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客家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湾客家语
臺灣客家語
toiˇ vanˇ hagˋ fa/Thòi-vân Hak-Fa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華民國
区域主要集中於桃竹苗臺中東勢一帶、六堆地區、花東縱谷
母语使用人数
237万[1]
語系
漢藏語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中華民國臺灣
承认少数语言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2]
管理机构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3]
語言代碼
ISO 639-3
ISO 639-6htia
Glottolog
2010年台澎金馬各六歲以上在家中有使用該語言(可複選語言)者,於所在的鄉鎮市區人口中所佔之比例。
本條目屬於
臺灣系列


前往臺灣主題頁

  臺灣藝術 總覽
  臺灣歷史 詳細

臺灣客家語客家白話字:Thòi-vân Hak-fa;客家語拼音方案四縣腔:toiˇ vanˇ hagˋ fa;客家語拼音方案海陸腔:toi van hag voiˋ),是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主要源於粵東地區,以及部份閩南地區閩西地區,於1993年統計約有236.6萬人使用[4]日治時期常被稱作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5]

臺灣的客話優勢腔為四縣腔海陸腔,其中又以北四縣腔較為強勢,在公共場合如車站多採此腔發音。四縣腔與海陸腔對同一個字的發音十分相似,但聲調的調值卻往往相反,形成兩者在讀同一句話時,出現聲調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情形。雖然兩種腔調有聲調轉換的關係,但只會其中一種腔調的人和操持另一腔調者要進行對話時仍有難度。

台灣有14種客家腔調,除了上述北四縣與海陸,尚有南四縣大埔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8個尚未失傳的腔調,合稱「四海永樂大平安」。其中永定、長樂兩個腔調幾乎完全退居個人家庭,另外還有幾乎失傳的豐順腔揭西腔汀州腔平和腔南靖腔四海腔等6個腔調,目前較活躍而有完整分布區的為北四縣、南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其之間語言互通的程度或族群人數,由大到小正好與「四海大平安」之次序相符。

2020年調查報告[6],客家民眾使用四縣腔者計有57.5%,南四縣腔有1.3%,海陸腔為35.8%,大埔腔佔4.1%,饒平腔佔0.6%,詔安腔佔0.7%。粵台片共計58.8%,漳潮片共計41.2%。由於同一人可能操持一種以上客話次方言,統計數字加總會超過100%。

歷史

臺灣閩南語長期在臺灣居強勢地位,不少客家人因環境因素而能聽解閩南語,甚至成為福佬客。1945年後又有國語運動,導致臺灣客家語文化流失。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04年的調查,1974年以前出生的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1974年以前出生的客家子女約有60%使用華語、20%使用臺灣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話。

客家话一直处于萎缩的状态(羅肇錦,1990;黄宣范,1992)。[7]1990年罗肇锦在《台湾的客家话》提到:由于国语教育的独占,以及大众传媒的垄断,加上閩南人口的优势,台湾的客家子弟三十岁到四十岁的人已无法用客话演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所说的已经是國语化的客话,二十岁以下的子弟在学校说國语,外出说臺語,连回到家里都不说自己的母语。[7](羅肇錦1990:31)此情況也促使臺灣客家人在1988年曾發起還我客家話運動[7]

2000年後,臺灣人意識到保護客家文化和客話的重要性,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8]以保護之,並規定客話為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9]2016年1月,具有父系客家血統的蔡英文於電視政見會中承諾,在她當選總統之後,會把臺灣客語正式定為國家語言[10]。2017年12月29日客家基本法修正案三讀通過,正式將臺灣客語列為國家語言。[11]

目前臺灣客家話的學術研究單位有:

臺灣客家語劃分

臺灣客話之次方言大多以祖先原居住地命名,下依清代移民至臺灣的客人之語腔及籍貫劃分。

四縣腔

四縣腔(xi ien kiongˊ)[12],為來自清朝廣東省嘉應直隸州,今梅州市下轄五縣中不含大埔縣的其他四縣之移民口音,即州治程鄉縣(今梅江區梅縣區)及五華縣、豐順縣、鎮平縣(今蕉嶺縣)、平遠縣等四縣,擁有六種聲調(陰平調、陰上調、陰入調、去聲調、陽平調、陽入調,四縣腔去聲調不分陰陽),是臺灣客話次方言人數最眾的一支,也是公眾播音場合(如鐵路捷運車站)所使用之標準。分布地為:

  1. 桃園市的中壢、平鎮、楊梅(部分)、龍潭。
  2. 新竹縣的關西(部分)、峨眉(部分)。
  3. 苗栗縣的苗栗、造橋、公館、頭份 (部分)、南庄(部分)、三灣、大湖、銅鑼、三義、西湖、頭屋、卓蘭(大部分)、通霄(部份)、後龍(部份)。
  4. 六堆地區:高雄市的美濃、杉林、旗山(部份)、甲仙、六龜。屏東縣的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九如(部份)、里港(部份)。
  5. 臺東縣的池上、關山、鹿野、成功、太麻里、卑南。
  6. 花蓮縣的吉安、花蓮、壽豐、玉里、富里。

