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韓非論 (蘇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韓非論》是由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篇議論文,是嘉佑五年(1060)應制科試前所上進卷之一。蘇軾蘇轍兄弟在嘉佑二年已經金榜題名,此次參加的制科考試又稱制舉,目的是擇選非常之才,與進士科相比題目難度更大。參加制科考試需要有兩位大臣推薦,並且呈送平時所做的策、論五十首,擇優參加閣試,最後才是皇帝主持的殿試。《韓非論》即是蘇軾當時所呈上的文章之一。[1]

文章主旨

在本文中蘇軾批判了商鞅韓非「得其所以輕天下而齊萬物之術,是以敢為殘忍而無疑」。首先,蘇軾闡明在周代衰微之時,老莊之學興起,強調虛無淡泊的人生觀念,其後商鞅、韓非著書,教化不足而法有餘,因此導致「天下被其毒」。世人雖然知道申不害與韓非之罪,卻不知道他們之前的老子莊周才是禍起之源。其次,蘇軾認為仁義之道起於夫婦,父子,兄弟之相愛,而禮法刑政起於君臣相忌,相愛則有不忍之心,相忌則有所不敢,不忍與不敢的結合,成為聖人之道。而商鞅、韓非「輕天下」而只求「齊萬物」,是不可取的。

評價

古代

  • 方岳貞:子長所謂「原本道德」之意,不過以老子之曰賊、曰殺、日陰用而不以語人,曰利器。申韓得其一說而為治。長公獨以為本之虛無,尤千古絕識。(《古文淵鑑·韓非論》)[2]
  • 茅坤:韓非於老氏若不相及,而太史遷獨以為申、韓並原於道德之意。東坡亦識得此意。(《蘇文忠公文鈔》卷一五《韓非論》)[1]
  • 儲欣:老子與申韓同傳,太史公特筆也。微詞妙旨,讀此豁然,真神明於訓詁者。(《東坡先生全集錄》卷二《韓非論》)[1]
  • 高士奇:韓非、老子同傳,史遷深意,初未明言,蘇氏以「輕天下」三字道破。(《古文淵鑒》卷五十《韓非論》引)[1]
  • 高嵣:君臣父子,仁義禮樂,先王之道,皆不忍不敢之心為之。老莊以為不足用,而一切無之,則亦何所不忍,何所不敢哉?流為申、韓,亦禮有所固然,勢所必至也。此與《荀卿論》大概相仿。然荀所流禍推出,韓從病源說來,順逆主客之間,參互隅反,其用不窮。(《唐宋八大家鈔》卷七《韓非論》)[1]

現代

王水照與朱剛認為,蘇軾在《韓非論》中強調了「道」需要與「禮法刑政」相合。反對「藐棄禮法而以道自命」,近乎玄學所謂「自然為體,名教為用」的主張。這樣的理論形態,通常可以稱之為「儒道互補」,或是「外儒內道」,它是蘇學的一個明顯特徵。 [3]錢基博認為韓非和老子雖然看來互不相干,但是卻可以將他們帶上關係,相映成趣[註 1][4][2]謝敏玲認為正反法和順逆法是此文的變化之處。他先從仁義之道是起於相愛相忌談起,以証明老莊是齊萬文以輕天下,並以商、韓的殘忍無疑作對比,是正反法。而老莊和韓非之惡「使然撥轉」,是本文的順逆法。整體而言,「文勢洶湧不平」。[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第十冊,文集一,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頁346-349
  2. ^ 2.0 2.1 2.2 謝敏玲:《蘇軾史論散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頁156-159。
  3. ^ 王水照,朱剛著,《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85-186.
  4. ^ 錢基博:〈東坡文講錄〉,《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1980年11月,頁5。

注腳

  1. ^ 原文:「論韓非而原本老聃,猶之論荀卿而上推孔子。惟荀卿之於孔子,學派相承,宜同實異;韓非之於老聃,流派相承,似異實同。反正激映,各極其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