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剛三昧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剛三昧經》,該經中敘述佛陀入金剛三昧說一乘真實之法,收於《大正藏》法華部,藏譯本是從漢語轉譯[1][2][3]

題解

金剛三昧(梵語:Vajra-samādhi),為能通達一切諸法之三昧。因其堅固能斷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堅固能摧破他物,故稱金剛三昧[4]

傳譯

本經始見於《出三藏記集》〈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北涼時代,397~439),為失譯經典。《彥琮錄》卷五將其歸入「闕本(舊錄有目而無經本)」,此後,釋靜泰《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卷五、《大周錄》卷十二均認定其有目而無本。至《開元釋教錄》,重得此經,記載為「拾遺編入」[2][5]

宋高僧傳》記載一則本經問世的神話,稱本經從「鈐海龍王」宮中傳出,仗新羅國王后之病為增上緣,出此經流傳新羅,而由元曉為之作疏[5]

內容

本經闡釋法空、佛性如來藏中國佛教於南北朝時期探討的教說,計分八品:第一序品、第二無相法品、第三無生行品、第四本覺利品、第五入實際品、第六真性空品、第七如來藏品、第八總持品,賅攝當時所流行的諸大乘思想[2][6][7]

達摩二入四行論》的「二入」說與本經頗為類似,通常認為本經與禪宗關係密切[8][9]。禪宗僧人道信堪布摩訶衍永明延壽的著作,皆引用此經[10][11]

注解

  • (新羅)元曉《金剛三昧經論》三卷
  • (明)圓澄《金剛三昧經注解》四卷
  • (清)誅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十二卷
  • 釋智諭《金剛三昧經一波記》,2002年,西蓮淨苑

考證

經本內容說到「本覺」、「如來藏」,「庵摩羅」,「如來禪」,「九識」,由於雜有許多後起內容和名相,現代研究者多據此斷定本經是在漢地撰作[12][5][6]水野弘元從譯語(淮、河、江、海)以及含有中國特有的五十二位菩薩階位思想,而認為本經在中國成立,約在648-666年間[6],尹富則認為當在671年前後至702年之間[5]。徐文明說此經應當創自中土,與慧可一系有關。韓國金英泰、美國巴斯維爾等人,則認為此經出自新羅[13]

于德隆反對本經為漢地撰作之說,主張真諦重譯了《金剛三昧經》,並據此弘傳阿摩羅識理論[8]

參考文獻

  1. ^ Jonathan A. S ILK. Chinese Sūtras in Tibetan TranslationA Preliminary Survey. 2019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2. ^ 2.0 2.1 2.2 佛光電子大辭典. 金剛三昧經. [永久失效連結]
  3. ^ 《金剛三昧經》:「爾時,尊者大眾圍遶,為諸大眾說大乘經,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若聞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則為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眾生,為一切眾生作大知識。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即入金剛三昧,身心不動」。
  4. ^ 佛光電子大辭典. 金剛三昧. [永久失效連結]
  5. ^ 5.0 5.1 5.2 5.3 尹富. 地藏菩薩及其信仰傳入中國時代考. 四川大學學報. 2006. 
  6. ^ 6.0 6.1 6.2 水野弘元. 佛敎文獻硏究. 
  7. ^ 《金剛三昧經》:「若有眾生持是經者,則於一切經中無所悕求。是經典法總持眾法,攝諸經要;是諸經法,法之繫宗。是經名者,名『攝大乘經』」
  8. ^ 8.0 8.1 于德隆. 《金剛三昧經》真偽考. 圓光佛學學報. 2012, 20: 135–192. 
  9. ^ 佛光大辭典. 二入四行.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3). 
  10. ^ 釋智學. 中國疑偽佛典研究 (一) (PDF). 正觀. 2007, 40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04). 
  11. ^ 樓宇烈. 讀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隨記. 中華佛學學報. 1999, 12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12. ^ 印順. 中國禪宗史.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13. ^ 徐文明. 金剛三昧經作者辨. 中國文化研究.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