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春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春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任期
1975年1月—1977年7月撤职
鄧小平李先念華國鋒等11人同时在任
国家元首朱德(至1976年7月)宋庆龄(代理)
总理周恩来(至1976年1月华国锋(代理,1976年4月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任期
1967年2月—1976年10月撤职
继任苏振华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員會委员
任期
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
任期
1969年4月—1977年7月撤职
主席毛泽东(至1976年9月华国锋1976年10月;1977年追认)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任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
任期
1973年8月—1977年7月撤职
主席毛泽东(至1976年9月华国锋1976年10月;1977年追认)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17年2月1日
 中華民國山东省巨野县
逝世2005年4月21日(2005歲—04—21)(88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江阴市
死因胰腺癌
籍贯山东省巨野县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936年/1938年-1977年7月被开除)
配偶文静
1947年结婚—1973年離婚)
(离婚报中共中央批准,但未履行法律手续,1998年后继续共同生活)
儿女张维维、张海娃、张薇薇、张旗
父母张开益(1899-1972)
宋惠卿(1894-1977)
母校济南私立正谊中学

张春桥(1917年2月1日—2005年4月21日),山东巨野人,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人物,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委、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等要职。张是 “四人帮”成員之一,在毛泽东去世后于怀仁堂事变中被捕、监禁,在保外就医期间因病去世。

生平

早年岁月

张春桥于1917年2月生于山东巨野,其曾祖父和祖父都曾长期担任为官府包揽钱粮征收的胥吏[1]:8-9[2],其父张开益毕业于山东公立医专,曾任高苑县邮政局长,陈留杞县烟酒税局长等职务[1]:10。张春桥是家中长子,有五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1927年,张春桥随母亲宋惠卿前往开封,与在冯玉祥军中做事的父亲一同生活。在开封期间,张春桥读完了小学,并考入了开封明伦中学,但不久中原大战爆发,冯军战败,其父张开益回到济南,张春桥遂返回巨野老家[1]:14

1931年春,14岁的張春橋来到济南,同年秋进入山东济南私立正谊中学读初中[1]:14。在校期间,张春桥开始撰写诗歌、散文等,发表在济南、北平、上海等地的报纸、杂志上。在三年级时,其获得的稿酬即足以支付学校的学费和书本费用[1]:15-16

1933年春,济南高级中学学生李树慈与张春桥、马吉峰等人发起一个文学组织“华蒂社”,张春桥曾在《华蒂》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李树慈是国民党复兴社成员,“华蒂”是英文“WHAT”的音译,同时也意为“中华法西斯蒂[1]:19。张春桥在1956年称:“我当时对李树慈这样的人也没有恶感,以为他也是一个文学青年。不久,我就听到传闻说李树慈是蓝衣社(即复兴社)份子,感到给他写稿是上当,就不和李树慈往来了。”[1]:21[3]此事成了“四人帮”被捕之后中共官方指责张为“国民党特务”的证据[4][5]

1934年夏,张春桥从私立正谊中学毕业,之后前往北平参加铁路局招收练习生的考试,因眼睛高度近视未被录取[1]:22。张春桥回到巨野后继续给各家报刊投稿,试图以此为生,这一时期,他极力想引起文坛的注目,其文学评论专门以著名作家为批评对象,戴望舒老舍臧克家等人均受到过张的攻击[1]:24

1935年5月12日,张春桥不辞而别,离家前往上海,借住在作家陈白尘于黑丁等人家中[1]:27。不久,进入上海杂志公司当校对,但因其标点的《柳亭诗话》错误百出,旋即被公司解雇[1]:29。1935年10月,在尤克的介绍下,张春桥加入“左联”,在“左联”秘书处下属的小说研究委员会活动。但“左联”不久解散,继而引发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1936年3月15日,19岁张春桥以笔名“狄克”在《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的文章,响应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批评作家田軍的作品《八月的鄉村》不够真实[a]。作为《八月的鄉村》的序言作者,鲁迅在同年4月16日写了《三月的租界》一文,维护田軍,讽刺狄克[b],张春桥随后写信给鲁迅辩解[6]。而发表张春桥批判文章的《大晚报》副刊《火炬》的主编崔万秋在1949年被证实为军统特务,“四人帮”被捕后中共官方据此指责张“服务于特务崔万秋麾下从事文化运动,化名狄克疯狂攻击鲁迅”[4][7]

