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昌都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昌都战役
人民解放军入侵西藏的一部分

解放军渡过澜沧江
日期1950年10月
地点
结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昌都等地
参战方
西藏噶厦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阿沛·阿旺晋美噶伦昌都总管) 投降[1]
凯墨·索南旺堆(藏军马基)
扎西白绕(第二代本)
噶炯·次仁顿珠(第三代本之噶穷巴代本)(被俘)
牟霞·次旺罗布(第三代本之牟震代本)(被俘)
崔科苏巴·欧珠多吉(第四代本)
均巴·阿旺白莫(第六代本)
普隆巴·扎巴次丹(第七代本)
恰日巴·索南旺秋(第八代本)(被俘)
德格·格桑旺堆(第九代本) 投降
夏江苏巴·阿旺坚赞(第十代本)(被俘)
真伯拉(真伯拉代本)
热杰(热杰代本)
?(噶伦卫队长)
邓小平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刘伯承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
贺龙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区司令员)
张国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
谭冠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政治委员)
王其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副政治委员)
陈明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参谋长)
李成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军长)
参战单位
 藏军[2]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
兵力
8,500[3] 4万[4][5]
伤亡与损失
总计5,700人阵亡,昌都市内180人死亡和受伤[6][7][8] 昌都市内114人阵亡或受伤[6]

昌都战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实际上独立的西藏噶厦谈判破裂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占领西藏而实施的军事行动。[9]此次战役中解放军在昌都城关镇打垮了藏军主力,降低了西藏噶厦的抵抗士气,从而迫使西藏噶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6][10]

中国官方称此为西方逼迫下发动的战役,称其为“西藏和平解放”的一部分[11];中国国外有学者及媒体称此战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吞并西藏”[12][13][14][15],另有西方学者和媒体以及苏联称此战役为“侵略西藏”(Invasion of Tibet)[16],“中国侵略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17][18]行动的一部分。

战前谈判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噶厦展开谈判前,双方已经对于汉人在西藏和中央政府的权力等争议议题有所接触,但没有共识,均未能成功沟通。[来源请求][谁说的?]

1950年3月7日,西藏噶厦派出的代表团到达印度噶伦堡,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展开对话,并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保证尊重西藏噶厦的领土完整。

1950年7月10日,西康省甘孜县白利寺格达活佛(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康定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和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自告奋勇,愿赴拉萨劝说西藏噶厦同中央人民政府议和。但是当其到达昌都后即被扣留,既不能前往拉萨,也无法返回甘孜。8月22日,他在昌都突然被害身亡。[19]

西藏代表团于1950年9月16日会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大使袁仲贤。袁提出三点要求:西藏承认中央人民政府的统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西藏的国防;中央人民政府负责西藏的贸易和外交事务。若西藏接受三点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便会“和平解放”西藏,否则便会与西藏开战。西藏代表团承诺维持中国对西藏的宗主国关系,而代表团领袖夏格巴·旺秋德丹于9月19日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不需驻守在西藏,只要在西藏被印度或尼泊尔攻击时西藏才会考虑是否要求解放军增援。

占领康区东部

在昌都战役前,康区东部并未受到西藏噶厦政府的有效控制,而是在西康省的管辖下。因此解放军在抵抗较少的情况下顺利越境占领康区东部。解放军得知了1934年邦达仓兄弟推翻拉萨政府的计划,1950年1月写信给邦达仓兄弟,表示愿意以武器弹药支持,换取邦达仓支持“解放西藏”。邦达仓决定不能与中共合作,而由于他们曾经企图推翻拉萨政府,拉萨政府不信任邦达仓,警告拉萨政府也没用。邦达仓家族经过讨论,决定委托乔治·派特森前往印度报讯并寻求国际援助。[20]6月邦达仓·饶嘎英语Pandatsang Rapga要求噶厦派出的昌都总管阿沛·阿旺晋美承认康区独立,以换取一些康区战士。但阿沛拒绝了。[21]邦达仓·饶嘎和索南在昌都战役时都参与了同中方的谈判。在藏军主力于昌都被歼后,邦达仓·饶嘎开始协调西藏噶厦与中央人民政府之间的谈判。