由於使用四縣腔最廣、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苗栗縣,所以有時又被稱作苗栗腔,但使用此腔調的地方分布廣而不只集中於苗栗縣,故在實務上很少使用這個名稱。

南四縣腔

由於六堆地區與苗栗之四縣腔於音韻、詞彙有些許不同,有時又區分出北四縣腔(苗栗)及南四縣腔(六堆)。例如教育部出版之《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以及有南四縣腔版本。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也將南、北四縣腔的發音分別標示。

南四縣腔與北四縣腔的語音差異,可概括如下:[13]

  1. 舌根音(g、k、h、ng)聲母或零聲母與韻母-ien/-iad搭配時,南四縣多讀成-ian/-iad,例如:間(北 gienˊ;南 gianˊ)、挖(北 iedˋ;南 iadˋ)、年(北 ngienˇ;南 ngianˇ)。
  2. 南四縣腔有n、l聲母混用之情形,實際讀成何者沒有一定的規律。
  3. 南四縣腔的名詞詞尾「仔」讀成 eˋ,而形容詞和副詞詞尾「仔」則有 eˊ、eˇ兩種讀音。

南四縣腔與北四縣腔的常見詞彙差異如下表:

北四縣 南四縣 華語釋義 舉例
當 (dongˊ) 蓋 (goi) 很~ 當靚/蓋靚
忒 (tedˋ) 核 (hedˋ) ~掉、~完 食忒/食核
笑 (seu) 㖸 (nagˋ)
轉 (zonˋ) 歸 (guiˊ) 轉屋下/歸屋下
逐 (dagˋ) 每 (miˊ) 每~ 逐儕/每儕
遽遽 (giagˋ giagˋ) 遽啊 (giagˋ aˋ)

共快 (kiong kuai)

趕緊 遽遽去/遽啊去
餔娘 (buˊ ngiongˇ) 姐仔 (jiaˋ eˋ) 老婆
較 (ka) 過 (go) 比較~
盡 (qin) 最 (zoi) 最~
~兜 (deuˊ) ~等 (denˊ) ~們(複數人稱代詞) 佢兜/佢等
敗勢 (paiˇ se) 壞勢 (faiˋ se) 對不起
恁仔細 (anˋ ziiˋ se) 多謝 (doˊ qia) 謝謝
~吂 (mangˇ) ~無 (moˇ) ~了沒 食飽吂/食飽無
還吂 (hanˇ mangˇ)  還毋曾 (vanˇ mˇ qienˇ) 還沒

南四縣腔的內部也有細微差異。例如「正來尞」(再見),北四縣腔都是zang loiˇ liau,但美濃則稱作nang loiˇ liau;「佢等」(他們)在一般南四縣腔為giˇ denˊ,在美濃稱作iˇ nenˊ。親屬稱謂部分,北四縣腔習稱祖母(父親的母親)為「阿婆」(aˊ poˇ),外祖母(母親的母親)為「姐婆」(jiaˋ poˇ),在美濃則分別稱作「阿嬤」(aˊ ma)與「阿婆」(aˊ poˇ)。[14]

海陸腔

海陸腔(hoiˊ liugˋ kiongˋ),清朝時來自廣東省惠州府的海豐(hoiˊ fungˋ)與陸豐(liugˋ fungˋ)二縣(合稱海陸豐)的客話口音(包含今日的海豐、陸豐、陸河三縣,以及揭西普寧惠來部分地區[15]),擁有七種聲調,在臺灣客話人口中人數第二多,由於使用海陸腔最廣、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新竹縣,所以或被稱作新竹腔,其次為花蓮縣(因日治時代有不少新竹州的客家人前往花蓮移民墾拓[16]);四縣腔與海陸腔佔了臺灣客家人口的絕大部分。海陸腔各聲調的調值與四縣腔幾乎相反,與粵語相近。分布地區為:

  1. 桃園市的觀音、新屋、楊梅(部分)。
  2. 新竹縣的新豐、新埔、湖口、芎林、橫山、關西(部分)、北埔、寶山、峨眉(部分)、竹東、竹北(部分)。
  3. 苗栗縣的頭份(部分)、南庄(部分)、後龍(部分)。
  4. 花蓮縣的花蓮、吉安、壽豐、光復、玉里、瑞穗、鳳林、富里、新城。

海、陸二字分别取自清代海豐縣陸豐縣的首字。然今日臺灣講海陸腔的客家人,除了清代海豐縣、陸豐縣兩地移民之外,還有來自龍川縣河源縣、永安縣、歸善縣博羅縣等地的移民,相當於現在的惠州市河源市廣州市汕尾市

大埔腔

大埔腔(taiˋ pu+ kiong+),來自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今改隸梅州市)與豐順縣部分地區的客語口音。[17]大埔腔使用區域最集中的地區是在東勢地區(今台中市東勢石岡新社和平區),所以或被稱作東勢腔,分布地為:

