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城结集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初期佛教 |
|
五百结集,也通称为王舍城结集、第一次结集,“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经典。佛陀释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后,大迦叶尊者率五百阿罗汉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阇世王在王舍城[1]毘婆罗山[2]侧七叶窟[3]前兴建的讲堂[4],僧团举行了第一次结集活动,为佛教经律的起源。
佛教各部派经典都记载了此次结集活动,但是其叙述多少有出入。
佛灭
赤铜鍱部《长部·大般涅槃经》和法藏部《长阿含经·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陀八十岁时[5],于毗舍离城坐雨安居[6],宣布将在三个月后佛灭(般涅槃、涅槃、入灭)[7],后于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间般涅槃;大迦叶尊者于佛灭七日在从波婆城(Pāvā)至此的路上闻知此事[8]赶到主持了荼毘。
诸律藏记载,因有比丘言,在佛陀入灭之后,僧侣们就可无拘无束[9],大迦叶尊者发起了第一次结集。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在解说十二分教中譬喻所指时称律藏记载有《大涅槃譬喻》[10],《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在与其他部派《大般涅槃经》相当的《大涅槃譬喻》[11]后连贯记述了五百结集[12]。似法显译[13]《大般涅槃经》以佛陀在毘舍离城决定将入般涅槃为起始,未辑录此前佛在王舍城讲七不退法等事,结尾处提及了王舍城结集[14]。
结集内容
律藏
现存律藏都有一个犍度(章节),记载了大迦叶尊者位列上座之一[15],他组织这次合诵的详细过程。大迦叶尊者提问制戒因缘,优波离尊者回答诵出波罗提木叉,五百阿罗汉尊者共同认证正确无误由此合诵形成了律藏。
经藏
由大迦叶尊者先提问,阿难尊者回答问题诵出佛陀所说诸经,五百阿罗汉尊者共同认证正确无误由此合诵形成了经藏,经文之首皆冠以“如是我闻”即指阿难尊者所闻。
论藏
上座部佛教认为论藏阿毘达磨是佛用更深入更仔细更精确的方法说明佛法,论藏中包含了四种有关于生命终极的究竟法(真实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以及由心法和心所法想像定义出来的概念法。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结集〕犍度记载佛教第一次结集就有结集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巴利三藏[16],《巴利律藏》附随第3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巴利三藏[17], 上座部中部32经、中部69经、长部34经、增支部3集141经、增支部3集142经、增支部3集143经、增支部6集60经、增支部10集98经说明佛在世时佛教就有阿毘达磨藏,本生经第1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前世还是菩萨时曾经追随㤭陈如佛、弗沙佛、迦叶佛出家学习包含论藏阿毘达磨在内的三藏,菩萨成佛后第四七日后花了七天在菩提树之西北方的“宝之家”思考论藏阿毘达磨的内容[18],《法句经‧故事集》记载佛将论藏阿毘达磨传给舍利弗并指示舍利弗将论藏阿毘达磨传给其他弟子[19]。
汉传佛教《摩诃僧祇律》称“阿毘昙者九部经”[20],九部经即九部法、九分教[21],无比是佛法相对于世间法而言。《五分律》没有提及阿毘达磨藏,《四分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对应《舍利弗阿毘昙论》[22],《十诵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23]对应《法蕴论》[24],晚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声称大迦叶尊者诵出本母[25]形成阿毘达磨藏[26]。
小小戒问题
上座部诸律藏记载,阿难尊者当众宣布了佛陀遗命:“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27] 《摩诃僧祇律》记载阿难尊者没有按佛陀嘱托,在佛陀临般涅槃时请求佛陀为诸比丘舍小小戒[28]。所有律藏一致记载,由于阿难尊者未向佛陀问明什么戒算是小小戒,诸长老各有阐述,并无法达成一致,大迦叶尊者因而公布了三条“制限”,五百阿罗汉长老一致同意遵守这三条“制限”[29]:
- 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
- 若已制,不得有违。
- 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阿难尊者被大迦叶尊者指摘犯下多项突吉罗罪(十三种越毘尼罪之一),阿难尊者为了僧团的和谐,在公开忏悔后[30]开始诵戒。《巴利律藏》、《四分律》和《五分律》记载富兰那迦长老此时正在南方(有说“南山”)游行,听闻结集,率领五百比丘前来集会[31]。赶到时会诵已毕,他提出了七项[32]或八项[33]佛陀曾经允许的事情,但大迦叶尊者没有采纳富兰那长老的意见,因而被此次结集诵出的戒律所禁止。
经藏分部
佛教经律分别持诵,在各部派律藏的五百结集记载中,象征性的提及了经藏中个别经典名称。
上座部佛教《巴利经藏》分为五部,五部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汉传佛教《十诵律》[34]没有提及经藏分部情况,《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更详细记载了经藏分为四部《阿含经》和《杂藏》及其内容概述:
摩诃僧祇律 |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 | 四分律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 |
---|---|---|---|---|
长 | 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 | 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 | 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 | 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 |
中 | 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 | 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为中阿含。 | 一切中经,为中阿含。 | 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 |
