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78年
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日期與地點
1878年2月18日 - 1878年2月20日[1]
羅馬宗座宮西斯汀禮拜堂
樞機團主要人員
樞機團團長路易吉·阿馬特·迪·聖菲利波-索爾索英語Luigi Amat di San Filippo e Sorso樞機[1]
樞機團副團長卡米洛·迪彼得羅英語Camillo di Pietro樞機
總務樞機溫琴佐·焦阿基諾·拉斐爾·路易吉·佩西樞機[1]
首席司鐸弗里德里希·楚·施瓦岑貝格德語Friedrich zu Schwarzenberg樞機
首席助祭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英語Prospero Caterini樞機
秘書伯多祿·拉薩尼英語Pietro Lasagni蒙席(非樞機而無投票權)[2]
選舉情況
選情2月19日上午:第一輪投票失敗
2月19日下午:第二輪投票失敗
2月20日上午:第三輪投票成功[1]
當選者
溫琴佐·焦阿基諾·拉斐爾·路易吉·佩西樞機
(取名號為良十三世

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教宗庇護九世在1878年2月7日於羅馬宗座宮離世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878年2月18日開始,經過3輪投票後,樞機團選出義大利籍的溫琴佐·焦阿基諾·拉斐爾·路易吉·佩西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名號為「良十三世」。

背景

庇護九世離世

教宗庇護九世腦癇及急性心臟病發作,於1878年2月7日離世,終年85歲。[3][4]11天後,樞機團正式召開新一任教宗的選舉秘密會議。

根據規定,樞機團團長路易吉·阿馬特·迪·聖菲利波-索爾索英語Luigi Amat di San Filippo e Sorso樞機如未當選,將在選舉結束時詢問當選教宗是否接受選舉結果及教宗名號。如樞機團團長本人當選,則上述工作由樞機團副團長卡米洛·迪彼得羅英語Camillo di Pietro樞機負責。

特殊環境

自首任教宗聖伯多祿以來,庇護九世的任期是歷任教宗中最長的,因此他有相當充分的時間來挑選與他的世界觀及宗教觀相近的人選加入樞機團。本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為自1870年義大利王國統一教宗國後首次選出「教宗」而非「教宗國元首」[a]的秘密會議。關於會議地點,傳統的奎里納爾宮[b]已脫離聖座管理,成為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的皇宮,因此本次秘密會議改在別處舉行。[5]

選情

天主教內的教士都認為教會已不能控制情況混亂及充斥著「反天主教」聲音的羅馬西敏總主教英語Archbishop of Westminster亨利·愛德華·曼寧樞機及部分樞機強烈要求於羅馬以外的地方舉行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甚至建議於馬爾他舉行。[6]不過總務樞機溫琴佐·佩西樞機(即後來的教宗良十三世)反對,並推翻經投票通過將選舉秘密會議移往西班牙舉行的決議。本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最後在1878年2月18日於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舉行。

樞機選舉人

儘管當時共有64位樞機,但由於有3位樞機因種種原因而無法出席,故此只有61位樞機能夠參與該次秘密會議。[7][8]因為很多樞機在到達羅馬前已表示會投票給他,溫琴佐·佩西樞機是其中一個有機會當選教宗的樞機。[9]在庇護九世離世直至教宗選舉秘密會議開始時的宗座從缺期間,總務樞機溫琴佐·佩西樞機對梵蒂岡的出色管理[c]、跟庇護九世有明顯差別的脾氣和氣質及作為佩魯賈-皮耶韋城總教區期間的成功的外交工作令他在選舉中有優勢。此外,屬保守派的亞歷山德羅·弗蘭基英語Alessandro Franchi樞機於選舉期間強烈建議他的支持者轉為支持溫琴佐·佩西樞機亦令他最後能成功當選教宗。

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樞機選舉人分布[1]
義大利 40
歐洲其餘部分 23
北美洲 1
拉丁美洲 0
非洲 0
亞洲 0
大洋洲 0
出席選舉人 61
缺席 3
前任教宗 庇護九世(1846年至1878年)
新任教宗 良十三世(1878年至1903年)
否決權 沒有使用

