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绿北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绿北蓝台湾政治术语,是媒体约于2000年总统大选前后提出的新名词,意指台湾西部县市浊水溪为界,南方的县市泛绿选举支持率较高,北方则是泛蓝选举支持率较高。该情形并非解严后即有,而是2000年后才定型的,后来亦发展出蓝天绿地等意思相近的说法。另外,从南绿北蓝一词衍伸出来的“跨越浊水溪”已经成为台湾民主化后两大政治阵营获得多数选民支持的象征指标(参见台湾选举地理)。惟在最近几次县市长大选及总统大选后,分别由中国国民党民主进步党取得压倒性胜利,且北、中、南都会区均出现大量的中间选民,同时无党籍与新兴政党人士当选机会增加,故有关现象效应已减少。

图示

中华民国历任总统大选县市投票结果分布
2000年总统大选 2004年总统大选 2008年总统大选 2012年总统大选
2016年总统大选 2020年总统大选 2024年总统大选
得票数领先之政党:
  公民连署、亲民党推荐
中华民国历任立法委员、国民大会代表之县市投票结果分布
2001年立委选举 2004年立委选举 2005年国代选举 2008年立委选举
2012年立委选举 2016年立委选举 2020年立委选举 2024年立委选举
得票数领先之政党:
  新党(2001年、2004年)/时代力量(2016年)
  无党籍
中华民国历任地方首长大选投票结果分布
2001年县市长选举 2005年县市长选举 2009年县市长选举
2010年直辖市长选举
2014年地方首长选举
2018年地方首长选举 2022年地方首长选举
得票数领先之政党:
  新党
  无党籍
  直辖市该年无选举

原因

传统上比较支持国民党的台湾人外省和客家族群多居住在台湾桃竹苗和大台北,另部分观点认为2000年以前国民党政府时期重北轻南的政策是造成北蓝南绿的情况[1][2]

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戒严时期的“党外”和以前的民进党,数十年以来都习惯只用台湾闽南语来动员群众吸引选民,[3][4]这自然会造成“外省裔台湾人”、“客家裔台湾人”与“台湾原住民”的选民,长期以来就自然会排斥“闽南党”、“河洛党”[5][6],解严后多次抗争反对台语正名运动与定位争议[7][8],又泛绿数十年来往往只强调“台湾主体性”、“台独”,自然就会把金门选票与马祖选票排斥在外。[9]

所以“泛绿选票”长期以来就只能局限在较通行台湾闽南语的南部平原地区与宜兰县的平原乡镇地区,而在外省眷村村里、与台湾桃竹苗地区的客家乡镇,与全国的原住民乡、山地原住民区,与北北基桃都会区、以及各族群都相对均衡,台湾闽南人并不占优势的花东地区,这些较通行华语丶客语、原住民族语等等的地方选票,自然也往往偏泛蓝,这是“党外”到早期民进党自己造成的历史包袱,直到蔡英文就任党主席后,逐渐改变民进党的选举语言策略,不再那么排斥华语,情况也才略有好转。[10]

局限性

“南绿北蓝”的说法常被认为缺乏准确性。学界认为南绿北蓝现象属于可调整地区单元问题(MAUP)的陷阱。意即,若一样的数据细划为乡镇、甚至村里层级呈现,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以近年几次大选为例:以县(市)级来看,举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旧称台北县)、桃园市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等北部地区及离岛的澎湖县被认为是泛蓝优势的地区为典例。基隆市仁爱区略为偏绿,绿大于蓝约3至5个百分点左右,台北市士林大同新北市三重芦洲板桥新庄五股泰山树林莺歌贡寮坪林石碇桃园市新屋观音大园芦竹等区是泛绿占优势之处,使得一个县市因乡镇市内族群的不同,产生两极的政治色彩,新竹市早期为泛蓝优势之处,但自从新竹科学园区落成后,吸引大量南部县市民众定居,故明显淡化了传统上蓝大于绿的结构;新竹县竹北市因高铁站落成及周边商圈开发之故影响效应亦然,当今新竹市与新竹县竹北市蓝绿结构大致均等,苗栗的绿营支持者主要分布于海线,如:竹南后龙通霄苑里等闽南人居多之处。澎湖县的湖西望安为绿营优势区。

