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结集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初期佛教 |
|
第三次结集又称华氏城结集,佛教术语,“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经典。在大约佛陀入灭235年前后,由阿育王召集在华氏城举行。当时有大量外道为了供养混入佛教,比丘僧伽不同他们一起举行布萨会和自恣会,因此阿育王园寺(鸡园寺)七年没有举行布萨会,阿育王请回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平息诤论举行布萨会。在阿育王遣散所有外道之后,帝须尊者举行布萨会,此后选取了一千位通达三藏的阿罗汉进行合诵,合诵历时九个月完成。
由于这次结集仅保存在南传佛教文献中,而无其他资料佐证,有许多佛学家对这次集结持怀疑态度[1]。北传佛教有大众部、正量部和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发生在阿育王时代的第三次结集。
传教
这次结集的最重要成果是派遣了精通佛陀的法与律并默记于心的僧侣到九个不同的国家去传教。
国家 | 传教者 |
---|---|
(1) Kasmira-Gandhara (迦湿弥罗-健驮逻) | Majjhantika/Mahyantika 末阐提尊者[2] |
(2) Mahisamandala (迈索尔) | Mahadeva 摩诃提婆尊者[2] |
(3) Vanavasi(瓦纳瓦西) | Rakkhita 勒弃多尊者 |
(4) Aparantaka (北部古吉拉特、卡提瓦、喀奇和信德) | Yona-Dhammarakkhita 希腊人昙无德尊者[3] |
(5) Maharattha (马哈拉施特拉) | Mahadhammarakkhita 摩诃昙无德尊者[4] |
(6) Yona (希腊世界)[5] | Maharakkhita 摩诃勒弃多尊者 |
(7) Himavanta (喜马拉雅山边萨特莱杰河上游) | Majjhima 末示摩尊者[6] |
(8) Suvannabhumi 金地(现属缅甸的孟族地区/泰国) | Sona, Uttara 须那迦尊者、郁多罗尊者 |
(9) Lankadipa (斯里兰卡) | Mahamahinda 摩哂陀尊者 |
到斯里兰卡、迦湿弥罗和健驮逻的传教非常成功,导致了佛教在这些地区的长期存在和居主导地位。
然,天爱思惟、依法之胜利,此才是最上之胜利。而此胜利,天爱既再三于(此朕之领内)并至六百由旬止,凡于诸邻邦人之间 —— 于此有称为安提瑜迦之臾那王,又越过其安提瑜迦王,有称为土罗耶王、安提奇那王、摩迦王、阿利奇修达罗王之四王,在南方可得周达诸王、般提耶诸王,以至锡兰王。如此,在此(天爱)王之版图于臾那人,于柬埔家人之间的那婆加人、于那婆般提人之间的普暗人、于美提尼奇耶之间的安睹罗人、于波邻达人之间亦到达随顺天爱法之教敕。更于天爱之使臣未到达之处,诸人闻而进行随顺于法,以实行天爱之法、制规及法之教敕,又将来亦应随顺。依如此之事,于一切处所得之胜利,不问其如何者,即于,何处皆是此喜悦为本质之胜利。然,此喜悦实轻微之事而已。天爱思惟,唯关于后世者持大果也。
斯里兰卡编年史《大史》记载:在公元前2世纪,臾那大法护长老带领三万比丘从臾那的亚历山大而来,参与了杜多伽摩尼王兴建大窣堵坡,杜多伽摩尼王与《弥兰王问经》所记述的米南德一世同时在位。
其他部派
基于现代学者的整理[8],其他部派第三次结集还有:
- 说一切有部: 《大毘婆沙论》记载,在摩揭陀国华氏城鸡园寺,大天比丘提出对阿罗汉余习和证道机缘的五种说法(大天五事)[9],导致了佛教根本分裂。[10]《异部宗轮论》记载此事件发生在孔雀帝国阿育王时代。[11]《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引真谛《部执论疏》)说:“王妃既有势力,即令取破船,载诸罗汉,送恒河中。罗汉神通飞空而去,往罽宾国。… …阿输柯王问众人云:诸阿罗汉今并何在?有人答云:在罽宾国。即遣往迎尽还供养。大天先既改转经教,杂合不复如本。诸阿罗汉还复聚集,重诵三藏。……至此时,三藏已三过诵出”。[12]所以三百多年后迦腻色迦王时的结集[13]依次就是第四次结集。