杂 | 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 | 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 | 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 若经与伽他[35]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旧云杂者取义也)。 |
增一 | 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36],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 | 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一阿含。 | 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 | 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 |
杂藏 | 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37] | 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38] | 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 [39] |
四部《阿含经》的次序为长、中、杂、增一。在晚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中次序为杂、长、中、增一。在没有杂藏的部派如说一切有部中,一些本生经和譬喻经被编在律藏中,一些偈颂经如《法句经》单独流通。有时谈到“四阿含”,就代表整个的经藏。
经藏后来编纂成书,南传佛教称为五部尼柯耶,汉译阿含经则来自是几个部派,长阿含是法藏部所属;中阿含与杂阿含是说一切有部所传;增一阿含所属部派不明。阿含经与尼柯耶在内容上有差异。第一次结集的用语是俗语,一般认为是第一次结集所在地的摩揭陀语,南传佛教认为这就是巴利语,古人统称印度语言为梵语,可确定根本说一切有部的用语是雅语即现在所称的古典梵语,结集就是合诵、三藏口耳相传,所有现存三藏经典都是经过三次结集之后才形成文字记录的。
有关的结集记载
关于佛灭之后第一次结集,除了各个部派律藏记载的王舍城结集之外,还有其他来源的有关结集传说。但是这种传说既没有所结集出的具体部派佛教经典来证明,也没有部派把它认定为传承根源。
大众部结集传说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关于大众部结集的传说,无法参与第一次结集的大众,在距此地二十余里处发起了数百千人大结集,因参与者广泛而称大众部结集[40]。
界外结集传说
《三论玄义》记载婆师波尊者在第一次结集的界外发起了大众部万人大结集,称为界外结集[41]。此传闻据后世记载有万人参与,但当时佛陀的僧团人只有一千两百多人。 五比丘之一的波湿波(巴利文:Vappa),已证得四果罗汉,是上座部尊者因而非大众部。《三论玄义》 提到的教授大众部集结的婆师波可能是人名翻译上的误差而是另有其人。
拘尸那罗结集传说
汉译《佛般泥洹经》和《般泥洹经》记载了极少被人提及[42]的拘尸那罗结集传说,佛陀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九十天后,在拘尸那罗修建的窣堵波旁边的精舍举行了首次四阿含经结集[43],其最独特之处是记载当时就将四阿含写为贝叶经[44]。
学界考证与质疑
俄国学者米纳耶夫(D.P. Minayeff)是最早对王舍城集结的史实性提出质疑的学者,于1887年出版的论文中,他认为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没有提及王舍城集结,足以证明这是后人附会的传说,主要是为了提供部派来源的可靠性[45]。随后德国的赫曼·欧登保(Hermann Oldenberg)认为此次结集没有历史依据,但他也认为《长部·大般涅槃经》编者只是不知道王舍城结集[46],因而不是充分的证据。日本学者冢本启祥于1966年《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中,引据很多汉译资料以及许多新的证据,他认为,在此议题上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答[47]。
佛教研究学者特别是日本佛学家以及印顺法师等认为,佛教经律典籍,应该是经过一段时期不停的整理与结集才形成现有规模,现存的四阿含经与律藏不能单一溯源到王舍城结集。传统意见认为现存经律全部在王舍城结集中完成[48],并在各自传承中没有任何增减改变的看法,过于简化,造成佛教各部派间的无谓诤论[49],及来自教外的指摘质疑。牛津大学Richard Gombrich教授以《长部33经》舍利弗领导结集为例,指出佛在世时就开始结集以保存教法。[50][51]
参见
注释与引用
- ^
《四分律》:时大迦叶即作白。大德僧听。此诸比丘为僧所差。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论法毘尼。
《五分律》:迦叶即听。于是迦叶作是念。何许多有饮食床坐卧具。可得以资给集比尼。唯见王舍城足以资给。便于僧中唱言。此中五百阿罗汉应往王舍城安居。余人一不得去。作是制已。五百罗汉至王舍城。
《巴利律藏》:时,具寿摩诃迦叶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若僧伽机熟,僧伽选此五百比丘,于王舍城住雨安居而令结集法与律,不令余诸比丘于王舍城住雨安居。是乃表白。……具寿听……了知。”时,诸长老比丘为结集法与律,往王舍城。
《十诵律》:摩诃迦叶知安居时到。共五百比丘。王舍城安居。摩诃迦叶清旦着衣持钵。入王舍城。教化诸人。持饮食供养集法人教已。摩诃迦叶自行乞食食竟。出城还至精舍。以是因缘集僧。 - ^
《毘尼母经》:迦叶于王舍城耆阇崛山竹林精舍。集五百大阿罗汉语言。……我等应当聚集结集经藏使法不绝。诸罗汉答言。我等集于经藏须于阿难。迦叶答言。阿难结漏未尽。云何得在此众。诸罗汉言。所废忘处应当问之。迦叶言。若尔者当作求听羯磨使入僧中。五百僧坐已。取五部经集为三藏。
《高僧法显传》:从此西行一由延到王舍新城。新城者是阿阇世王所造中有二僧伽蓝。……出城南四里南向入谷至五山里。五山周围状若城郭。即是蓱沙王旧城。……入谷搏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还向新城。出旧城北。行三百余步道西。迦兰陀竹园精舍今现在。……搏南山西行三百步有一石室名宾波罗窟。佛食后常于此坐禅。又西行五六里山北阴中有一石室名车帝。佛泥洹后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处。……出旧城北东下三里。有调达石窟。离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窟。昔有比丘在上经行。思惟是身无常苦空。得不净观厌患是身。即捉刀欲自杀。
