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太主義的三D
系列条目 |
反犹太主义 |
---|
分类 |
反猶太主義的三D(英語:three Ds)或三D測試(3D test)是一組由以色列政治家納坦·夏蘭斯基提出的準則。「三D」是指三個英文單詞的開頭字母:
- Delegitimization:否定以色列的合法政權
- Demonization:妖魔化以色列
- Double standards:對以色列以雙重標準進行批判
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條準則都能被判斷為反猶太主義[1][2],它們用以區別對以色列的理性批評和反猶太主義[3]。三D準則是為了用來反駁「任何批評以色列的聲音都會被理解為反猶太主義,籍此來忽視或抵消所有對以色列的理性批評」[4]。美國國務院在2010年曾採用了三D準則,直至2017年以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聯盟制定的《反猶太主義的現行定義》取代[5]。
作者和歷史
三D準則由以色列政治家納坦·夏蘭斯基於2003年起構思[6],當時他的職務是以色列政府中的不管部長,準則最初於2004年刊登在由耶路撒冷公共事務中心發行的期刊《猶太政治研究評論》上[7]。
定義
夏蘭斯基認為三D基準能幫助揭露借批評以色列之名而進行的反猶太主義。
否定以色列的合法政權
夏蘭斯基指「否定以色列的合法政權」是否定了猶太人的民族自決權,例如聲稱「以色列政權的存在是通過種族主義的努力而獲得」[8],這言論否定了國際法賦予猶太人實踐民族自決的基本權利。由於任何針對特定民族、信仰、種族或國家的歧視都能被定義為種族主義,因此否定猶太人行使民族自決權而建立的政權也就符合反猶太主義。
聲援猶太人的前瑞典副首相珀而·阿瑪克於2011年曾寫道:「相比起大部分其他早期的反猶太主義言論,否定以色列政權的言論雖然表面上不是針對猶太人個體,而轉為攻擊猶太集體至以色列政權,但其攻擊目標往往很快就會落到猶太人個人身上及其社群。(中略)過去最危險的反猶太主義是希望『將猶太人從這個世界清洗乾淨』;當今最危險的反猶太主義是希望『將猶太人的國家從這個世界清洗乾淨』[9]。」加拿大國會議員歐文·科特勒將否定以色列政權形容為「新反猶太主義」和「政治上反猶太主義」[10]。
妖魔化以色列
將以色列描述成壞蛋、惡魔或撒旦是第二個反猶太主義的基準。根據《反猶太主義的現行定義》,反猶太主義「經常指控猶太人策劃威脅全人類的陰謀,並經常將『不好的事情』都怪罪於猶太人。發洩的媒介可以是言語、寫作、視覺媒體或行為表演,並對猶太人套用上負面的刻板印象[8] 。」如果評論以比喻、圖像或修辭來描述以色列人和猶太人是惡魔,那麼這無異於映射反猶太主義的血祭誹謗[9]。
雙重標準
如果一個人在批評以色列時只將該標準套用在以色列上,而非其他理應受到同樣批評的國家,那麼他就是運用雙重標準實踐反猶太主義[8]。猶太裔美國記者湯馬斯·佛里曼發表了類似觀點,並批評參與抵制以色列運動的人故意忽視敘利亞、沙地阿拉伯和伊朗的暴行都是反猶太主義和偽善的[11]。
評價
猶太歷史學者喬納森·朱達肯認為三D基準能在評論剛開始步入恐猶太時發揮劃界的作用,但整體而言還是頗為空洞的基準[2]。
曾出任美國民權辦公室助理秘書的肯尼斯·L·馬庫斯認為三D基準便於大眾記憶,但在學術與政府應用上則有欠嚴謹,除非是經過修改[12]。
參考來源
- ^ Rosenthal, Hannah. Remarks at the 2011 B'nai B'rith International Policy Conferenc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1-12-05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2).
Our State Department uses Natan Sharansky’s "Three Ds" test for identifying when someone or a government crosses the line from criticizing Israeli policies into antisemitism: when Israel is demonized, when Israel is held to different standards than the rest of the countries, and when Israel is delegitimized.
- ^ 2.0 2.1 Judaken, Jonathan. So what's new? Rethinking the 'new antisemitism' in a global age (PDF). Patterns of Prejudice. 2008, 42 (4–5): 531–560 [2021-06-04]. doi:10.1080/0031322080237745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18).
- ^ Cohen, Florette. The New Anti-Semitism Israel Model: Empirical Tests. September 2011: 12 [2021-06-04]. ISBN 97812435613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1).
- ^ Kenneth L. Marcus. Jewish Identity and Civil Rights in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60–62.
- ^ As a member of IHRA, the United States now uses this working definition and has encouraged other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use it as well.,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7-01-20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0)
- ^ Cardaun, Sarah K. Countering Contemporary Antisemitism in Britain: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Responses between Universalism and Particularism. BRILL. 2015-06-19: 79– [2021-06-04]. ISBN 978-90-04-3008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 ^ 夏蘭斯基, 納坦. 3D Test of Anti-Semitism: Demonization, Double Standards, Delegitimization. Jewish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Fall 2004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
- ^ 8.0 8.1 8.2 Working Definition of Antisemitism (PDF). EUMC. [2012-07-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25).
- ^ 9.0 9.1 Cotler, Irwin. Irwin Cotler delivers remarks at signing of Ottawa Protocol on Combating Antisemitism. 2011-10-13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 ^ Dershowitz, Alan. The Case For Israel. New Jersey,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208–216. ISBN 0415281164.
- ^ Friedman, Thomas. Campus Hypocrisy. 紐約時報.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 ^ Marcus, Kenneth. The New OCR Antisemitism Polic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Antisemitism. SSRN 1813192 .
伸延閱讀
- 夏蘭斯基, 納坦, Antisemitism in 3-D, 前進, 2005-01-21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