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等南部地区及北部的宜兰县被认为是泛绿优势的地区,其中的宜兰市、宜兰的头城南澳大同高雄左营美浓甲仙那玛夏桃源茂林台南市东区新营楠西嘉义市东区云林县斗六市台西屏东市、屏东的琉球、山地原民乡以及原住民公法人,由于外省人原住民客家意识强烈的客家人偏多,不少选举中该地是泛蓝胜出。

由此可见,“南绿北蓝”一词通常在形容采选举模式采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Plurality with Single-Member-District System,Plurality-SMD)时较具参考价值,但对于实施比例代表制不分区立法委员任务型国大代表)或复数选区制(原住民立法委员、县市议员)及地方型选举(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等)而言,则几无参考价值。

其他划分

“南绿北蓝”的说法被视为非常不精确的划分,事实上有更多更精确的政治版图分析法。

依族群分布划分

“南绿北蓝”有很大一部分起源于台湾“南部闽南;北部少数族群”的人口分布。因为包括外省客家原住民在内的少数族群主要分布在北部。无论南北,以外省人为主体的眷村和原住民部落投票倾向皆压倒性的偏向泛蓝,而且北部的客家族裔也较偏蓝:另外闽南族群则较偏向泛绿,且闽南族群在南部县市占的人口比例较高。一般所谓的台湾四大族群分别为:[11][12]

  • 闽南族群:泛绿稍占上风,非正式统计,蓝绿的支持度比例,约为40:60,某种程度上,台湾闽南语在解严后常跟泛绿及台独等形象相互连结。[13][14]
  • 客家族群:最符合南绿北蓝的现象,桃竹苗地区和东部的客家人一般较为偏蓝[注 1],非正式统计,蓝绿比约为70:30。南部地区客家人因为人口较少,和闽南裔的同化程度较高,所以投票倾向也和闽南裔相近[注 2],蓝绿比约为40:60。但就客家人整体而言,投票倾向仍然较偏泛蓝。[16]
  • 外省人:压倒性倾向泛蓝。[17]金门民众虽多为闽南人(乌坵属于莆仙人[18]),但属福建,不属台湾,[19]连江县跟金门同样,差别是属闽东人[18],亦压倒性倾向泛蓝。[20]
  • 原住民:泛蓝占明显优势,非正式统计,以历届立委选举的山地及平地原住民的纪录而言,蓝绿约是3:1。[21]

依选举层级划分

就往年经验论之,层级越低的选举,支持泛蓝的比例越高,例如村里长选举、乡镇市长选举及乡镇市民代表选举中,泛蓝仍具多半优势,而县市议员等级以上的选举,选民通常较注重候选人特质、经历及操守。在立法委员、县市长选举之中,蓝绿比大致呈现五五波;在总统层级的选举,2000年及2004年泛绿皆胜过泛蓝。最可能的原因是愈接近基层的选举,地方人际网络的影响越大(尤其是在人情味较浓厚的乡区),而泛蓝在此占据优势;另一个可能原因是泛绿支持者中,有较多的年轻人,年轻人往往离乡工作,不常返乡,他们通常只愿意在较高层级的选举中返乡投票。

依都会化及教育程度划分

从整体统计数据来看,都会化、教育程度中高者较偏蓝,不过教育程度极高与低者多为偏绿。[22]

但这也是假象,由于戒严时代部分政策和政府资源分配长期重北轻南的历史因素,外省和客家族群普遍都市化程度较高,并连带地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实际上,外省族群和原住民无论在都市、乡村,外省族群无论学历,都是压倒性深蓝,可见都市化和教育程度更多是作于族群因素的代理。

也有看法认为,如果将各族群独立看待,则每个族群内部的情况几乎刚好相反(最多说教育程度中间者偏蓝,较高及较低略绿;如医师[23]法官律师[24]劳工农民[25]文创(政治称文艺界)[26]偏绿;军公教[27]中产阶级台商[28]演艺界[29]华侨[30]偏蓝)。这是因为明显偏蓝的外省族群都会化程度非常高,相较其他族群受高等教育机会也高很多,把台湾人高社经地位者的泛绿及台独倾向给掩盖掉。