《大唐西域记》:上茅宫城。摩揭陀国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宫城北门外有窣堵波。是提婆达多与未生怨王共为亲友。乃放护财醉象欲害如来。……伏醉象东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闻阿湿婆恃比丘(唐言马胜)说法证果之处。……舍利子证果北不远有大深坑。傍建窣堵波。是室利毱多(唐言胜密)以火坑毒饭欲害佛处。……胜密火坑东北山城之曲有窣堵波。……山城北门西有毘布罗山。闻之土俗曰。山西南崖阴昔有五百温泉。今者数十而已。……温泉西有卑钵罗石室。世尊在昔恒居其中。……毘布罗山上有窣堵波。昔者如来说法之处。今有露形外道。多依此住。……山城北门左南崖阴东行二三里至大石室。昔提婆达多于此入定。石室东不远磐石上有班采状血染。傍建窣堵波。是习定比丘自害证果之处。……山城北门行一里余。至迦兰陀竹园。今有精舍。……迦兰陀竹园东有窣堵波。阿阇多设咄路王(唐言未生怨。旧曰阿阇世。讹略也)之所建也。……竹林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诃迦叶。在此与九百九十大阿罗汉。如来涅槃后结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为集法藏诸大罗汉建此堂宇。……竹林精舍北行二百余步至迦兰陀池。……迦兰陀池西北行二三里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也。高六十余尺。傍有石柱刻记立窣堵波事。高五十余尺。上作象形。石柱东北不远至曷罗阇姞利呬城(唐言王舍)。……初频毘娑罗王都。在上宫城也。……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官属士庶咸徙家焉。或云至未生怨王乃筑此城。未生怨太子既嗣王位。因遂都之。 - ^
《杂阿含经·一〇九一经》:一时。佛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时。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数数退转。一.二.三.四.五.六反退。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寻复退转。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
《摩诃僧祇律》:时大迦叶即与千比丘俱。诣王舍城至刹帝山窟。……大众集已。……复议言。应满五百。长老阿那律后到犹少一人。时尊者大迦叶为第一上座。第二上座名那头卢第三上座名优波那头卢。时尊者大迦叶自昇己座。唯留尊者舍利弗目连阿难座已。
《阿育王传》:时王答言。我从今去至未终灭。当以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供养众僧。愿诸众僧在竹林中。是时迦叶思惟。此寺广大。诸比丘等妨乱我事。当作是言。如是可说。如是不可说。有石窟处名毕波罗延(树名)。我等当于彼处结集法藏。乃至迦叶共五百罗汉往毕波罗延石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时尊者告言。若于此城竹林园中作结集者。诸处僧来共相喧扰恐有妨废。若向鹫峰山亦不安静。然毕钵罗岩下堪为结集然无卧具。王闻语已深生欢喜。报迦摄波曰。若于彼处结集定者。诸有所须卧具之类我当供给。时迦摄波白大众曰。今此大王为诸圣众。就毕钵罗岩结集之处。诸有所须悉皆祇待令无所乏。仁等大众宜当赴彼。 - ^ 《善见律毘婆沙》:王白众僧。我今政听诸大德使令。众僧答曰。先立讲堂。王问何处起戴。答曰。可于先底槃那波罗山边禅室门边造。此中闲静。王答甚善。于是阿阇世王威力。犹如第二忉利天毘舍技巧。须臾之顷即立。成办栋梁椽柱障壁阶道。皆悉刻镂种种异妙。于讲堂上。以珍玩妙宝而庄严之。悬众杂花缤纷罗列。地下亦复如是。种种殊妙犹如梵天宫殿无异。[毯-炎+瞿]氀茵褥荐席五百。敷置床上悉北向坐。又高座以众宝庄饰。选高座中最精妙者。拟以说法高座东向。
- ^
《长部·大般涅槃经》:“阿难!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将尽、年寿将满,年龄已八十矣。”
《长阿含经·游行经》:“吾已老矣。年粗八十。” - ^
《长部·大般涅槃经》:“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往赴竹林村,至已,世尊住于竹林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各自行往毘舍离近处,于朋友、知识或知己之处雨安居。我亦当在此竹林村入雨安居。’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而往毘舍离之近处,于朋友、知识或知己之处入雨安居。世尊亦于竹林村入雨安居。世尊于此入雨安居时,忽患激痛之痢病,几乎近于绝命。”
《长阿含经·游行经》:“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于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此土饥馑。乞求难得。汝等宜各分部。随所知识。诣毘舍离及越祇国。于彼安居。可以无乏。吾独与阿难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时。诸比丘受教即行。佛与阿难独留。于后夏安居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 - ^
《长部·大般涅槃经》:“尔时,世尊与尊者往赴大林重阁讲堂。至已,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汝往告凡住毘舍离附近之诸比丘皆集于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告汝等,诸行是因缘和合法,皆归老朽坏灭,当精进不放逸。不久如来当般涅槃,三个月后,如来则般涅槃。’”
《长阿含经·游行经》:“尔时。世尊告阿难。俱诣香塔。在一树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难。香塔左右现诸比丘。普敕令集讲堂。……比丘当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证。布现于彼。……汝等当善受持。称量分别。随事修行。所以者何。如来不久。是后三月当般泥洹。” - ^
《长部·大般涅槃经》:“其时,尊者摩诃迦叶,与五百大比丘众俱,由波婆进行至拘夷那竭之大道。其后尊者摩诃迦叶退出道路,于树下坐。其时,有一邪命外道,持曼陀罗华,由拘夷那竭进行至波婆之大道。尊者摩诃迦叶遥见邪命外道向彼行来,见彼邪命外道,如是言曰:‘友!知我等之导师耶?’‘实然,友,我知。由今之七日前,沙门瞿昙般涅槃矣。以是因缘,我得持来此曼陀罗华。’……尔时,尊者摩诃迦叶诸往拘夷那竭之天冠寺末罗族庙。……如是尊者摩诃迦叶与五百比丘众俱,顶礼已毕,世尊之香积不点自燃。”
《长阿含经·游行经》:“尔时。大迦叶将五百弟子从波婆国来。在道而行。遇一尼干子手执文陀罗花。时。大迦叶遥见尼干子。就往问言。汝从何来。报言。吾从拘尸城来。迦叶又言。汝知我师问乎。答曰。知。又问。我师存耶。答曰。灭度已来。已经七日。吾从彼来。得此天华。……时。诸比丘闻大迦叶语已。即从座起。侍从迦叶。诣拘尸城。渡尼连禅河水。到天冠寺。至阿难所。……即向香[卄/积]。礼佛舍利。时。四部众及上诸天同时俱礼。于是佛足忽然不现。时。大迦叶绕[卄/积]三匝。而作颂曰。……大迦叶有大威德。四辩具足。说此偈已。时彼佛[卄/积]不烧自燃。” - ^
