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彌勒菩薩(藏語:བྱམས་པ།;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語:Metteyya),義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之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最後一生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是唯識宗的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據經記載彌勒菩薩具有自性光明,為三界導首,三界眼目,慈心布施不求回報,慈悲、忍辱、寬容等德性。[1]
五代十国之后,因相传布袋和尚为弥勒佛转世,中国开始以其形象塑像。
音義
彌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見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為慈愛[2]。唐朝時玄奘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
弥勒经論
- 《彌勒下生經》,西晋竺法护译。此经記載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迦葉尊者拿金縷衣做證明與彌勒弟子過去如何修行而至彌勒佛所再續修三乘道的因緣,
-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刘宋沮渠京声译。此经記載弥勒菩萨於閻浮提沒生兜率天宫因緣,兜率净土十善報應勝妙福處。欲往生兜率者的觀念,淨業法,修行法,懺悔法,
- 《弥勒大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此經記載彌勒菩薩名字功德、神力、國土莊嚴,以何善根?何戒?何施?何定?何慧?何等智力得見彌勒?於何心中修八正路?使眾生未來得見彌勒,
以上三部经,合称“弥勒三部经”,若加上同样描述弥勒下生内容的
则合称“弥勒六部经”。也有观点认为弥勒经典还应加上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译者不详)、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Maitreyaparipṛcchā)、《楞严经·弥勒菩萨圆通章》等经典。
彌勒五論
瑜伽行唯識學派傳說彌勒菩薩作五部論書,由無著親受傳出,稱為「慈氏五論」[3][4]。
西藏佛教傳說彌勒菩薩的五論為:
- 《現觀莊嚴論頌》,漢地未傳,民初法尊法師漢譯有《現觀莊嚴論略釋》。
- 《大乘經莊嚴論頌》,西藏佛教傳說此論為無著菩薩在兜率天接受彌勒菩薩親傳所作。[9]
- 《辨中邊論頌》。
- 《辨法法性論頌》,漢地未傳,民初法尊法師由藏譯漢。
- 《大乘最上要義論頌》,此論內容同於《究竟一乘寶性論》,賢首法藏稱此論為堅慧(Sāramati)所造。
學術研究
在玄奘之前,东汉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見到的佛經是由西域輾轉得到。現代語言學研究認為,吐火羅文的Metrak,故譯為彌勒[10]。
祭祀
《彌勒上生經》中,記有「彌勒五護法」,為寶幢大神、華德大神、香音大神、喜樂大神、正音聲大神。[11]
《全宋詩》載释普济寫有〈弥勒大士二月八生〉一詩,可知宋朝以陰曆二月初八為彌勒菩薩神誕。
早期佛教的彌勒信仰
在佛教史上,彌勒的記載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結集時就已經出現,上座部佛教長部14經和長部26經記載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會有彌勒佛出世,漢譯《阿含經》中可見於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經》,和法藏部的《長阿含經》。「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12]這是各個佛教部派皆認可的基本共識,但是在具體細節上則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在上座部佛教《小部·經集》的「彼岸道品」(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與阿耆多(Ajita,又譯為阿逸多)是佛陀的兩位弟子[13]。《中阿含經》記載佛陀授記他們兩位,一位成佛,一位成為轉輪聖王[14]。
在大乘经典中,彌勒是姓,阿耆多是名[15],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16]。據說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17],鸠摩罗什(344-413)翻译的《法华经》说弥勒初名“求名”,经佛陀教化,后“当做佛,号名曰弥勒”。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18]兜率內院[19]修行、說法[20]。根據《雜阿含經》,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21],這是以萬萬為億,如果以千萬為億[22]則有如《彌勒上生經》中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等時機成熟後,他將會繼承釋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間,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又译翅头城、鸡头城)[23]出家修道,覺悟成佛[24]。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25],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大乘佛教由此發展出人間淨土的觀念[26],認為當彌勒菩薩降世,祂會來人間救渡眾生脫離痛苦,乃至帶給暫時乃至久遠,永恆的安樂。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临终时蒙眾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27];据《大唐西域记》、《婆藪槃豆法師傳》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唯識鼻祖
