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鹀
白头鹀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鹀科 Emberizidae |
属: | 鵐屬 Emberiza |
种: | 白头鹀 E. leucocephalos
|
二名法 | |
Emberiza leucocephalos (Gmelin)[2]
|
白头鹀(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为鵐科鹀属的鸟类。現今多數作者將鵐科與雀科(Fringillidae)分開。白頭鵐分佈於烏拉山以東的歐亞大陸。
詞源
屬名Emberiza源自古高地德語的Embritz,意指鵐。種名leucocephalos源自古希臘語,leukos意為「白」,kephalos意為「頭」。[3]
亚种
- 白头鹀青海亚种(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 fronto)。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两宁河。[4]
- 白头鹀指名亚种(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 leucocephala)。分布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新疆、内蒙古、东北、河北以至陕西、甘肃、青海、江苏等地。[5]
外形與鳴聲
白頭鵐是一種健壯的鳥類,體長16至17.5厘米,擁有厚實的食穀喙。雄鳥的頭頂和臉頰呈白色,前額和喉部呈栗色,背部有重重的棕色條紋。雌鳥顏色較黯淡,腹部的條紋更多。非繁殖期的羽毛與黃鵐類似,但所有的黃色部分都被白色取代。牠的鳴聲與黃鵐相似。
繁殖與棲地
白頭鵐分佈於古北界的溫帶亞洲,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华北至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冬季遷徙至中亞、印度北部和中國南部。
牠們常見於開闊的有灌木或樹木的地區,包括耕地。主要栖息于分布于平原以及见于村旁、公园、河边的白杨及柳树、稀疏的灌木、篱笆。[2]但比起近親黃鵐,白頭鵐更偏好開闊的森林(通常是松樹)。牠在西歐為稀有的迷鳥,但常在意大利東北部和托斯卡尼過冬。
白頭鵐與黃鵐的雜交個體外觀
白頭鵐與黃鵐的雜交個體顯示出混合的特徵。1982年在英格蘭薩福克觀察到的一隻迷鳥「Sizewell鵐」即是其中之一,該鳥的特徵已在《英國鳥類》中用照片記錄和展示。[6]
對於某些雄鳥,儘管看似純種白頭鵐,但其初級飛羽邊緣顯示出黃色,這曾引起懷疑。過去,在英國,這些鳥類被視為潛在的雜交個體,且不被英國珍稀鳥類委員會接受。然而,自2004年以來,BBRC開始接受這些鳥類,前提是牠們符合以下條件:[7]
- 額部必須是栗色,而非黑色或灰色
- 喉部必須廣泛呈栗色,且不能有暗色的頰下線或淡色的鬍鬚線
- 眉紋應為栗色或灰色,但不能是白色
- 頭部及其他部位不能有黃色,除非是初級飛羽邊緣
飲食
白頭鵐的天然食物是種子,當餵養幼鳥時,則以昆蟲為食。巢築於地面,每窩產下四至六顆鳥蛋,蛋上有鵐科典型的絲狀花紋。
参考文献
- ^ Emberiza leucocephalo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白头鹀.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Christopher Helm. 2010: 145, 223. ISBN 978-1-4081-2501-4.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白头鹀青海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白头鹀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Lansdown, Peter and Trevor D. Charlton (1990) 'The Sizewell Bunting': a hybrid Pine Bunting × Yellowhammer in Suffolk British Birds 83(6):240–242
- ^ British Birds 97(11):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