《长部·大般涅槃经》:“其时,老年出家,名为须跋,坐彼大众中;彼老年出家之须跋,如是言彼诸比丘曰:止、止!友!勿悲、勿恸哭,我等完全从彼大沙门获得解脱。汝等可行此,汝等不可行此。来压迫、烦苦我等,从今我等,可为所欲为,其不欲者则不为之。”
《长阿含经·游行经》:“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拔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彼者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
《大般涅槃经》:“尔时,众中有余比丘晚暮出家,愚痴无智,共相谓言:‘佛在世时。禁呵我等不得纵意,既般涅槃,何其快哉!’” - ^ 《大毘婆沙论》:“譬喻云何。谓诸经中所说种种众多譬喻。如长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说。”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八门第十子摄颂(行雨问大师,为说七六法。),第八门第十子摄颂之二(众集敬大师,闻法生正信,自述年衰老,说行雨因缘。行雨竹林内,修理波吒邑,渡河诣小村,渐向涅槃等。),第八门第十子摄颂之余(说四黑四白法四种沙门,次出广严城向涅槃处。佛出广严西,回愿望城郭,经游十聚落,最后至波波。),第八门第十子摄颂说涅槃之余。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八门第十子摄颂涅槃之余次明五百结集事。
- ^ 唐朝智昇《开元释教录》:“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是长阿含初分游行经异译。群录并云显出方等泥洹者。非即前大泥洹经加方等字。此小乘涅槃文。似显译。故以此替之。”
- ^ 《大般涅槃经》:“如来从始欲般涅槃,及般涅槃后至于阇维,起诸兜婆,其事如是。其后迦叶共于阿难及诸比丘,于王舍城,结集三藏。”
- ^ 《摩诃僧祇律》:“时尊者大迦叶为第一上座。第二上座名那头卢。第三上座名优波那头卢。”
《四分律》:“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中有陀酰罗迦叶作上座。长老婆婆那为第二上座。大迦叶为第三上座。长老大周那为第四上座。”
《十诵律》:“尔时阎浮提中。长老阿若㤭陈如第一上座。长老均陀第二上座。长老十力迦叶阿难和上第三上座。长老摩诃迦叶第四上座。”
《五分律》:“集比尼法时。长老阿若㤭陈如为第一上座。富兰那为第二上座。昙弥为第三上座。陀婆迦叶为第四上座。跋陀迦叶为第五上座。大迦叶为第六上座。优波离为第七上座。阿那律为第八上座。” - ^ 《巴利律藏》小品五百〔结集〕犍度: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c%C5%AB%E1%B8%B7avagga/pa%C3%B1casatikakkhandhaka%E1%B9%8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4n0002_0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十一 五百〔结集〕犍度
此律结集时有五百比丘,不多亦不少,故名此律结集为五百〔结集〕。
此犍度有二十三事。摄颂曰:
佛陀涅槃时 长老名迦叶
为护持正法 以告比丘众
在波婆旅途 须跋陀罗言
于非法兴前 先结集正法
五百人缺一 则亦选阿难
洞窟雨安居 结集法与律
律问优波离 经问贤阿难
胜者之弟子 以结集三藏
小小戒异论 随所制而住
不请问.及踏 行礼.不请求
女人之出家 信故忏恶作
富兰那.梵坛 有忧陀延那
与彼诸侍女 如此多敝衣
上覆及褥覆 地上之敷具
拭.杂巾.混泥 以名阿难者
始得有千衣 恐惧于梵坛
且得于四谛 五百自在者
名五百结集 - ^ 《巴利律藏》附随第3卷:
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pariv%C4%81ra/samu%E1%B9%AD%E1%B9%ADh%C4%81nas%C4%ABsasa%E1%B9%85khep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切众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狮子之鸯耆罗娑释迦牟尼,宣说三藏,有经、论及大功德之律。 - ^ 本生經第1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燃灯世尊之后,经一阿僧祇劫,㤭陈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一兆人,第二集会百亿人,第三集会九亿人。尔时菩萨为转轮王,名甚胜者。向佛及一兆比丘众行大施食。佛向菩萨预言:“汝未来世,当得作佛。”彼闻佛说法,以国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学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禅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后,有弗沙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会,第一集会六百万,第二集五百万,第三集三百二十万比丘。尔时菩萨名已胜者王,弃大王国,于佛处出家。学三藏,为大众说法,完成戒波罗蜜,佛亦与彼豫言。
此佛之后,有迦叶佛之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会,集三万之比丘。尔时青年菩萨名光护,通达三种吠陀奥义,善知地上与天界,为陶器师作瓶之友。彼与其友俱诣佛所,闻法话而出家,精进努力,修学三藏,遂行大小义务,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于第四七日间,天人等在菩提树之西北方设“宝之家”,佛于此处结跏趺坐,详察导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昙藏,经过七日。其后通阿毘昙诸人为两种说明,即:“宝之家乃作宝之家,或谓佛会得七论之处为宝之家。”此二说明,于此处皆为相应,两者均可采用。自此以来,其处被称之为“宝家之祠”。 - ^ 《法句经故事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时,接受外道的挑战,而展现了双料神通 。事后,佛陀到忉利天讲授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论),往生兜率天的摩耶夫人也来听佛陀说法。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摩耶夫人、众多天神和婆罗门都证得初果。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城结夏安居,佛陀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讲解阿毗达摩。舍利弗尊者就利用三个月结夏安居期间,讲完一整部的阿毗达摩。 - ^ 《摩诃僧祇律》:“教法者。若阿毘昙。若比尼。阿毘昙者。九部经。比尼者。波罗提木叉。”“教诫者。若阿毘昙。若毘尼。阿毘昙者。九部修多罗。毘尼者。波罗提木叉广略。”“阿毘昙者。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毘昙。毘尼者。广略波罗提木叉。是名毘尼。”