台北市彰化县是很好的例子,台北市的闽南人族群以支持泛绿居多,相对的,彰化县的闽南人族群则是支持泛蓝居多;而台北市的都会化程度及平均教育程度较高、彰化县则相反,彰化县的群众支持影响因素以地方派系的意向较深。[31]而事实上,台北市除了外省人之外,各族群都比其他地方绿很多。

医师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由于过去台湾社会医生地位极高,因此无论男女贫富,只要能考取医学系,家中通常会尽全力支援,几乎不会因为家境或性别而放弃学业(通常能轻易找得到资助管道);也造成台湾医师族群比例最接近台湾实际族群比例,同时台湾医师界也明显偏绿。

在2008年立委选举时,同时举办反贪腐公投,由于民进党支持者视反贪腐公投为立院扩权公投,因此很可能投下反对票,而后统计数据显示都会区选民在此公投案投反对票的比例较高;因此可以证明民进党是以都会区本省选民为支持主力。

依选民意识形态划分

台湾没有传统上左派与右派之分[注 3],蓝绿内部各有左翼和右翼[注 4],国民党在思想上是三民主义[33],在经济上基本是左右不分,但倾向德国式的国家社会主义英语State Socialism (Germany);在社会议题上国民党倾向保守,[34]主张反废死[35]拥核英语Pro-nuclear movement以核养绿,进一步减碳[36]但确实有部分人支持同性婚姻[37],主要由年轻人和北北基桃都会区的民众组成,[38]也获得所谓“蓝甲”(指支持泛蓝的同性恋)族群支持,[39]左倾泛蓝成立妇联会现代妇女基金会[40]。民进党则在思想上是台湾主体性[41],经济、社会议题上偏左倾,[34]执政倾向右倾,[42]主张反核非核家园[36]支持LGBT[43],也是有LGBT跟其他社会议题上激进保守的长老会支持。[44][45][46]泛绿左右派都一致反中倾向,[47]少数人进一步主张金马放弃论[48]知中派属于非主流[49]。是以统独之分,区分统派(偏华统或其他形式[注 5])与独派,独派又有分两种,台独(制宪建国[注 6])跟华独(修宪国家正常化[注 7][53],以及维持现状各自认知不同,泛蓝的九二共识[注 8]跟泛绿的一边一国[注 9]两国互不隶属[注 10][57],在国族认同方面,泛蓝主张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泛绿主张自己是台湾人,不认同是中国人。


一般来说,支持台独者明显倾向泛绿,支持统一者明显倾向泛蓝。前者以闽南人居多,后者以外省人居多。[58]

蓝绿支持基础

  • 泛蓝:军公教较倾向泛蓝,而本省军公教大多也是出身非都会区居民;其中客家族群因为既有的闽客对抗(一般客家菁英认为民进党为闽南人的政党),使得他们比闽南族群蓝一点;而外省人大多支持泛蓝;原住民也倾蓝。其中新党则是更倾向外省族群、军公教的特性。[59]亲民党则是由原国民党主力宋楚瑜脱党创立的政党,路线及理念上趋近国民党,[60]无党团结联盟则在国民党立场相近,[61]长期与泛蓝友善[62]劳动党相对偏左翼,有机会接收泛绿劳工阶级。[63][64]
  • 泛绿民进党具有小市民及自由派政党特色;本省族群是以非军公教的都市居民为主。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闽南族群大多也可能因为对国民党过去的一党独大不满而转向支持民进党等相关泛绿政党。台联则是有机会接收国民党本土派[65],但其政治资源只能少量接收,自太阳花运动爆发许多新兴政党, 时代力量台湾基进社会民主党,他们长期与泛绿友善,[66]小欧盟是地方妈妈组成的政党,而受到关注。[67]台澎党喜乐岛联盟则是激进独派[68][69]


各政党努力争取的选民是以立场较为客观及对事不对人(党)的中间选民(游离选民)为主;[70]他们被定义为中间选民的明显例子是2020年总统大选蔡英文能拿到史上最高票的原因就在于这些选民的支持。[71]