- 犊子部[14]: 西藏翻译的毘跋耶(清辨)的《异部精释》。所举部派分化的不同传说中第三说为正量部[15]的传说:“世尊般涅槃后,一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而至摩诃钵土摩王时[16],于华氏城集诸圣众”。“僧伽诤论大起,长老龙及坚意等多闻者,宣扬根本五事。……由是分为二部”。“如是僧伽纷争,经六十三年,及犊子长老,集诸僧伽,息诸诤论,举行第三结集”。[17]
- 大众部:“中天竺昔时。暂有恶王御世。诸沙门避之四奔。三藏比丘星离。恶王既死更有善王。还请诸沙门还国供养。时巴连弗邑有五百僧。欲断事而无律师。又无律文无所承案。即遣人到祇洹精舍。写得律本于今传赏。……佛泥洹后。大迦叶集律藏为大师宗……。大迦叶灭后。次尊者阿难……。次尊者末田地……。次尊者舍那婆斯……。次尊者优波崛多……。于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昙摩崛多别为一部[18]。次弥沙塞别为一部[19]。次迦叶维复为一部[20]。次萨婆多。……自上诸部义宗各异。……于是五部并立纷然竞起。各以自义为是。时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于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王言若尔者。当行筹知何众多。于是行筹取本众筹者甚多。以众多故。故名摩诃僧祇。”[21]
背景知识
摩揭陀王世系
- 《阿育王传》:阿阇世王、优陀那拔陀罗王、文荼王、乌耳王(Kakavarna)[22]、莎破罗王、兜罗贵之王、莎呵蔓荼罗王、波斯匿王、难陀王、频头莎罗王。[23]《阿育王经》:频头娑罗王的父亲是旃那罗笈多王。[24]
- 《善见律毘婆沙》:阿阇世王、郁陀耶跋陀罗王[25]、阿㝹楼陀王、闵蹰王、那迦逮婆迦王、脩脩佛那迦王、迦罗阿育王(Kalashoka)、迦罗阿育王十子、九难陀王、栴陀掘多王、宾头沙罗王。[26]
五师传承
佛教典籍记载了阿育王所尊崇的优波毱多尊者[27]和目揵连子帝须尊者的传承:
据《阿育王传》商那和修尊者与摩田提尊者都是阿难尊者的弟子,摩田提尊者[31]、商那和修尊者[32]、优波毱多尊者[33]和阿育王[34]为佛灭百年之后的人物。《大唐西域记》引“迦湿弥罗国志”称末田底迦尊者在佛灭后第五十年来迦湿弥罗建国传教[35]。按《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奢搦迦尊者与弟子邬波笈多尊者等离世后[36]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印顺法师《佛教史地考论》[37]称商那和修尊者就是第二次结集八大长老中的娑那参复多尊者[38]。据《善见律毘婆沙》当时年少的悉伽婆尊者参与了第二次结集。[39]
律分五部
据东汉安世高三藏(公元147年-170年于汉地译经传教)译《大比丘三千威仪》[40]:
- 萨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导利法化。应着绛袈裟。
- 昙无德部者。奉执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袈裟。
- 迦叶维部者。精勤勇决、拯护众生。应着木兰袈裟。
- 弥沙塞部者。禅思入微、究畅玄幽。应着青袈裟。
- 摩诃僧部者。勤学众经、敷演义理。应着黄袈裟。
参见
注释及引用
- ^ 如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如果照锡兰传所说,在部派分裂完成之后,则依分别说净化僧伽是否可能?此外㤭赏弥、桑其、鹿野苑等地的僧伽之诤是否也平息得了?至于谈到挑选千人比丘结集,是否可能包括其它部派的比丘?这些事恐怕都不可能。因此,就整个印度佛教僧伽的行事来看,很难承认有第三结集。
- ^ 2.0 2.1 《善见律毘婆沙》:(阿育王言)大德。我此二子众僧为度。令我得入佛法。众僧已受。即推目揵连子帝须为和尚。摩呵提婆为阿阇梨。授十戒。大德末阐提为阿阇梨。与具足戒。是时摩哂陀年满二十。即受具足戒。
