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乙化
白乙化 | |
---|---|
字號 | 野鶴 |
出生 | 大清奉天省奉天府遼陽州石場峪村 | 1911年6月11日
逝世 | 汪精衛國民政府河北省密雲縣 | 1941年2月4日
墓地 | 中國北京市密雲區石城鎮河北村 |
母校 | 東北陸軍講武堂 中國大學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軍種 | 東北抗日義勇軍 八路軍挺進軍 |
參與戰爭 | 抗日戰爭 |
白乙化(1911年6月11日—1941年2月4日),字野鶴,學名榮鷗,外號小白龍、白大鬍子。遼寧遼陽人,滿族,抗日烈士。曾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團團長、平北軍分區副司令員。[1]
生平
早年經歷
1911年6月11日,白乙化出生於奉天省遼陽州石場峪村一個農民家庭,其父白魁福,字錫五,曾任黑龍江省富錦縣稅捐局局長,九一八事變前,因時局動盪辭官回到遼陽務農。母親張氏為本地農村婦女。1917年,白乙化入本村小學讀書,1924年在親友資助下,白乙化進入遼陽民立中學讀書。中學讀書期間,白曾組織帶領同學進行「不買洋貨,要買國貨」的宣傳活動。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在瀋陽的東北軍教導團,不久升入東北陸軍講武堂步兵本科。1929年,白乙化離開講武堂,到北平入弘達中學補習,1929年秋考入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系預科。1930年秋,白乙化加入中國共產黨。[2]
參加抗日活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白乙化按照中共的指示,返回家鄉,以教書為名,聯絡、發動武裝抗日鬥爭。1932年5月,白乙化帶隊襲擊遼陽警察局,奪走10支步槍,組織起「抗日義勇軍」,報號「平東洋」,任司令。率領這支隊伍轉戰遼陽、新民、溝幫子、凌源等地,隊伍迅速擴展到3000餘人。1933年春,由於糧彈不繼,隊伍被迫退入關內,被國民革命軍強行繳械遣散。白乙化重返中國大學學習。1935年7月,白乙化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留在學校文書股任職。一二九運動中,組織同學集會、遊行,被捕入獄。被營救出獄之後,白乙化奉中共的指示,以東北流亡學生的身份,於1936年夏率數百名東北流亡學生前往東北義勇軍綏西墾區(綏遠省後套和碩公中墾區)工作,任中共綏西特委委員、墾區工委書記、墾區特委書記等職。[2]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太原重建了中共綏遠省工委(不久改稱綏西工委),李衡任書記,王德、鄭林、白乙化分別擔任組織、宜傳、軍事部長。1937年10月,在日軍占領歸綏、包頭的形勢下,以白乙化為書記的中共墾區工委決定領導墾民暴動,組織抗日武裝。1937年10月19日,墾區工委組織20多名共產黨員,在王志成等帶領下,襲擊了墾區辦事處警衛股,繳獲了一批槍枝彈藥,暴動取得了勝利。10月20日,暴動隊伍開到五原。後又按中共綏西工委指示,返回墾區訓練。為了保存這支革命力量,並爭取由綏包退到河套的馬占山東北挺進軍共同抗日,墾區工委書記白乙化通過馬占山挺進軍中的地下黨員,將暴動部隊編入東北挺進軍。1937年11月,由東北墾區暴動隊伍組建的「東北挺進軍抗日民族先鋒隊」正式成立,白乙化任總隊長兼黨總支書記,王德任參謀長。1937年11月底,抗日民族先鋒隊南渡黃河,於1939年1月到達山西河曲並與馬占山部脫離關係,編入八路軍一二O師359旅。1938年秋,參加了對日軍雁北地區「掃蕩」的反擊戰鬥。1939年4月,白乙化率抗日民族先鋒隊由山西開進平西抗日根據地,編入冀熱察挺進軍,後與冀東抗日聯軍合編為華北人民抗日聯軍,董毓華任司令員,白乙化任副司令員。不久,董毓華病逝,白乙化獨自單起了領導責任。其間,他指揮了沿河城戰鬥,擊潰進犯根據地的日軍大島大隊,斃傷奧村中隊長等130餘人。[2]
八路軍時期
1939年初,八路軍三五九旅旅長王震給冀熱察抗日根據地負責人蕭克的信中稱讚說:「我這裡有200多名平津流亡青年學生……有不少是共產黨員。他們年輕,有文化知識,領會黨的政策快,會做群眾工作,為首的叫白乙化,曾在東北講武堂學過軍事。」蕭克則回覆:「歡迎白乙化率『抗日先鋒隊』來平西!」[2]