出席的樞機選舉人名單如下:

姓名 國籍 級別 年齡 冊封樞機年份
路易吉·阿馬特·迪·聖菲利波-索爾索英語Luigi Amat di San Filippo e Sorso 義大利 主教級樞機樞機團團長 81.6 1837
卡米洛·迪彼得羅英語Camillo di Pietro 義大利 主教級樞機、樞機團副團長 72.1 1856
卡洛·薩科尼英語Carlo Sacconi 義大利 主教級樞機 69.7 1861
菲利波·馬里亞·圭迪義大利語Filippo Maria Guidi 義大利 主教級樞機 62.5 1863
路易吉·馬里亞·比利奧義大利語Luigi Maria Bilio 義大利 主教級樞機 51.8 1866
卡洛·路易吉·莫里基尼英語Carlo Luigi Morichini 義大利 主教級樞機 72.2 1852
弗里德里希·楚·施瓦岑貝格德語Friedrich zu Schwarzenberg 奧地利 司鐸級樞機首席司鐸英語Protopriest 68.8 1842
法比奧·馬里亞·阿斯奎尼英語Fabio Maria Asquin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75.5 1845
多梅尼科·卡拉法·德拉斯皮納·迪特拉埃托英語Domenico Carafa della Spina di Traetto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72.5 1844
費迪南-弗朗索瓦-奧古斯特·多內英語Ferdinand-François-Auguste Donnet 法國 司鐸級樞機 82.2 1852
溫琴佐·焦阿基諾·拉斐爾·路易吉·佩西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總務樞機 67.9 1853
安東尼奧·貝內代托·安東努奇英語Antonio Benedetto Antonucc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79.4 1858
安東尼奧·馬里亞·帕內比安科義大利語Antonio Maria Panebianco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9.5 1861
安東尼·薩韋里奧·德盧卡英語Antonio Saverio De Luca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72.3 1863
若望-巴蒂斯特-弗朗索瓦·皮特拉英語Jean-Baptiste-François Pitra 法國 司鐸級樞機 65.5 1863
亨利-馬里-加斯東·布瓦諾爾芒·德·博納紹斯英語Henri-Marie-Gaston Boisnormand de Bonnechose 法國 司鐸級樞機 77.7 1863
古斯塔夫·阿道夫·馮·霍恩洛厄-希靈斯菲斯特英語Gustav Adolf von 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 德國 司鐸級樞機 54.9 1866
呂西安·波拿巴英語Lucien Bonaparte (cardinal)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49.2 1868
因諾琴佐·費列里英語Innocenzo Ferrier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7.4 1868
朱塞佩·貝拉爾迪法語Giuseppe Berard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7.3 1868
若望·德拉克魯斯·伊格納西奧·莫雷諾-邁薩諾韋法語Juan de la Cruz Ignacio Moreno y Maisanove 瓜地馬拉 司鐸級樞機 60.2 1868
拉斐爾·莫納科·拉瓦萊塔英語Raffaele Monaco La Valletta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50.9 1868
伊納西奧·多·納西門托·莫賴斯·卡多佐葡萄牙語Inácio do Nascimento Morais Cardoso 葡萄牙 司鐸級樞機 66.1 1873
勒內·弗朗索瓦·雷尼耶法語René-François Régnier 法國 司鐸級樞機 83.5 1873
弗拉維奧·基吉義大利語Flavio Chigi (1810-1885)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7.7 1873
亞歷山德羅·弗蘭基英語Alessandro Franchi (cardinal)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58.6 1873
約瑟夫·伊波利特·吉貝爾英語Joseph Hippolyte Guibert 法國 司鐸級樞機 75.1 1873
路易吉·奧雷利亞·迪·聖斯特凡諾英語Luigi Oreglia di Santo Stefano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49.6 1873
