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齊亞·黛萊達
格拉齊亞·黛萊達 | |
---|---|
出生 | Maria Grazia Cosima Deledda 1871年9月27日 意大利努奧羅 |
逝世 | 1936年8月15日 意大利羅馬 | (64歲)
職業 | 作家 |
獎項 | 諾貝爾文學獎 1926 |
玛丽亚·格拉齊亞·科西马·黛萊達(意大利语:Maria Grazia Cosima Deledda,1871年9月27日—1936年8月15日),意大利萨丁岛自然主义流派作家,1927年凭作品《邪恶之路》(La Via Del Male,1896年)获得192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黛莱达在一个中产家庭出生,完成小学课程后跟随私人导师学习,随后她自己钻研文学。「巴爾扎克、果戈里、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大量作品,撒丁島瑰麗的風光和傳說陶冶了她的心靈,開拓了她的想像。」[1]她起初在杂志上发表小说,1890年出版的《Nell'azzurro》被视为她的第一部作品。1900年,她与战争部官员帕尔梅洛·马代萨尼(Palmiro Madesani)结婚后移居罗马。1895年《Anime oneste》和1900年《Il vecchio della montagna》等作品出版后,评论家开始关注黛莱达的作品。
1903年出版的《Elias Portolu》标志著黛莱达正式踏上成功之路,她的代表作品有《灰烬》(Cenere,1906年)、《母亲(小说)》(La Madre,1920年)、《离婚之后》(Naufraghi in porto,1920年)、《科西玛》(Cosima,1937年)等。其中《灰烬》曾启发一部由埃莱奥诺拉·杜塞演出的电影。孟憲忠認為,黛萊達的小說分為兩類:「一是以親切無飾、清澈鮮明之筆傳達了撒丁島的風土人情,使世人認識撒丁島。一是深入的內心刻畫、淒婉默然的詩意抒寫著人的感情與宗教精神的牴牾;這些作品總是蒙上了一道宿命的光影,具有一種《聖經》上的涵義。[1]
黛莱达1936年在罗马去世。
生平
黛莱达生于努奥罗的一个富裕家庭,是六个孩子里次小的。她父亲约翰·安东尼是个富有的商人兼地主,1892年曾当过努奥罗的代市长。她母亲弗兰切斯卡·坎博苏是个虔诚的教徒,以极端的道德感将孩子们养大。上完小学后,格拉齐亚从一位亲戚那儿学习了意大利语、拉丁语和法语。当时的风俗不允许女性接受完整的教育,她后来自学了文学。她与历史学家恩里科·科斯塔作了朋友,后者首先意识到黛莱达的才能,对她的文学生涯很有影响。
她最初的几篇短篇小说发表在《L'ultima moda》杂志上,侧重于以诗来叙述。1890年Trevisani出版的《Nell'azzurro》可被认为是她的处女作。1896年Speirani编辑的《Paesaggi》中,她试图将诗与小说结合的风格仍十分突出。
1895年黛莱达发表了《诚实的灵魂》,1899年10月迁居罗马,1900年发表了《山中老人》,开始与《撒丁尼亚》、《小杂志》和《新诗集》等杂志合作。她获得评论界的关注,批评家开始把她与鲁杰罗·邦吉、路易吉·卡普安纳等名流相提并论。1900年她嫁给了财政部官员帕尔米罗·马代萨尼,他俩在卡利亚里相识。1903年出版的《Elias Portolu》确立了她作家的地位,之后她写作了一系列成功的小说和剧本:《Cenere》(1904)、《L'edera》(1908)、《Sino al confine》(1911)、《Colombi e sparvieri》(1912)、《Canne al vento》(1913)、《L'incendio nell'oliveto》(1918)、《Il Dio dei viventi》(1922)。
作品列表
- 《撒丁岛的故事》Racconti sardi(1895)
- 《诚实的灵魂》Anime oneste (1895)
- 《离婚后》Dopo il divorzio(1902)
- 《常春藤》L'edera (1908)
- 《风中的芦苇》Canne al vento (1913)
- 《母亲(小说)》La madre(1920)
- 《爱的印章》Il sigillo d'amore (1926)
- 《科西玛》Cosima (1937)
作品的中譯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 編譯,《戴麗達》,台北市:九五文化出版,1981年。
- 黃文捷、蕭天佑/譯,《邪惡之路》,廣西桂林市:漓江出版,1991年。
- 沈萼梅、劉錫榮/譯,《長青藤》,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96年。
- 黃文捷/譯,《惡之路》,台北市:一方出版,2003年。
- 黃文捷/譯,《邪惡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 徐婭群/譯,《母親》,台北市:群星文化,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