06. 
  5. ^ 成德學院財產交由臺灣省救濟院接管案. 行政长官公署档案. 1946-10. [失效链接]
  6. ^ 關於本家- 歷史沿革. 卫生福利部北区老人之家.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