- ^ 《摩诃僧祇律》:“尔时佛告舍利弗。有如来不为弟子广说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经。舍利弗。诸佛如来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法不久住。……如来不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后法不久住。舍利弗。以如来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教法久住。舍利弗。譬如鬘师鬘师弟子以种种色花以线连之。若四方风吹不随风散。所以者何。以线连故。如是舍利弗。如来广说九部经。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以如来灭后法得久住。舍利弗。以是因缘故。教法有久住有不久住者。尔时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愿世尊。广说九部经。善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令教法久住。为诸天世人开甘露门。”“所谓九部经: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经、本生经、方广、未曾有法。”
- ^ 《四分律》:“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毘昙藏。”
《毘尼母经》:“有问分别。无问分别。相摄。相应。处所。此五种名为阿毘昙藏。”
《舍利弗阿毘昙论》分为问分,非问分,摄、相应分,绪分。 - ^ 《大毘婆沙论》:“阿毘达磨藏义。应以十四事觉知。谓六因、四缘、摄、相应、成就、不成就。若以如是十四事。觉知阿毘达磨无错谬者。名阿毘达磨师。非但诵持文者。有余师说。应以七事觉知阿毘达磨藏义。谓因善巧、缘善巧、自相善巧、共相善巧、摄不摄善巧。相应不相应善巧、成就不成就善巧。若以如是七事觉知阿毘达磨无错谬者。名阿毘达磨师。非但诵持文者。”
- ^ 《十诵律》:“长老摩诃迦叶。复问阿难。佛何处始说阿毘昙。阿难答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尔时佛告诸比丘。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堕于地狱。何等五。一者杀。二者偷。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灭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生于天上。何等五。一者不杀怖罪怨灭。不偷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如是怖罪怨灭。’长老摩诃迦叶。问阿若㤭陈如。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次问长老均陀。次问十力迦叶。乃至次第问五百阿罗汉。末后问优波离。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长老优波离。问摩诃迦叶。尔不。答言实尔。如是一切阿毘昙集已。”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第一》:“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诸有于彼五怖罪怨不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诃厌。名为犯戒自损伤者。有罪有贬。生多非福。身坏命终。堕险恶趣。生地狱中。何等为五。谓杀生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虚诳语者。……饮味诸酒放逸处者。……诸有于彼五怖罪怨能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钦叹。名为持戒自防护者。无罪无贬。生多胜福。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何等为五。谓离杀生者。……离不与取者。……离欲邪行者。……离虚诳语者。……离饮诸酒放逸处者。……” - ^ 《十诵律》:“若是近处僧。不能如法如比尼如佛教断是事者。闻某住处僧。若有大众好上座知波罗提木叉。是僧中多有比丘。持修多罗者、持比尼者、持摩多罗伽者。是近处僧。应以是事遣使至某住处。”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时迦摄波作如是念。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我今宜可自说摩窒里迦。欲使经律义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众令知。众既许已。即升高座告诸苾刍曰。摩窒里迦。我今自说。于所了义皆令明显。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毘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入边际定。次第观已还从定起。如前广说。是故当知。此是苏怛罗。此是毘奈耶。此是阿毘达磨。是佛真教如是集已。”
- ^
《长阿含经·游行经》:“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
《大般涅槃经》:“尔时如来告阿难言。汝勿见我入般涅槃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互相伺察。无令众中有犯大戒。不应[门@视]求觅他细过。”
《四分律》:“时阿难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
《五分律》:“阿难复白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吾般泥洹后。若欲除小小戒。听除。”
《长部·大般涅槃经》:“尔时,世尊告阿难曰:阿难!若于汝等中,有作如是思惟:‘大师之教言灭,我等无复有大师。’阿难!勿作如是见,阿难!依我为汝等所说之法与律,于我灭后,当为汝等之大师。……阿难!于我灭度后,僧团若欲者,小小学处可以舍。”
《巴利律藏》:时,具寿阿难言诸长老比丘:“诸大德!世尊般涅槃时,曾对我言:‘阿难!我灭度后,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舍。’”
《十诵律》:“长老阿难。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白大德摩诃迦叶。我面从佛闻受是语。佛言。我般涅槃后。若僧一心和合。筹量放舍微细戒。” - ^ 《摩诃僧祇律》:“时尊者优波离语阿难。长老有罪。清净众中应当悔过。……复次佛告阿难。我临般泥洹时当语我。我当为诸比丘舍细微戒。而汝不白。越比尼罪。”
