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玄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唐玄奘
玄奘
《玄奘西行图》中的玄奘像
本名陈祎
出生隋文帝仁壽二年三月初九(602年4月6日)
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境)
圓寂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3月7日)(62歲)
宜州同官縣玉華宮內(今陝西省銅川市
宗派創立法相唯識宗
頭銜三藏法師
諡號大遍覺
尊稱大乘天解脫天
駐錫於大慈恩寺(內有譯經院)
師承摩揭陀那爛陀寺住持戒賢
徒弟與學生窺基普光神昉嘉尚圓測[1]
著作大唐西域記
譯作大般若經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大毘婆沙論
傳人窺基普光

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名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境)人,師承古印度摩揭陀那烂陀寺戒賢大師,是唐朝三藏法師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奠基人,中國四大翻譯家汉传佛教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由其口述、弟子辯機撰文的《大唐西域記[2]為研究古印度史的重要文獻。

生平

早期生活

玄奘曾祖陳欽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北齐國子監博士官,父亲陈惠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三位兄長中,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阳净土寺出家,號长捷法师。

少时家境困难,隨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十一岁(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维摩詰經》。十三岁遇(615年)洛阳度僧,玄奘向被派來考查的大理卿鄭善果表示自己出家的目的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而被破格入选[3][4]。玄奘出家後見諸位沙彌聚集放逸,大談戲論,於是告訴諸位沙彌說:「經中不是這樣說嗎!『出家之人是為了求證無為法。』豈能再像無知小兒一般一直嬉戲,徒然浪費一生光陰。」其間听景法师讲《涅槃經》,執卷閱讀愛不釋手、廢寢忘食,隨从严法师学《攝大乘論》,一次讀完,再覽沒有遺漏。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年隋亡唐立,玄奘提議长捷法师同往长安參學,後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而又改往成都,於蜀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论》、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學律五篇七聚。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與商人結伴沿江东下参学。先到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名僧闻风前来聽講。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对他执礼甚恭。讲毕再次北上尋覓先德參學,至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實論》,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重遊长安學習外文和佛學。先後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摄论》、《俱舍論》、《涅槃论》,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才能倍受称赞,誉满兩京。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西行求法

玄奘有感各地佛理說法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攝論師地論師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也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解疑惑,于是决心上表朝廷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因一直得不到唐朝發放的过所(护照),遂於貞觀三年(629年)毅然由長安出發、前往天竺。經八百里莫河延蹟到高昌國時,遇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以為國之導師,玄奘拒絕無果後,「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麴文泰发覺玄奘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王遂與玄奘結為異姓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離開高昌後,玄奘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尔高原,在經歷異常險惡後,終至天竺。

玄奘至摩揭陀王舍城,向那爛陀寺住持戒賢護法之徒、世親的再傳弟子)請學瑜伽師地論,五年間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二論各三遍。《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已在前來路上於迦濕彌羅諸國聽過。 後又去巡禮東印、南印、西印。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求教許多著名高僧,又向隱居杖林山的勝軍(Jayasena)居士学习《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等,諮問《瑜伽》、《因明》諸疑。返回那爛陀寺後,受命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

貞觀十七年(643年)學成後,立真唯識量[5]論旨,在曲女城無遮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無人辯難、不戰而勝,由此名聲鵲起、威震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梵語महायानदेव羅馬化:Mahāyānadeva,意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梵語मोक्षदेव羅馬化:Mokṣadeva,意即「解脫天」)。[6]

翻译经文

曲女城大會後,玄奘啟程東歸,帶回657部佛經。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长安時受到唐太宗热烈欢迎[7]。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欲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卻被指定住於长安弘福寺[8],在太宗大力支持下,當年六月開始譯經,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依皇太子(後來的唐高宗)之請更於長安城内另建大慈恩寺(設翻經院)並充任上座,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慈恩寺的西院增筑五层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即今大雁塔前身。

玄奘在京時每天要应付来自朝臣权贵的访问和供养,最终使其身心疲惫[9]。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10],法師未從。九月,玄奘借陪驾洛阳的机会,请求入住少林寺,「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高宗拒絕[11]。直至顯慶四年(659年),高宗方允玄奘往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華宮(後改為玉華寺)翻譯經典,同年十月,法師從京發向玉華。

據統計,玄奘一生所翻經論合75部、1335卷 [12],參與譯經的優秀成員來自全國及東亞。這些佛經還传往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學說深深地影響了其他宗派。

考古證驗

玄奘口述、弟子辯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於印度历史纪录缺乏,此書更成為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献、允為瑰寶,近現代以來,根據該書所載而進行之考古遺跡挖掘,更證明玄奘當時所述真實可信。[13][14]