1950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计划,分四路进军西藏。四路以康藏方向为主攻,由第十八军负责。在滇藏方向,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第一二六团于7月上旬进驻云南贡山,后到达门工东北,配合第十八军行动。在青藏方向,由第一军组建的骑兵支队600余人,于7月24日抵达玉树地区。在新藏方向,新疆军区派独立骑兵师第一团一连135人作为进藏先遣连,8月底到达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西北的扎麻芒堡[2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组成以第52师为主力的进军西藏先遣支队,于1950年2月12日抵达雅安。3月,解放军抵达康定,第十八军于3月14日组成前进指挥所,由军副政委王其梅、参谋长李觉率领,统一指挥北路先遣部队(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四团)、南路先遣部队(第五十三师第一五七团),由乐山分别向甘孜、巴塘进发,为主力进军做准备。到4月中旬第十八军有至少三万人经过康定,一万藏人修筑康定到甘孜的道路,8月修成。第十八军于7月30日集结甘孜,在甘孜以珠母宗为总部,并从康定西进理塘。青海骑兵支队于7月22日进入玉树结古多,形成了南北夹击昌都的态势。[23]:54–60,62[22][24]

1950年6月,解放军与藏军在邓柯发生首次战斗。邓柯地处甘孜至玉树的交通要道旁,位于昌都东北部约100英里,昌都总管拉鲁·次旺多吉在该地设置了一座无线电台。解放军追踪无线电信号来源,越过金沙江发动突袭,捣毁了电台。罗伯特·韦伯斯特·福特发现失去与邓柯的无线电联系,报告拉鲁。两周后(7月)穆恰代本率800名康巴民兵(包括300名僧兵)突袭邓柯,解放军600人阵亡。[23]:60[25][26]拉鲁三年任满,8月底由阿沛·阿旺晋美接任昌都总管。[23]:66-67

最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占领了康区东部[27]

战斗序列

解放军

藏军

阿沛·阿旺晋美指挥

昌都战役

经过数月的谈判,[9]在灭亡的危难关头,西藏决定尝试争取外国的支持及保护[30][31]。当拉萨方面仍然在议论时,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于五个地方越过了康区由噶厦控制的西部和西康省控制的东部之间的界线金沙江,进入了康区西部。[32]这次行动不是为了占领整个西藏全境,而是为了歼灭在康区西部首府昌都的藏军主力,降低西藏噶厦的士气,从而迫使噶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10]

解放军于10月6日至7日期间越过金沙江,进入西藏噶厦控制的康区西部。[33][34]

  • 实施外线远距离大迂回的北线右路部队第一五四团在邓柯渡江,向北至玉树附近与青海骑兵支队取得联系,在高原上纵横跨三个省区(西康、青海、西藏),14天走了约1500华里,穿过横断山脉,两渡金沙江和澜沧江及许多不知名的山河,经囊谦,在甲藏卡类乌齐等地打了几仗;因连续行进,许多战马先亡,不少骑兵变成步兵,终于在军、师要求的时间内,赶在藏军西撤之前到达昌都以西称为“五路口”的恩达(今类乌齐县桑多镇以南的恩达村),完成了大迂回包围的任务。
  • 北线中路主攻部队在邓柯渡江时未遇藏军抵抗,经生达直取昌都
  • 北线右路在德格岗托渡江时遇守军阻击。追击中,于同普之足雍歼灭大股藏军。
  • 南线攻击部队在巴安(现巴塘)西北之宋瓦、卡美两个点渡江时遇阻强攻,虽伤亡较大,但都很快渡江成功。南线之五十三师一五七团,歼藏军近一个甲本(相当小连)。