1939年底,白乙化所部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十團,白乙化任團長[3]。十團是八路軍中少有的知識分子團,主要領導都是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大學生黨員。1940年春,白乙化奉命率步兵第十團開闢平北抗日根據地,創建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白乙化帶領指戰員一路拼殺,穿過平綏路,在昌平縣沙塘溝伏擊日軍,殲敵300餘人。1940年5月28日,隊伍抵達密雲縣,將橫跨長城內外的雲蒙山區定為根據地中心區。白乙化分兵出擊,親率第一營北出長城,連克五道營子、小白旗、司營子、虎什哈等日軍據點後,又在豐寧境內全殲皇協軍一個營。「百團大戰」打響以後,率部出擊平古鐵路,焚毀火車站,炸毀陳各莊鐵路大橋和潮河大木橋,歷經56次大小戰鬥,共斃傷俘400餘人,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1940年9月23日,日軍調集4000餘兵力,對豐灤密地區進行了78天的「掃蕩」。白乙化制定了「敵進我進,到外線去打擊日軍,開闢新地區」的反「掃蕩」方針。當日軍將要結束「掃蕩」時,轉到外線的部隊返回內線,於馮家峪南彎子設伏,給撤退的日軍哲田中隊予以打擊。[1]
1941年2月初,白乙化被任命為平北軍分區副司令員。2月4日赴任前夕,他在密雲縣(也有說法為灤平縣)與日軍道田討伐隊的戰鬥中頭部中彈去世[4][5]。
評價
白乙化去世後,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發表的《告全軍同志書》指出:「他的犧牲不但是八路軍挺進軍的損失,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大損失!損失了一個有著豐富軍事經驗的優秀指揮員,損失了一個有著長期鬥爭歷史的堅強的黨的幹部,損失了一個曾為中華民族獨立而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中華民族英雄,損失了一個曾為階級解放而再接再厲、英勇犧牲的無產階級先鋒。」[2]
家庭
白乙化的父親白魁福,字錫五。早年在遼陽縣書局、勸學所任職,後任黑龍江省富錦縣稅捐局局長,九一八事變前辭官回鄉務農,母親張氏,於1917年因病去世,不久白魁福續娶曹氏。白乙化的妹妹白重,生於1914年,1957年於遼寧遼陽去世。白乙化的妻子為鄒廣娟,兩人於1930年11月29日結婚。[2]
逸事
1935年《何梅協定》、《秦土協定》簽訂後,為避免刺激日本,國民政府開始抑制抗日宣傳與運動,白乙化等人遂組織「東北問題研究會」,創辦《抗×救口》壁報,稱「人家是不允許抗日的,可允許抗×嗎?」以此諷刺和對抗國民政府的政策,在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2]
白乙化身高在一米九以上,臉上留著又黑又濃的絡腮鬍須,因乳名「小龍」,因而報號「小白龍」。 由於平易近人,與戰士親如手足,被己方稱為「白大鬍子」、「白大個子」。[6]
紀念
白乙化的遺體被就地安葬在密林中。第十團和豐灤密聯合縣在石城鄉舉行了追悼大會。1944年5月,豐灤密聯合縣和冀北第五地區隊為白乙化建立了紀念碑;為了避免被日軍破壞,當地居民用油布將紀念碑包起來藏在地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挖出來。該紀念碑現存於首都博物館。1984年,北京市密雲縣人民政府重建了白乙化烈士紀念碑,並新建白乙化烈士陵園,由蕭克手書碑文:「血沃幽燕,名垂千古」,2006年7月1日在密雲縣石城鄉河北村建成白乙化烈士紀念館。[7]
參考文獻
- ^ 1.0 1.1 抗战英雄白乙化:用步枪击落1架日军飞机-新华网. news.xinhuanet.com. [2017-10-16].
- ^ 2.0 2.1 2.2 2.3 2.4 2.5 2.6 中共遼陽市委黨史辦公室. 辽阳党史人物传.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1: 29–62. ISBN 7-80023-353-7.
-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著. 抗战英烈谱.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7.01: 194–195. ISBN 978-7-5126-4444-1.
- ^ 103732. 中共抗战英烈:白乙化--党史频道-人民网. dangshi.people.com.cn. [201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4).
- ^ 抗日英烈白乙化:智勇双全的冀东英雄-搜狐军事频道. mil.sohu.com. [201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
- ^ 《遼寧赤子白乙化:血沃幽燕,名垂千古》,發表於遼寧《共產黨員》雜誌2015年第2期
- ^ 245. 密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乙化烈士纪念馆-千龙网·中国首都网. travel.qianlong.com. [201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