  1. 臺中市的東勢、石岡、新社、和平、豐原。(前臺中縣長陳庚金、前立委林豐喜家族)
  2. 苗栗縣的卓蘭(中街、內灣、水尾)。

大埔腔在許多發音及音調上不同於其他腔調,下列舉其與四縣腔之不同處:比方「客」發 [kag^] 而非[hagˋ],「國」發 [guad^] 而非 [guedˋ] ,「飯」發「ponˋ」,「貓」發「ngiauˋ」而非「meu」,「聽」發「ten+」而非「tangˊ」...等。然而與海陸腔類似,大埔腔亦有齒齦後音。[18]。與四縣腔的六聲調和海陸腔的七聲調不同,大埔腔除六個本調外還外加超陰平去聲變調共八個聲調,總的聽來音調較為低沉,較為複雜。大埔腔的詞彙比較習慣不加上帶詞綴單音節衍聲複詞之詞尾,例如兒子是「倈 laiˋ」,不同於四縣腔之「倈仔 lai eˋ」。用字上,四縣腔語尾助詞之「忒 tedˋ」在大埔腔則講成「撇 ped^」,「我們」為「恩等en+ nenˊ」而非「恩兜enˇdeuˊ」,「一樣」較習慣說成「共款 kiung kuan^」而較少說成「共樣 kiung iong」。[19]

饒平腔

饒平腔(ngiau pin kiongˇ)(卓蘭:ngiauˋ pinˋ kiongˇ),為來自廣東省潮州府(今潮州市)的饒平縣的客語口音。分布地區主要在:

  1. 桃園市的中壢(芝芭里、興南庄、三座屋、過嶺)、平鎮(南勢)、新屋(犁頭洲)、觀音(新坡)、八德(霄裡)。
    八德官路缺袁、張、邱姓
    大園區許姓、邱姓
    南崁、平鎮南勢、大崙王姓
    中壢芝芭里(前縣長劉邦友、劉興善家族)、雙連坡劉姓(劉璞珍、劉奕坤家族),中壢鄧姓,國立中央大學三座屋邱姓(邱奕勝家族)、張姓,過嶺、新坡、芝芭里許姓(前縣長許信良、前內政部次長許應深家族)、龍岡後寮陳姓
    新屋冨源陳姓,新屋劉姓
    楊梅山子頂許姓
    龍潭邱姓。
  2. 新竹縣的芎林(紙寮窩、上山)、竹北市(六家)前新竹縣長,台灣省主席林光華家族。
  3. 苗栗縣的卓蘭(老庄)。
  4. 彰化縣的員林、永靖、田尾(已閩南化,但其部份音韻特徵仍殘留,形成閩南語偏漳腔的永靖腔)。
  5. 雲林縣斗六劉姓、莿桐鄉饒平村。
  6. 屏東縣的枋寮。
  7. 花蓮縣:部分地區。

因在原鄉的地緣關係,其音韻系統與詔安腔接近。如見組遇攝三等部分字保有[-iu]韻(例:「去」kiuˋ),其他客方言讀清顎齦擦音[ʃ-]者,有部分字在饒平與詔安皆讀清唇齒擦音[f-](例:「水」fiˋ)。[20]

詔安腔

詔安腔(zhio^ onˇ kiongˇ),來自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靖縣平和縣雲霄縣的口音。因為位於閩南,語言上有不少與閩南語詞彙相同,但又有許多特色詞彙與音韻組合。[21]詔安客語在聲調上的調值與饒平腔卓蘭口音幾乎相同。分布地位於:

  1. 雲林縣的崙背、二崙、西螺
  2. 桃園市桃園區八德區大園區大溪區的黃興村,大溪區南興的黃姓、龍潭區
  3. 台中市西屯區北屯區部分地區。(前議員廖學澍、前議長張廖貴專,現任議員張廖乃綸、張廖萬堅家族)《張廖家族族譜》
  4. 新北市新店區的安坑庄。
  5. 南投縣中寮鄉部分地區。
  6. 嘉義縣中埔鄉境內的詔安厝。
  7. 台南市白河區境內的詔安厝。
  8. 宜蘭縣礁溪鄉十六結、壯圍鄉壯六、員山鄉蜊仔埤。

然今日除了雲林縣與桃園市,其他的詔安客家人分布區域均少有通詔安客語者。[21]

永定腔

永定腔的使用者多是來自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等三個縣的移民。1970年代還有人可操持武平話,如今已改用閩南語臺灣話。[需要解释]

長樂腔

長樂腔曾經作為臺灣客家語七大腔調(四海永樂大平安)之一,由嘉應州長樂縣(今梅州市五華)、惠州府永安縣的移民帶來。其語腔近於今梅州市五華縣南部琴江流域的口音。楊梅老坑仍有長樂腔使用者,然已退居家庭內部使用。[22]

