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北京市的行政区划,请见「
天竺地区」。
天竺,是汉文化圈中对印度的旧称,广义上也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一些古代文献或传说中,由于佛教源于印度,天竺有时被称为西天。[1]
概論
“天竺”这一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波斯语中印度教*Hinduka-一词的中文音译,上古汉语拟音读作「l̥induk」或者「*qʰl'iːn tuɡ」[2]。这一词语最早为公元前6世纪于印度西北部旅行的波斯人依照印度河的梵语名称「Sindhu」命名得来。除此之外,汉语中对古印度的称呼还有「身毒」(上古汉语拟音:n̥i[ŋ][d]ˤuk) [4][5]、「天篤」[6]、「印特伽」等。南朝劉宋范晔曾在《后汉书·西域传》中对天竺有十分详细的描述[7]:
“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磐起国,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土出象、犀、玳瑁、金、银、铜、铁、铅、锡,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细布、好毾卫、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
由于天竺可划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大区域,中国古代也将天竺称作「五天竺」。在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往五天竺国传》中,这一词语即被用于指代当时的印度。[9]
在日本,不少著名作品中亦使用「天竺」二字指代古时的印度;其中包括《西游记》的日文译本。[10]
其他使用
「天竺」一词有时也是中国西南部山区的泛称,包括横断山脉和山脉西南中南半岛北部[11]、青藏高原东南部[12]及秦岭部分山区[13]等。此外,杭州西湖以西灵隐至琅岭一带也有称天竺。
讀音
|
|
汉语 | 身毒 |
---|
标音 |
---|
|
- 汉语拼音 | Juāndú, Yuāndú |
---|
|
- 白話字 | Sian-to̍k |
---|
|
- 上海话拼音 | 1sen-8doq |
---|
|
- 长沙话国际音标 | shen33 dou24 |
---|
|
- 粵拼 | gyun1 duk1, jyun4 duk6 |
---|
|
- 贛語 | siin1 tuh7 |
---|
|
- 客語白話字 | Sṳ̂n-thu̍k |
---|
|
- 廣韻反切 | /ɕiɪn/(失人切) /duok̚/(徒沃切) |
---|
|
|
諺文 | 연독/건독/신독 |
---|
汉字 | 身毒 |
---|
标音 |
---|
- 文观部式 | Yeondok/ Geondok/ Sindok |
---|
|
|
汉字 | 身毒 |
---|
|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 「身毒」([n̥iŋ dˁuk])
- 「天竺」([tʰen ʈiuk])
- 「賢豆」([ɦen dəu])、「狷篤」([kʷiɛn tuok])、「乾篤」([gian tuok])
- 「印度」([ʔin duo])
相似名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天竺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 《後漢書·卷88》,出自范晔《後漢書》
- 《梁書/卷54》,出自姚思廉《梁書》
- 《南史·卷78》,出自李延壽《南史》
- 《舊唐書·卷198》,出自刘昫《舊唐書》
- 《新唐書·卷221上》,出自《新唐書》
- 《宋史·卷490》,出自脱脱《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