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黑叉尾海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黑叉尾海燕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鸌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海燕科 Hydrobatidae
屬: 海燕屬 Hydrobates
種:
黑叉尾海燕 H. monorhis
二名法
Hydrobates monorhis
(Swinhoe 1867)[2]
異名
  • Oceanodroma monorhis
  • Thalassidroma monorhis R. Swinhoe, 1867

黑叉尾海燕(學名:Hydrobates monorhis)是一種全身棕色的小型海鳥,屬於海燕科Hydrobatidae[3]

辭源

其學名源自古希臘語Hydrobates 是來自 hydro「水」,和 bates「行者」,而 monorhis 是來自 monos「單一」和 rhinos「鼻孔」。[4] 其通用名紀念英國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文豪, 他在1867年物種描述了該物種。[5]

它以前被歸類於 叉尾海燕屬 (Oceanodroma),該屬之後與 海燕屬(Hydrobates) 合併。[6]

分佈

分布於太平洋北部經日本朝鮮、中國渤海黃海南海、以至印度洋北部以及中國大陸的偶見於山東以南的沿海各省、直抵廣東台灣以北的島嶼等地,大多為遠洋性海鳥,亦見於近陸島嶼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廈門附近。[2]

在俄羅斯遠東、中國、日本和韓國附近的西北太平洋島嶼上繁殖。築巢於靠近海邊的岩縫中,每窩產一枚白色的蛋。其餘時間在海上度過,範圍擴展至印度洋和阿拉伯海。

繁殖地點包括俄羅斯海參崴南部的韋爾霍夫斯基島(7,500對)和日本(至少1,000對)島嶼。中國、台灣、北韓和南韓也有少量已知種群,記錄表明其在北大西洋也可能有繁殖。冬季,它向南和向西遷徙到北印度洋(Brooke 2004)、佐渡島等(2010)。估計全球種群至少有130,000對,確認該物種有非常大的種群。然而,韓國鳥類(2010)指出約100,000對在Gugeul島礁築巢,這意味著全球可能超過75%的種群集中在一個非常小的島上。該物種在南韓的六或七個繁殖小島上築巢(Chang-Yong Choi in litt. 2012)。有證據顯示某些種群正在減少(N. Moores in litt. 2011)。[3]

特徵

黑叉尾海燕體重約39.8克,翼長約152.6毫米,嘴峰長約16.5毫米,喙寬度約3毫米,喙厚度約4.5毫米,跗蹠長約23.2毫米,尾長約71.6毫米。黑叉尾海燕是候鳥,其棲息在開放的海洋及海島環境中,食性為肉食性,主要食物來源是水生動物。[7]

描述

黑叉尾海燕是一種小鳥,體長18-21公分,翼展45-48公分,顯著大於歐洲風暴海燕。其所有羽毛均為深棕色,飛行時輕拍水面,從海洋表面捕食浮游生物。與歐洲風暴海燕不同,它不跟隨船隻。

其結構最像白腰叉尾海燕,擁有分叉的尾巴、較長的翅膀和特有的飛行行為,但沒有白色臀部且叫聲不同。與其他全黑Hydrobates物種難以區分,首例英國記錄必須進行DNA測試,以排除是白腰叉尾海燕的可能性,因為東北太平洋白腰叉尾海燕種群中有些個體具有完全黑色的臀部。

習性和觀察

這種風暴海燕在繁殖地為完全夜行性,以避免被海鷗賊鷗捕食,甚至在月光明亮的夜晚也避免登陸。像大多數海燕一樣,它的行走能力有限,只能短暫地爬到巢穴。繁殖季節外,完全棲息於遠洋環境,這與其偏遠的繁殖地,使得斯文豪氏洋海燕難以從陸地觀察。只有在暴風雨中這種鳥才可能被推到海岬,但即使如此,超出範圍的鳥也可能難以確定身份。它主要靠拍動翅膀在水中啄食,不會在水面以足拍水。[3]

狀態

黑叉尾海燕在大範圍內廣泛分布,曾被評估為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但在2012年被提升至近危[8]預計未來三代內種群將快速下降,主要由於入侵物種的影響。[3]

北大西洋狀況

1983年7月8日,一隻黑叉尾海燕在馬德拉的Selvagens被捕獲,確認為大西洋的首例記錄。[9]此後,在海上觀察到多隻黑叉尾海燕,主要在北大西洋,夏季在法國(1989年)、英國(1989年(兩隻),1990年(有隻鳥從1991年到1994年被重覆捕獲))、西班牙(1994年)、挪威(1996年,1997年)和又一次在馬德拉(1991年,1994年)捕獲。[10]除了東北大西洋和地中海,西北大西洋也識別出多個個體。記錄表明,在北卡羅來納州哈特拉斯(Hatteras)附近,1993年8月20日、1998年8月8日和2008年6月2日的單一鳥隻觀察記錄均被接受為北美有效記錄。

參考文獻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Oceanodroma monorh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9. [2010-10-19]. 
  2.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黑叉尾海燕.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3.0 3.1 3.2 3.3 Swinhoe's Storm-petrel (Hydrobates monorhis) -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 
  4.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96, 259. ISBN 978-1-4081-2501-4. 
  5. ^ Beolens, Bo; Watkins, Michael. Whose Bird? Men and Women Commemorated in the Common Names of Bird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03: 331–332. 
  6. ^ Taxonomic Updates – IOC World Bird List. [2021-07-29] (美國英語). 
  7. ^ Tobias, J. A.; Sheard, C.; Pigot, A. L.; Devenish, A. J. M.; Yang, J.; Sayol, F.; Neate‐Clegg, M. H. C.; Alioravainen, N.; Weeks, T. L.; Barber, R. A.; Walkden, P. A.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 25 (3) [2022-08-19]. ISSN 1461-023X.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7) (英語). 
  8. ^ Recently recategorised species.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2). [2012-06-15]. 
  9. ^ James, P. C., & Robertson, H. A. (1985). "First record of Swinhoe's Storm Petrel Oceanodroma monorhis in the Atlantic Ocean". Ardea. 73: 105-106.
  10. ^ Morrison, S. (1998). "All-dark petrels in the North Atlantic". British Birds 91: 54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