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劉於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於義
大清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
籍貫江蘇省武進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喻旃,號蔚岡
諡號文恪
出生康熙十四年(1675年3月2日)
江蘇省武進縣
逝世乾隆十三年(1748年4月5日)
京師
出身
  •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出身
著作
  • 《陝西通志》100卷(主修)

劉於義(1675年3月2日—1748年4月5日),字喻旃,號蔚岡[1]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學者。

生平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會試會魁,殿試位列第二甲第五名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敕封文林郎

五十二年(1713年),散館,授翰林院編修,以編修在武英殿御書處行走。

雍正元年(1723年),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升左春坊左中允,敕授承德郎。隨即升翰林院侍讀。以侍讀充山西學政

三年(1725年),升右春坊右庶子

四年(1726年),升翰林院侍講學士。超擢順天府府尹

五年(1727年),改詹事府詹事。擢倉場侍郎,兼順天府尹。

八年(1730年),改吏部左侍郎。以吏部左侍郎協辦山東巡撫印務。升直隸河道總督

九年(1731年),升刑部尚書,兼署直隸河道總督。任內大修河道堤閘。改署理直隸總督

十年(1732年),以刑部尚書兼署陝西總督

十一年(1733年),改吏部尚書,仍兼署陝西總督。

十三年(1735年),因用兵青海,以欽差大臣差赴西北,駐肅州專理軍務儲備。

乾隆元年(1736年),以吏部尚書署川陝總督印務,兼署甘肅巡撫。誥封光祿大夫

三年(1738年),大學士查郎阿彈劾承辦軍需道沈青崖等人「私運侵帑」,劉於義遭連坐革職。

五年(1740年),起復署理直隸布政使

七年(1742年),升授福建巡撫[2]

八年(1743年),調山西巡撫。隨即升戶部尚書

九年(1744年),改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充經筵講官

十年(1745年),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理直隸總督,兼管戶部尚書事,仍充經筵講官。進加太子少保

十一年(1746年),以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理直隸河道總督,仍兼管戶部尚書事。

十三年(1748年),因奏事在養心殿,跪良久,起身站立時誤踏衣袂,仆倒而暴卒。文恪。有誥敕五道,諭祭、諭葬。

政績

  • 在翰林院文譽甚著,凡有撰擬諭旨,都稱合皇帝旨意。
  •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諭「留心民事」,山西大飢而無儲糧,奏請每年用耗羨銀四萬兩在太原平陽潞安大同買米儲存,「春糶秋補」,上命巡撫伊都立實行。
  • 直隸河道總督任內奏天津截留漕糧,省津貼費用,但給地方官耗米百分之一。奏請青龍灣停建雞心水閘,「請展壩面使無礙水道」。
  • 直隸總督任內,處置盜賊不分首從一律斬首。大名強盜案數百人,於義發現凶器為農具、贓物為米穀,只是饑民借糧爭奪而從輕處置。
  • 陝西總督任內,奏西北軍需造成糧價高昂,兵餉不足養兵,請播種籽農具於瓜州屯墾,並教導回民農事。時用兵西北,多建堡壘、廣開灌溉水渠、重修蘭州浮橋,招募流民,設甘、涼馬廠,皆條劃有序。「部署西師往返,凡四年,屯田築堡,安集流移,輸送軍糧戰馬,其勞最多。」
  • 福建巡撫任內裁減閩鹽加派,逮捕謀亂的漳州陳作謀、台灣王永興。
  • 乾隆九年(1744年),以協辦大學士會同直隸總督高斌勘查河工,第一年完成疏通子牙河口、鳳河、塌河淀、正定諸泉,開白溝河、西淀河支流,東淀河截彎取直,修復營田渠閘,修築河堤。第二年完成還鄉河截彎取直,築運薊河堤,開鑿張青口支河、新安新河道,拓寬廣利渠,裁永定河灣。第三年完成疏通天津賈家口、靜海蘆北口、慶雲馬頰河、鹽山宣惠河,引塌河淀洪水入薊運河。乾隆十二年夏全部完工。

著作

  • 主編《陝西通志》一百卷[3]

家族

武進西營劉氏第十一世。祖父劉漢卿。父劉一夔。子劉復

妻妾

子女

皆正室所生。

  • 長女,適監生徐楫。
  • 次女,適監生、考授縣丞莊一駿。
  • 三女,字監生楊紳,未嫁。
  • 四女,適乾隆二年恩科探花任端書
  • 繼女,候選縣丞浙江平湖袁鑄。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307》,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資料