- ^
《巴利律藏》:时,具寿摩诃迦叶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我等之戒,有关在家人,虽是在家人,亦知我等:此是汝等释子应〔为〕,此是不应〔为〕。若我等舍小小戒,或有人言:‘沙门瞿昙为弟子制戒,〔不久〕如烟矣!师在时学戒,今师般涅槃而不学戒。’若僧伽机熟,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是乃表白。诸大德!请听我言!我等之戒……‘……今……不学戒。’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未制不得制,已制不得坏,随所制之戒而持住。具寿听……了知。”
《摩诃僧祇律》:“大迦叶威德严峻犹如世尊。作是言。咄咄莫作是声。即时一切咸皆默然。大迦叶言。诸长老。若已制复开者。当致外人言。瞿昙在世仪法炽盛。今日泥洹法用颓毁。诸长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当随顺学。”
《十诵律》:“长老摩诃迦叶。集僧言。我等不听放舍微细戒。何以故。外道异学若闻是事。便言弟子聪明。所以者何。师结戒弟子放舍。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外道异学有如是言。大师在时释子沙门皆具持戒。师灭度后不能具持戒。便还放舍。释子法灭不久。譬如燃火烟出。火灭烟止。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我等随佛结戒。若佛结戒一切受持。佛经中说摩伽陀国中大臣婆罗沙迦婆罗门因缘。七不灭法中。若诸比丘佛不结戒不结。已结戒不舍。如说戒受持。诸比丘善法增益不灭。以是故。我等尽当受持不应放舍。”
《四分律》:“时大迦叶告诸比丘言。诸长老。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自今已去。应共立制。 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时即共立如此制限。”
《五分律》:“迦叶复言。若我等不知小小戒相而妄除者。诸外道辈当作是语。沙门释子其法如烟。师在之时所制皆行。般泥洹后不肯复学。迦叶复于僧中唱言。我等已集法竟。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 ^
《中阿含经·侍者经》:“一时。世尊游拘尸那竭。住惒跋单力士娑罗林中。尔时。世尊最后欲取般涅槃时告曰。阿难。汝往至双娑罗树间。可为如来北首敷床。如来中夜当般涅槃。……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至双树间。四叠优哆逻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最后般涅槃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以手抆泪而作是念。本有诸方比丘众。来欲见世尊供养礼事。皆得随时奉见世尊供养礼事。若闻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复来奉见世尊供养礼事。我亦不得随时见佛供养礼事。……于是。世尊告曰。阿难。汝勿啼泣。亦莫忧戚。所以者何。阿难。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无二心。安乐无量、无边、无限。阿难。若过去时。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无胜于汝。阿难。若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亦无胜汝。阿难。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若有侍者。亦无胜汝。”
《杂阿含经·一一四三经》:“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尊者摩诃迦叶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悦。说如是恶言。云何。阿梨摩诃迦叶。于阿梨阿难鞞提诃牟尼前为比丘尼说法。譬如贩针儿于针师家卖。……尊者摩诃迦叶。……闻已。语尊者阿难。汝看。是偷罗难陀比丘尼心不喜悦。口说恶言。云何。阿难。我是贩针儿。汝是针师。于汝前卖耶。尊者阿难语尊者摩诃迦叶。且止。当忍。此愚痴老妪。智慧薄少。不曾修习故。……阿难。汝闻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言。比丘。当如月譬住。常如新学。其唯摩诃迦叶比丘。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叶。……阿难。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于无量大众中。口自说言。善来摩诃迦叶。请汝半座。复于大众中。以同己广大功德。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摩诃迦叶耶。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叶。时。摩诃迦叶于比丘尼众中师子吼已。”
《杂阿含经·一一四四经》:“一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世尊涅槃未久。时。世饥馑。乞食难得。……尊者迦叶语阿难言。汝知此义。如何于饥馑时。与众多年少弟子南山国土游行。令三十人舍戒还俗。徒众损减。余者多是童子。如阿难。汝徒众消灭。汝是童子。不知筹量。阿难答言。云何。尊者摩诃迦叶。我以头发二色。犹言童子。尊者摩诃迦叶言。汝于饥馑世。与诸年少弟子人间游行。致令三十弟子舍戒还俗。其余在者复是童子。徒众消灭。不知筹量。而言宿士众坏。阿难。众极坏。阿难。汝是童子。不筹量故。”
《增一阿含经·壹入道品·六经》:“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是时。世尊遥见迦叶来。世尊告曰。善来。迦叶。时。迦叶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当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叶。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
《四分律》:“大迦叶语阿难言。汝于佛法中先求度女人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大迦叶复言。汝令世尊三反请。汝作供养人。而言不作。得突吉罗罪。今当忏悔。……迦叶复言。汝为佛缝僧伽梨。脚蹑而缝。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迦叶复言。世尊欲取涅槃三反告汝。汝不请世尊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令无数人得利益。慈愍世间诸天人民。令得安乐。汝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迦叶复言。世尊在时。从汝索水。汝不与。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迦叶复言。汝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阿难言。我非故作。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迦叶复言。汝不遮女人。令污佛足。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
