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简称《無盡燈記》[1]:302,是南宋佛教比丘义和於乾道元年(1165年)著作的華嚴宗念佛法門論述[1]:303,主要內容已佚失,序文及跋則收錄於《大正藏‧諸宗部‧樂邦文類卷二》。[2][3][4]
寫作動機
學者魏道儒認為,義和注意到前人並未整理華嚴經及華嚴宗祖師著作中的念佛法門,例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無礙智慧念佛」、「唯心念佛」、「觀德相念佛」等三種法門。由於這些法門跟當時流行的「西方淨土說」不相配,所以引申華嚴祖師的理論,將華嚴宗圓融無礙、相即相入的理論作為淨土境界,稱為「華嚴融通念佛法門」,並匯集華嚴經及華嚴祖師著作中的相關記載作成此書以弘揚之。魏道儒並認為義和從魏道儒並認為義和如此分別華嚴經及華嚴宗學說的作法,於宋代華嚴研究跟佛學史上皆屬少見。[1]:302-303
義和希望此法門如燈、照亮眾生永不熄滅而命名為「無盡燈」。[3]
主要理論
《佛光大辭典》認為義和繼承净源教觀雙修[註 1]之學風,教義上根據華嚴宗圓融無礙、相即相入[註 2]理論,認為佛與有情、淨土與穢土[註 3]彼此間也是互融無礙;修行上則因《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導歸極樂世界而強調念佛,兩者合稱「華嚴融通念佛法門」。[2]
魏道儒則認為「華嚴融通念佛法門」與「西方淨土說」在理論、修行上都不相同。理論上他將淨土學說分為兩類,一為有相淨土,此說認為淨土世界實存、不因人的主觀意志轉移,人可透過特定修行在特定時間到達淨土世界,西方淨土說屬於此類;二為無相淨土,認為淨土不是獨立實存的地方,而是獲得解脫的精神境界,華嚴融通念佛法門屬於此類。修行上西方淨土說要求行者口中唸佛、心裡觀想佛的形象;華嚴融通念佛法門則否定這些過程,認為透過此法門可以瞬間成佛。[1]:303-304
魏道儒認為義和為了面對當時社會大眾接受「西方淨土說」的形勢,故以阿弥陀佛為最高崇拜對象,而不是華嚴宗的至尊毗卢遮那佛。[1]:304
評論
范成大於乾道丁亥年季夏七日(1167年農曆六月七日)寫成此書後記,其在文中指出念佛三昧「深廣微密」,不僅限於以聲音念佛而已,並讚許此書能引人了解實際修道之法。[4]
學者魏道儒認為此書是華嚴學僧對當時普遍流行淨土信仰的回應。[1]:302
註解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魏道儒. 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PDF). 《中華佛學學報》. 2000, (13): 頁299–305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0) (中文(臺灣)).
- ^ 2.0 2.1 慈怡法師主編.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 ^ 3.0 3.1 義和. 《樂邦文類卷第二‧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序》.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頁169–170 [2021-01-20] (中文(臺灣)).
(義和)晚年退席平江能仁。遍搜淨土傳錄與諸論讚。未甞有華嚴圓融念佛法門。蓋巴歌和眾。雪曲應稀。無足道者。嗚呼不思議法門。散乎大經與疏記之中。無聞於世。離此別求。何異北轅而之楚耶。於是備錄法門。著為一編。使見聞者不動步而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諸佛則背塵合覺故明。眾生則背覺合塵故昏。欲使冥者皆明。明終無盡。因目其篇曰無盡燈云爾。
- ^ 4.0 4.1 范成大. 《樂邦文類卷第二‧無盡燈後跋》.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頁170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中文(臺灣)).
念佛三昧深廣微密。世但以音聲為佛事。此書既出。當有知津者。乾道丁亥季夏七日。吳郡范成大書。
- ^ 慈怡法師主編. 智目行足.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 ^ 慈怡法師主編. 相即相入.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穢土.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