- ^ 《三论玄义》:“……名法护部。其本是目连弟子。得罗汉恒随目连往色界中。有所说法皆能诵持。自撰为五藏。三藏如常。四咒藏。五菩萨藏。有信其所说者。故别成一部也”。《舍利弗问经》:“目犍罗优波提舍,起昙无屈多迦部”。据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优波提舍Upatiṣya,是舍利弗Śāriputra的名字。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传说:阿育王时,有Dhammarakkhita大德,曾奉派去阿波兰多迦Aparāntaka宏法。当时的领导人物,名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 这位Dhammarakkhita,汉译 ‘善见毘婆沙律’,就直译为昙无德。这么看来,以目犍连(优波提舍)为大师的昙无德,显然就是目犍连子帝须所领导的昙无德;目犍连子帝须,也就是目犍罗优波提舍的别名。依昙无德所宏传而发展成的部派,就名昙无德部。”
- ^ 据印顺法师引述冢本启祥《初期佛教教团史之研究》:在西印度那私迦等,发见与法上部、贤胄部有关的铭文。《三论玄义》: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部复出四部。……所执异故。故成四部。一法尚(法上)部。即旧昙无德部也。
- ^ 南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中注解为汉地。实指希腊化地区特别是巴克特里亚。
- ^ 据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铜鍱部所传:目犍连子帝须时,阿育王派遣大德,分化一方。有迦叶(饮光)姓长老、末示摩 Majjhima等,宏化于雪山边国Himavanta。末示摩的遗骨,已在Sāñchī发现。属于分别说部的饮光部,可能由这一系的发展而成。”
- ^ 汉语直译取自《南传大藏经》之《阿育王刻文》。参看迦如迦达婆罗多法敕:摩揭陀国之天爱王敬礼于僧伽,述(问候)其少病时之乐住。诸大德,诸师知朕既对几何佛陀、法、僧伽而有恭敬与信心,诸大德,如何之事是薄伽梵佛陀所说此皆是善说。而且诸大德,今朕思维:“如此正法得久住”,而得指示(如下):(即),诸大德,此等之法门,于毘奈耶最胜(法说)、圣种(经)、当来怖畏(经)、牟尼偈、寂默行经、优婆帝沙问(经)及关于妄语而薄伽梵佛陀所说罗睺罗(经)即是也。诸大德,朕希望众多之比丘众及比丘尼常常专听闻此等之法门而使思念,(希望)优婆塞优婆夷亦如此。诸大德,朕如是(目的,即此四众)为得知朕意愿以刻此。
- ^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章“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第四项“不同部派的不同结集”。
- ^ 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一:大天名高德大。果证年卑。王贵钦风。僧徒仰道。既而卓牢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大天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大天解言。(1)诸阿罗汉。烦恼漏失二事俱无。为魔所诱。或以不净涂污其衣。乍如漏失。……(2)诸见谛者。烦恼理疑。虽皆断尽。疑杌为人。事疑犹在。……(3)无知有二。谓染不染。诸阿罗汉。染者皆尽。不染犹在。……(4)舍利子等诸利根者。尚因善友令其入道。余因令入其事不惑。……(5)诸宿习者。修已多生。临证果时。因佛言教说苦空等。闻便入道证获圣果。若不说苦声深厌。圣道无由得起。
- ^ 《大毘婆沙论》卷第九十九: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作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于后渐次鸡园寺中。上座苾刍多皆灭殁。十五日夜布洒他时。次当大天昇座说戒。彼便自诵所造伽他。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多闻持戒修静虑者。闻彼所说无不惊诃。咄哉愚人宁作是说。此于三藏曾所未闻。咸即对之翻彼颂曰。“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汝言非佛教。”于是竟夜斗诤纷然。乃至终朝朋党转盛。城中士庶乃至大臣。相次来和皆不能息。王闻自出诣僧伽蓝。于是两朋各执己诵。时王闻已亦自生疑。寻白大天。孰非谁是我等今者当寄何朋。