1936年4月后,张春桥加入了宋振鼎林福生等人组织的一个中共预备党员委员会,该组织后被吴仲超代表中共明令予以解散,但张春桥仍把他参加该组织算作参加共产党[4]

宣傳生涯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9月,张春桥离开上海,返回济南,在张的父亲的前同事及同乡赵福成(赵福承、赵君弼)的家中暂住,赵为复兴社山东省负责人秦启荣手下的特务[4]。12月,济南被日军占领前夕,张春桥离开赵福成家去延安,赵福成则随后在日伪政权任职济南警察局局长,并提拔张春桥之父张开益为庶务主任[1]:58-59。1950年,赵交待他当年送了张一件大衣,“我知张,张不知我。”1976年底,“四人帮”被捕之后,赵福成改口供为受秦启荣密令关照复兴社特务张春桥[8],中共官方说法为张春桥“奉山东复兴社特务头子秦启荣之命,由复兴社特务赵福成掩护,伺机潜入我根据地。”[4][5]

1937年12月中旬,张春桥与其弟张秋桥一同从巨野出发前往延安,次年1月7日抵达。虽然实际并未参加中共,但张春桥仍被分配到陕北公学政治部任校刊编委会的秘书。8月,由陕北公学校部秘书、党支部书记顾光斗和陕北公学同学会工作的党小组长雄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次年2月转正[3]。1939年2月,调至陕北公学关中分校任校刊编委会宣传部长,12月任华北联大宣传科长,后调任生活指导科长[1]:75。1941年7月1日,张春桥写下了《毛泽东之歌》,经音乐家卢肃谱曲后,歌曲在晋察冀及各解放区流行。但在之后的延安整风以及1951年,这首歌多次被批评[9]:18-20

1942年,张春桥被分配至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党委任宣传部干事,1943年9月任中共晋察冀分局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1]:79。1944年4月调任《晋察冀日报》编委会委员,6月任副总编辑,1945年9月任编辑部部长[1]:81。1947年11月18日,中共石门市委机关报《新石门日报》创刊(1948年1月改称《石家庄日报》),张春桥任总编辑,并兼任市委委员[1]:85,1948年7月任报社社长,兼任石家庄市政府秘书长(市长柯庆施[1]:88

1949年5月随解放军进入上海,在新華社華東分社和華東局宣傳部任副社長和副局長。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至1953年1月),兼任《解放日报》副社长。1951年10月,接替因“漏登斯大林贺电”事件被调职的恽逸群,任《解放日报》社长[9]:29-30。這時正值三反五反,《解放日報》日日有社論,週週有典型,辦的有聲有色。1953年的“新三反”运动中,因《解放日报》对干部进行批评的力度过大,张春桥被华东局上海市委领导谭震林陈丕显等人批评,并做了检讨[9]:43-44。1954年1月,鄧拓帶領中國新聞代表團赴蘇聯訪問,張春橋也一同前往。期间,张春桥向老领导邓拓请求帮助,希望离开上海前往北京人民日报社工作,但因陈毅潘汉年打招呼阻止而未成行[c]。1955年1月升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後,組建了讀者來信組,發揮群眾來信作用。後來還辦了小品文的欄目,讓馮雪峰批判的雜文起死回生。此时中共中央開展對胡風的批判,《解放日報》也開展了對他的批判,姚文元在文藝會堂的發言給張春橋留下了印象,於是請他到報社來合作,亲自指点[9]:53。8月,調離《解放日報》,到上海市委文藝工作部任部長。1956年當選中共上海市委委員。

1957年4月,他担任上海市委的專職常委,事实上成为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的高级秘书[9]:64。1958年,大躍進開展後,发表文章《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10],批判等级工资制度,赞扬供给制,深为毛泽东赞赏[9]:89。1959年到1961年,張春橋擔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上海分會的會長,接待來訪的名人。1962年6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1963年3月至196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63年12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期间曾在柯庆施的指示下,协助江青进行“京剧革命”。1965年,张春桥协助毛泽东[11]、江青在上海组织批判《海瑞罢官》,指导姚文元写出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9]:159,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初,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张春桥先后参与了修改《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五一六通知》等文化大革命指导性文件[9]:177,189。1966年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张春桥被任命为副组长,从此进入中央工作。在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张春桥参与了对刘少奇的批判,并在12月18日指示蒯大富,让其在社会上公开点名批判刘少奇[d]

