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1938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38年4月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建制,但新四軍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背景
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達成和解,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或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編入第三戰區戰鬥序列(指揮官顧祝同),並規定在蘇北、皖南地區擔任游擊。
隨後,經國民政府與中共中央協商,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兼政委,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後移至皖南歙縣之岩寺。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有各種槍6200支。新四軍改編後,各支隊隨即相繼開赴江南抗日前線。
軍部
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司令部
政治部
直屬部隊
第一支隊
由湘鄂贛邊、粵贛邊、贛東北等地紅軍游擊隊編成。湘鄂贛邊紅十六師編為第一團,湘贛邊、粵贛邊、贛東北等地紅軍游擊隊編為第二團[1]。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羅炳輝(後調任),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
第二支隊
由閩西、閩南、浙南、閩贛邊等地紅軍游擊隊編成。閩西、閩贛邊紅軍游擊隊主力編為第三團,閩西、閩南遊擊隊和浙南挺進師等部編為第四團[1]。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譚震林(先)[2],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三支隊
由閩北、閩東紅軍游擊隊編成。閩北獨立師編為第五團,閩東獨立師編為第六團[1]。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
第四支隊
由鄂豫皖紅二十八軍和鄂豫邊游擊隊編成。紅二十八軍編為第七、第九團和手槍團,鄂豫邊游擊隊編為第八團[1]。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戴季英,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蕭望東
- 第七團:團長楊克志,政委曹玉福,參謀長林英堅,政治處主任胡繼亭。
- 第八團:團長周駿鳴,政委林凱,參謀長趙啟民,政治處主任徐祥亨。
- 第九團:團長顧士多,政治委員高志榮,參謀長唐少田,政治處主任鄭重。
- 手槍團:團長詹化雨,政治委員汪少川[3]。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劉樹發. 陈毅年谱 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11-212. ISBN 7-01-002156-2.
- ^ 《張雲逸傳》編寫組. 张云逸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 126. ISBN 978-7-5154-0146-1.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 480–481.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參見
新四軍編制 |
1938年春 → 1939年冬 → 1940年冬 → 1941年春 → 1945年夏 → 1946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