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集
(重定向自集结)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結集(梵文:saṃgīti),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後諸弟子集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出佛說之法,結合集成大小乘經典。又作集結、集法、集法藏、結經、經典結集,亦稱為合誦或會誦。早期的佛教沒有書面和文字經典,僧眾以口頭傳誦方式傳承佛陀的教法。結集是指佛教僧團進行集會,由上座比丘主持,與會三藏比丘分別誦出佛的教法,由大眾對內容共同審定,再編成次第。不同的佛教宗派所共同承認的有二或三次的結集;經過多次結集,最终形成了現在經文的文字記錄。
詞源
結集的梵語saṃgīti,詞根爲saṃg-,和僧伽(saṃgha)的詞源相同,義爲集合的,印歐語同源詞如英文assemble(集合,收集)。
結集佛經次第
- 所有佛教宗派共同認同的結集:
- 第一次結集(王舍城結集):佛教初次興起時期,因為紙筆還未發明,沿袭古印度地区宗教典籍用口授传而没有文字記录。在佛陀入灭之后,眾弟子为了保证佛法的流传,在佛陀弟子大迦叶尊者的领导下,於灵鹫山下王舍城的七叶窟进行結集,共有五百名已證得四果羅漢的弟子参加。五百弟子共同推举阿难尊者口述結集“經”,推举优婆离尊者口述結集“律”,共同默契承认結集了經典的經律。此次結集称为王舍城結集、五百結集或七叶窟結集。根據不同宗派的經典,第一次結集還有如下幾種記載,被認為是在窟內結集的同時或不久後進行的,均為大眾部(傳聞是大乘佛教的前身)結集:
- 第二次結集(毘舍離結集):在佛滅百年之後,共有七百人在吠舍离(毘舍離)进行。本次結集後出現了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開啟了日後的部派佛教時期。
- 經緬甸主導的南傳佛教近現代的結集:
- 第五次結集:据巴利文《教史·第六章:缅甸史》記载,1871年,缅甸国王敏东(Mindon,1853—1878在位)召集兩千四百位高僧,於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結集,由國王主持。此次結集用五个月時間考订校对巴利三藏中以律藏爲中心的經典原文的同异。此次結集的三藏經典,镌刻在729块方形大理石上并竖立於曼德勒山麓固都陶佛塔(Kuthodaw,又譯拘他陀塔寺)中。
- 第六次结集:1954年5月17日卫塞节當日,缅甸佛教界於国家支持下举行第六次結集,目的在於团结佛教徒,增进上座部佛教之隆盛,提高缅甸独立国之地位。結集地点位于仰光北郊世界和平塔上,周圍建筑仿照第一次結集时的七叶窟而擺設。此次結集以第五次結集所镌刻之729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广採锡兰(斯里蘭卡)、泰国、高棉、伦敦巴利聖典協會文本,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此次結集邀请南传佛教各国比丘参加,北传国家比丘亦受邀观礼,费时二年多,至1956年之卫塞节完成。
其他說法
- 拘尸那羅結集:大藏經阿含部中的《佛般泥洹經》[1] 和《般泥洹經》[2] 記載在拘尸那羅舉行了首次四阿含經結集,在當時進行了文字作記录。有人以此作為第一次結集時已經將四阿含寫下來,非經過以後的幾次結集才完成四部阿含的證據。
參考文獻
- ^ 《佛般泥洹經》卷2:「大迦葉賢聖眾選羅漢得四十人,從阿難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寫經未竟,佛宗廟中,自然生四名樹,一樹字迦栴,一樹字迦比延,一樹字阿貨,一樹字尼拘類。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寫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樹,四阿含佛之道樹也。」因相約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淨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優婆塞戒有五,優婆夷戒有十。寫經竟,諸比丘僧各行經戒,轉相教化千歲,千歲之中有持戒者,應在第四彌勒佛所,彌勒世尊當為天說經法。」(CBETA, T01, no. 5, p. 175, c1-12)
- ^ 《般泥洹經》卷2:「大迦葉即選眾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三增一阿含,四雜阿含。此四文者,一為貪婬作,二為喜怒作,三為愚癡作,四為不孝不師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眾比丘言:「用寫四文,當興行於天下。」故佛闍維處,自生四樹,遂相撿斂,分別書佛十二部經。戒律法具,其在千歲中,持佛經戒者,後皆會生彌勒佛所,當從彼解度生死履。」 (CBETA, T01, no. 6, p. 191, a19-27)
外部链接
- 宏印法師:佛經的結集與特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教史上的結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