11月11日,他從北京到上海著手處理安亭事件,过程中违背上海市委和文革小组顾问陶铸的指示,在工总司的五项条件[e]上签字。此举在事后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可以先斩后奏”,张春桥并未被追究责任[9]:244。1967年1月3日,张春桥再度被毛泽东派至上海了解运动情况,他与姚文元王洪文在上海發動了“一月风暴”,打倒了以陈丕显为首的上海市委,自此全國開始刮起奪權風[12]。一月风暴期间,发生了“一·二八”炮打张春桥事件,张春桥受到了造反组织“红革会”的冲击,但因毛泽东口授中央文革小组发出“特急电报”支持张春桥,“红革会”最终垮台[9]:244。2月12日,张春桥返回北京,16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上,张春桥打倒陈丕显的做法遭到了老领导谭震林的严厉批评[f],与会的其他元老也纷纷批评中央文革。当天晚上,张春桥、姚文元、王力三人到毛泽东处汇报了会议的情况,之后毛泽东反击,元老们的行为被定性为“二月逆流”[13]。2月18日,张春桥、姚文元返回上海,组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张春桥担任革委会主任。

1969年初,陈伯达起草的中共九大政治报告被毛泽东否定,大会最终使用了张春桥、姚文元起草,毛泽东多次修改的稿子,以继续革命论为指导,分析了文革的准备和实施过程,论证了文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共九大将继续革命论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但报告人林彪一字未改,并拒绝签名[9]:522。“九大”选举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时,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票比全票少十余票,这是因为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等人指示一些军队代表不投他们的票。张春桥提出彻查,但被毛泽东制止,此后林彪集团和江青等人的矛盾逐渐激化[14]

1970年4月25日,毛泽东带着张春桥等前往苏州看望林彪,在谈话中问及林彪对周恩来的接班人有何考虑,并问道:“我年纪大了,你身体不好,你以后准备把班交给谁?”林彪未作答,过了一会儿林彪借谈反修防修的问题说:“还是要靠这些从小跟着主席干革命的人,要防止小资产阶级掌权。”[9]:533。1970年8月14日,陈伯达、康生、张春桥、吴法宪四人在中南海开会讨论修改宪法问题,期间张春桥与吴法宪就三个副词(即林彪在《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中的口号‘毛泽东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争论激烈。会后吴法宪将情况汇报给叶群,导致林彪在8月23日庐山会议开幕的发言中“称天才”,不点名地批评张春桥。之后两天的小组会议上,张春桥受到激烈的批评[g],但由于毛泽东对张春桥的支持[h],会议形势逆转,陈伯达被打倒,吴法宪也受到批判,与叶群等人一同被要求作检讨[14]。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张春桥听到周恩来宣布林彪死亡后,自己花钱买了茅台酒请中央政治局委员们举杯欢庆[9]:557

1973年8月,张春桥起草了中共“十大”报告,并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晋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内排名第八。同年,张春桥作为批周“帮助小组”成员,参与了对周恩来外交工作“右倾投降主义”的批评[9]:577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通知,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同时任命张春桥为总政治部主任[i]。在随后举行的四届人大上,张春桥就任副总理,分管文化和教育。1975年3月1日,张春桥在全军各大单位政治部主任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经验主义是当前的主要危险,要以“反经验主义”为纲。江青、姚文元等人也一同攻击周恩来和邓小平搞“唯生产力论”,随后由于毛泽东的批评,“反经验主义”运动被迫停止[16]。1975年12月张春桥访问了红色高棉治理下的民主柬埔寨,返回时分管外交的邓小平前往迎接,但双方气氛已经非常冷淡[9]:700

1976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因膀胱癌病逝,1月1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春桥提议由叶剑英在周恩来追悼会上致悼词,遭到叶剑英反对。叶剑英提议由邓小平致悼词,得到与会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同意[17]。由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压制对周恩来的悼念活动的报道,持续推动批判已经被剥夺权力的邓小平,引起了全国的抗议活动。3月25日,文汇报头版出现“党内那个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扶上台”的报道,被普遍理解为影射“周恩来要把邓小平扶上台”[18]。几天后,南京的学生、工人首先上街抗议,“把赫鲁晓夫式的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的张春桥揪出来示众!”、“誰反對周總理就打倒誰!”、“揪出《文匯報》黑後臺!”等标语出现在南京街头和开往北京的列车上[9]:727

