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献馘碑

坐标24°45′9.71″N 121°45′12.09″E / 24.7526972°N 121.7533583°E / 24.7526972; 121.753358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献馘碑
献馘碑正面
位置 台湾宜兰县宜兰市中山公园
材料大理石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日本明治42年(1909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全日
参观费用:免费
官方名称献馘碑
类型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碑碣
详细登录资料

献馘碑,是位于宜兰市中山公园内东南侧,日治时期当地政府埋葬无主孤魂的纳骨塔,目的是为了纪念开辟宜兰地区初期遭原住民所杀害的汉人。为宜兰县境内体积最大、高度最高、设计最复杂、施工最精致、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之纪念碑,2004年3月12日公告为县定古迹[1]

背景

“馘”(音同“国”),指的是首级[2]。原本宜兰山上的原住民泰雅族,曾有“猎头”的习俗。自吴沙入垦宜兰地区后,由于汉人不断的扩张土地,常与汉人发生冲突,尤其以南澳一带的泰雅族人最强悍勇猛,使罗大春所辟的苏花古道几乎荒废。当时治台的清朝官员抚剿并行,曾多次派兵围剿,但却都失败[3]

及至日治时代,日本势力进入山地,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设立宜兰隘勇线,以监控南澳的泰雅族人。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日本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上任,于明治四十年(1908年)领军攻打太鲁阁山区,并透过隘勇线封锁盐等民生物资。南澳与溪头两社被迫于明治四十一年(1909年)投降,自深山的祖居地迁移至靠近平地的地方,形成新部落。头目献出武器和猎获的头骨,且矢言革除出草猎首的传统[4]

当时宜兰仕绅为了纪念不再受泰雅族人猎头的威胁,于是由波江野吉太郎发起募款,共募得4,410圆。于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立碑。原欲立碑于员山堡金六结庄(今宜兰高中),但因地基不稳而改立于宜兰神社公园(即今址)[5],工期五个月(一月至五月)。塔下埋有泰雅族所献出的武器和所馘猎的头骨。

建筑特色

献馘碑高296(约9.86),以大南澳所产的大理石为建材。

外观由下而上分为台基、底座、碑身、碑顶等四个部分,台基长宽约26尺(约8.66米),将底座垫高,强化其线条与收腰的处理,构成有层次的几何效果。底座的四角向上突出。碑体下方石头刻有设立此碑的缘由,是由清廪生林拱辰所撰[1]

塔身为圆柱体,底座向上接连着圆柱,柱头覆以圆盖,在顺势向上收窄到顶端的圆球,并刻有“献馘碑”三个大篆字体的碑名。

碑文内容

献馘碑碑文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献馘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 ^ “馘”字的汉语拼音通用拼音的读音为guo2。来源:国际电脑汉字及异体字知识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 ^ 宜蘭市.昭應宮.舊宜蘭監獄署.獻馘碑.忠靈塔. [201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4. ^ 远离纷嚷(中):宜兰市拾穗、献馘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ncent的网络日志 痞客邦
  5. ^ 献馘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大百科

24°45′9.71″N 121°45′12.09″E / 24.7526972°N 121.7533583°E / 24.7526972; 121.753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