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興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興縣
位在佳里興的古天興縣治紀念碑。
閩南語名稱?
全漢 天興縣
全羅 Thian-heng-kōan

天興縣臺灣明鄭時期時的兩個縣級行政區之一,鄭經統治時將縣改制為散州,臺灣為清朝統治後,原天興縣疆域被分成了臺灣府底下的諸羅縣臺灣縣[1]。另外臺南縣政府於1983年9月在其底下的佳里鎮佳里興(今佳里區佳里興)立有「古天興縣治紀念碑」,但天興縣治是否在佳里興仍有爭論[1]

沿革

1661年(永曆15年)4月,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力取荷蘭東印度公司,攻打臺灣,在攻下「普羅民遮城」(今日臺南市赤崁樓)之後,將其改名為東都明京,並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縣、萬年縣二縣。天興縣縣治位於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另一說位於大目降(今臺南市新化區)與新港(今新市區)之間,由莊文烈任首任知縣[2],此外尚有其他說法。

1664年,明鄭繼承者鄭經放棄福建部分領土,將東都改為東寧,承天府所屬兩縣升格為,並增添澎湖、南路與北路三個安撫司。天興縣因此而改稱天興州,並設有北路安撫司。

1683年,清朝將領施琅攻下臺灣,廢除明鄭時期的行政區編制。1684年,清廷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下轄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天興縣疆域被分為諸羅縣臺灣縣[1]

次級行政區劃

天興縣底下設有十三個里,分布在今臺南市中南部地區,分別是武定里永康里長興里保大里歸仁里永豐里新豐里廣儲里感化里新化里永定里善化里開化里[3][1]

其中善化里、新化里、永定里、開化里四里後來被納入清朝的諸羅縣轄區,餘九里納入臺灣縣轄區[1][4]

縣治

關於天興縣的縣治所在地,雖然臺南縣政府已在佳里興立碑紀念,但學界尚未有定論,大致有五種說法[1]

  • 府治鎮北坊:如連橫臺灣通史》(1921年)與陳世慶編纂的《臺灣省通志·卷三 政事志·建置篇》(1972年)即認為天興縣治在「鎮北坊米市」。
  • 原在府治東安坊,後遷新港社(今新市):石萬壽〈臺灣府署建置始末及遺址碑自註〉(1983年)、〈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1988年)與《永康鄉志》(1988年)採此說,其來源應是綜合陳文達臺灣縣志》(1720年)寫說「臺灣府公署」為「偽天興州舊署」與〈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將天興縣註記在「新港半番民」聚落附近的記載[1]。此外清朝的《臺灣府圖志》(1795年前)、《臺灣府方輿考證》(1836年)、《清一統志臺灣府(嘉慶重修一統志)》(1842年)均載明「天興廢州」在「新港」[1]
  • 大目降(今新化)與新港之間:如王世慶〈臺灣之名稱與行政區域之建置〉(1976年),此一說是根據〈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而來[1]
  • 大目降:如黃典權〈鄭延平臺灣世業〉(1980年)。
  • 不確定是否為佳里興:盛清沂〈明鄭內政考略〉(1976年)寫「相傳天興設治於佳里興」,而葉振輝《臺灣開發史》(1995年,2003年再版)則寫說「天興縣治在開化里(今佳里),一說在大目降(今新化)」,亦未斷定佳里興為天興縣治[1]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戴文鋒. 《萬年縣治所考辨》. 臺南縣政府. 2009年9月: 18-22、26、27、86頁. ISBN 978-986-01-9731-0. 
  2. ^ 丁萬復、林木榮,《臺西風情》,90年4月增版
  3. ^ 《明鄭時期臺灣行政疆域圖》,中央研究院台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4.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臺灣府志·卷一 坊里》. 16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