《摩诃僧祇律》:“时尊者优波离语阿难。长老有罪。清净众中应当悔过。阿难言。有何等罪。答言。世尊乃至三制不听度女人出家。而汝三请。是越比尼罪。……复次佛在毘舍离。佛告阿难。毘舍离般乐放弓杖塔可乐。若得四神足者可住。寿一劫一劫有余。若佛在世世人得见。汝言。如是世尊。如是修伽陀。汝不请佛住世。越比尼罪。……复次汝右脚指蹑世尊僧伽梨衣缝。而汝不知是僧伽梨是诸天世人塔。应恭敬耶。是越比尼罪。……复次佛告阿难取水来。如是至三。汝不与世尊取水。是越比尼罪。……复次佛告阿难。我临般泥洹时当语我。我当为诸比丘舍细微戒。而汝不白。越比尼罪。……复次佛般泥洹。而汝以佛阴马藏示比丘尼。是越比尼罪。……复次佛般泥洹已。力士诸老母临世尊足上啼。泪堕足上。汝为侍者不遮。是越比尼罪。……尔时阿难不受二罪。作是言。长老。过去诸佛皆有四众。是故三请度比丘尼。佛在毘舍离。三告不请佛住世者。我尔时是学人。为魔所蔽。是故不请。是中犯五越比尼罪。” - ^ 印顺长老〈王舍城结集的研究〉:“当王舍城的结集终了,铜鍱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有富兰那长老,率领五百比丘,从南方来王舍城,与大迦叶重论法律的记载。这位富兰那长老,五分律列为当时的第二上座。研考起来,这就是释尊早期化度的第七位比丘,耶舍四友之一的富兰那长老(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应为另一人)。富兰那长老对大迦叶结集的提出异议,说明了王舍城结集,当时就为人所不满(这也就是界外大众结集传说的初型)。”
- ^ 《五分律》:“时长老富兰那在南方。闻佛于拘夷城般泥洹。诸长老比丘共集王舍城论比尼法。自与眷属如屈伸臂顷来到众中。……论已富兰那语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迦叶答言。大德。此七条者。佛在毘舍离时。世饥馑乞食难得故权听之。后即于彼还更制四。至舍卫城复还制三。富兰那言。世尊不应制已还听。听已还制。迦叶答言。佛是法主于法自在。制已还听。听已还制。有何等咎。富兰那言。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迦叶复于僧中唱言。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集比尼法时。长老阿若㤭陈如为第一上座。富兰那为第二上座。……大迦叶为第六上座。”
- ^ 《四分律》:“时长老富罗那。闻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毘尼。即与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至大迦叶所。……彼言。大德迦叶。我尽忍可此事。唯除八事。大德。我亲从佛闻。忆持不忘。佛听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从彼持食来。若杂菓。若池水所出可食者。如是皆听不作余食法得食。大迦叶答言。实如汝所说。世尊以谷贵时。世人民相食乞求难得。慈愍比丘故。听此八事。时世还丰熟饮食多饶。佛还制不听。彼复作是言。大德迦叶。世尊是一切知见。不应制已还开。开已复制。迦叶答言。以世尊是一切知见故。宜制已还开。开已复制。富罗那。我等作如是制。是佛所不制不应制。是佛所制则不应却。如佛所制戒应随顺而学。”
- ^ 《十诵律》:“多识多知诸大经有:波罗纱提伽(晋言《清净经》),波罗纱大尼(晋言《一净经》),般阇提利剑(晋言《三昧经》),摩那阇蓝(晋言《化经》),波罗小阇蓝(晋言《梵经》),阿吒那剑(晋言《鬼神成经》),摩诃纱摩耆剑(晋言《大会经》);阿罗伽度波摩(晋言《蛇譬经》),室唳咆那都叉耶时月提(晋言《索灭解脱经》),释伽罗波罗念奈(晋言《释问经》也),摩呵尼陀那波梨耶夜(晋言《大因缘经》),频波纱罗波罗时伽摩南(晋言《洴沙迎经》);般阇优波陀那肝提伽(晋言《五受阴却经》),沙陀耶多尼(晋言《六情部经》),尼陀那散犹乞多(晋言《同界部经》);波罗延(晋言《过道经》),阿陀波耆耶修妒路(晋言《众德经》),萨耆陀舍修妒路(晋言《谛见经》也)。”
- ^ 《大毘婆沙论》:“伽他云何?谓:诸经中结句讽颂,彼彼所说,即𬴊颂等。如伽他言:‘习近亲爱与怨憎,便生贪欲及瞋恚,故诸智者俱远避,独处经行如𬴊角。’”
- ^ 《大毘婆沙论》:“曾闻《增壹阿笈摩经》,从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乃至十在,余皆隐没,又于增一乃至十中,亦多隐没在者极少。”
- ^ 《摩诃僧祇律》:“若比丘受共行弟子、依止弟子,八群经、波罗耶那经、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如是等种种经,若共举、共下、共断,应如是教弟子言:汝待我诵断,汝当诵。”“若比丘布萨说波罗提木叉时贼入者,即应更诵余经,若波罗延,若八跋耆经,若牟尼偈,若法句。”
- ^ 《五分律》:“亿耳受教,即说十六义品经。”
- ^ 《杂阿含经·一三二一经》:“时,尊者阿那律陀于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毕陵伽鬼子母住处宿。时,尊者阿那律陀夜后分时,端身正坐,诵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
《别译杂阿含经·三二〇经》:“尔时,尊者阿那律从佛游行,至彼摩竭提国鬼子母宫。时,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诵法句偈、及波罗延、大德之偈,又复高声诵习其义、及修多罗等。” - ^ 《大唐西域记》卷第九(一国):“大迦叶波结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难受僧诃责,不预结集,至此宴坐,证罗汉果。证果之后,方乃预焉。阿难证果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毘柰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
- ^ 吉藏《三论玄义》:“言二部者。如来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诸圣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祇阇崛山中。结集三藏。尔时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谓迦叶为上座。迦叶上陈如一夏。为佛以法付属迦叶。名上座部也。迦叶所领但有五百人。依《智度论》则有千人。二大众部。即界外大众。乃有万数。婆师波罗汉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叶。教授界外大众。所以有二众。迦叶有五百罗汉。前入界内结集三藏。后多人来结集三藏。迦叶并不许之。有二因缘。一者五百皆聪明人故。二者已羯磨竟故。依《智度论》。阿阇世王但设千人食。故余人来不得。”