二、三次政党轮替后

2008年立委选举总统大选中,国民党在北台湾大胜,云林北港溪以北民进党均只以未过半之选票得到两席立法委员(三芦地区的余天林淑芬),嘉义地区也仅由张花冠以不到两万票之差夺下山线一席。国民党在绿营传统票仓的南部县市亦有斩获,例如总统候选人马英九在原台南市及原高雄市分别夺下约51%的选票。然而由于马政府上任后发生莫拉克风灾美牛ECFA协定与花博等一系列施政缺失,使得翌年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失去具指标性的宜兰县。2010年在数次区域立委补选爆冷落败外,同年直辖市长选举得票又大幅流失,使得媒体认为“南绿北蓝”的界线又开始北移。

2012年总统与立委合并选举中,泛绿阵营席次与上届相较略有斩获,南部选情方面,除扩大在台南五个选区的领先幅度外,在高雄市亦从泛蓝阵营手中夺回第一(旗美)、二(冈山)、六(东三民)、七(苓雅)及高八区(凤山)等五区,然失掉的高九区(镇港)则被认为是泛绿分裂(时任市议员陈致中与时任立委郭玟成争食票源)所致。屏东、嘉义县、云林则维持原席次分布,但得票率显著拉近与泛蓝阵营的差距;民进党也于本届夺回2008年泛嘉义市泛绿分裂而丢失的一席区域立委席次。浊水溪以北仅彰四区(员林)、中一区(清水)、中六区(中西东南)、北二区(大同)及宜兰翻盘,其余选区仅是拉近票数差距。

2014年县市长选举中,因马英九政府的施政表现不佳,加上同年服贸协定争议引发太阳花学运,导致国民党于此役惨败,民进党主政的县市版图大幅增长,赢得基隆市桃园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县嘉义市澎湖县,和民进党整合的无党籍医师柯文哲亦顺利夺下首都台北市,传统的北蓝南绿现象瞬间遭到颠覆。

2016年立委选举中,国民党版图大幅萎缩,仅固守中永和及新店、竹苗地区、中坜平镇、台中屯区、山线及大乌龙区、彰一区、南投县以及山区。同日举行的总统大选中,国民党仅守住花东及金马等传统深蓝票仓。

2018年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除了收复2014年县市长选举失去的中部和东部县市,同时国民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韩国瑜与云林县长候选人张丽善分别击败民进党高雄市长候选人陈其迈与寻求连任的云林县长候选人李进勇,不仅分别拿下自近二十年来都是民进党执政的高雄市与民进党执政超过十三年的云林县,更成功将台南市的得票率差距压缩在负百分之五以内,突破了南绿北蓝现象。

2020年总统与立委合并选举中,大致延续2016年绿大于蓝的版图,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在台湾西部仅以低空守住蓝化程度较高的新竹县苗栗县;另在立委方面,国民党收复新竹市彰三区,东部则以不到一万票之差距由傅崐萁夺回长期优势的花莲县(直至2021年傅才重返国民党),尽管国民党的立委席次小幅增长,但多个传统势力长期盘据的选区均告落败(如:北四区中二区中五区彰一区)。

2022年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收复台北市、桃园市两个直辖市以及基隆市一个市,并大致维持在地方首长选举的优势版图。与此同时民进党不仅没能收复云林县取回传统浊水溪分界线外,作为传统绿营票仓台南市屏东县虽然维持执政,但此二县市却险些遭到国民党翻盘,民进党在台南市的选情更是跌破众人眼镜的惨胜,民进党台南市长候选人黄伟哲仅小胜国民党台南市长候选人谢龙介5.17个百分点共4万6千多票数差,创下自台南县市合并升格后两党史上最小得票差。

2024年总统与立委合并选举,蓝绿版图已达势均力敌的局面,国民党总统候选人侯友宜仅再收复基隆市南投县。然而国民党在区域立委席次大幅增加,其中桃园市六席全上,新北市势均力敌,台北市台中市逆转为蓝大于绿的局面;此外,亦成功收复基隆市投二区云一区,以及绿营分裂的台东县

