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甘子
餘甘子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
科: | 葉下珠科 Phyllanthaceae |
屬: | 葉下珠屬 Phyllanthus |
種: | 餘甘子 P. emblica
|
二名法 | |
Phyllanthus emblica |
餘甘子(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葉下珠科葉下珠屬,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美、臺灣、香港、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以及中南半島等地,生長於海拔200米至2300的地區,多見於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3],也有人工種植。果實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因而得名。可生津止渴。乾葉可作枕頭填料。亦可藥用。
名稱
庵摩羅果、米含(廣西隆安)、望果(雲南文山)、木波(雲南傣語)、七察哀喜(雲南哈尼)、嚕公膘(雲南瑤族)、滇橄欖、油甘子(華南)[3]、油甘(潮汕話)、油柑子(香港)、油柑(日語:油柑)。
餘甘子還曾以梵文譯名「庵摩勒」或「庵摩羅迦」(梵語:āmalaka)記載於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及明代姚可城的《食物本草》之中。梵語名也被馬來語所借用,即馬六甲樹(馬來語:Pokok Melaka),後來成為馬六甲名字的起源。
特徵
餘甘子一般高約1至3米,生長於灌叢或疏林中。花期為4至6月而果期為7至9月。花小而黃綠色,在枝條上簇生,果實球形,直徑約1.5厘米。葉片兩列排,羽狀複葉,葉線狀長圓形,頂端鈍圓或截平,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長0.8-2厘米,寬2-6毫米,乾後淺褐色或帶紅色,近無柄;落葉時整個小枝脫落;托葉線狀披針形,長1.2-2.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花簇生於葉腋,花小,黃色;單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梗長0.5毫米,花盤杯狀,包藏子房達一半以上,邊緣撕裂,每花有花萼5-6片,長圓形或匙形,較厚,邊緣膜質,多少具齒無瓣,子房卵圓形,子房上位,3室,花柱3,基部合生,頂端再2裂;雄花雄蕊3,花絲合生成0.3-0.7毫米的柱,花藥直立,長圓形,頂端具短尖頭。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厘米,外果皮肉質,淺綠色,初為黃綠色,成熟後呈赤紅色,內果皮硬殼質;種子略帶紅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4]
-
果實、嫩葉和花蕾
-
開花的嫩枝
-
樹幹
-
餘甘子
-
種子
-
果實
名產地及風俗
油甘果產地與來源:原產於印度,隨佛教傳至中國,
- 產於廣東汕頭市潮陽區穀饒鎮的穀饒獅頭油甘為其中的一個名優品種,可鮮食,又可作加工後製成佐餐小菜,還可加工成高級蜜餞。
- 香港荃灣油柑頭一帶盛產油柑子,因而得名,亦有油柑頭村。
- 在中國大陸,餘甘子一般在秋分前後收穫並上市,是中秋拜月佳果。
- 在台灣大宗種植分佈在台中、彰化、苗栗種植居多。
- 可用食鹽或甘草、白糖等醃製成「鹹油甘」和「甘草油甘」。印度南部一帶也有將其製為醃製品的風俗。
- 2023年初,油柑汁開始在華南流行,並從潮汕地區傳播到深圳,並擴散至香港及整個大灣區。除了提供鮮搾果汁的果汁店以外,有商家亦把油柑汁商品化,推出枝裝油柑汁飲品,以及為飲品店提供油柑汁作原材料。
功效與用途
在古印度療法「阿育吠陀」中作為主要成分,被譽為印度聖果、救命果與綠鑽石。在明代《本草綱目》稱之「味甘寒、無毒,主風虛熱,補益強氣,久服,輕身,延年長」 油甘果的維生素C是檸檬的4.6倍;抗氧化力 (H-ORAC)是藍莓的28倍,營養功效優於眾多水果。油甘富含多酚、黃酮類、與維生素C等水溶性功效性成分,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 ^ Roland, C. Phyllanthus emblic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2020: e.T149444430A149548926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20-3.RLTS.T149444430A149548926.en .
- ^ Phyllanthus emblica information from NPGS/GRIN.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8-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3.0 3.1 昆明植物研究所. 餘甘子. 《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1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中文(簡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余甘子 Yuganzi.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