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朝江浙行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是直属元朝中央政府一级行政区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府(在今杭州市),俘5岁的南宋皇帝宋恭帝。此时的南宋几乎全境已纳入大元版图,元朝在南宋的核心地区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统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地。省会治于原淮南东路首府扬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以地理民事非便,徙省治于杭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割江北扬州等地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改曰江浙行省。此为元史卷九十一原文所载。原江淮行省江北部分,自此至元亡(1368年)都属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并入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全境及江西部分地区。

江浙行中书省为元朝的11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全省江西東北部及上海。统有杭州路等三十路,江阴州等二十一州及松江府一府[1]福建泉州澎湖寨巡检司也隶属于江浙行省。今江苏、安徽江北地区隶属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

行政区划

下辖路三十、府一、州二,屬州二十六,屬縣一百四十三。附郭县加粗。

江南浙西道

杭州路(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

上。为杭州(余杭郡),南宋时为临安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两浙都督府,又改安抚司。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来杭州,改名为江浙行省。

湖州路

上。唐为湖州吴兴郡)南宋时为安吉州,至元十三年升为湖州路。

嘉兴路

上。唐为嘉兴县,南宋时为嘉兴府,至元十三年升为嘉兴路。

平江路

上。唐为苏州吴郡),南宋时为平江府,至元十三年升为平江路。

常州路

上。唐为常州晋陵郡),宋为常州,至元十四年升为常州路。

镇江路

下。唐为润州丹阳郡镇海军),北宋镇江府,至元十三年升为镇江路。

建德路

上。唐为睦州严州新定郡),南宋建德府,至元十三年改建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建德路。

直隶府州

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原治婺州,大德六年(1302年)移治庆元

庆元路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治所)

上。唐为鄞州明州余姚郡),宋升为庆元府,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

衢州路

上。原为衢州信安郡),至元十三年改为衢州路总管府。

婺州路(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治所)

上。唐为婺州东阳郡),宋设保宁军,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

绍兴路

上。唐为越州会稽郡),宋为绍兴府,至元十三年改为绍兴路。

温州路

上。唐初为东嘉州,后改温州永嘉郡),宋升为瑞安府,至元十三年置温州路。

台州路

上。唐初为海州,后改台州临海郡德化军),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台州路总管府。

处州路

上。唐初为括州,后改处州缙云郡),至元十三年立处州路总管府。

江东建康道

寧国路(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所)

上。唐为宣州宣城郡宁国军),宋升为宁国府,至元十四年升为宁国路总管府。

徽州路

上。唐为歙州新安郡),宋改为徽州,至元十四年升徽州路。

饶州路

上。唐为饶州鄱阳郡),至元十四年升为饶州路总管府。

集庆路(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註 1]治所)

上。唐初为白下县,隶润州,貞觀九年(635年)复名江宁至德二载(757年)置江宁郡,后改为升州杨吴时改金陵府南唐江宁府,北宋时降为升州,南宋改建康府作为行都,至元十四年升建康路,天历二年改集庆路。

太平路

下。唐为南豫州,宋为太平州,至元十四年升为太平路。

池州路

下。唐初以秋浦县池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秋浦县隶宣州永泰元年(765年)复置池州,宋为太平州,至元十四年升为池州路。

信州路

上。原属四州之地,唐乾元元年(758年)置信州,至元十四年升为信州路。

广德路

下。原绥安县,后改为广德县,宋为广德军,至元十四年升为广德路。

直隶州

福建道

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置泉州行宣慰司,治泉州,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十五年(1278年),改泉州行宣慰司为泉州行中书省。十七年(1280年),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治福州;同年五月,泉州行省并入福建行省,同时福建行省迁治泉州[3];同年七月,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并入福建行省,置江西道宣慰司,福建行省又迁治隆兴(今南昌)。十八年(1281年),还治福州;同年十月前,复设泉州行省。十九年(1282年),泉州行省并入福建行省,福建行省还治泉州;同年,罢江西宣慰司,复设江西行省。二十年(1283年)三月,还治福州。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复设泉州行省;同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福建行省。二十二年(1285年),福建行省并入江西行省,置福建道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福建行省,旋即并入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二十五年(1288年),复置福建行省。二十八年(1291年),福建行省并入江西行省,置福建道宣慰司;二十九年(1292年),复置福建行省,治福州。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为谋图攻占琉求(今台湾岛[3],改称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泉州。三年(1299年),福建行省并入江浙行省,置福建道宣慰司。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恢复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福州路(福建道宣慰司都元帅府、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治所)

上。原为闽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后曾改为长乐郡威武军,北宋为福建路,至元十五年改为福州路。

建寧路
泉州路
兴化路
邵武路
延平路
汀州路
漳州路

注释

  1. ^ 元代御史台在地方设置的派出机构,于至元十四年初立江南行御史台于扬州,后徙杭州江州等地,二十三年徙治建康,简称南台,统江浙、湖广江西江南三省共八道提刑按察司(分别为江北淮东道、淮西江北道、山南湖北道、浙东海右道、江南浙西道、江东建康道、江西湖东道、岭北湖南道),后增置三道(江南湖北道、岭南广西道、福建广东道),析置两道(海北广东道、福建闽海道),以三道(江北淮东道、淮西江北道、山南湖北道)改隶内台(御史台),二十八年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大德元年定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所辖共十道[2]
  2. ^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1976年,北京)作“候官县”。

参考文献

  1. ^ 元史/卷091. [200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2. ^ 元史·志第三十六·百官二》:“江南諸道行御史臺,設官品秩同內臺。至元十四年,始置江南行御史臺於楊州,尋徙杭州,又徙江州。二十三年,遷於建康,以監臨東南諸省,統制各道憲司,而總諸內臺。初置大夫、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各一員,統淮東、淮西、湖北、浙東、浙西、江東、江西、湖南八道提刑按察司。十五年,增江南湖北、嶺南廣西、福建廣東三道。二十三年,以淮東、淮西、山南三道,撥隸內臺。三十年,增海北海南一道。大德元年,定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設官九員,以監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統江東、江西、浙東、浙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十道。大夫一員,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勾一員,承發管勾兼獄丞一員,令史一十六人,譯史四人,回回掾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庫子、臺醫各有差……”
  3. ^ 3.0 3.1 建置沿革. [2022-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