注释

  1. ^ 桃竹苗地区和东部的客家人都是客家意识比较强烈,将民进党视为闽南本位的政党,对民进党存有警戒的心态,多数客家人的政治倾向,即支持泛蓝[15]
  2. ^ 另一种原因是,仍然有少数客家人认为本省意识客家意识重要,比起划分客家本位闽南本位,反抗国民党,更加重要。这类客家人,即支持泛绿 [15]
  3. ^ 任何例子和学说都不适用,而是以国族认同统独作为区分,部分是地方主义的因素省籍情结原汉情结闽客情结
  4. ^ 第三势力台湾民众党不适用于泛蓝泛绿,不受统独影响,主张维持现状派,中间主义,公共议题、民生议题和道德议题优先。[32]
  5. ^ 广义上统派包含红统,狭义上统派,不包含红统,但有联合派[50]跟左统,通常泛蓝不适用广义上统派
  6. ^ 透过制定新宪法、将国号中华民国更名为“台湾”或“台湾国”等方法,最终建立属于全体台湾人主权国家[51]
  7. ^ 不认同宪法一中,并主张台湾在中华民国的框架下渐渐追求国家正常化[52]
  8. ^ 主张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54]属于特殊非两国论的论述
  9. ^ 主张台湾是一个主权的国家。台湾跟中国大陆一边一国,要分清楚。[55]属于一中一台的论述
  10. ^ 主张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被认为是两国论的论述。[56]