大天白王。戒经中说若欲灭诤依多人语。王遂令僧两朋别住。贤圣朋内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王遂从多依大天众。诃伏余众。事毕还宫。尔时鸡园诤犹未息后随异见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时诸贤圣知众乖违。便舍鸡园欲往他处。诸臣闻已遂速白王。王闻既瞋便敕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臣奉王言便将验试。时诸贤圣各起神通。犹如雁王陵虚而往。复以神力摄取船中同舍鸡园未得通者。现诸神变作种种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王闻见已深生愧悔。闷绝躃地水洒乃苏。速即遣人寻其所趣。使还知在迦湿弥罗。复固请还僧皆辞命。王遂总舍迦湿弥罗国。造僧伽蓝安置贤圣众。随先所变作种种形。即以摽题僧伽蓝号。谓鸡园等数有五百。复遣使人多赍珍宝营办什物而供养之。由是尔来此国多有诸贤圣众任持佛法。相传制造于今犹盛。波吒梨王既失彼众。相率供养住鸡园僧。
- ^ 《异部宗轮论》:“佛、薄伽梵般涅盘后,有百余年,先圣时淹,如日久没。摩揭陀国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
- ^ 澄禅《三论玄义检幽集》:部执疏曰。(大天)布萨时既诵此偈复语诸弟子云。佛昔在世。诸天及四部众弟子所说。佛皆印可。令阿难受持悉称为经。佛已灭度。若有聪明人能说法者。亦得作经。汝等若作经者。随意作之。诸阿罗汉既见其欲破灭佛法。有来呵责者。其反呼诸罗汉为凡夫轻咲之言。不解法相。诸阿罗汉与其共诤。汝若道我是凡夫者。我当共汝捔其力。于是诸阿罗汉现通相。或从此地入从彼地出。其既见此变。恐诸圣众坏其徒众。以白王妃。王妃既有势力。即令取破船载诸罗汉送恒河中。罗汉通飞空而去。往罽宾国。或作浮鸠或飞往彼国。至彼即复本身。彼国仍起寺名浮鸠寺。无忧王妃后遂反迷。自思惟之他人供养得真罗汉。我云何供养如此庶人。深自改悔。从诸有忏谢先譬咨受佛法。亦得须陀洹果。大天从此以后身自老死。阿输柯王问众人云。诸阿罗汉今并何在。有人答云。在劫宝国。即遗往迎。尽还供养。大天先既改转经教杂合不复如本。诸阿罗汉还复聚集重诵三藏。于此时中所执有异。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至此时三藏已三过诵出。第一于七叶岩中诵出。第二毘舍离国内跋阁檀行十事。耶舍比丘是阿难弟子。其人集七百人刊定重诵三藏也。第三即是此时。
- ^ 布顿《佛教史大宝藏论》:佛灭度后一百六十年,正当‘花开城’无忧王在世时,由于诸阿罗汉用梵语、俗语、讹误语、罗刹语诵读佛典,他们的徒众也因随此(诵法)而分开,成为十八家。由于产生了不同的宗派,而使佛教混乱起来。后由阿罗汉和善巧的凡夫等在‘健陀罗寺’中聚会,结集法藏。”
- ^ 《三论玄义》:……名可住子弟子部。即是旧犊子部也。言可住子弟子部者。有仙人名可住。有女人。是此仙人种。故名可住子。有阿罗汉。是可住女人之子。故名可住子。此部是此罗汉之弟子。故名可住子弟子也。舍利弗是罗睺罗和上。罗睺罗是可住子和上。此部复是可住子之弟子。舍利弗释佛九分毘昙名法相毘昙。罗睺罗弘舍利弗毘昙。可住子弘罗睺罗所说。此部复弘可住子所说也。
- ^ 《三论玄义》: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部复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毘昙不足。更各各造论取经中义足之。所执异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旧昙无德部也。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有大正量罗汉。其是弟子。故名正量弟子部。此三从人作名。四名密林部。从住处作名也。