希莫爾·亞諾什匈牙利語Simor János (püspök) 匈牙利 司鐸級樞機 64.4 1873
托馬索·馬里亞·馬蒂內利英語Tommaso Maria Martinell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51.0 1873
魯傑羅·路易吉·埃米迪奧·安蒂奇·馬太英語Ruggero Luigi Emidio Antici Matte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6.9 1875
彼得羅·詹內利英語Pietro Giannell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70.5 1875
米奇斯瓦夫·萊多霍夫斯基英語Mieczysław Ledóchowski 波蘭 司鐸級樞機 55.3 1875
亨利·愛德華·曼寧 英國 司鐸級樞機 69.5 1875
維克托-奧古斯特-伊西多爾·德尚英語Victor-Auguste-Isidor Deschamps 比利時 司鐸級樞機 67.1 1875
喬瓦尼·西梅奧尼英語Giovanni Simeon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1.5 1875
多梅尼科·巴托利尼英語Domenico Bartolin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4.7 1875
巴爾托洛梅奧·達萬佐英語Bartolomeo d’Avanzo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6.6 1876
約翰內斯·巴蒂斯特·弗蘭策林義大利語Johannes Baptiste Franzelin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1.8 1876
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貝納維德斯-納瓦雷特西班牙語Francisco de Paula Benavides y Navarrete 西班牙 司鐸級樞機 67.7 1877
弗朗切斯科·薩韋里奧·阿普佐義大利語Francesco Saverio Apuzzo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70.8 1877
曼努埃爾·加西亞·希爾西班牙語Manuel García Gil 西班牙 司鐸級樞機 75.9 1877
愛德華·亨利·霍華德英語Edward Henry Howard 英國 司鐸級樞機 49.0 1877
米格爾·帕亞-里科西班牙語Miguel Payá y Rico 西班牙 司鐸級樞機 66.1 1877
路易-馬里-約瑟夫-厄塞布·卡弗羅法語Louis-Marie-Joseph-Eusèbe Caverot 法國 司鐸級樞機 71.7 1877
路易吉·迪卡諾薩英語Luigi di Canossa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8.8 1877
路易吉·塞拉菲尼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9.6 1877
約瑟普·米哈洛維奇英語Josip Mihalović 克羅埃西亞 司鐸級樞機 64.0 1877
約翰·魯道夫·庫奇克英語Johann Rudolf Kutschker 捷克 司鐸級樞機 67.8 1877
盧奇多·馬里亞·帕羅基英語Lucido Maria Parocch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44.5 1877
溫琴佐·莫雷蒂英語Vincenzo Morett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2.2 1877
安東尼奧·佩萊格里尼英語Antonio Pellegrini 義大利 司鐸級樞機 65.5 1877
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英語Prospero Caterini 義大利 執事級樞機首席助祭英語Protodeacon 82.3 1853
泰奧多爾福·梅泰爾英語Teodolfo Mertel 義大利 執事級樞機 72.0 1858
多梅尼科·孔索利尼英語Domenico Consolini 義大利 執事級樞機 71.6 1866
愛德華多·博羅梅奧英語Edoardo Borromeo 義大利 執事級樞機 55.5 1868
洛倫佐·伊拉廖內·蘭迪義大利語Lorenzo Ilarione Randi 義大利 執事級樞機 59.5 1875
小巴爾托洛梅奧·帕卡德語Bartolomeo Pacca, Jr. 義大利 執事級樞機 60.9 1875
洛倫佐·尼納英語Lorenzo Nina 義大利 執事級樞機 65.7 1877
埃內亞·斯巴雷蒂義大利語Enea Sbarretti 義大利 執事級樞機 70.0 1877
弗雷德里克·德法盧·迪庫德雷法語Frédéric de Falloux du Coudray 法國 執事級樞機 62.5 1877