参见

参考资料

  1. ^ 台北更獨 /南綠北藍 另有真相. 自由时报. [201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8). 
  2. ^ 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 (PDF). [2016-01-10]. [失效链接]
  3. ^ 曾健民. 《「臺灣意識型態」批判》. 台北市: 海峡学术出版社. 2012: 页156. ISBN 9789866480706 (中文). 
  4. ^ 杨祖珺. 《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 台北市: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2: 页137–138. ISBN 957130512X (中文). 
  5. ^ 刘强. 〈族群結構與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广州: 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 2011, (期3): 页51 (中文). 
  6. ^ 周毓翔 、新闻透视. 賴以閩南語凝聚認同 年輕人恐聽嘸. 中国时报. [202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3) (中文). 
  7. ^ 台語=閩南語?賴清德「噹」:我不是閩南人、我是台灣人. 三立新闻网. [2018-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8) (中文). 
  8. ^ 刘新圆. 課綱去中國化 蔡政府踢到鐵板. 《海峡学术出版社》 (台北市: 海峡评论). 2020, (期355): 页67–69 (中文). 
  9. ^ 陈孔立. 〈臺灣「去中國化」的文化動向〉. 《台湾研究集刊》 (厦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2001, (期3): 页5–6 (中文). 
  10. ^ 刘文科. 〈從政治營銷的視角看臺灣民主:以民進黨的實力消長為例〉. 《台湾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2014, (期4): 页62. doi:10.13818/j.cnki.twyj.2014.04.008 (中文). 
  11. ^ 王甫昌. 「台灣四大族群」論述的族群界定:「文化特質」與「社會位置」.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8-11-07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12. ^ 叶明叡. 先來慢到攏相同:為了政治動員的台灣「四大族群」論述.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9-12-06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13. ^ 顾虹. 解構台獨史觀系列二:顧虹》福佬沙文主義壓迫先住民. 中时新闻网. 2016-09-15 [2016-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英语). 
  14. ^ 汪志雄. 海納百川》要把台灣交給豬哥黨嗎(汪志雄). 中时新闻网. 2023-11-14 [2023-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英语). 
  15. ^ 15.0 15.1 小笠原欣幸作,李彦桦译. 《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 新北市: 大家/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21: 页39. ISBN 9789865562106 (中文). 
  16. ^ 张维安、张翰璧. 【書摘】台灣,南客北客大不同. 端传媒. 2020-10-30 [2020-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英语). 
  17. ^ 台灣大選2020:「外省人」投國民黨是否已成歷史. BBC. 2019-12-16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英语). 
  18. ^ 18.0 18.1 翁世航. 金門、馬祖與烏坵,彼此的語言竟不相通?.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6-12-26 [2016-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6) (英语). 
  19. ^ 曾文龙.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金門是「福建省」,不是台灣省.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7-11-06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英语). 
  20. ^ 蔡晋宇、林缙明. 綠白搶攻離島 挑戰藍營鐵票倉. 联合新闻网. 2023-08-27 [202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英语). 
  21. ^ 张诗芸. 在地人情超越黨派、大族老面孔佔優勢──深入部落現場,看原住民鐵票倉如何煉成. 报导者 The Reporter. 2023-8-21 [2023-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英语). 
  22. ^ 鄞义林. 從數據看民進黨為何慘敗(上):為什麼地區每戶平均所得越高,民進黨的得票率越低?.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2-12-08 [202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英语). 
  23. ^ 王子瑄. 為何一堆醫生支持民進黨?藥師親身觀察曝內幕. 中时新闻网. 2021-12-28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英语). 
  24. ^ 施正锋. 深綠、漂綠、親綠的學者. 中时新闻网. 2023-01-13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英语). 
  25. ^ 黄信维. 成也農民敗也農民?2018殷鑑在前 陳吉仲衝鋒,綠營盼拉住傳統支持者. 风传媒. 2021-04-03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英语). 
  26. ^ 林佳锋. 文藝界300人挺吳音寧 樂評人馬世芳首度站台:她選最難走的. 太报 TaiSounds. 2024-01-04 [202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9) (英语). 
  27. ^ 颜维婷. 軍公教優渥退休福利這個「歷史共業」的政治成因.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7-07-01 [2017-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5) (英语). 
  28. ^ 陈冠宇. 台商是藍營鐵票?鈕則勳:觀念要調整了. 旺报. 2022-02-27 [202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英语). 
  29. ^ 江婉仪. 新國會臉譜/「萬老師」郭昱晴 從演藝版到政治版的國會新兵. 联合新闻网. 2024-02-01 [202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9) (英语). 
  30. ^ 威克. 台灣來鴻:"光輝十月"遭遇"僑胞認同問題. BBC. 2017-10-13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英语). 
  31. ^ 曹家豪. 彰化一點也不無聊:想了解吳音寧在對抗什麼,要從「謝家」開始說起.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3-11-20 [202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英语). 
  32. ^ 丁肇九. 泛藍最後的改革契機:認為「統獨是假議題」的台灣民眾黨為何值得支持?.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0-01-22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2) (英语). 
  33. ^ 关中. 在中山思想的架構下完成中國統一大業. 《海峡学术出版社》 (台北市: 海峡评论). 2003, (期152): 页38–41 (中文). 