抗议最终引发了“四五运动”。4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张春桥当面指责邓小平「你就是纳吉[9]:731。(见匈牙利事件

被捕与晚年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张春桥成为仅剩的四名政治局常委之一(另外三人为华国锋、王洪文和叶剑英);同年10月6日晚8点,华国锋联合叶剑英汪东兴等,在中南海怀仁堂以开会的名义诱捕了张春桥等“四人幫”成員。张春桥被华国锋宣布进行隔离审查。1977年4月,张春桥被转运至秦城监狱关押[9]:779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开除张春桥的党籍并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在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1号公开审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张春桥在法庭上的表现特别引人注目。他一言不发,以漠视对抗法庭[19]。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鉴于张春桥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无抗拒改造恶劣情节,依法将对其原判处的死刑缓期2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1997年12月减为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刑期至2015年12月止。1998年1月送保外就医,被安置在江苏江阴,因胰腺癌于2005年4月21日病逝于江阴,终年88岁。2005年5月10日,新华社发布了张春桥病亡的消息[20]

著作

代表作

  • 《狄克给鲁迅的信》,1936年;
  • 《毛泽东之歌》歌词,1941年;
  • 《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1958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 《中共九大的政治报告》,1969年4月1日由林彪在九大上报告;
  • 《中共十大的政治报告》,1973年8月24日由周恩来在十大上报告;
  • 《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1月13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
  •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1975年第四期《红旗》 杂志。

文集

  • 《访苏见闻杂记》,1954年华东人民出版社,共收8篇杂记。
  • 《今朝集》195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共收杂文32篇。
  • 《龙华集》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共收杂文40篇。
  • 张春桥狱中家书》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收录1985-2003年写给家人的书信58封。
  • 网络版《张春桥文录》,收1951.3-1976.6年的90篇文稿,并附1932.4-1976.6的著作年表。大同理想网2005年4月30日第1.1版
  • 文革风云丛书04《张春桥的革命之路——济南·上海·延安·晋察冀》,收1932-1946的张春桥的文稿114篇,2015年12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 文革风云丛书05-06《毛泽东的理论家——张春桥与文革》(上下册),收1966.7-1976.10的张春桥的文稿114篇、存目2篇,2015年12月台湾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评价

传统的中共历史记述中,张春桥被认为是“四人帮”中的“狗头军师”[21],是外表阴沉的“野心家”、“阴谋家”,意图“篡党夺权”[22]

在中共元老派眼中,张春桥被认为只不过是个“小文人”、“小记者”,在担任政治局常委后,张春桥亦曾对女儿张维维说过:“哪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我开辟的?哪一支军队是我带出来的?哪一场战役是我打下来的?”[9]:自序

许世友的评价[23]:“戴眼镜,夹皮包;会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

宋永毅[24]:“张春桥在文革中推行毛泽东的路线不遗余力……张春桥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高文谦[24]:“他是毛泽东晚年思想的真正传人。他是一个搞政治的人,而不是见风使舵的投机者。”

家庭

曾祖父:张在文,曾担任巨野县壮班总役、“柜书”[2][4][j]

祖父:张协忠,袭任巨野县衙“柜书”,后任田赋征收处主任,于1946年去世。1956年1月被中共巨野县城关区委员会认定为“漏网地主”,家中土房7间、瓦房6间被没收[4]

父亲:张开益(1899-1972),毕业于山东公立医专,后考取邮务员,任高苑县邮政局长。之后投身军队,先后在吴佩孚冯玉祥麾下任职。1931年返回济南任公安局卫生科三等科员,日本占领济南后任伪济南警察局卫生科庶务主任。1947年任国民党政府济南市戒烟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济南市公安医院当医生,不久因病休养。1961年到上海张春桥家中同住[4],1972年因心脏病去世[25]

母亲:宋惠卿(1894-1977),山东巨野宗庄人,1977年4月自杀于上海[25][26]