- ^ 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印度往世书把难陀王和大莲华王当作阿育王的第四和第五代后人:“阿育王有十一个儿子,最殊胜的是鸠那罗。他出家以后,证阿罗汉果,因此以后未即王位,但他的儿子毗伽多阿育登位。毗伽多阿育王的儿子勇军因为修持毗沙门天妃吉祥天女法。对于众生略无侵损而享用不尽。那时末土罗有耶式迦婆罗门显著地信仰佛教。建立沙罗婆底(Śaravāti)伽蓝。那时牟卢咤国某地,有个商主的儿子名叫大天。是一个杀父母阿罗汉造三无间罪的人。由于自己的罪恶心中忧闷,因而来到迦湿弥罗。隐瞒了自己的行为而作比丘,智慧锐敏,熟习三藏。心里异常追悔,在庙里努力修定。魔对他加持,众人认为他是阿罗汉,利养敬事也就大为增加。偕众多比丘眷属赴沙罗婆底伽蓝,和比丘们轮流诵读《波罗提木叉经》(别解脱经)时,轮到了大天,在诵经结尾时宣说:诸天无明斯。道自声流起。犹豫他令入。此是佛教法。圣众和一些老比丘说这不是经中的词句,年轻比丘大部都友党大天,因而兴起争论。此外,他对一些经义还作了不少颠倒的说法。他死了以后,有个跋陀罗比丘——有人说他是恶魔的化身——对于教义也生起好多争论而疑难之点。他宣扬“答复他人、不知、犹豫、观察、养育自性。”等五事,而赞叹为本师的教法。同此很多智慧不同的人对于寻求理解佛说的方式产生了差别。由于各种犹豫、怀疑转为兴起争论。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讲说各种经典的人们,字契和说法逐渐形成,因而产生各种长短不同的词语。阿罗汉等一些有识之士虽然打算消灭这种争论,但凡夫比丘们,被魔师压制争论不休。大天和跋陀罗死去时,比丘们才知道他俩的本来面日。勇军王去世,他的儿子难陀继位,统治国家二十九年。这时多闻的那伽比丘屡次赞扬五事,引起僧伽的剧烈争论,因而分为四部。华氏城中难陀王的儿子大莲华供养一切僧伽。追随上座那伽的坚意比丘广宣五事,争论加剧,因而四部开始分裂为十八部。”把在阿育王之后迦腻色迦王时的结集称为第三次结集,而第二次结集记载为在阿育王时代:“圣者优婆崛多付法于圣者提地迦。(提地迦将佛法传入吐货罗国、东方迦摩缕波国、西方摩腊婆国。) 这时大约阿育王诞生不久,在他们以后渐次使婆罗门约五百人敬信三宝,长时期内护持佛教,利益有情之后,付法于圣者讫里瑟拿。而在摩腊婆国邬阇衍那地方示寂。当圣者提地迦未付法与圣者讫里瑟拿以前,多年生病,只住在摩腊婆的侨赏弥地方,对四众传授经教。毗舍离的比丘们以为上座生病,怎能得到正确的教诲,因此不到他跟前。在行十事非法的同时宣称“这是法,这是戒律,这是本师的教示。”耶舍等七百阿罗汉予以驳斥,在俱苏摩补梨(Kusumapurī)伽蓝中,由栗遮毗族(Liccavi)出身的难陀因王(Nandin)任施主,作第二结集。此中的七百阿罗汉在(阿育王诸兄)六城分立时仅仅是住在毗舍离地区的多闻的俱解脱阿罗汉,因此第二结集是部分的结集。”进而在频婆娑罗王到阿育王之间的摩揭陀国王为:阿阇世王、妙臂王(Subāhu)、妙弓王(Sudhanu)、摩诃因陀罗王(Mahendra)、遮摩沙王(Camaśa)。而阿育王的父亲是他卢地区(Tharu)瞻钵那国(Campavarna)的日种王尼弥多(Nemita)。此传说的摩揭陀国王世系别无相似者,但也有两个阿育王并且相继在位,阿育王在第二次结集后杀兄即位,毘伽多阿育王先于大天五事,另据《阿育王经》记载毘多输柯(翻为除忧)是阿育王的同母弟弟。第二次结集是由离车族王者支持。大天五事晚于十事非法,只有一个大天。
- ^ 布顿《佛教史大宝藏论》:佛灭度后一百三十七年,难阿迦王及大莲王在世,当‘白崛城’长老‘大迦叶’和上师等还在世时,有一罪恶者名‘贤善’(Bhadra),装饰比丘外相,示现各种神通,使诸僧伽内部分裂,佛教发生混乱。那时正当‘龙军’及‘悦意’两位尊者护持教法,僧伽分成各部各家,经过了六十三年,‘上座寓母子部’,才结集法藏。
- ^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引真谛说:“法护(法藏的异译),是人名。此罗汉是目连弟子,恒随目连往天上人中。……法护既随师游行,随所闻者,无不诵持。目连灭后,法护习为五藏 :一、经藏;二、律藏 ;三、论藏;四、咒藏;五、菩萨本因,名为菩萨藏也。……此部自说:勿伽罗是我大师。”
- ^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引真谛说 :“有婆罗门名正地(化地的异译),解四韦陀论,及外道诸义,为国之师。后厌世出家,得罗汉果。读佛经有缺处,皆将韦陀论、毘伽罗论庄严之,如佛口说,义皆具足。”
- ^ 饮光部又名善岁部或音译为迦叶遗部。《三论玄义》:“(善岁)七岁得罗汉,值佛闻法,皆能诵持。撰集佛语,次第相对:破外道为一类,对治众生烦恼复为一类。”