豐順腔

豐順腔是指來自於潮州府豐順縣揭陽縣等兩個縣的移民,今日僅存桃園新屋等地尚有分布,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轉而使用其他腔調客家話,如新屋豐順客多轉用海陸腔,台中豐順客今日多使用大埔腔。[23]

揭西腔

揭西腔源自揭陽縣西部(今揭陽市揭西縣),有時又稱為河婆客家話。臺灣河婆客家人來源主要均為戰後隨國民政府遷台,今日臺灣河婆話主要分布於以下地區:[24]

  1. 屏東市林仔內
  2. 台東縣卑南鄉初鹿部落
  3. 新竹縣竹東鎮
  4. 花蓮縣鳳林鎮

汀州腔

汀州腔的使用者多是來自长汀縣連城縣寧化縣歸化縣清流縣等五个縣的移民。汀州府是客家族群的祖地之一,然而汀州腔與通常的粤台片客家語不同,它屬於北片客家語。另一支源於汀州府的永定腔,則是屬於南片(粤台片)客家語,在台灣的北片客家語,祇有汀州腔一種(汀州府北部五縣),今日汀州客家話多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轉而使用其他腔調客家話與閩南語臺灣話。

  1. 新北市三芝區
  2. 彰化縣的員林、永靖、溪湖。
  3. 桃園市的龍潭,觀音江姓(前國大代表江瑞添家族),中壢吳姓(前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家族)、胡姓。
  4. 嘉義縣的部分地區(「劉文科公」派下)

平和腔

從詔安腔中分化出來,主要為平和縣移民使用,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轉而使用其他腔調客家話與閩南語臺灣話。

  1. 桃園市桃園區八德區(前立法委員呂新民家族),中壢區平鎮區大園區呂姓、黃姓。

南靖腔

從詔安腔中分化出來,主要為南靖縣移民使用,已退居家庭使用,使用者大多轉而使用其他腔調客家話與閩南語臺灣話。

  1. 桃園市桃園區,呂姓(前任副總統呂秀蓮家族)南靖話。
  2. 嘉義縣水上鄉境內的南靖。

混合區域

  1. 彰化縣二林鎮竹塘鄉埤頭鄉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了種植甘蔗招募苗栗、新竹等地的客家人前來移墾,而形成的客家新聚落,雖然聚落頗多,但都在源成農場範圍的七界之內,因此,這些客家庄,才都被稱為「七界內」。
  2. 南投縣國姓鄉:來自臺中東勢、苗栗卓蘭和新竹等地前來的客家人,佔了境內族群的75%。
  3. 南投縣埔里鎮:一百年前,來自台中東勢、苗栗、桃園和新竹等地移居來的客家人,佔了鎮內人口結構的80%。
  4. 花蓮縣鳳林鎮:是一個客家鎮,目前全鎮客家人口約占百分之八十,係一百年來,相繼自臺北、宜蘭、新竹、苗栗等地遷入者。

四海腔

羅肇錦於1998年提出「四海話」,指出四縣話和海陸話混合以後,會產生有別於四縣腔與海陸腔的新客家話(四海話),主要流行在四縣與海陸的混合地區,如桃園平鎮、楊梅,與花東縱谷地區。這種「四海話」成了今天最普遍的混合型客家話,也是未來台灣客家話的優勢語言[25]

未知區域

  1. 彰化縣溪州鄉部分地區。
  2. 南投縣的魚池、水里、信義。
  3. 嘉義縣中埔鄉境內中埔、牛稠埔等地,還有枋子林、詔安厝、海豐厝、客庄等地,尚有疏疏落落的客家人。
  4. 臺南市白河區:相對於白河大排竹村民以「福佬庄」自稱,白河店仔口村民以「客庄內」自稱。
  5. 宜蘭縣員山鄉及三星,蘇澳、冬山、礁溪、羅東部分地區。
  6. 花蓮縣花蓮市部分地區。

語音

元音

下表以四縣腔為主,其它腔調另予標明。[26]其中上排為國際音標,下排左為客家語拼音方案,下排右為臺灣方音符號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高元音 [i]
i/ㄧ
[ɨ]
ii/帀
[u]
u/ㄨ
中元音 [e]
e/ㄝ
[ə]
er/ㄜ
[o]
o/ㄛ
次低元音 [ɛ]
ee
[ɔ]
oo
低元音 [a]
a/ㄚ
  1. ee、oo僅用於詔安腔。
  2. er僅用於海陸、饒平腔的小稱詞尾。
  3. 卓蘭饒平腔、雲林詔安腔、六堆高樹等,無元音/ɨ/[來源請求]