鳳棲原野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后感慨說:「吾來玉華,本緣《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然經不住譯經大德與弟子們再三懇請,次年(麟德元年,664年)正月朔一日玄奘再開譯《大寶積經》,但僅翻譯第一段即感力不從心,便說道:「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就此罷筆[15]

高宗麟德元年正月九日玄奘在屋後水溝摔倒,之後病情急轉直下,二月六日子时(664年3月8日0~1时)圓寂[16],享壽六十二(或六十五,尚有爭議)[17]。初葬白鹿原,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舍利塔與兴教寺

譯作

〔經藏〕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含大品、小品、文殊、金剛、理趣等般若經)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有羅什等譯本)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另有施護等譯本)
  • 菩薩藏經(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菩薩藏正法經是同本異譯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方廣十輪經是同本異譯)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是華嚴經壽量品異譯)
  • 說無垢稱經(另有羅什等譯本)
  • 解深密經(另有菩提留支等譯本)
  •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緣生初勝分法本經是同本異譯)
  •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另有義淨等譯本)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阿彌陀經是同本異譯)
  • 甚希有經(無上依經第一品、未曾有經是同本異譯)
  • 最無比經(希有校量功德經是同本異譯)
  • 稱讚大乘功德經(決定業障經是同本異譯)
  •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諫王經等是同本異譯)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另有闍那崛多等譯本)
  • 十一面神呪心經(另有耶舍崛多等譯本)
  • 呪五首經
  •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妙臂印幢陀羅尼是同本異譯)
  • 諸佛心陀羅尼經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持世陀羅尼經(雨寶陀羅尼經等是同本異譯)
  • 六門陀羅尼經
  • 佛地經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緣起聖道經(貝多樹下經等是同本異譯,出阿含經)
  • 緣起經(出阿含經)
  • 本事經
  • 天請問經

〔律藏〕

  • 菩薩戒本(出瑜伽論本地分菩薩地,與曇無讖等同本異譯)
  •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菩薩地)

〔論藏〕

〔其他〕

  •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勝論

  • 勝宗十句義論,慧月造

名号

俗家姓名 陈祎
法号 玄奘 隋大业八年(612年)净土寺入僧籍时所起
尊号 大乘佛教尊称
  • 汉语音译:摩诃耶那提婆
  • 天城文:महायानदेव
  • 汉语意译:大乘天
曲女城大会后获奉尊号
部派佛教尊称
  • 汉语音译:木差提婆
  • 天城文:मोक्षदेव
  • 汉语意译:解脱天
谥号 大遍觉 唐中宗追谥

玄奘生日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紀載,高宗顯慶五年(660年)至龍朔三年(663年)期間,玄奘翻譯大般若經,曾對玉華寺僧眾說道:「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14],依此推算玄奘生年應不晚於隋文帝開皇十六至十九年(596~599)年。

评价

道宣在《续高僧传》指出玄奘西行有「宣述皇猷」之效,玄奘说唐太宗「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镇葱岭之外」[18]

玄奘回國後翻譯了數千卷的佛经,其與鳩摩羅什在翻譯風格上的差異,可從金剛經(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維摩詰經及阿彌陀經等對比而知。陳寅恪認為玄奘譯文過於艱澀生硬,遠不如鳩摩羅什者通俗易讀[19]黃念祖居士謂:「羅師乃七佛譯師,應人尚簡之機,所譯文約義豐,精妙暢達,至理圓彰。玄奘大師之譯經,準確完備,力保原面,雖篇幅稍增,而原語具存,辭義詳明,可免誤解杜撰之弊。」[20]

日本語中有句格言提及玄奘:「弘法奪『大師』之名[21]秀吉奪『太閤』之名,玄奘奪『三藏』之名」(大師は弘法に奪われ、太閤は秀吉に奪わる,そしてまた三蔵は玄奘に奪わる)。

玄奘顶骨舍利

一般认为,玄奘顶骨舍利现供奉于九處[22],分属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印度,有不少学者撰文论证此观点。

1944年玄奘顶骨舍利在南京被意外發現後,部分被掠夺到日本並安放在东京佛教联合会所在的增上寺,後为躲避戰火改置埼玉慈恩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慈恩寺寄居的日本佛教联合会顾问水野梅晓就舍利是否归还征求蒋中正的意见,蒋答复说:「顶骨不用归还了,中日合作在于文化交流,能在日本弘扬三藏法师的遗德,我感到很高兴,而且,因为祀奉之地是和法师有一些因缘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这里定为祀奉之地。」日本佛教界决定将顶骨供奉於慈恩寺。1949年,日本东部铁道公司根浸先生捐赠十六吨重花岗岩,在多方协助下开始修建玄奘塔,1953年5月落成。1980年,慈恩寺取出部分舍利,由住持大岛法师赠予奈良法相宗药师寺高田法师。1981年,药师寺举行玄奘三藏院落成典礼[23]

