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熊猴亞科
假熊猴亚科 化石时期:始新世早期至中期
| |
---|---|
Notharctus tenebrosus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灵长目 Primates |
科: | †假熊猴科 Notharctidae |
亚科: | †假熊猴亚科 Notharctinae |
屬 | |
|
假熊猴亞科(Notharctinae)是始新世早期至中期(5500-3400萬年前)北美洲普遍的靈長目,但現在已經滅絕。假熊猴亞科下有六個屬,包括Cantius、Pelycodus、Copelemur、Hesperolemur、假熊猴屬及Smilodectes,都是兔猴型下目的成員。這個亞科的演化歷史相對地較清楚,且都是被用作爭議漸進進化論。雖然一般接受兔猴型下目衍生出現今的狐猴及蜂猴亞科,但牠們究竟與兔猴型下目的哪一個成員是近親則不得而知。假熊猴亞科於始新世中期滅絕,可能成因包括氣候轉變及與其他北美洲靈長目的競爭。
分類多樣性
假熊猴亞科是假熊猴科下兩個亞科之一。相比另一個亞科,假熊猴亞科並非太多樣化,而同時只有約二或三個物種。但是,假熊猴亞科是始新世早期及中期地層中最普遍的物種。其下共有25個物種,屬下的物種數量由1-11種不等。體型介乎重1.1公斤至6.9公斤,並有增加的趨勢。
假熊猴亞科下的每個屬都在地理上限制在細小的範圍內。如Cantius就是始新世早期北面(懷俄明州)的動物,而Pelycodus及Copelemur則是同期南部(新墨西哥州)的動物。在始新世中期,假熊猴屬及Smilodectes都在懷俄明州出現,而Hesperolemur則只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出現。這種向北的遷徙可能源自於氣候的轉變。
形態
整體而言,假熊猴亞科保持著很原始的靈長目形態。牠們有長及闊的鼻端,齒式是2.1.4.3,在眼眶內有淚骨,除了假熊猴屬外,下頜骨都不是融合的。所有假熊猴亞科的眼眶都很細小,可見牠們都是白天活動的,而且為了增強視覺,嗅覺亦相應減弱。後期假熊猴亞科的上臼齒都有次尖,當中很多都適應了吃樹葉,如增加體型、失去了下前尖及融合的下頜骨。Hesperolemur在假熊猴亞科中很獨特,有著與鼓膜部份融合的鼓膜環。
假熊猴屬的顱後遺骸顯示假熊猴亞科的運動與狐猴有關。假熊猴屬的犬齒亦顯示有兩性異形的。
演化歷史
最初時一般接受兔猴型下目就只有歐洲的Donrussellia,但是後來發現了更多的物種。Donrussellia與早期及較原始的Cantius是近親。在穿越了大西洋後,較為進化的Cantius物種的中齒尖及次尖逐漸變大,由主要吃果實變為吃樹葉。
一些學者指Cantius有兩次獨立的遷徙,其中一次衍生出較大的Pelycodus,而另一次則衍生出較細小的Copelemur、Smilodectes及假熊猴屬分支。其他學者則認為從單一的Cantius分支分裂出Copelemur、Pelycodus及有融合下頜骨的分支。Smilodectes可能是從假熊猴屬或較為南方的Copelemur分支演化而來。始新世中期的Hesperolemur估計是遷徙的物種。
雖然有些科學家基於牙齒及頭顱骨的相似性,而相信兔猴型下目的成員衍生出類人猿下目。但是,現時廣為接受的是兔猴型下目是現今狐猴及蜂猴亞科的近親。
參考
- Beard, KC. 2004 The Hunt for the Dawn Monkey: Unearthing the Origins of Monkeys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 Fleagle, J. G. 1999. Primate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 Mikko's Phylogeny Archive
- Gebo, DL. 2002. Adapiformes: phylogeny and adaptation. The Primate Fossil Rec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ingerich, PD and Simons, EL. Systematics,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Early Eocene Adapidae in North Ameirca. 1977.
- Godinot, M. A Summary of Adapiform Systematics and Phylogeny. Folia Primatologica,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