輔音

下表以四縣腔為主,其它腔調另予標明。[26]其中上排為國際音標,下排由左至右依序為:客語白話字客家語拼音方案臺灣方音符號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齦後音 齦顎音 硬顎音 軟顎音 聲門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鼻音 [m]
m ㄇ
[n]
n ㄋ
[ɲ]
ngi ㄬ
[ŋ]
ng ㄫ
塞音 不送氣 [p]
p,b ㄅ
[b]
v,bb ㆠ
[t]
t,d ㄉ
[k]
k,g ㄍ
[ʔ]
(不標)
送氣 [pʰ]
ph,p ㄆ
[tʰ]
th,t ㄊ
[kʰ]
kh,k ㄎ
塞擦音 不送氣 [ʦ]
ch,z ㄗ
[ʧ]
chi,zh ㄓ
[ʨ]
chi,j ㄐ
送氣 [ʦʰ]
chh,c ㄘ
[ʧʰ]
chhi,ch ㄔ
[ʨʰ]
chhi,q ㄑ
擦音 [f]
f ㄈ
[v]
v ㄪ
[s]
s ㄙ
[ʃ]
si,sh ㄕ
[ʒ]
si,rh ㄖ
[ɕ]
si,x ㄒ
[h]
h ㄏ
近音 [ʋ]
v* ㄪ
[j]
y (不標)
邊音 [l]
l ㄌ
  1. bb用於雲林詔安腔。
  2. 部份學者認為v應為/ʋ/而非/v/。[來源請求]
  3. 四縣腔與南四縣腔之z、c、s、ng /ts, tsʰ, s, ŋ/遇到介音/j/時會顎化成為/tɕ, tɕʰ, ɕ, ɲ/。前三者於客家語拼音方案必須寫成j、q、x。至於其他腔調如海陸腔,由於沒有顎化,因此仍記作z、c、s。
  4. 海陸腔、永定腔、饒平腔、詔安腔、大埔腔、卓蘭腔有zh、ch、sh、rh /, tʃʰ, ʃ, ʒ/。六堆地區高樹新埤佳冬的四縣腔比其他地區的四縣腔多出一輔音/ʒ/[來源請求]

聲調

下表聲調資料取自客委會教材。[13]

臺灣客家語各次方言聲調符號與調值
陰平 陽平 上聲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備註
例字
北四縣腔(苗栗) vˊ 24 vˇ 11 vˋ 31 v 55 vdˋ 2 vd 5
南四縣腔(美濃) v+ 33 vˇ 11 vˋ 31 v 55 vdˋ 2 vd 5
海陸腔 vˋ 53 v 55 vˊ 24 vˇ 11 v+ 33 vd 5 vdˋ 2
大埔腔 v+ 33 vˇ 113 v^ 31 vˋ 53 vd^ 21 vdˋ 54 超陰平 vˊ35
饒平腔(新竹) vˇ 11 v 55 vˋ 53 vˊ 24 vˋ 2 v 5
饒平腔(卓蘭) vˇ 11 vˋ 53 v^ 31 v 55 vˋ 2 v 5 超陰入 vˊ 24
詔安腔 vˇ 11 vˋ 53 v^ 31 v 55 vdˊ 24 vdˋ 43
  1. v代表韻母,vd則為帶塞音尾的韻母,亦即所謂入聲韻;聲調符號統一標示在右上方。
  2. 臺灣客家語上聲不分陰陽。
  3. 詔安腔g韻尾消失之陰入字,其調值為接近舒聲的24;詔安腔g韻尾消失之陽入字,其調值歸併到陽去調。

學者鄭明中與他的學生從事了一系列的聲學分析,發現所得出的聲調資料與傳統調查有些出入。[27][28][29]

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比較:苗栗四縣客家話聲調調值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羅肇錦(2007) 24 11 31 55 2 5
鄭明中(2018) 34 31 42 44 43 54
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比較:東勢大埔客家話聲調調值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董忠司(1994) 33 113 31 53 32 5
鄭明中(2014) 33 23 41 52 42 54
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比較:卓蘭饒平客家話聲調調值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呂嵩雁(1993) 11 53 31 55 32 5
鄭明中(2014) 31 53 41 43 31 4

變調

四縣腔之變調

陰平(24)後接陰平(24)、去聲(55)或陽入(5)音節時,前字變調成低平調(11),類似陽平。

  • 新衫 (xinˊ samˊ) 讀如 xinˇ samˊ。
  • 針線 (ziimˊ xien) 讀如 ziimˇ xien。
  • 音樂 (imˊ ngog) 讀如 imˇ ngog。

海陸腔之變調

1. 上聲(24)後接任何音節時,前字變調成中平調(33),類似陽去。

  • 管理 (gonˊ liˋ) 讀如 gon+ liˋ。
  • 好心 (hoˊ simˋ) 讀如 ho+ simˋ。
  • 水車 (shuiˊ chaˋ) 讀如 shui+ chaˋ。

2. 陰入(5)後接任何音節時,前字變調成低促調(2),類似陽入。

  • 竹東 (zhug dungˋ) 讀如 zhugˋ dungˋ。
  • 鐵鎚 (tied chui) 讀如 tiedˋ chui。
  • 叔伯 (shug bag) 讀如 shugˋ bag。