- ^ 《舍利弗问经》:“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名曰弗沙蜜多罗。……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四众。……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还复滋繁。……时有比丘名曰总闻。咨诸罗汉及与国王。分我经律多立台馆。为求学来难。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亟立诤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曰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有万数。时取白者只有百数。王以皆为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祇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为他俾罗也。他俾罗部。”
- ^ 印顺法师《佛教史地考论》:现存的梵本 ‘阿育譬喻集’Aśokāvadāna所说的王系,与晋译相同,仅名字小异。如优陀那跋陀罗作Udāyibhadra(优陀耶跋陀罗),乌耳作 kākavarṇin(迦迦婆罗那),莎破罗作Sahālin(莎诃罗),莎诃蔓陀罗作 Mahāmaṇḍala(摩诃曼陀罗)。安法钦所传的王统,为印度旧有的传说,但宋、梁二译都缺。所以这不能确定为‘阿育王传’的原本如此,仅可说梵本有此不同(梵本是常有不同的)。旃陀罗笈多以前,当然是还有王统的。或者采用印度的某一传说,使与佛世的王统相衔接,用意并无不合,问题在传说的是否正确。从阿阇世王到难陀王,佛教的传说,“古事集”的传说,又多而出入又大。安法钦所有的特殊部分,与锡兰的传说也不一致。正确而众说一致的,还只是从旃陀罗笈多到阿育王──三世。
- ^ 《阿育王传》:频婆娑罗王子名阿阇世。阿阇世子名优陀那拔陀罗。优陀那拔陀罗子名文荼。文荼子名乌耳。乌耳子名莎破罗。莎破罗子名兜罗贵之。兜罗贵之子名莎呵蔓荼罗。莎呵蔓荼罗子名波斯匿。波斯匿子名难陀。难陀子名频头莎罗王。花氏城频头莎罗子名宿尸魔时。瞻婆罗国有婆罗门生一女宝。……嫁与频头莎罗王为妻。……共相爱乐而生一子。母言我忧患尽除。即为作字名阿恕伽。
- ^ 《阿育王经》:乃至波吒利弗多城。有王名旃那罗笈多(翻月护)。时王有子名频头娑罗。
- ^ 《长阿含经·沙门果经》:王阿阇世韦提希子以十五日月满时。……王又命第一太子优耶婆陀而告之曰。今夜月十五日月满时。与昼无异。当何所施作。太子白王言。今夜十五日月满时。与昼无异。宜集四兵。与共谋议伐于边逆。然后还此共相娱乐。
- ^ 《善见律毘婆沙》:尔时阿阇世王,登王位八年佛涅槃,此年师子童子,而于彼洲初立作王;又有童子,名毘阇耶,往师子洲中,安立人民住止处竟。尔时阎浮地王,名郁陀耶跋陀罗,登王位已十四年,此毘阇耶,于师子洲中命终。郁陀耶跋陀罗,已十五年,半头婆脩提婆,于师子洲登王位。尔时阎浮利地,若那迦逐写迦,登王位二十年,半头婆脩提婆王,于彼命终,阿婆耶即代为王。阎浮利地王,名脩脩佛那迦,作王十七年,阿婆耶王二十年,有波君茶迦婆耶,起兵伐阿婆耶王,得仍即立代为王。阎浮利地王,名迦罗育,在位已十六年,波君茶迦婆耶,已十八年。阎浮利地王,名栴陀掘多。作已十四年,波君茶迦婆耶命终,闻茶私婆代。阎浮利地王,名阿育,已在位十七年,闻茶私婆命终,天爱帝须代。尔时佛涅槃后,阿㝹楼陀王、闵蹰王,在位各八年。那迦逮婆迦,作王十四年。脩脩佛那迦,作王十八年。其儿代名阿育,作王二十八年。阿育王有十儿,并登为王二十二年。次玖难陀代,作王二十二年。复有栴陀掘多,作王二十四年。宾头沙罗王代,在位二十八年。阿育王,代位已十八年,摩哂陀到师子洲中。
- ^ 婆薮跋摩《四谛论》:“优波及多《道理足论》(Netrīpada)说。能令至无余涅槃界故。故贪爱尽得名灭谛。虽然有余无余二涅槃界。皆名灭谛。”