台灣玄奘寺的頂骨舍利係於1955年自日本慈恩寺迎回供奉[24],而玄奘大學的部分則為1998年自南京迎回[25]

印度那爛陀大學英语Nalanda University所供奉者係於1955年迎自中國。

关于玄奘法师是否迁葬紫阁寺、可政和尚发现玄奘顶骨之事尚存争议(意即日本人在南京发现的玄奘顶骨的真伪尚存争议)。

有關圖片

外部视频链接
video icon 大唐西域记 被人遗忘的唐三藏(一千零一夜)

流行文化中的玄奘

相关文艺作品

孫書云21世紀重走玄奘西行之路,以英文與中文出版遊記《萬里無云》。[26] 玄奘西行1370年纪念之际,大型禅画《玄奘西行途中》(郭德福 绘)被载入《世界美术集》。[27]

2016年,中影集团出品电影《大唐玄奘》,由王家卫监制、邹静之编剧、霍建起执导、黄晓明主演,并代表中国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其他

  • 1994年中国大陆电视剧《降妖罗汉》(又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共18集;刘锦源、邓平兰、苏国涛导演,徐少华主演。
  • 2007年中国大陆电视纪录片《大唐西游记》,共6集;盛振华、孟纪原、费翔、舒刚导演,陆建艺主演。
  • 2009年中国大陆电影纪录片《玄奘大师》,94分钟;金铁木导演,王新源主演。
  • 2011年中国大陆电视纪录片《玄奘之路》,共12集;金铁木导演,王新源主演。
  • 2015年中国大陆电视纪录片《河南历史文化博览·人物篇之玄奘》,共4集;海金星、周毅导演。
  • 2018年中国大陆网络纪录片《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共4集;六小龄童导演、主演。

参见

注釋

  1.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玄奘〉.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2. ^ T51n2087 大唐西域記 |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中文(繁體)). 
  3. ^ 玄奘大师的出家机缘. 腾讯网. 2015-05-15 [2018-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8) (中文(中国大陆)). 
  4. ^ 楊廷福. 玄奘年譜.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12月. ISBN 978-7-5325-6095-0. 
  5. ^ 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大師立量。時人無敢對揚者。大師立唯識比量云: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宗)。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猶如眼識(喻)。」
  6. ^ 冥詳. 佐伯定胤; 中野達慧 , 编. 大唐故三藏玄弉法師行狀. 東京都: 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 1975-1989. 又令大臣將法師袈裟。巡眾告唱云。支那法師論勝。十八日來。無敢問。並宜知之。諸眾歡喜。為法師各立美號。大乘眾號為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者號為木叉提婆。此此解脫天。燒香散花。禮敬而去。自是德音遐振。 
  7. ^ CCTV.com-《大唐西游记》第六集 归兮·来兮(探索·发现2007-071). www.cctv.com.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8.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130页。
  9. ^ 刘轲的《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说:“高宗以法师先朝所重,礼敬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锡赉无虚日。”
  10.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203页。
  11.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206页-208頁。
  12.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
  13. ^ 印度那烂陀寺
  14. ^ 14.0 14.1 从“唐僧”回溯玄奘大师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11-11.
  15.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zh.wikisource.org.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中文(繁體)). 
  16. ^ 《玄奘生平几个问题的再考订》:“玄奘去世于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月8日0~1时)”。
  17. ^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直到唐高祖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深夜、六日子时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截止逝世,玄奘一共翻译佛经75 部133卷。
  18. ^ 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128页
  19. ^ 胡適《白話文學史》第九章〈鳩摩羅什譯經的藝術〉
  20. ^ 《阿彌陀經三種合印》序
  21. ^ 弘法即空海,是日本歷史上被封為大師的最出名者,此後大師一詞在日本多專指空海。
  22. ^ 人間福報. 玄裝大師頂骨舍利 分9處供奉 | 宗教. 人間福報. [202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1) (中文(臺灣)). 
  23. ^ 藥師寺歷史簡介. [202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9). 
  24. ^ 玄奘寺. 日月潭觀光旅遊網. [202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中文(臺灣)). 
  25. ^ 玄奘大學 - 【媒體報導】全台唯二!玄奘大學校史室供奉玄奘法師舍利子. www.hcu.edu.tw. [2022-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26. ^ 书云. 《万里无云》.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4年 [2013-11-26]. ISBN 978-7-80180-37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4). 
  27. ^ 世界美术集: 华人卷. 第一卷. 香港美术出版社. 1998年 [2013-11-26]. ISBN 978-962-8445-0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4). 

参考文献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