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費長房 (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費長房,亦名費節[1],生卒年不詳,四川成都人。中國隋朝著名的佛學翻譯家,其主要活動年代爲公元562597年(這僅是其《歷代三寶紀》一書裏提到的事實可考的年代,並非其生卒年代)。曾在成都某寺出家,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推動建德毀佛,因而被迫還俗。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於長安設置譯場,因費長房精通佛學,並精通諸子,被敕召入京,並以俗人身份被委任為翻經學士,此後在大興善寺擔任筆受工作。

漢代曾有同名同姓之人,其為術士,《後漢書·方術列傳》有傳。[2]

生平

費長房的生平在歷代史料中記載極少,最早提及費長房略歷的是唐代道宣在其《大唐內典錄》中所述:

《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右一部,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所撰。房本出家,廢僧侶,及隋興復,仍習白衣。時預參傳,筆受詞義。[3]

道宣後又在《續高僧傳》卷二的〈隋東都雒濱上林園翻經館南賢豆沙門達摩笈多傳〉中附錄了費長房的資料:

時有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本預細(應為『緇』)衣,周朝從廢因俗。傳通妙精玄理。開皇之譯,即預搜揚。勅召入京,從例修緝。以列代經錄散落難收,佛法肇興,年載蕪沒,乃撰《三寶錄》一十五卷。始於周莊之初,上編甲子,下舒(應為『錄』)年號,并諸代所翻經部卷目。軸別陳敘,凾(應為『亟』)多條例。然而瓦玉雜糅,真偽難分,得在通行,闕於甄異。錄成陳奏,下勅行之。所在流傳,最為該富矣![4]

在道宣之後,尚有《開元釋教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四分律搜玄記》《釋門正統》《釋氏通鑑》《佛祖統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氏稽古略》《華嚴懸談會玄記》《歷朝釋氏資鑑》《佛法金湯編》《釋文紀》《金剛三昧經通宗記》《錦江禪燈》等,均對費長房的略歷有所提及,不過大多是承襲道宣的說法。

譯經

費長房雖為翻經學士,卻並無自己所翻譯經典,其工作實為筆受。據現有文獻,費長房所筆受的佛經總計8部95卷,包括:

譯者 經名 卷數 翻譯年月 存佚
那連提耶舍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 15卷 開皇四年五月-五年二月
力莊嚴三昧經 3卷 開皇五年十月
阇那崛多 佛本行集經 60卷 開皇七年七月-十一年二月
善思童子經 2卷 開皇十一年七-九月
移識經 2卷 開皇十一年十-十二月
觀察諸法行經 4卷 開皇十五年四-五月
商主天子所問經 1卷 開皇十五年八-九月
曇無讖 合部金光明經 8卷 開皇十七年

撰著

費長房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其所撰的《歷代三寶紀》一書。《歷代三寶紀》,又名《開皇三寶錄》,略稱《長房錄》《三寶錄》《房錄》等,全書15卷,主要內容包括四個部分:

  1. 帝年(卷一至卷三)。費長房在「帝年」部份的記敘起自周莊王十年(前687),到隋開皇十七年(597),總計1274年。以佛教大事和重要政事為線,堪稱一部完整的佛教大事年表。
  2. 代錄(卷四至卷十二)。費長房以朝代為經,以譯人為緯,記敘自東漢至隋十七個朝代,197人翻譯的各種經典2146部,合6235卷。並為每一個譯人都附列了小傳。
  3. 入藏錄(卷十三、十四)。此部份分別大小乘經律論,著錄應入藏的經典,總計1076部,3292卷。此部份是費長房的創新與貢獻所在,此體例也為後代不少經錄所沿用。雖然漢文大藏經南北朝時期已初步形成,但遲至《歷代三寶紀·入藏錄》的出現,才說明漢文大藏經已經正式形成,因此可以說,《歷代三寶紀》的編撰完成是漢文大藏經正式形成的標誌。
  4. 總目(卷十五)。著錄〈上開皇三寶錄表〉、《歷代三寶紀》之總目以及歷代佛教經錄。

評價

後世對於費長房的評價都是通過對其《歷代三寶紀》的評價來體現的。最早作出評價的是在《大唐內典錄》中大量直接或間接引用《歷代三寶紀》資料的道宣。道宣在《大唐內典錄》中評價道:「瓦玉雜糅,真偽難分。得在通行,闕於甄異。」[5]

參考資料

  1. ^ 參見唐·法琳《辯正論》,《大正藏》第52卷,第521頁下欄。
  2. ^ 關於兩人區別,最早的記述見載於後唐景霄所撰《四分律鈔簡正記》卷四,「費長房者,漢時亦有同姓名者,但解陰陽術數,不閑佛法」。參見《卍新纂續藏經》第43冊,第70頁。
  3. ^ 參見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五,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5冊,第279頁。
  4. ^ 參見《大正藏》第50卷,第436頁。
  5. ^ 參見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50卷,第4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