缺席的樞機選舉人名單如下:

姓名 國籍 級別 年齡 冊封樞機年份 缺席原因
戈德弗魯瓦·布羅賽-聖馬克法語Godefroy Brossay-Saint-Marc 法國 司鐸級樞機 75.0 1875 秘密會議開始前重病致缺席[d]
保羅·卡倫英語Paul Cullen 愛爾蘭 司鐸級樞機 74.8 1866 遲到
約翰·麥克洛斯基英語John McCloskey 美國 司鐸級樞機 67.9 1875 遲到

原則上,參加選舉的樞機可以投票給任何已受洗的成年男性天主教徒(即樞機可以投票給非樞機者)。然而,自1378年以來都是樞機當選教宗。[e]

投票

跟其他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不同,三輪選舉的結果於是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舉行後100年被公開[f],然而投票結果則有不同版本[2][11]。要當選教宗需要最少三分之二出席樞機的(41票)同意。

第一輪投票(2月19日上午)

第一輪投票結果有三個版本:

第一版本:[11]

第二版本:[g][2]

第三版本:[2]

結果:投票失敗,樞機團未能選出新教宗

第二輪投票(2月19日下午)

第二輪投票結果有兩個版本:

第一版本:[11]

第二版本:[2]

  • 溫琴佐·佩西樞機——38票
  • 其他票數不詳

結果:投票失敗,樞機團未能選出新教宗

第三輪投票(2月20日上午)

結果:投票成功,樞機團選出溫琴佐·佩西樞機為新教宗

結果及後續發展

選出教宗後,首席助祭英語Protodeacon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英語Prospero Caterini樞機登上聖伯多祿大教堂的中央陽台向信眾宣布溫琴佐·佩西樞機當選教宗,取名「良十三世」。[h]3月3日,良十三世於西斯汀禮拜堂加冕,正式成為天主教第256任教宗。作為首席助祭的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樞機應為新教宗戴上三重冕加冕,但由於他生病以致未能履行這個工作。最後由特道夫·梅泰爾英語Teodolfo Mertel樞機負責為新教宗戴上三重冕加冕。[13][15]由於梵蒂岡義大利羅馬的政治地位歸屬爭議上未達成共識,良十三世跟庇護九世一樣於任內沒有踏出梵蒂岡一步以及沒有前往教宗作為羅馬教區主教的主教座堂的拉特朗聖若望大教堂[2]

軼事

參與兩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樞機

由於在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舉行前後分別有一段31年[i]及25年[j]的教宗任期,於本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中有四位樞機[k]能夠參與兩次秘密會議。 樞機團團長路易吉·阿馬特·迪·聖菲利波-索爾索英語Luigi Amat di San Filippo e Sorso樞機、法比奧·馬里亞·阿斯奎尼英語Fabio Maria Asquini樞機及多梅尼科·卡拉法·德拉斯皮納·迪特拉埃托英語Domenico Carafa della Spina di Traetto樞機參加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8],而路易吉·奧雷利亞·迪·聖斯特凡諾英語Luigi Oreglia di Santo Stefano樞機則參加190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19]

良十三世的教宗任期

良十三世跟庇護九世有一個十分長的任期。庇護九世於1846年6月至1878年2月出任教宗,在位31年5個月。[16]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良十三世在位25年[17],成為天主教史上在位時間第三長的教宗(直至2004年11月24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才超越其紀錄)。良十三世於1903年7月20日離世,終年93歲,成為天主教史上最長壽的教宗。

