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式複座戰鬥機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2年5月6日) |
Ki-45 "屠龍" | |
---|---|
概况 | |
类型 | 重型戰鬥機 |
制造商 | 川崎重工 |
设计者 | 井町勇/土井武夫 |
主要用户 | 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隊 |
制造数量 | 1,691架 |
历史 | |
起役日期 | 1941年10月 |
首飞 | 1941年5月 |
退役日期 | 1945年 |
二式複座戰鬥機「Ki-45屠龍」是川崎航空機研發的雙發動機重型戰鬥機,能作長程護航,對艦攻擊,對地轟炸,截擊轟炸機和夜間戰鬥機等多種用途,乘員兩名,分別是前方飛行員和後方機槍手,機槍手還要負責裝填炮彈和為斜射機槍瞄準開火,日軍稱它為「屠龍」,「二式複戰」,盟軍稱為Nick。
主要型號
- 屠龍基本型
- 1938年1月開始研製的屠龍基本型,由井町勇為設計師,主翼翼形採用橢圓形,發動機為兩具中島飛行機製Ha-20乙氣冷式發動機(820匹馬力),但此發動機問題多,故後來改為中島Ha-25氣冷式發動機(即是海軍榮12型發動機,950匹馬力),機頭裝備兩挺7.7毫米口徑八九式機槍,後方還有一挺八九式機槍
- 屠龍改
- 1940年8月開始改由土井武夫擔任設計師,因考慮到燃料量增加而令總重增加,故翼面積增加了3平方米而達到32平方米,同時翼型改橢圓形為直線形,發動機改用三菱重工製Ha-102(1080匹馬力),由於土井武夫也是Ki-48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的設計師,故在屠龍改的機尾,駕駛艙風擋和起落架收放裝置等都採用了Ki-48的設計,至於機身也等同是去掉炸彈艙的Ki-48機身
- 屠龍改乙
- 廢除九七式反坦克槍,改為37毫米炮一門,由後方機槍手上彈
- 屠龍改丙
- 廢除機頭兩挺12.7毫米重機槍,改成兩挺20毫米斜射Ho-5機炮,37毫米炮改為自動上彈16發
- 屠龍改丁
- 屠龍夜間戰鬥機型,取消了後方九八式防衛機槍
- 川崎Ki-45改
- 陆军双发战斗机,战争期间日军陆军使用的绝大多数夜间战斗机都是Ki-45改。1939年初原型机试飞,后来一直为发动机的选用问题所困扰,直到Ha-102发动机開始生产后问题得以解决。1941年10月正式投产,是日本陆军唯一大量投入使用的夜间战斗机。
基本資料(屠龍改乙)
- 乘員: 兩名
- 機長: 11米
- 翼展: 15.02米
- 機高: 3.70米
- 翼面積: 32平方米
- 空重: 4,000公斤
- 載重: 5,500公斤
- 發動機: 兩具三菱Ha-102氣冷式發動機(各1,050匹馬力)
- 最高時速: 540公里/小時
- 航程: 2,000公里
- 昇限: 10,000米
- 爬昇率: 11.7米/秒
- 翼載: 171.9公斤/平方米
- 武裝:機身右側一門37毫米炮、機頭兩挺12.7毫米Ho-103重機槍、後方一挺7.92毫米九八式機槍
實戰
中國戰場方面,屠龍改乙和改丙曾部署在東北和華中,1944年秋美軍B-29轟炸機由成都起飛去轟炸東北鞍山,日軍第28戰鬥飛行隊和第16獨立航空隊曾多次起飛截擊。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時,屠龍改丙曾用其37毫米炮進行過反坦克任務。
1941年,香港淪陷後,屠龍也進駐啟德機場,負責截擊盟軍飛機。
太平洋戰場方面,1942年10月屠龍式開始部屬在中緬印戰區,之後日軍又把屠龍用於荷屬印尼和新幾內亞,初時盟軍還以為屠龍是德國Bf 110戰鬥機,日軍屠龍主要對手是美軍B-24轟炸機和P-38閃電式戰鬥機,後來美軍B-29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屠龍又作為夜間戰鬥機,在夜戰的表現要比日間戰鬥佳,另一方面,屠龍在反艦方面也有較好表現,尤其攻擊盟軍魚雷艇,其37毫米炮能對其造成致命重擊。
使用者
- 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隊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找到3架屠龍改丁,1949年3月編入戰鬥飛行大隊第1中隊
參考資料
- 國共戰爭時期中國軍用飛機,中國之翼出版社,ISBN 957-8628-02-1
參見
- 其他雙發動機重型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