- ^ 《阿育王传》:“佛从是渐进向拘尸那城。佛欲般涅槃告摩诃迦叶言。于我灭后当撰法眼。使千年在世利益众生。迦叶答言。请受尊教。……佛敕摩诃迦叶、释提桓因、四天王等已。便至拘尸那城娑罗林中双树间宿。涅槃时至告阿难言。汝于娑罗林中北首敷置。我于今日中夜当入涅槃。而说偈言:‘诸有皆回覆。生老如波浪。度死之大海。舍身如弃唾。至无畏涅槃。死魔竭大怖。三有海渊广。解脱师能度。’说此偈已即入涅槃。”“尊者迦叶集修多罗及阿毘昙毘尼已讫。……重作思惟。我极年迈身为老坏臭烂之身甚可厌恶。涅槃时到。尊者迦叶以法付嘱阿难而作是言。长老阿难佛以法藏付嘱于我。我今欲入涅槃以法付汝。汝善守护。阿难合掌答尊者言。唯然受教。时王舍城有一长者生一男儿。合衣而出衣名商那。即名此儿为商那和修。以渐长大将入大海。迦叶语阿难言。商那和修发意入海得宝来还欲作般遮于瑟。若作会已汝度令出家以法付嘱。”“尊者阿难语。言世尊以法付嘱于我而入涅槃。我今亦付嘱汝之佛法而入涅槃。汝等当于罽宾国中竖立佛法。佛记:我涅槃后。当有摩田提比丘。当持佛法在罽宾国。”“尊者阿难语商那和修。佛以法付嘱尊者迦叶。迦叶以法付嘱于我。我今欲入涅槃。汝当拥护佛法。摩突罗国有优留曼荼山。当于彼立塔寺。时有长者兄弟二人。一名那罗。二名拔利。佛说此二檀越。当于此优留曼荼山造僧房阿练若处。摩突罗国有长者名毱多。当生一子名优波毱多。汝好度使出家。佛记此人我百年后当大作佛事。”“商那和修语优波毱多言。如来以法付嘱尊者摩诃迦叶。迦叶便以付嘱我和上阿难。和上以法付嘱于我。我今以法付嘱于汝。此摩突罗国有善男子。名提地迦。汝当度使出家付其佛法。”“(优波毱多)语提多迦言。子佛以法付嘱迦叶。迦叶以法付嘱阿难。阿难以法付我和上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嘱于汝。”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尊者(阿难)报(末田地那)言。子世尊以教付迦摄波然后涅槃。大迦摄波转付于我我今付汝。所有教法当善护持。世尊记曰:‘迦湿弥罗国。床卧之具所须易得。与定相应最为第一。’佛复记汝:‘我涅槃后满百岁时。有一苾刍名末田地那。令我教法流行此国。’是故汝今应可于彼宣扬圣化。”“时具寿阿难陀。告奢搦迦苾刍曰。尊者大迦摄波。以世尊教付嘱于我已般涅槃。我今转付于汝。而取灭度汝可守护。当于末度罗国有牟论荼山可造住处。于此国中有长者子。世尊已记当为寺主。又此国内有卖香人名曰笈多。当有一子名邬波笈多。汝度出家。世尊记:‘彼名为无相好佛。然我涅槃百年之后大作佛事。’”“(奢搦迦)告邬波笈多曰。汝今应知。如来大师以其教法。付嘱大迦摄波便入涅槃。时大迦摄波亦以教法。付我邬波驮耶(和尚)而入涅槃。邬波驮耶以法付我亦入涅槃。我今以法付嘱于汝当般涅槃。汝今宜于圣教。当善护持勿令亏灭。佛所制者皆应奉行。” - ^ 南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亦如第二须那拘集众出毘尼藏无异。”,依据《南传大藏经》之《一切善见律注序》更正为:“亦如第二耶须拘迦乾陀子集众出毘尼藏无异。”
- ^ 《善见律毘婆沙》:三集众谁为律师。于阎浮利地。我当次第说名字。第一优波离。第二驮写拘。第三须那拘。第四悉伽婆。第五目揵连子帝须。此五法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乃至第三集律藏。从第三之后。目揵连子帝须临涅槃。付弟子摩哂陀。
- ^ 《阿育王传》:“佛语阿难汝捉我衣。即便捉衣。遂即相将向罽宾国。到罽宾已佛告阿难。此地平正甚大宽广。阿难白佛言如是。世尊复告阿难。我百年后有比丘名摩田地。当安佛法于罽宾国。此罽宾国多饶房舍卧具。坐禅第一。”
《阿育王经》:“尔时世尊语阿难言。汝当捉我衣角。时世尊将阿难身昇虚空往罽宾国。至已语阿难言。汝见此处多山林不。阿难答言。已见世尊。复告阿难。此罽宾国我入涅槃百年后。当有末田地比丘。于此土立罽宾国。” - ^ 《阿育王传》:“复告阿难言汝今见是青树林不。唯然已见。阿难此是优留慢荼山。我百年后有比丘名商那和修。于优留慢荼山当作僧房。而度优波毱多。”
《阿育王经》:“阿难。汝今见彼远青林不。阿难答言。已见世尊。佛言。彼山名优楼漫陀。如来入涅槃百年后。当有舍那婆私比丘于彼山起寺。又说法教化优波笈多。令其出家。” - ^ 《阿育王传》:“佛于摩突罗国告阿难言。我百年后摩突罗国有毱多长者之子名优波毱多。教授禅法。弟子之中最为第一。虽无相好。化度如我。我涅槃已后当大作佛事。其所教化阿僧祇众生皆令解脱。”