注釋

  1. ^ 「教宗國元首」名銜於1870年教宗國滅亡時取消
  2. ^ 自19世紀,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於奎里納爾宮舉行
  3. ^ 當宗座從缺時,總務樞機會擔任梵蒂岡的代理元首,並將原本向教宗報告的事務向樞機團報告。
  4. ^ 若一名樞機於教宗選舉秘密會議開始後生病而離開會場,他會獲准於稍後時間重返。[10]
  5. ^ 教宗烏爾巴諾六世於1378年當選教宗時並非樞機
  6. ^ 參與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樞機,助手及其他因各種原因而需要留在選舉會場的人一律不可以以任何方式向外界透露(選舉期間在場的人士不在此限)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中發生的任何事,否則會即時自科絕罰
  7. ^ 第二版本的投票結果實際上作廢,因為有兩張選票被同一個密封蠟密封[2],為表公平,這輪投票作廢。
  8. ^ 理察·亨利·克拉克(英語:Richard Henry Clarke)於一本有關教宗良十三世的書籍中記載良十三世聲稱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英語Prospero Caterini樞機的確有作出「Habemus Papam」(「我們有了教宗!」)的宣布,[12]而薩爾瓦多·米蘭達(英語:Salvador Miranda)亦表示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樞機有作出「Habemus Papam」的宣布[13]。不過,弗朗西斯·伯克勒荷蘭語Francis A. Burkle-Young聲稱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樞機因無能力讀完宣布的內容而無完整地作出宣布,而最後由路易吉·奧雷利亞·迪·聖斯特凡諾英語Luigi Oreglia di Santo Stefano樞機的助手巴爾托洛梅奧·格拉西-蘭迪(英語:Bartolomeo Grassi-Landi)協助讀出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樞機未完成公布的內容[14]
  9. ^ 庇護九世於1846年6月至1878年2月出任教宗,在位31年5個月[16]
  10. ^ 良十三世於1878年2月至1903年7月出任教宗,在位25年5個月[17]
  11. ^ 弗里德里希·楚·施瓦岑貝格德語Friedrich zu Schwarzenberg樞機本應需要參加1846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但他缺席參與。[18]

資料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Conclave - 1878. The Hierarch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2017-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7) (英語).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SEDE VACANTE 1878. 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3) (英語). 
  3. ^ 唐納德·H·卡洛威(英語:Donald H. Colloway). Champions of the Rosary: The History and Heroes of a Spiritual Weapon. 2016-08-08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5) (英語). 
  4. ^ Pius IX. 大英百科全書編輯. 2015-01-02 [2017-04-14] (英語). 
  5. ^ 托馬斯·J·里斯英語Thomas J. Reese. Inside the Vatian. 哈佛大學出版社. 1998年: 第77頁 [2017-04-14]. ISBN 0674932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5) (英語). 
  6. ^ 小約翰·威特英語John Witte, Jr.弗蘭克·S·亞歷山大英語Frank S.Alexander. The Teachings of Modern Christianity on Law,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Volume One).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2005年11月. ISBN 9780231133586 (英語). 
  7. ^ Conclave - 1878. [2017-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7) (英語). Participated:...Count: 61 
  8. ^ Conclave - 1878. [2017-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7) (英語). Unable to Participate:...Count: 3 
  9. ^ 瓦萊麗·皮里(英語:Valérie Pirie). The Triple Crown: An Account of the Papal Conclaves - Concluding Chapter: Leo XIII and His Successors. [2017-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英語). 
  10. ^ Conclave. New Advert.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8) (英語). A cardinal may leave the conclave in case of sickness (certified under oath by a physician) and return; not so a conclavist. 
  11. ^ 11.0 11.1 11.2 LEO XIII – PONTIFF OF A NEW ERA. 羅馬公教報. 1978-04-06 [2017-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5) (英語). 
  12. ^ 理察·亨利·克拉克(英語:Richard Henry Clarke). The life of His Holiness Pope Leo XIII ...: together with extracts from his pastorals and encyclicals. 1906年 [2017-04-12] (英語). 
  13. ^ 13.0 13.1 The Cardinals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Cardinals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30). 
  14. ^ 弗朗西斯·伯克勒荷蘭語Francis Burkle-Young. Papal Elections in the Age of Transition, 1878–1922.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4). 
  15. ^ The Coronation of Pope Leo XIII. Catholic World 第27部,第158期第280至285頁.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 
  16. ^ 16.0 16.1 Pius IX. 梵蒂岡.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7). 
  17. ^ 17.0 17.1 Leo XIII. 梵蒂岡.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3). 
  18. ^ 18.0 18.1 Conclave - 1846.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7) (英語). 
  19. ^ Conclave - 1903.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3) (英語).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