妻子:文靜(1916-),原名李若文,又名李淑芳、李严,父亲曾担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的副经理,家境富裕[9]:666。李若文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3年春与在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的张春桥相识相恋。同年底日軍大掃蕩時李若文受伤被捕,押到石家莊後参与编写反共材料和参加反共演出[9]:667。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李若文离开日军的控制,投靠當時時任《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的張春橋,张安排她進報社當編輯,並改名文靜。抗戰勝利後,1947年他們在張家口結婚,1949年文靜隨张春桥被安排在上海市委辦公廳工作。迫于文静的历史问题,兩人於1973年離婚,離婚雖經中央批准,但沒有公開[27]。1976年张被捕之后,官方说法是文靜“自首叛变,充当日本特务。张春桥对她长期进行包庇。”[5]1998年張春橋出獄後仍和文靜共同在江阴生活[28],后文静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回上海中山医院治疗[9]:806

張春橋與其妻文靜育有三女一子:张维维、张海娃、张薇薇、张旗。

张春桥有五弟一妹:张板桥、张秋桥、张铁桥、张济桥、张月桥和张佩瑛。

张秋桥,曾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张春桥被捕之后,张秋桥也被隔离审查。

张佩瑛,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党支部书记,1974年因手术麻醉事故去世。

注释

  1. ^ “《八月的乡村》整个地说,他是一首史诗,可是里面有些还不真实,像人民革命军进攻了一个乡村以后的情况就不够真实。有人这样对我说:‘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就是由于他感觉到田军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如果再丰富了自己以后,这部作品当更好。技巧上,内容上,都有许多问题在,为什么没有人指出呢?”——张春桥 《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1936年3月15日。
  2. ^ “这些话自然不能说是不对的。假如‘有人’说,高尔基不该早早不做码头脚夫,否则,他的作品当更好;吉须不该早早逃亡外国,如果坐在希忒拉的集中营里,他将来的报告文学当更有希望。倘使有谁去争论,那么,这人一定是低能儿。然而在三月的租界上,却还有说几句话的必要,因为我们还不到十分‘丰富了自己’,免于来做低能儿的幸福的时期。”——鲁迅《三月的租界》,1936年4月16日。
  3. ^ 据张春桥之女张维维回忆:我们的行李都捆好了,因为北京天气比上海冷,妈妈还为我们做了北京过冬天的衣服。到要把行李运送到火车站托运时,爸爸突然又不走了。后来听说是陈毅潘汉年打了招呼,说张春桥还是留在上海吧,不然北京会说我们小气,容纳不了从华北来的八路军干部。[9]:50-51
  4. ^ 据蒯大富回忆:1991年,王力称张春桥此举是毛泽东指示的[9]:215
  5. ^ 即“承认组织合法、承认上京告状是革命行动、告状后果由上海市委负责、曹荻秋公开检查、对工总司提供各方面条件”
  6. ^ 谭震林问张春桥:“陈丕显怎么还没有来北京?”张春桥回答说:“我们回去同群众商量吧,看群众答应不答应。”谭震林:“党可以做工作嘛。”张春桥:“现在党不管用了。”谭震林听后勃然大怒,气愤地说:“什么群众?老是群众群众,还有党的领导吗?不要党的领导,一天到晚老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这是形而上学。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整掉老干部,把老干部一个一个打光。四十年的革命,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就一个出海捕鱼的问题,你们就斗了我四次。江青硬是要把我整成反革命,这是她当面跟我说的”……“早知道有今天,我就不参加革命,不参加共产党,我不该活到六十五岁。不该跟毛主席四十一年。我不干了!砍脑袋、坐监牢、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13]
  7. ^ 25日下午的华东组讨论会上,许世友声称:“坚决打倒一切野心家、阴谋家!”,陈励耘冲张春桥大喊:“自己站出来嘛!”[9]:540 浙江的南萍熊应堂提出要公开批判张春桥,韩先楚听许世友一讲立刻响应,说:“我也来给这个鳝鱼眼(指张春桥)补一枪。”
  8. ^ 8月30日,军委办事组组长黄永胜被召唤到庐山,毛泽东对他说:“搞突然袭击,还那样厉害!张春桥手无寸铁,你们搞他干什么?”黄永胜说:“张春桥不得人心,我确实有意见。”毛泽东说:“你们能不能让我再看他三年?”毛泽东在与林彪的等人的谈话中均提出让他再看张春桥三年,这表明毛对张还在观察中。[9]:541
  9. ^ 但张春桥无法掌控军队的人事任免权力,曾向王洪文抱怨:“我这个总政治部不过是橡皮图章,人家(指邓小平)搭好了班子,要总政治部上报,报告上就是张春桥的签名章,可事先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15]
  10. ^ 清朝一些县衙将管辖区域分为若干“钱粮柜”,按“柜”征收赋税。每“柜”有“柜书”,负责该“钱粮柜”的田赋征收、记账。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史云 (编). 张春桥姚文元实传 自传、日记、供词.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 2012. ISBN 978-962-04-3252-1. 
  2. ^ 2.0 2.1 何荣德. 喊出自己的声音. 济南: 泰山出版社. 2004: 162. ISBN 7-80634-428-4. 
  3. ^ 3.0 3.1 张春桥:“叛徒”与党员身份之谜. 共识网. 201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中共中央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二)》的通知及材料,中发[1977]10号文件,1977-03-06。
  5. ^ 5.0 5.1 5.2 张春桥的真实身份:潜伏在中共的国民党特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网摘自《公审江青四人帮纪实》