大乘佛教早期經典《惟曰雜難經》記載了阿羅漢遇到世友菩薩問難時,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親自向彌勒求教[28]。在大乘佛教中期,一群以修習瑜伽行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稱為瑜伽行派,以尊奉彌勒為祖師。在無著、世親之後,進一步發展成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並記載無著入定上升兜率內院聆聽彌勒教誨、回來弘揚《瑜伽師地論》[29]。
在4世紀至5世紀間的中觀派中,由僧護的弟子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對《般若經》的註解,據說也由彌勒所傳。其後的師子賢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般若波羅密多釋》,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的寂護、蓮花戒論師時,以清辨中觀自續派理論,加上瑜伽行派的教義,成立了順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同樣尊奉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此派後傳入西藏,對藏傳佛教產生很深的影響。
彌勒信仰
彌勒菩薩下凡救世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典中均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救世主的寄託。在漢字文化圈,隨著漢傳佛教的普及,彌勒信仰被華人民間信仰吸收,信仰者不限於佛教徒,發展出白蓮教、一貫道等民間宗教,相關經典有《彌勒救苦真經》等。
中國
汉传佛教相信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欽定的繼承者,將在日後下凡普渡眾生,中國人皆尊之為「未來佛彌勒如來」、「當來下生彌勒佛」等,並且有佛國於兜率天內院,自晉朝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为临终之大愿。
北魏政權轄下曾有僧人法慶等人以與彌勒菩薩相關之論述為名義進行之叛亂活動。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兜率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唐朝文豪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淨土。白居易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白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經有所衝突,雙方信徒甚眾,形成淨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淨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以彌勒降世為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後,逐步讓位給彌陀淨土信仰,於是在漢傳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門因牽扯上各式各樣的政變與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漢地傳承不止。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編寫了《兜率龟镜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跡。
据中国历史记载,由于佛典中有彌勒佛必定到來人間救苦救難的預言,借弥勒下生信仰,曲解经文而意图发起动乱或篡夺政权的事例有很多。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扶風人宋子贤、向海明“帶兵作亂”,“自稱彌勒佛出世”,借彌勒下生說起事作亂,唐宋以後不絕如縷。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中国人编造《大云经》,认为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从而成为武周夺取李唐政权的舆论工具。
五代以前,漢字文化圈的弥勒像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制作。菩萨形弥勒像主要表现弥勒在兜率天为诸天神祇说法的情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左脚下垂。如来形弥勒,则是弥勒下凡之後,在龙华树下继承釋迦如來的救世責任,形象与如來差别不大。
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30]。由於契此和尚圓潤豐滿、滿口堆笑,手持布袋,坦胸露腹,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後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常被塑成福態常笑、豁達大度的慈愛形像,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著名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薩的寬廣胸懷和樂觀態度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此形象亦隨著漢傳佛教在東亞各地傳播而見於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其塑像常被禪宗、淨土宗寺廟安置在山門或者天王殿中,并逐渐成为定制。而弥勒佛塑像的背后常安置护法神大将韋馱菩薩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执金剛杵的武士。
彌勒教最早於梁武帝時期創立,創始人傅大士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為彌勒轉世化身,廣弘菩薩道,門下有傅宣德等人。傅大士只是宣揚大乘佛教,並未有政治運動或者暴動叛亂之舉。
唐朝之后,以弥勒下生作为信仰而发动民变的层出不穷。在中国內地形成了一种类似犹太教、基督教的弥赛亚救世思想,不少农民起义军利用这种迷信,遂打着“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起義。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两个著名教派弥勒教和白莲教,而出自波斯的摩尼教,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打着“弥勒降世”的旗号活动。