  1. ^ 黃翼曾 編《臣工列傳》作「諭旃」
  2. ^ 《福建省志》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1992年
  3. ^ 文淵閣本《四庫全書》
  • 清史稿》卷三百七.列傳九十四
  • 劉琛、劉善強等修,《武進西營劉氏家譜》(1929年)卷三·世表·葉二百七十一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清國史館傳稿》5644號、5765號、7776號
  • 《清國史館國史大臣列傳》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國史大臣列傳正編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內閣大庫檔案》010425號,011440號,013718號,016154號,026101號,027668號,053939號,072029號,117654號,117704號
官衔
前任:
岳濬
山東巡撫
(1730年12月8日)
即日起以吏部左侍郎協辦
繼任:
岳濬
前任:
初任
直隸河道總督
(1731年1月6日-1731年10月18日)
繼任:
沈廷正
前任:
勵廷儀
刑部漢尚書
(1731年10月18日-1733年5月17日)
繼任:
唐執玉
前任:
唐執玉
直隸總督
(1731年10月27日-1732年9月2日)
以刑部尚書署理
繼任:
李衛
前任:
查郎阿
陝西總督
(1732年9月2日-1736年1月14日)
以吏部尚書署理印務
繼任:
查郎阿
前任:
勵廷儀
吏部漢尚書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乾隆三年四月丙戌
(1733年5月17日-1738年5月22日)
繼任:
孫嘉淦
前任:
許容
甘肅巡撫
(1736年4月14日-1737年3月23日)
以吏部尚書署理
繼任:
德沛
前任:
王恕
福建巡撫
(1742年4月15日-1743年3月5日)
繼任:
孫嘉淦
前任:
喀爾吉善
山西巡撫
(1743年3月5日-1743年12月5日)
繼任:
阿里袞
前任:
徐本
戶部漢尚書
乾隆八年十月己巳-乾隆九年正月辛巳
(1743年12月5日-1744年2月15日)
繼任:
張楷
前任:
史貽直
吏部漢尚書
乾隆九年正月辛巳-乾隆十三年三月乙未
(1744年2月15日-1748年4月8日)
期間於1745年6月27日-1747年8月20日兼管戶部尚書事
繼任:
陳大受
武進西營劉氏
宅邸 - 劉綸舊居(志王府) · 近園 · 青果巷劉氏宗祠 · 劉海粟舊居

始遷祖

劉真劉敬劉俊劉敏劉璠2劉崟劉應時劉純仁劉熙祚劉晉蕃劉朝鑑劉泌劉棨劉煥章劉企埰
劉漸逵劉國鉉劉淇劉行彬劉顒照劉絮窗
劉永祚劉恆立劉廷鋐劉仕清劉汝霖劉烜劉遵陸劉儀劉曉華劉珸劉承高劉其昌
劉儼劉紹文
劉統文劉灨
劉侃
劉僖劉藹華劉濟勳劉寯
劉濟楣劉宬
劉映甲劉仲冕劉鋆劉璵劉承誥
劉國齡劉則祁劉緒景劉念詒
劉如煇
劉錫齡
劉兆登劉芳劉祖述
劉紹詹劉彥劉祖濬劉緯
劉震修劉之鎨劉清劉樹初劉爾熾劉蔭
劉綿祚
劉純敬劉光斗劉謙尊劉維禎劉淑
劉履旋劉維祺
劉維烈劉沆
劉澯劉楫劉繼留3劉埏之劉鳴盛劉咸吉劉允中劉佩纕
劉埴之劉錫祜劉紹汾
劉錫嘏劉紹沅劉念暉劉元長
劉紹灝劉持敬劉勳麟
劉持恭劉勳承
劉持謙劉勳名
劉持泰劉勳達
劉持成劉勳午
劉持原
劉持直
劉紹洽劉同文
劉均之劉梁成劉乾吉劉樹煊
劉坊之劉鈞調劉清泰劉樹基
劉鈞貽
劉域之劉鏞劉清巖劉家鳳劉際昌
劉海粟
劉申鎔劉清望
劉淳劉樞劉星煒劉謹之劉用錫4
劉種之劉用霖劉辛甫劉嵩壽劉源浩
劉書常
劉用和劉紹光劉嵩萼劉文清
劉用康劉紹悌劉心珤劉岳壽
劉紹怡劉巖
劉維寧劉演劉機劉綸劉圖南
劉躍雲
劉召揚劉逢祿劉承寬劉嘉樹劉瞻漢
劉宗嶽
劉瀛劉翰清
劉懌
劉櫓劉同劉培原劉熊彩劉琪劉載陽
劉文蔚劉達善劉亹
劉培基劉瓚劉燮宸劉毓森劉鴻烈
劉叔寅劉翊宸劉鏞
劉覲宸劉瀚
劉澐劉辰駿
劉維熊劉淵劉芝劉寄晨劉在容劉安復劉懋功
劉成志
劉永童劉冠劉奄劉應明劉啟美劉漢卿劉一夔劉於義劉復劉寅賓劉汝藻
劉汝器劉琬懷
劉嗣綰劉延和劉曾撰劉康來
劉庭來劉煌
劉曾慈
劉汝謩劉嗣富劉延朗劉道倫劉宗海
劉延祐劉道久劉頌年
劉汝錫劉嗣裴劉延濬劉道鈞5劉宗濂
劉應朝劉啟藻劉漢佐劉一德劉長發劉遵路劉方澍6劉汝剛7
劉汝誠劉炳照
劉奩劉京劉克昌劉憲章劉元起劉廷鑨劉正治劉高林劉復亨劉燮劉汝達劉勳


本家族樹僅列出家族中進士及博鴻(黃底)、官七品以上者、女性文學家(粉紅底),以及對譜系關聯較重要的人物,其餘子女未包括在內。
【註1】璠子早卒,以親甥張崟改姓入嗣。   【註2】楫無嗣,以樞次子繼留入嗣。     【註3】應朝無嗣,以胞兄應明四子啟藻入嗣。
【註4】謹之無嗣,以弟種之三子用錫入嗣。  【註5】延濬無嗣,以堂兄延英次子道鈞兼嗣。 【註6】遵路無嗣,以胞弟詔次子方澍入嗣。
【註7】汝剛無子,以胞弟汝誠子炳照兼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