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鹀
白头鹀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鹀科 Emberizidae |
属: | 鹀属 Emberiza |
种: | 白头鹀 E. leucocephalos
|
二名法 | |
Emberiza leucocephalos (Gmelin)[2]
|
白头鹀(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为鹀科鹀属的鸟类。现今多数作者将鹀科与雀科(Fringillidae)分开。白头鹀分布于乌拉山以东的欧亚大陆。
词源
属名Emberiza源自古高地德语的Embritz,意指鹀。种名leucocephalos源自古希腊语,leukos意为“白”,kephalos意为“头”。[3]
亚种
- 白头鹀青海亚种(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 fronto)。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两宁河。[4]
- 白头鹀指名亚种(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 leucocephala)。分布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新疆、内蒙古、东北、河北以至陕西、甘肃、青海、江苏等地。[5]
外形与鸣声
白头鹀是一种健壮的鸟类,体长16至17.5厘米,拥有厚实的食谷喙。雄鸟的头顶和脸颊呈白色,前额和喉部呈栗色,背部有重重的棕色条纹。雌鸟颜色较黯淡,腹部的条纹更多。非繁殖期的羽毛与黄鹀类似,但所有的黄色部分都被白色取代。牠的鸣声与黄鹀相似。
繁殖与栖地
白头鹀分布于古北界的温带亚洲,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华北至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冬季迁徙至中亚、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
牠们常见于开阔的有灌木或树木的地区,包括耕地。主要栖息于分布于平原以及见于村旁、公园、河边的白杨及柳树、稀疏的灌木、篱笆。[2]但比起近亲黄鹀,白头鹀更偏好开阔的森林(通常是松树)。牠在西欧为稀有的迷鸟,但常在意大利东北部和托斯卡尼过冬。
白头鹀与黄鹀的杂交个体外观
白头鹀与黄鹀的杂交个体显示出混合的特征。1982年在英格兰萨福克观察到的一只迷鸟“Sizewell鹀”即是其中之一,该鸟的特征已在《英国鸟类》中用照片记录和展示。[6]
对于某些雄鸟,尽管看似纯种白头鹀,但其初级飞羽边缘显示出黄色,这曾引起怀疑。过去,在英国,这些鸟类被视为潜在的杂交个体,且不被英国珍稀鸟类委员会接受。然而,自2004年以来,BBRC开始接受这些鸟类,前提是牠们符合以下条件:[7]
- 额部必须是栗色,而非黑色或灰色
- 喉部必须广泛呈栗色,且不能有暗色的颊下线或淡色的胡须线
- 眉纹应为栗色或灰色,但不能是白色
- 头部及其他部位不能有黄色,除非是初级飞羽边缘
饮食
白头鹀的天然食物是种子,当喂养幼鸟时,则以昆虫为食。巢筑于地面,每窝产下四至六颗鸟蛋,蛋上有鹀科典型的丝状花纹。
参考文献
- ^ Emberiza leucocephalo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白头鹀.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Christopher Helm. 2010: 145, 223. ISBN 978-1-4081-2501-4.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白头鹀青海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白头鹀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Lansdown, Peter and Trevor D. Charlton (1990) 'The Sizewell Bunting': a hybrid Pine Bunting × Yellowhammer in Suffolk British Birds 83(6):240–242
- ^ British Birds 97(11):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