由于和民变存在牵连,朝廷帝王对弥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这个信仰,唐玄宗就曾經发布《禁断妖讹等敕》,对那些“白衣长髮,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样。或别作小经,诈云佛说,或辄蓄弟子,号为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采访,“严加捉搦”。这纸敕令给弥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击;此外,弥勒信仰还遭到佛教内部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的不断冲击,在此双重压力下,弥勒信仰逐渐衰落,與民間祕密宗教逐漸併合。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則以「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為口號起義。
元代蒙古人對宗教信仰較為開明,並不太禁止,故以燒香禮彌勒聚眾結社的「香會」在華北活動頻繁。當時的明教與白莲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弥勒思想。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彭瑩玉等人便以彌勒教為號召,后形成以徐寿辉为首的天完势力。明教起義軍明玉珍在蜀時曾经废释、老二教,上奉弥勒。
而在同时期,白莲教韓山童、刘福通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因事蹟敗露,韓山童死,其子韩林儿繼稱小明王,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成为元末红巾军建立的政权。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彌勒教被禁,其余党与白蓮教渐渐合流。而在明清时期,仍不时有白莲教徒利用“弥勒下世”的传说起义,比如嘉庆时期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此後在清末民初,又改名為先天教。
近代
1922年武昌佛学院初创时,太虚大师便规定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回向兜率。以后但凡是太虚大师所开创的道场,皆奉行这一做法。他于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学院编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师地论·瑜伽真实义品》明境,《瑜伽菩萨戒本》次轨行,《观弥勒上生经》以明果。1932年12月25日,太虚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借演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机缘,发起成立“厦门慈宗学会”,设立慈宗坛尊奉弥勒菩萨。此后,太虚大师于1936年在奉化雪窦寺开讲《弥勒菩萨上生经》,刊行《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在第四节《慈宗的名义》里,略释了慈宗的举设,源流、影响、作用,以弘扬慈宗。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无锡都修弥勒静七过年。1938年冬季,缙云山汉藏教理院计划建“太虚台”,大师说:“纪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惭福德凉薄,望勿以名之。”从而以弥勒为尊。
太虚圆寂后,由于战乱和政治形势的影响,慈宗在中国大陸一直无法弘扬。直到近期,才重新有两岸僧人组织学会、刻印经典、发愿广传弥勒净土法门。而太虚的弟子演培法师,长期在新加坡宣讲弥勒,并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講記》传世。
目前主要兴盛于台湾等地的新兴宗教一贯道及其衍生的弥勒大道即将弥勒菩萨设为主要供奉的神祇之一。一贯道第十七代祖师路中一在教内被认为是弥勒菩萨化身。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其國人發願往生淨土者,大多不是西方淨土,而是信仰彌勒淨土。在诸多弥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弥勒,慈心不杀、恒不啖肉;而為亡人得度而造弥勒佛像,也是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弥勒信仰与俗文化在朝鲜半岛交融于一体,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圣俗融合的典型例子。朝鮮三國時代,新罗的花郎受到弥勒下生信仰的影响。花郎集团把日常修养和训练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忠于国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彌勒信仰在朝鮮半島佛教中,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日本
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31]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32]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蓧善珠,发愿往生兜率天內院。
以布袋和尚形象的彌勒傳入日本後,成為民間信仰中的七福神之一。
1963年日本日莲宗一系的新兴宗教“灵友会”吸收了弥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圣弥勒山”,将弥勒信仰引入教义。编制了新经典《弥勒经》以成为其宗经。
琉球
布袋和尚形象的彌勒傳入琉球後,與琉球神道結合,成為當地民俗信仰之一,稱為彌勒(琉球語:彌勒 / ミルク),琉球人將彌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龍宮信仰之中,把彌勒視為豐穰神。
回鹘
回鹘佛教主要是在汉传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故其经典、教义都与汉族地区略同。其弥勒信仰亦源自汉地[33],但远比汉族地区流行,特别在九世纪之后,弥勒崇拜在汉地衰落,而在回鹘却盛行不衰,直到十五世纪佛教在回鹘中消亡。
回鹘人写有众多弥勒崇拜的文献,如《赞弥勒诗》、《弥勒会见记》、《Insadi经》等。回鹘人在译经时,往往会特意在文末加入弥勒崇拜的文字,甚至在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有意强调、扩充玄奘的弥勒崇拜[34]。
参见
注释与参考文献
