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急就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急就章
1340 版 急就章,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汉语名称
汉语急就篇
字面意思Quickly Master [Characters] Chapters
朝鲜语名稱
諺文急就篇
汉字급취편
日语名称
汉字 急就篇

急就章》又名《急就篇》,汉元帝黄门令史游[1],全文共1394字,无一重複字。[2]

历史

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急就篇補注》(1875),藏于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

第一段介绍《急就章》和史游的文字见于《汉书·艺文志》(111):“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3]:194

西汉时期,汉字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学者们又编写了其他许多识字书,例如司马相如(c.179 – 117 BC)《凡將篇》和李長《元尚篇》(32-7 BC),现均已亡佚。[4]这些原始词典促进了汉语小學的发展,并打下了编写词典的理论基础。[5]:25汉代文献经历了从词表到词典的转变。《急就章》将抽象归纳汉字的实践扩展到其他领域,启发了“汉语词典的宏观文体格式的产生”。[6]:144

从汉朝到南北朝,最出名的识字课文就是《急就章》。[7]南北朝时期也有《千字文》等知名识字课文。[6]:57到唐朝,《急就章》的地位就被《千字文》和《百家姓》取代了,它们的构思十分精巧,文中用字几乎都只出现一次。接下来一千年间,一代代学生都用它们识字。在元朝清朝,最知名的识字文章是《三字经》。[7]现代汉语学界抬高《急就章》主要是因为它高度现实的内容与后世《三字经》等的礼仪性内容形成鲜明对比。[8]:195

《急就章》也是秦汉时期广泛传阅的几种辞书之一,但出于种种原因只有它保留到了今天。其中一个原因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03–361)写下的《急就章》被后世用来练字。[8]:195元代书法家赵孟頫(1254–1322)也临习过《急就章》。另一个原因是,后世学者们作的注比较完善,如唐代颜师古注(620)、南宋王應麟注(1280)《姓氏急就篇》。[8]:195

内容

《急就章》原文有32章,每章63字,共计2016字。一些较晚版本又加了2章,每章64字,共计2144字。文本为使学生多识字、多学词汇,在尽量短的篇幅里用到了尽量多的字。[9][10]

《急就章》的词语定序将带有相同部首的字放在一起并划章。每章内,主要用三言、四言、七言。[6]:57

中国第一部“词书”是为满足文学教育的需求而写的。[11]史游的《急就章》就被用于基础汉字的学习,对抄书吏来说是很便携的参考。[8]:195汉代《急就章》原文是以隶书写成,后来也产生了楷书草书写法。

《急就章》作为西汉常用词的列表,有着很高的历史语言学价值。它保存了许多技术术语和动植物、工具、事物名称,对科学史、医学史和技术史来说也是宝贵资料。例如,《急就章》是最早的记录了水碓和水车的文章。

为展示《急就章》列表的体例和作为字典的实用性,请看七言的第24章中草药列表的一部分:[3]:195[12]

灸刺和药逐去[邪*sə.ɢa],黄芩伏苓礜茈[胡*ɡˁa]。牡蒙甘草菀藜[蘆*rˁa],烏喙附子椒芫[花*qʷʰˁra]。半夏皂莢艾橐[吾*ŋˁa],芎藭厚朴桂栝[楼*[r]ˁo][a]

  1. ^ 不是韵脚字。

其中大部分名词都是艹旁。

臨習過急就章的書法家

注釋

  1. ^ 漢書·藝文志注》
  2.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谓“其书自始至终无一复字” ,余嘉錫則認為是有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提要》所谓无一复字者,真如未读其书也。”
  3. ^ 3.0 3.1 Tr. Needham, Lu & Huang 1986.
  4. ^ Creamer, Thomas B. I. (1992), "Lexicograph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History, Languages, and Lexicographers, (Lexicographica, Series maior 41), ed. by Ladislav Zgusta, Niemeyer, p. 112 (105-135).
  5. ^ Tr. Yong & Peng 2008.
  6. ^ 6.0 6.1 6.2 Yong & Peng 2008.
  7. ^ 7.0 7.1 Wilkinson, Endymion.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0. p. 49. ISBN 9780674002494. 
  8. ^ 8.0 8.1 8.2 8.3 Needham, Lu & Huang 1986.
  9. ^ Goodrich, Chauncey S. (1975), "The Ancient Chinese Prisoner's Van", T'oung Pao 61.5: 215-231. p. 220.
  10. ^ Yates, Robin S. (2011), "Soldiers, Scribe, and Women: Literacy among the Lower Orders in Early China", in Writing &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ed. by Li Feng and David Prager Brann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 358 (340-369).
  11. ^ Allan, Keith.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需要付费订阅.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212 [2021-12-12]. ISBN 97801995858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12. ^ 上古汉语拟音据白一平-沙加尔 2014

脚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Theobald2010”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Cai2013_85”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CheungLin2014”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BarbieriLowYates2015_1102”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Loewe1967_v2_418”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阅读更多

  • Serruys, Paul L-M. (1962), "Chinese Dialectology Based on Written Documents", Monumenta Serica 21: 320-34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