藏军代本牟霞、普隆巴⋅扎巴次仁等部凭借险要地形和工事进行顽抗,解放军同他们战斗二十余次,击溃了藏军的抵抗。在解放军的政治攻势下,藏军第九代本格桑旺堆于10月11日在宁静宗(现芒康县)率部“起义”。云南出兵第126团,消灭和驱逐“民兵”、僧兵和一部藏军,占领盐井等地区。一五七团和一二六团随后向西发展,并分别执行拦截藏军之任务。昌都藏军无力抵抗,弃城西撤,北线主攻部队一五六团10月19日随之进城(左路部队和一五五团相继跟进),并消灭没有撤走的藏军200余人。昌都总管阿沛·阿旺晋美率残部西撤至拉贡附近,当听说解放军已堵住去路后,折回昌都西的朱古寺,与解放军联系后,令藏军2700余人全部放下武器。

在占领昌都城关镇后,解放军认为达到目的,便下令停止进攻,[7][34]释放投降的昌都总管阿沛,令其赴拉萨重申中央人民政府方面的要求。藏军战俘获得较好的对待:没收战俘的武器后,解放军为他们开办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讲座,并发给他们少量金钱后,便将他们全部送回家乡。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曾指出,解放军并没有随意攻击平民。[4]

战后

昌都战役结束后被俘的英国人罗伯特·福特

从10月6日至24日,昌都战役历经19天,先后打了20多仗,共歼灭藏军5,700余人,计有5个玛噶(团)全部,3个玛噶大部。1个玛噶起义。共俘代本(团长)以上高级官员20余名,俘获在藏军中服务的无线电操作员福特,还有杰弗里·布尔英语Geoffrey Bull(与乔治·派特森一起到康区的传教士)及印度人2名。可以说,在昌都战役中,藏军主力已被消灭。

这场战役中,114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6]和180名藏军官兵[6][7][8]伤亡。

昌都战役情况传到西藏后,西藏政府一片混乱,意见分歧,摄政达扎·阿旺松绕图多旦巴杰增在西藏噶厦内部改革派的压力下不体面地下台,达赖喇嘛提前亲政。全藏其余藏军集中在拉萨附近。[35][36]10月21日,拉萨方面命令其代表团立刻从北京撤离,并接受了第一个要求,附带保留达赖喇嘛地位的要求,并拒绝了其他要求。而后,噶厦方面又拒绝了第一个要求。[37][38][39]1950年10月24日,战役全部结束。

达赖亲政后,于1951年2月派出代表5人前往北京,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其余的代表包括凯墨·索安旺堆土丹旦达土登列门、桑颇·登增顿。1951年4月下旬,西藏政府代表团成员先后来到北京参加和谈。4月28日,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会见了参加谈判的代表,并宣布了双方代表名单。中央人民政府方面指派李维汉、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为全权代表,并以李维汉为首席代表。

解放军释放被俘藏军士兵后,中央人民政府承诺若西藏接受“和平解放”,西藏人民能保持其权利[40]。而西藏噶厦在向联合国求助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后[41][42][43],亦重派代表团到北京谈判。最后,1951年5月西藏代表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上签字,中国政府实质控制了西藏,将此称为西藏和平解放