大埔腔之變調

1. 陰平(33)後接陽平(113)、上聲(31)、陰入(21)時,前字變調成高升調(35)。

  • 湯匙 (tong+ shiˇ)讀如 tongˊ shiˇ。
  • 菅草 (gon+ co^)讀如 gonˊ co^。
  • 豬肉 (zhu+ ngiug^)讀如 zhuˊ ngiug^。

2. 兩個陽平調(113)一起連讀時,前字變調成中平調(33)。

  • 黃梨 (vongˇ liˇ) 讀如 vong+ liˇ。
  • 葡萄 (puˇ toˇ) 讀如 pu+ toˇ。

3. 去聲(53)後接上聲(31)、去聲(53)、陰入(21)、陽入(54)時,前字變調成高平調(55)。

  • 賣米 (maiˋ mi^)讀如 mai mi^。
  • 暢壞 (tiongˋ faiˋ)讀如 tiong faiˋ。
  • 豆莢 (teuˋ giab^)讀如 teu giab^。
  • 配合 (puiˋ hab)讀如 pui hab。

音韻現象

中古音至今演變

次方言間音韻對應

下面比較客家語各次方言的讀音異同:

聲母

韻母

文白異讀

文白異讀漢語一字多音的特殊現象。此種異讀有兩個特色:一是歷史層次不同,二是語義不同。白讀音(白話音)代表較古老的歷史層次,文讀音(讀書音)則代表較晚的層次,因此後者比較接近現代標準漢語。語義的部分,以閩南語為例,「雨水」一詞白讀音為hōo-tsuí,即一般意義下的雨水;其文讀音為ú-suí,指的是二十四節氣的一種。下表以臺灣四縣客家話為例,列舉部分文白異讀例字:[37][38]

漢字 白讀 例字 文讀 例字
bodˋ 發病bodˋ piang fadˋ 發生fadˋ senˊ
biong 放尞biong liau fong 放生fong senˊ
biˊ 飛biˊ fiˊ 飛行機fiˊ hangˇ giˊ
moˇ 無錢moˇ qienˇ vuˇ 無聊vuˇ liauˇ
diauˊ 鳥仔diauˊ eˋ niauˋ
dad 值錢dad qienˇ ciid 價值ga ciid
voi 毋會mˇ voi fi 開會koiˊ fi
gabˋ 合藥仔gabˋ iog eˋ hab 合作hab zogˋ
fuˋ 苦瓜fuˋ guaˊ kuˋ 艱苦gienˊ kuˋ
heuˋ 口涎heuˋ lanˊ kieuˋ 人口nginˇ kieuˋ
henˋ 毋肯mˇ henˋ kienˋ 肯定kienˋ tin
taiˊ 老弟loˋ taiˊ ti 兄弟hiungˊ ti
sangˊ 學生hog sangˊ senˊ 生理senˊ liˊ
sangˇ 毋成人mˇ sangˇ nginˇ siinˇ 成功siinˇ gungˊ

書寫系統

目前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部編版客家語分級教材》及客委會之客語能力認證教材,均以漢字為書寫系統,佐以客家語拼音方案客家語拼音方案客語通用拼音均屬於注音性質,並非文字。日治時期亦有廣東語假名作為台灣客家語的拼音系統。

漢字

方言皆存在「方言字」,客語中也有自己的方言字。比如「𠊎」。可使用教育部的「好客輸入法」輸入[39] 或意傳科技的「意傳客文輸入法」。

客家語拼音方案

原名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為目前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公告的臺灣客家語羅馬拼音方案。

客語通用拼音

全名臺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屬於1998年由余伯泉領導的小組擬定之通用拼音系統中的一部分。

客語白話字

又稱客語羅馬拼音,是西方傳教士用來拼寫客家話的文字。[40][41][42][43][44] 下文範例節錄自詩篇1:1~1:3,並依照《客語聖經:現代台灣客語譯本》採用漢字、白話字並行的方式:

Sṳ̍t-chhai Yû Fuk-hi ke Ngìn 實在有福氣个人
Liá-chúng ngìn he sṳ̍t-chhai yû fuk-hi ke ngìn: 這種人係實在有福氣个人:
Kì m̀ chhiùng fái-ngìn ke kie-mèu, 佢毋從壞人个計謀,
m̀ thèn chhui-ngìn ke kiok-phu, 毋跈罪人个腳步,
m̀ lâu méu-sṳ Song-ti ke ngìn cho-phân. 毋㧯藐視上帝个人做伴。
Kì chṳ́-yû fôn-hí Song-chú ke kau-sṳ, 佢只有歡喜上主个教示,
ngit-ya sṳ̂-sióng ngiên-kiu. 日夜思想研究。
Kì chhiong chung chhai hò-pa-sùn ke kó-chṳ́-su, 佢像種在河壩滣个果子樹,
cheu sṳ̀-chiet kiet kó-chṳ́, 照時節結果子,
su-ya̍p m̀-voi châu-thet. 樹葉毋會燥掉。
Kì só-cho ke sṳ chhiòn-phu sun-li! 佢所做个事全部順利!