《阿育王经》:“(佛)至摩偷罗国。于彼国告阿难言。于此摩偷罗国我入涅槃百年后。当有卖香商主名笈多。有儿名优波笈多。无相佛当作佛事。教化多人证阿罗汉果。……阿难当知。我后教化弟子优波笈多最为第一。” - ^ 《阿育王传》:“婆伽婆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佛告阿难。如是如是。阿难。佛不无缘而微笑也。汝今见是二小儿不也。已见世尊。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政法王号阿恕伽。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阿育王经》:“佛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精舍。……尔时世尊行至大路。于大路中有二小儿。……佛言。阿难。我于今者不无因笑。有因缘故如来应正遍知现此含笑。阿难汝见小儿以手捧沙置钵中不。阿难白佛。唯然已见。世尊又言。此儿者我入涅槃百年后。当生波吒利弗多城王名阿育。为四分转轮王信乐正法。当广供养舍利起八万四千塔饶益多人。” - ^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国志曰:国地本龙池也。昔佛世尊自乌仗那国降恶神已欲还中国。乘空当此国上告阿难曰:‘我涅槃之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如来寂灭之后第五十年。阿难弟子末田底迦罗汉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闻佛悬记心自庆悦。便来至此于大山岭。……时阿罗汉既得其地。运大神通力立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役使。以供僧众。”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尔时邬波笈多。以法付嘱具寿地底迦(此云有愧)。此既弘通正法教已。转付具寿黑色(梵云讫里瑟拏)。次复转付具寿善见(梵云苏跌里舍那)。如是等诸大龙象皆已迁化。大师圆寂。佛日既沈。世无依怙。如是渐次至一百一十年后。尔时广严城诸苾刍等。作十种不清净事。”
- ^ 印顺《佛教史地考论》四“优婆鵋多中心的法系”:从佛灭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间,有东方毘舍离Vaiśālī的七百结集,这是律家所传而为南北共信的史实。发起结集的,是耶舍,是阿难弟子;唯‘杂事’说是阿难的再传。罽宾所传的第三师商那和修,也是七百结集中的重要人物。十诵律作三菩伽Sambhuka;五分律与四分律作三浮陀Sambhūta;‘善见律’也有这位大德,名娑那参复多Sāṇasambhūta,都说是阿难的弟子。
- ^ 《四分律》:“一切去上座为第一上座。三浮陀第二上座。离婆多第三上座。婆搜村是第四上座。阿难皆为其和尚。”
《五分律》:“尔时论比尼法众。第一上座名一切去。百三十六腊。第二上座名离婆多。百二十腊。第三上座名三浮陀。第四上座名耶舍。皆百一十腊。”
《十诵律》:“尔时长老三菩伽。住摩偷罗国僧伽遮僧伽蓝精舍阿波大罗林中乌头婆罗树下。是三菩伽。持三藏得三明。有名称大阿罗汉。长老阿难弟子。” - ^ 《善见律毘婆沙》:尔时有大德和伽婆、栴陀跋阇。二人于众少年。通持三藏得三达智爱尽阿罗汉。是二人不及灭诤。诸大德语二长老。汝二人不及灭诤。众僧今依事罚汝。当来有梵天人名帝须。当托生目揵连婆罗门家。汝二人可一人往迎取度出家。一人教学佛法。
- ^ 僧祐《出三藏记集》录为失译。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录为安世高译。东晋失译《舍利弗问经》有相同的“各举所长、名其服色”。五部之说不晚于公元224年(三国东吴黄武三年),僧祐《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三《安玄传第三》:“后有沙门维只难者。天竺人也。以孙权黄武三年赍昙钵经胡本来至武昌。昙钵即法句经也。时支谦请出经。”《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三《支谦传第六》:“所出维摩诘、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二十七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出三藏记集》卷第七《法句经序第十三·未详作者》:“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自谦之辞。【前汉·韦玄成传】自称为仆,卑辞也)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