参考文献

引用

  1. ^ Mackerras, Colin. Yorke, Amanda.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91] (19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8755-8. p.100.
  2. ^ 西藏在1793年乾隆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后成立常备军十三世达赖喇嘛第一次驱汉事件后藏军现代化,改为英式训练。见Goldstein 1997,第35
  3. ^ Freedom in Exile: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Dalai Lama, 14th Dalai Lama, Lond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90 ISBN 0-349-10462-X
  4. ^ 4.0 4.1 Laird 2006
  5. ^ Shakya(1999年),第43页
  6. ^ 6.0 6.1 6.2 6.3 6.4 王家伟; 尼玛坚赞.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China's Tibet. 五洲传播出版社. 1997: 第209页. The Quamdo battle thus came to a victorious end on October 24, with 114 PLA soldiers and 180 Tibetan troops killed or wounded. 
  7. ^ 7.0 7.1 7.2 Shakya 1999,第45页 Shakya also quotes PRC sources reporting 5738 enemy troops "liquidated" and over 5700 "destroyed". Shakya does not provide an estimate of PRC casualties.
  8. ^ 8.0 8.1 Feigon 1996,第144页
  9. ^ 9.0 9.1 Shakya 1999,第28–32页
  10. ^ 10.0 10.1 Goldstein(2007年),第48–49页
  11. ^ Chinese Reds Promise The 'Liberation' of Tibet. New York Times. THE ASSOCIATED PRESS. 1949-09-03. 
  12. ^ Goldstein(2007年),第608页,“The Chinese Communist troops have invaded the Chinese Provinces of Lanchow, Chinghai and Sinkiang; and as these Provinces are situated on the border of Tibet, we have sent an official letter to Mr. Mautsetung,lea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asking him to respect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Tibet.”
  13. ^ Carol Gould; Pasquale Paquino (编).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Nation-state.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第11页. ISBN 9780847696772. 
  14. ^ P.J.S. Sandhu; Vinay Shankar; G. G. Dwivedi. 1962: A View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Vij Books India Pvt Ltd. 2015年8月6日: 第148–149页. ISBN 9789384464370. 
  15. ^ K. Sarwar Hasan; Khalida Qureshi (编). China, India, Pakistan. Pakist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66: 第107页. 
  16. ^ New York Times archives search for "Invasion of Tib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Goldstein(2007年),第608页
  18. ^ This Day in History. BBC News. 1999-12-25. 
  19. ^ 哈经雄 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英烈传 第1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ISBN 9787562203957
  20. ^ Lezlee Brown Halper; Stefan A. Halper. Tibet: An Unfinished 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89. ISBN 978-0-19-936836-5. (英文)
  21. ^ Avedon(2015年),第29页
  22. ^ 22.0 22.1 谢忠. 毛泽东与“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 第20卷 (第4期): 10–11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7-17) –通过国史网. 
  23. ^ 23.0 23.1 23.2 23.3 Mikel Dunham. Buddha's Warriors: The Story of the CIA-backed Tibetan Freedom Fighters, the Chinese Invasion, and the Ultimate Fall of Tibet. Penguin Books India. 2005 [2018-07-12]. ISBN 978-0-14-40010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24. ^ 张明金. 雪域高原彩云归——西藏和平解放纪实. 《大地》. No. 第八期. 200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25. ^ Ford(1990年)第53页
  26. ^ 纪彭. 《1949年西藏给毛泽东发了一封异想天开的信》. 人民网. 2011年5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4).  原文来自文亭. 〈大陆的最后一战:昌都战役〉. 《文史参考》. [2011年5月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27. ^ Knaus(2000年)第71页
  28. ^ 昌都战役. 《西藏人文地理》. 2011年, (第二期) [202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通过中国西藏网. 
  29. ^ 冉启培; 郭江明. 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 : 张国华传. 解放军出版社. 2014年. ISBN 9787506568722. [失效链接]
  30. ^ Shakya(1999年),第12,20,21,37页
  31. ^ Feigon(1996年),第142页
  32. ^ Goldstein(2007年),第48页
  33. ^ Shakya(1999年),第32页,6 Oct
  34. ^ 34.0 34.1 Goldstein(1997年)第45页
  35. ^ Shakya(1999年),第xiv页,map
  36. ^ Shakya(1999年),第49页
  37. ^ Shakya(1999年),第27–32页
  38. ^ Shakabpa(2009年)第916–917, 928–942页
  39. ^ Goldstein(2007年),第41–57页
  40. ^ Laird(2006年),第306页
  41. ^ Shakya(1999年)第52–57页
  42. ^ Qiang Zhai. The Dragon, the Lion & the Eagle: Chin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8.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年: 59–61. ISBN 978-0-87338-490-2. (英文)
  43. ^ Goldstein(2007年)第61-63页

来源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