  34. ^ 34.0 34.1 曹长青. 【專欄】台灣第一個保守派政黨崛起. 民报. 2019-09-11 [2019-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中文). 
  35. ^ 要求對廢死表態!藍營成立「反廢死正義大聯盟」. 自由时报.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5 (英语). 
  36. ^ 36.0 36.1 李坤城. 你投的是「擁核」還是「廢核」?從關聯性分析初探「以核養綠」公投通過的原因. 《中国行政评论》 (台北: 中华民国公共行政学会). 2020, (卷26期2): 页1-25 (中文). 
  37. ^ 政治中心. 影/「同性二人結婚登記」蔣萬安7藍委投贊成 林岱樺13綠委跑票. ETtoday新闻云. 2019-05-17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38. ^ Taiwan pins same-sex marriage hopes on political change. The Straits Times. 2016-01-16 [2016-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英语). 
  39. ^ 潘柏翰. 履行婚姻平權政見的蔡英文連任了,(反)同婚運動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TNL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0-01-14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中文). 
  40. ^ 陈方隅. 「婦團只罵柯P不罵郭冠英,一定是政黨打手」,這就是鄉民們的仇女日常.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3 (英语). 
  41. ^ 民進黨全代會 賴清德:建立台灣主體性國家認同. [2024-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7-22 (中文). 
  42. ^ 陈郑为. 多維觀點》民進黨30年 反思轉變中的左翼路線. 风传媒. 2016-10-10 [201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7) (中文). 
  43. ^ 民主挺同志!綠營民代拍開箱片 同志遊行「不會缺席」. 风传媒. 2020-10-25 [2016-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7 (中文). 
  44. ^ 投书. 面對台灣當今的民主政治,長老教會要如何反省?. 台湾教会公报新闻网. 2016-1-31 [2016-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7) (英语). 
  45. ^ 陈衿妮. 「牧函」已明白表達「長老教會」對同性婚姻議題的「反對」立場!. 基督教今日报. 2016-11-17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5) (英语). 
  46. ^ 颜振凯. 破解因反同婚不挺傳聞 長老教會國政訪問團入府表態支持蔡英文連任. 风传媒. 2019-10-14 [2019-10-14] (英语). 
  47. ^ 王钦. 綠營陷入反中困境. 中时新闻网.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英语). 
  48. ^ 蔡晋宇. 促兩岸搭橋 施明德最掛念金馬永久和平特區. 联合新闻网. [202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英语). 
  49. ^ 任以芳. 期許520後的兩岸往正向走 海基會:務實溝通不該設置政治前提. ETtoday新闻云. [2024-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8 (英语). 
  50. ^ 台湾“统派”路在何方?. 凤凰网. 台海网. 2010-03-18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51.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政策綱領. 台湾独立建国联盟.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52. ^ 傅云钦. 「華獨」有三派,有好有壞 (读者投书). 民报 (台北: 民报文化事业公司). 2015-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53. ^ 陈方隅. 台獨、華獨、統派:如何分類不同的統獨主張?. 联合新闻网. 2017-11-3 [2017-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英语). 
  54. ^ 仇佩芬. 馬:兩岸互不承認主權 互不否認治權. 中国时报. 2011-05-31 [201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31) (英语). 
  55. ^ 苏起,《两岸波涛二十年纪实》2014年天下文化出版 p.226
  56. ^ 回應賴清德國慶演說 國台辦:繼續鼓吹新兩國論 煽動敵意對抗. 中时新闻网. 2024-10-10 [2024-10-11] (中文). 
  57. ^ 胡景祥. 兩國論、一邊一國、92共識...明年投票前,一次看懂台灣20年來在中、美夾縫中的兩岸關係. 商周. 2015-11-14 [2015-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1) (英语). 
  58. ^ 徐永明、范云. 「學作」台灣人:政治學習與台灣認同的變遷軌跡,1986-1996. 《台湾政治学刊》 (台北市: 台湾政治学会). 2001, (期5): 页3–63 (中文). 
  59. ^ 茅汉. 成也新黨,敗也新黨論新黨的敗選與改造. 《海峡评论》 (台北市: 海峡学术出版社). 1999, (期97): 页52–55 (中文). 
  60. ^ 周阳山. 國親合作與泛藍整合. 《海峡评论》 (台北市: 海峡学术出版社). 2003, (期149): 页34–35 (中文). 
  61. ^ 萧怡靖、黄纪. 2008 年立委選舉候選人票之分析:選民個體與選區總體的多層模型. 《台湾政治学刊》 (台北市: 台湾政治学会). 2010, (卷14期1): 页3–53 (中文). 
  62. ^ 林雪娟、陈治交. 議會無黨聯盟表態挺藍白合. 中华日报. 202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0). 
  63. ^ 為勞工討回 3,150 萬還不夠 勞動黨再推 5 位候選人要做更多. 苦劳网. 2022-11-14 [2024-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9. 
  64. ^ 宋瑞文. 勞動黨創黨主席羅美文盼藍白合 尤其國民黨不能被消滅. 中华日报.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8). 
  65. ^ 陶本和. 台聯從鼎盛到泡沫化!李登輝挺青年 連柯文哲都登門請益. ETtoday新闻云.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0). 
  66. ^ 梅花新闻网. 【太陽花10周年3-1:政黨篇】哪有第三勢力?只有小綠投大綠. 联合新闻网. 2024-03-19 [202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9. 
  67. ^ 林敬殷、范正祥. 僅花201萬經費 歐巴桑聯盟異軍突起將再戰2026. 经济日报. 2024-01-29 [202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9. 
  68. ^ 谢君临. 宣揚獨立建國理念 台澎黨將投入2020大選. 自由时报. 2019-04-28 [202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1. 
  69. ^ 新公民议会. 喜樂島聯盟的三大問題:路線、形象與反「蔡」. TNL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4-01-29 [202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5. 
  70. ^ 王宏恩. 當兩黨都想爭取中間選民,第三黨跑進來會發生什麼事?.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9-08-19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7. 
  71. ^ 即时新闻. 2020多數中間選民挺綠 中研院學者分析3關鍵. 自由时报. 2020-01-18 [202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