- ^ | 為何寺院第一尊法像是彌勒菩薩?. 熱點爆文. 2019-02-07 [201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 ^ 佛陀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也是這個姓。
- ^ 佛學大辭典/五部大論 - 維基文庫.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 ^ 遁倫《瑜伽論記》:「無著為人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等。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恒於夜分從知足天降於禪省,為說五論之頌:一瑜伽論。二分別觀行,名分別瑜伽論。三大莊嚴論。四辨中邊。五金剛般若。……唯有無著、天人共知感慈氏,化飡受諸教。」
《成唯識論了義燈》:「即自發願請彌勒菩薩下說大乘。令眾生見皆得信受。即如其願於夜下時。放大光明集有緣眾。於阿踰闍國說十七地論。隨所誦出隨解其義。經四月夜十七地論竟。雖同一堂唯有無著得近彌勒菩薩。餘人但得遙聞。或有見異。時無著師更為餘說。因此餘人方始信受大乘法義。」 - ^ 《成唯識論了義燈》:「分別瑜伽論(名攝散歸觀論)。此是慈氏菩薩之所造也。」
靈泰《成唯識論疏抄》:分別瑜伽論有三卷,唯明禪定等事,更不明餘義。 - ^ 《成唯識論了義燈》:「大莊嚴論(名莊嚴體義論)。此論本頌慈氏菩薩造,釋天親菩薩造。」
- ^ 《成唯識論了義燈》:「辨中邊論(名離僻彰中論)。此論本頌是慈氏菩薩造。釋論天親菩薩造」。
- ^ 義淨《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淨因譯無著菩薩般若頌釋訖……而西域相承云無著菩薩昔於覩史多天慈氏尊處,親受此八十頌。開般若要門。順瑜伽宗理。明唯識之義。遂令教流印度。……西方乃有多釋。考其始也此頌最先。即世親大士躬為其釋此」。
- ^ 《大乘經莊嚴論密意疏》, 麥彭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
- ^ 季羨林說,在吐火羅文中加上詞尾-ik,可以將一個抽象名詞轉變為具有這個名詞屬性特徵的人,即某“者”。Metrak很可能是梵文的Maitrī(慈愛)加上吐火羅詞尾-ik(者)所形成的新字,意思為慈愛者。故彌勒又直接意譯為慈氏。季羨林《梅呾利耶與彌勒》存档副本. [200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7).
- ^ 《彌勒上生經》曰:「時兜率天宮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鼓自鳴,有無量音,適眾生意。第二大神名曰華德,身雨眾華,彌覆宮牆化成華蓋,一一華蓋,百千幢幡以為導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雲,作百寶色遶宮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樂,雨如意珠,一一寶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顯說無量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說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饒益勸助菩提意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眾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華,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后所有音樂。」
- ^ 《中阿含經·王相應品·說本經》:世尊告曰。諸比丘。未來久遠當有人民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乃當出嫁。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唯有如是病。謂寒.熱.大小便.欲.飲食.老。更無餘患。……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長阿含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八萬歲時人。女年五百歲始出行嫁。時。人當有九種病。一者寒。二者熱。三者飢。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是時。當起八萬大城。村城隣比。雞鳴相聞。當於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
《增一阿含經》:彌勒菩薩經三十劫應當作佛.至真.等正覺。 - ^ 漢譯《雜阿含經》中提到過《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經》和《波羅延那阿逸多所問》。
- ^ 《中阿含經》卷13:「尊者阿夷哆在眾中坐,於是,尊者阿夷哆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阿夷哆即阿逸多的另譯。漢傳《雜阿含經》、《中阿含經》皆屬於上座系分裂出的說一切有部,而南傳《尼柯耶》則是上座系分別說部,同屬於上座部傳統。
- ^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一:「彌勒,《西域記》云梅哩(呾之誤)麗耶,唐云慈氏,即姓也。舊曰彌勒,訛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淨名疏》云:‘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觀《下生經》云:‘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 ^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章本生‧譬喻‧因緣之流傳,第三節佛陀觀的開展,第一項三世佛與十方佛
- ^ 後秦釋僧肇《注維摩詰經》:彌勒菩薩。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羅門之子。
- ^ 《長阿含經》:若始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
- ^ 玄奘《大唐西域記》:無著弟子佛陀僧訶(唐言師子覺)者。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時諸異學咸皆譏誚。以為世親菩薩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命往覩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纔開慈氏讚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纔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受者無厭。