語言能力認證

自2005年起,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即對臺灣客家語的使用者,辦理語言能力程度的認證。該認證,為「客語能力認證」。它的認證等級,區分為基礎級、初級、中級、中高級、高級、專業級等六種。在該認證中,臺灣客家語次方言,分有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五種。而通過該認證者,會由客家委員會發給相應等級的「客語能力認證合格證書」,以證明通過認證者的客語能力程度。[45]

媒體

電視臺

2003年7月1日,在時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葉菊蘭的支持下,「客家電視臺」正式開播。[46]其為全臺灣客家語(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發音的電視頻道,亦是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旗下之電視媒體。

廣播電臺

寶島客家廣播電臺

1994年9月18日,在鍾肇政、梁榮茂、黃子堯、黃永達、陳貴賢等多人的共同籌劃下,全世界第一家以客家話為主要廣播節目語言的「寶島客家電臺」,正式在臺北市羅斯福路二段上播送。[47]

講客廣播電台

講客廣播電臺為臺灣的一家廣播電台,是臺灣第一家以客家話播音放送的全國廣播電臺,由客家委員會籌備設立,2017年6月23日開播。目前由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經營。

参考文献

  1. ^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aiwan - Ethnologue 14. [2015-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英语). 
  2. ^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
  3. ^ 截至2005年9月,客委会对五种臺灣客話的常用字词作了读音、用字规范,这种规范施行于客家語言能力認證考試中,但不对日常使用进行强制。
    除客委会外,香港崇正总会广东省教育厅臺湾语文学会中华民国教育部等机构亦进行了一些规范,但都没有达到正音正字的高度。
  4. ^ Ethnologue Report on Chinese Hakka. [200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9). 
  5. ^ 野田岳陽《台灣土語叢誌·廣東語》(1900年)、志波吉太郎《廣東語會話篇》(1915年)、劉克明《廣東語集成》(1918年)、台灣總督府《廣東語辭典》(1932年)、菅向榮《廣東語の手引》(1933年)、河野登喜壽《廣東語の研究》(1933年)等等。
  6. ^ 客家委員會。(2017)。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7.0 7.1 7.2 轉引自劉鎮發(2001年)《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第4章第3节"客家认同与二十世纪末的第二轮“客家热”"其中第4小分題「台灣—政治訴求」, 香港: 學術硏究雜誌社. 劉鎮發後來將書稿在客家討論區帖文13-16樓公開: “客家”─ 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以及相关讨论)(頁1第13,14,15樓). 客家風情. 2007-02-26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客家”─ 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以及相关讨论)(頁2第16樓). 客家風情. 2007-02-26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8. ^ 客家基本法. 中華民國司法院. 2010-01-27 [201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9. ^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 中華民國司法院. 2000-04-19 [201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5). 
  10. ^ 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第三場電視政見會 第一輪政見發表全文. 點亮台灣 LIGHT UP TAIWAN. 2016-01-08 [2016-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11. ^ 客基法修正三讀 客語列國家語言.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12. ^ 本文音標採用客家委員會客語能力認證所使用的音標。
  13. ^ 13.0 13.1 客家委員會(編). 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 初版. 新北市. 2018. ISBN 978-986-05-6080-0. 
  14. ^ 黃莉萍(2007)。臺灣美濃地區客語親屬稱謂詞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nxtmn
  15. ^ 吳中杰. 〈臺灣海陸客家話的起源與形成〉. 《歷史語言學研究》. 2012, (第五輯): 259-270. 
  16. ^ 客家族群在東臺灣的移墾 花蓮市公所-好客文化會館. [202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17. ^ 吳中杰. 〈台中東勢客家話的起源和形成〉. 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 2008: 591–599. 
  18. ^ 客語介紹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4-08-18.
  19. ^ 台灣客語四縣腔與大埔腔連讀變調現況調查分析. [201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0. ^ 徐, 貴榮. 饒平客家調查與語言論輯. 臺灣: 五南. 2018: 228. ISBN 9789571197050. 
  21. ^ 21.0 21.1 陳, 秀琪. 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 台灣: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2008. 
  22. ^ 彭盛星. 《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 台灣: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04. 
  23. ^ 呂嵩雁. 豐順客家語言變異研究 (pdf). 2017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02). 
  24. ^ 呂嵩雁。(2016)。臺灣河婆客語的源與變(研究報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呂嵩雁。(2007)。臺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45-70。
  26. ^ 26.0 26.1 教育部。(2012)。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7. ^ 鄭明中、翁杰。(2018)。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研究: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比較。成大中文學報,61,179-216。
  28. ^ 鄭明中。(2014)。東勢客家話單字調的實驗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8(2),1-25。
  29. ^ 鄭明中。(2014)。從實驗語音學觀點探討卓蘭鎮饒平客家話的聲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5,103-161。
  30. ^ 30.0 30.1 黃雯君(2005)
  31. ^ 31.0 31.1 朱心怡(2007)
  32. ^ 江俊龍(2003)
  33. ^ 賴桂玉(2013)
  34. ^ 賴文英(2004)
  35. ^ 彭盛星(2004)
  36. ^ 賴朝揚(2013)
  37. ^ 徐貴榮。(2004)。台灣客語的文白異讀研究。台灣語文研究,2,125–154。
  38. ^ 賴文英。(2014)。臺灣客語文白異讀探究(研究報告)。
  39. ^ 教育部客家語拼音輸入法. [2019-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40. ^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1. ^ 翁佳音。(2014)。十九-二十世紀客家話早期語料中的客語文字化歷程:以客語聖經〈主禱文〉為中心之研究。
  42. ^ 蔣為文。(2013)。教會內台語白話字使用人口kap現況調查。台語研究,5(1),74-97。
  43. ^ 沈曉瑩。(2011)。從客語聖經翻譯看臺灣教會客家運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4. ^ 劉敏貞。(2011)。比較兩種客語聖經譯本底背ke語音差異—用汕頭客語聖經譯本lâu現代客語聖經譯本底背ke約翰福音為例。
  45. ^ 丘昌泰. 《臺灣客家》.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 頁78–79. ISBN 9787549508709 (中文). 
  46. ^ 陳運棟口述,劉澤民、江孟雲訪談整理. 《文化研究尖兵—陳運棟校長訪談錄》.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5: 頁220. ISBN 9789860471489 (中文). 
  47. ^ 范振乾. 《存在才有希望——臺灣族群生態客家篇》. 臺北市: 前衛出版社. 2002: 頁281. ISBN 9578013434 (中文). 