-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两大公认的结集,原本是僧团中重律(重事相的)学团所传述的。如‘僧祇律’、‘铜鍱律’、‘五分律’、‘四分律’、‘十诵律’、‘根有律杂事’、‘毘尼摩得勒伽’、‘毘尼母经’,都有这二次结集的传述。
依此律家的传述,而见于后代史传的,如‘岛史’、‘大史’、‘善见毘婆沙律’、‘大唐西域记’等。
其中“第一结集”,尤为教界所重视。所以,或结合于“涅槃譬喻”,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或结合于“阿育王”Aśoka譬喻”,如‘阿育王传’等。或引述于经论中,如‘增壹阿含经’序,‘分别功德论’、‘大智度论’。也有自成部帙的,如‘迦叶结经’,‘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 - ^
《佛般泥洹经》:“比丘二万。留卫舍利。又谢国王。且自还宫。及群臣稽首于地悲哭。绕殿三匝还宫。敕诸夫人婇女。皆令奉戒毕九十日。……诸比丘俱问阿难。葬法云何。答曰当东出。去城三十里。彼土有乡。乡名卫致。有四衢峙刹立庙。……奉九十日。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延共议。阿难随佛最久于佛独亲。佛所教化。施为弘摸。阿难贯心无微不照。可受阿难法律。委曲载之竹帛。……鸠夷国王。立佛宗庙。精房禅室。凡有三千。诸比丘处其中。诵经坐禅。王遣大臣。臣名摩南。将兵三千。宿卫佛庙。大迦叶与阿那律。共报比丘僧。佛经结律。名四阿含。阿难从佛。独为亲密。佛以众生淫泆无度。作一阿含。凶怒悖逆。作一阿含。愚冥远正。作一阿含。不孝二亲。远贤不宗受佛恩。不惟上报。作一阿含。沙门众曰。唯阿难知夫。四阿含。当由阿难出。大迦叶曰。阿难白衣。恐有贪意。不尽出经。众比丘曰。可以前事诘责阿难。当上阿难著于高床。诸贤者众自下问经。”
《般泥洹经》:“既分舍利。又为远方诸四辈弟子。未悉闻故。留九十日。乃起塔庙。诸来国王。豪姓人民。家属仆从。皆斋戒九十日。在所远方。四辈弟子众。普会拘夷。共问阿难。于何起塔。阿难答言。当出去城四十里。于卫致乡四衢道中作塔庙。……至九十日。大迦叶。阿那律。众比丘。会共议。佛十二部经。有四阿含。独阿难侍佛久。佛之所说。阿难志讽。当从书受。恐其未得道。尚有贪心。欲持旧事诘责阿难。与设高座。三上三下。如是者。可得诚实。” - ^
《佛般泥洹经》:“大迦叶贤圣众选罗汉得四十人。从阿难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写经未竟。佛宗庙中。自然生四名树。一树字迦栴。一树字迦比延。一树字阿货。一树字尼拘类。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写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树。四阿含佛之道树也。因相约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净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优婆塞戒有五。优婆夷戒有十。写经竟诸比丘僧各行经戒。转相教化千岁。千岁之中有持戒者。应在第四弥勒佛所。弥勒世尊。当为天说经法言。今之会众。皆是释迦文佛时持戒者。来会斯上。弥勒佛言。尔曹勤心加于精进。行难备悉。多少持之。”
《般泥洹经》:“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故佛阇维处。自生四树。遂相捡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 - ^ Minayeff在1887年发表的俄文作品,于1894年被译为法文。Minayeff的主要观点可参见蒲仙与穆克纪的整理。Louis De La Vallue Poussin, The Buddhist Councils ., K.P. Bagchi and Co, Calcutta, 1977. Biswadeb Mukherjee,”the Riddle of the First Buddhist Council-A Retrospection”,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1994.07., pp.452-473.
- ^ Hermann Oldenberg, Vinaya Pitakaj Vol.1, pp. XXVIII-XXXI.
- ^ 《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66 年),页200-201。
- ^
《摩诃僧祇律》:“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尔时长老阿难说此偈言。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佛闻。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他闻。如是等法我尽持。是佛所说趣泥洹。是名撰集诸法藏。”
《五分律》:“迦叶如是问一切修多罗已。僧中唱言。……合名为修多罗藏。我等已集法竟。”
《十诵律》:“尔时摩诃迦叶。僧中唱大德僧听。一切修妒路集竟。是法是毘尼是佛教。”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尔时大迦摄波告阿难陀曰。唯有尔许阿笈摩经。更无余者。”
《善见律毘婆沙》:“阿难所出唯除律藏。佛语一味。分别有二用。初中后说其味有三。三藏亦复如是。戒定慧藏。若是部党五部经也。若一二分别有九部经。如是聚集有八万法藏。” -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章:“当佛灭第一夏,王舍城举行“五百结集”,一切经律都已结集完成。这一传统的传说,模糊了结集的真实情况;不正确的解说,不必要的论诤,都从此而滋长起来。如佛教有种种的结集传说,但为这一传统意见所影响,于是对传说的不同结集,都推想为考定与校正, 维持或恢复固有的经律形态。又如在佛法流传中,部派间虽有公认的经律,而内容却大有出入。每一部派,都以自宗传诵的经律为原始结集;彼此既有出入,就不免引起谁真谁伪的论诤。这早是大乘佛法隆盛以前的情形。……大抵经律较为详备的部派,总是怪别部删除了。……相互的评破,都受了传统的意见──最初五百结集,就一切完成了的影响。其实,经律是在不断结集中成立的。”
- ^ Paul Williams. Buddhism: The early Buddhist schools and doctrinal history ; Theravāda doctrine. Taylor & Francis. 2005: 175–176 [2015-06-29]. ISBN 978-0-415-332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2).
- ^ 庄春江译. 長部33經/結集經.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