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毗昙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毘曇宗

毗昙宗,又称毗昙学派,为汉传佛教早期的学派,为讲习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而著名。研習、講授相關學問的僧人,被稱為毗曇師,南北朝時又稱為數家數人[1]

歷史

最早傳入漢地的說一切有部經典是東漢安世高譯《阿毘曇五法行經》、《道地經》,曹魏時代譯《阿毘曇甘露味論》,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2];有系統的傳譯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符秦僧伽提婆竺佛念譯《阿毘曇八犍度論》,符秦僧伽跋澄譯《鞞婆沙論》(14卷),北涼浮陀跋摩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存60卷)[3]東晉僧伽提婆慧遠譯《阿毘曇心論》,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修行方便禪經[4];後來南北朝時期,譯出《眾事分阿毘曇論》,劉宋僧伽跋摩等譯《雜阿毘曇心論》,高齊那連提耶舍譯《阿毘曇心論經》。

南北朝時《十誦律》曾流行於江南地區,僧侶學習說一切有部的論典,在當時極為興盛,被稱為毗曇宗,又稱因緣宗。研習毗曇最著名的是梁代的慧集,弟子僧旻、法雲;與慧集同時,在北方講習毗曇的,以慧嵩、志念最著名。

直至唐朝玄奘重译《俱舍论》后,毗昙学派渐衰,被俱舍宗所吸收。

學風

毗昙学派主要学说为世间第一法。根据说一切有部诸论义旨,以四谛组织一切法义,并阐明我空法有及法由缘生而有自性之义。

註釋

  1. ^ 知禮《金光明經文句記》:「數家是婆沙,論家是成實」
    吉藏《中觀論疏》:「數家明凡夫斷惑,以數人見有得道凡夫亦見有故斷惑」
  2. ^ 僧伽羅剎造共二十七品,依據僧祐出三藏記集》:「三品修行經一卷(安公云近人合大修行經)」,最後三品為合入的《三品修行經》。
  3. ^ 僧祐出三藏記集》,道梴「毘婆沙經序」:「……大沮渠河西王者。……息心昇堂玄客入室。誠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門道泰才敏自天冲氣疎朗。博關奇趣遠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嶮。爰至葱西。綜攬梵文義承高旨。并獲其胡本十萬餘偈。既達涼境。王即欲令宣譯。然懼環中之固將或未盡。所以側席虛衿企矚明勝。時有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周流敷化會至涼境。其人開悟淵博神懷深邃。研味鑽仰喻不可測。遂以乙丑之歲四月中旬。於涼城內苑閑豫宮寺。請令傳譯理味。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考文詳義。務存本旨。除煩即實質而不野。王親屢迴御駕陶其幽趣。使文當理詣斥言有寄。至丁卯歲七月上旬都訖。通一百卷。會涼城覆沒淪湮遐境。所出經本零落殆盡。今涼王信向發中深探幽趣。故每至新異悕仰寄聞。其年歲首更寫已出本六十卷。……」
  4. ^ 僧祐出三藏記集》,慧遠「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經統序」:「達磨多羅。闔眾篇於同道。開一色為恒沙。其為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復無際。而未始出於如。故曰。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佛大先以為澄源引流。固宜有漸。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反迷啟歸塗以領會。分別陰界導以正觀。暢散緣起使優劣自辨。然後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其極非盡亦非所盡。」本經為佛大先禪法,自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開始被誤題為《達摩多羅禪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