客語音韻研究

  • 朱心怡。(2007)。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江欣潔。(2013)。馬來西亞沙巴龍川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江俊龍。(2003)。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 呂素慧。(2013)。福建永定高陂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呂茗芬。(2007)。屏東地區閩客雙方言接觸現象—以保力、武洛及大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呂嵩雁。(2016)。臺灣河婆客語的源與變(研究報告)。
  • 李俊彥。(2018)。廣西恭城縣龍虎鄉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李泉祿。(2010)。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李珊伶。(2016)。閩西連城縣賴源客家話研究—以下村、黃地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李庭慧。(2014)。四川成都東山客家話研究—以三聖鄉、黃土鎮、木蘭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李慶華。(2012)。灰寨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邱以正。(2013)。花蓮鳳林四海話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 邱玉珠。(2015)。屏東縣長治鄉四縣客家話之內部異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邱仲森。(2005)。台灣苗栗與廣東興寧客家話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夏附閔。(2013)。福建省南靖梅林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徐汎平。(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徐雨薇。(2009)。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徐秋蓮。(2019)。馬來西亞柔佛州古來惠州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徐貴榮。(2007)。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徐瑞珠。(2005)。苗栗卓蘭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徐賢德。(2014)。高樹客家話語言接觸研究(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 涂政強。(2013)。桃園楊梅地區四海與海四客語語言接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張孟涵。(2010)。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張為閔。(2008)。台海兩岸海豐客語之變異及其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梁心俞。(2007)。印尼西加地區海陸客語接觸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 梁萩香。(2015)。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 陳秀琴。(2013)。河婆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陳淑娟。(2002)。桃園大牛欄台閩語、客語接觸之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 彭淑鈴。(2013)。上杭古田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彭盛星。(2004)。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彭富美。(2019)。廣西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彭瑞珠。(2013)。臺灣、大陸、馬來西亞三地梅縣客話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曾鈺娟。(2011)。台灣桃竹地區四海話演變趨向(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 黃秀媛。(2010)。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黃怡慧。(2004)。台灣南部四海客家話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黃美珠。(2013)。國姓鄉1948年來臺之陸豐客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黃美瑩。(2012)。廣西省昭平縣樟木林鄉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黃素珍。(2013)。印尼坤甸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黃淑景。(2014)。新竹客家話海陸腔與饒平腔[ʒ-][v-]聲母的比較(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黃雯君。(2005)。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楊昱光。(2011)。關西湖肚饒平客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楊燕國。(2013)。關西六曲窩海陸客話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溫秀雯。(2003)。桃園高家豐順客話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 葉姍佩。(2016)。泰國曼谷的豐順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廖俊龍。(2011)。臺閩兩地詔安客語語音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廖烈震。(2002)。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 劉淑惠。(2014)。廣西鍾山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劉勝權。(2013)。粵北始興客家音韻及其周邊方言之關係(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 鄭玉華。(2013)。四川簡陽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賴文英。(2004)。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賴桂玉。(2013)。臺灣桃園地區詔安客家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賴朝揚。(2013)。台灣平遠客家話研究—以湖口鄉賴屋庄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賴維凱。(2008)。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戴伶伊。(2012)。湖南平江縣、攸縣、新田縣客家話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 魏新仲。(2014)。廣西省賀州市蓮塘鎮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