-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佛告優波離彌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本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 ^ 《雜阿含經·861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
《中阿含經·晡利多品·持齋經》: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四千歲是兜率陀天壽。 - ^ 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瑜伽顯揚。數百萬為億。……華嚴千萬為億。……智度論十萬為億。
- ^ 《弥勒下生经》: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翅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是时翅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
- ^ 《增一阿含經》四十四卷、《佛說彌勒下生經》: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嫡。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翅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花。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於其夜成無上道。
- ^ 《增一阿含經》四十四卷、《佛說彌勒下生經》: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
- ^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佛國從於淨命無諸諂偽。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願大莊嚴。得一切眾生起柔軟心。得見彌勒大慈所攝。生彼國土調伏諸根。隨順佛化。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減少三千由旬。時閻浮提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淨如流璃鏡。大適意華。悅可意華。極大香華。優曇缽花。大金葉華。七寶葉華。白銀葉華。華鬚柔軟狀如天繒。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軟如天綿。叢林樹華甘果美妙極大茂盛。過於帝釋歡喜之園。其樹高顯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雞飛相及。皆由今佛種大善根。行慈心報俱生彼國。智慧威德五欲眾具快樂安隱。亦無寒熱風火等病。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極妙安樂。遊深禪定以為樂器。唯有三病。一者飲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 ^ 《大史》第三十二章:此时僧众开始诵经,众天神拉着六辆车子来到这里,车上坐着六位天神。众天神在车上分别向国王哀求:「请到我们愉快的天国吧!国王啊!」国王听了他们的话,打手势阻止他们:「等我听完佛法。」比丘们想:「他可能是让停止念经。」比丘们停止了念经。国王问为什么停止?「是因为你向我们打手势「安静」」他们回答说。国王说:「并非如此,尊敬的先生们。」他告诉他们真意。他们听了这些话,有的人想:「他由于濒死而恐惧,他在说呓语。」为了消除人们的怀疑,无畏长老这样对国王说:「怎样才能让人们知道车来了?」聪明的国王命令,把花鬘投入空中,让它们分别缠在车辕上,再在车辕上挂下来。人们看到在空中自由飘浮的花鬘,就消除了他们的疑虑。而国王对长老说:「在天界什么东西最美丽?尊敬的先生们!」其他人回答说:「兜率宫最美丽,国王啊!虔诚的人都这样想,大慈大悲的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宫,等待成佛的时机。」最聪明的国王听了长老的这些话,看了看大窣堵波,躺着合上了眼。
- ^ 三國吳支謙譯《惟日雜難經》:「有菩薩字和須蜜,難一阿羅漢經,阿羅漢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問彌勒。已問,便報和須蜜言:卿所問事,次第為解之。和須蜜覺知,便詰阿羅漢,卿適一心上問彌勒耶。阿羅漢實然。」
- ^ 《大唐西域記》:無著菩薩夜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無著菩薩健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頃之迴信大乘。
- ^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佛弟子文库, 2013-08-18 [2019-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
- ^ 《佛光大辞典》第4387页:“日本方面,最早信奉弥勒之记载,为钦明天皇十三年(551年),自百济请得一尊弥勒石佛像,并营建佛殿以供奉礼拜。其后,兜率信仰渐盛,发愿往生者极多,如高僧空海即其中著名之例。”
- ^ 如丰前国、加贺国加贺郡等地就有许多弥勒寺,而以大宰府的弥勒寺最为出名。
- ^ 回鹘文佛典中,弥勒以未来佛的身份流行于世,写作Maitri(弥勒)Burxan(佛),这种情况与汉传佛教接近而迥异于印度。
- ^ 玄奘临终前,弟子问他“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他简单地答到:“得生。”而在回鹘文写本中,增加了玄奘详尽描绘兜率天宫的内容。
外部链接
- 黃柏棋:〈古代印度與儒家的神聖秩序觀: 以彌勒思想的救世觀之轉變為例〉。
- 季羡林:〈梅呾利耶与弥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宫治昭:〈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图像的创立与演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小野胜年:〈新昌石城寺及其弥勒像──江南大佛的历史性巡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郭忠生:釋尊之超越彌勒九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