  6. ^ 历史解密:鲁迅与张春桥在文革的第一次交锋!_文化_新浪网. cul.sina.com.cn. [202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7. ^ 【读书】蓝苹、狄克和崔万秋.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8. ^ 张春桥的所谓特务问题--何新的学问应严谨些.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6).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郑重. 张春桥:1949及其后.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2017年. ISBN 9789629966973. 
  10. ^ 人民日报 1958-10-13电子版,人民日报历史. cn.govopendata.com. [202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11. ^ 毛泽东接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时的讲话,一九六七年五月,宋永毅《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
  12. ^ 文革中所谓的“上海一月革命”──毛泽东制造的一个“文革样板”. www.modernchinastudies.org. [202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13. ^ 13.0 13.1 杨继绳. “二月逆流”和“二月镇反”. 天地翻覆: 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 天地图书. 2016. ISBN 9789888257553. 
  14. ^ 14.0 14.1 吴法宪. 《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香港: 北星出版社. 2006年9月. ISBN 962-86438-2-7. 
  15. ^ 徐景贤. 十年一梦. 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 373. 
  16. ^ 郑樵,伍月,李恒.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6卷[M].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4.12. pp439-441
  17. ^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上.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143. ISBN 7507324068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8. ^ 沈国祥. 〈亲历1976年“三·五”、“三·二五”事件〉 (03). 《百年潮》. 2005 [2012-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4). 
  19. ^ 法庭上,张春桥为何一言不发?. 人民网. [201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20. ^ 张春桥病亡. 新闻网. [201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21. ^ 熊忠武 (编). 当代中国流行语辞典.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 268. ISBN 7-80528-574-8. 
  22. ^ 在华主席领导下发展教育革命大好形势.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7: 14. 
  23. ^ 李德生. 李德生回忆录.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7: 457. ISBN 7-5065-3356-1. 
  24. ^ 24.0 24.1 宋永毅、高文谦评张春桥. 华夏文摘增刊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 2005-05-23, (433) [202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25. ^ 25.0 25.1 张秋桥. 但求屹立天地间——张秋桥回忆录(第二部). 北京: 自印本. 2010: 146–147. 
  26. ^ 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他们的后人命运如何?_新浪网. www.sina.com.cn.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 
  27. ^ 凯蒂的《張春橋獄中家書》(ISBN 9789629967192)中张的女儿在《张维维五万言长篇访谈:我的父亲张春桥》里否认法律意义上的离婚 “但是法定的离婚证书是没有的...”。
  28. ^ 张春桥秘密离婚记. 人民网. [201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延伸阅读

参见

中国共产党职务
前任:
陈丕显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第一书记
1971年-1976年
繼任:
苏振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前任:
曹荻秋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67年2月-1976年10月
繼任:
苏振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职务
前任:
柯庆施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67年5月-1976年10月
繼任:
廖汉生
前任:
陈丕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
1967年5月-1976年10月
繼任:
彭冲
前任:
李德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1975年1月-1976年10月
繼任:
韋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