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瑪蒂娜·娜拉提洛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artina Navrátilová
瑪蒂娜·娜拉提洛娃
2011年的娜拉提洛娃
國家/地區 捷克(1956–1975)
 美國(1975–)
居住地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出生 (1956-10-18) 1956年10月18日68歲)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身高1.73公尺(5英尺8英寸)
轉職業年1974
退休年2006
持拍左手持拍(單手反拍)
職業獎金$21,626,089美元[1]
名人堂2000 (名人堂網站)
單打成績
職業戰績1442–219(86.82%)
冠軍頭銜167(網球史上第一)[2]
最高排名1(1978年7月10日)
大滿貫單打成績
澳網 冠軍(1981、1983、1985)
法網 冠軍(1982、1984)
溫網 冠軍(1978、1979、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90)
美網 冠軍(1983、1984、1986、1987)
其他大型單打賽事
WTA總決賽冠軍(1978、1979、1981、1983、1984、1985、1986)
雙打成績
職業戰績747–143(83.93%)
冠軍頭銜177(網球史上第一)
最高排名1(1984年9月10日)
大滿貫雙打成績
澳網冠軍(1980、1982、1983、1984、1985、1987、1988、1989)
法網冠軍(1975、1982、1984、1985、1986、1987、1988、1989)
溫網冠軍(1976、1979、1981、1982、1983、1984、1986)
美網冠軍(1977、1978、1980、1983、1984、1986、1987、1989、1990)
其他大型雙打賽事
WTA總決賽冠軍(1977、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1)
奧運會八強(2004)
混雙成績
冠軍頭銜15
大滿貫混雙成績
澳網冠軍(2003)
法網冠軍(1974、1985)
溫網冠軍(1985、1993、1995、2003)
美網冠軍(1985、1987、2006)
團體成績
協會盃冠軍(1975、1982、1986、1989)

瑪蒂娜·娜拉提洛娃捷克語Martina Navrátilová捷克語發音:[ˈmartɪna ˈnavraːcɪlovaː],英語:Martina Navratilova,1956年10月18日),已退役的捷克裔美國女子網球運動員,單打最高世界排名第一,18座大滿貫得主,含創紀錄的溫網九度封后,國際網球名人堂成員。

她的傳奇生涯獲得單打1442勝219負和雙打747勝143負,奪得167個WTA單打(包括18個單打大滿貫)和177個WTA雙打冠軍,生涯總獎金達21,626,089美元,而且草地賽事表現尤為登峰造極。

她與同時代的另一位天后艾芙特之間的較量是網球史上最經典的對手組合之一(80戰,艾芙特37勝43負英語Evert–Navratilova rivalry)。

網球生涯

在其球壇生涯中瑪蒂娜·娜拉提洛娃共贏得167次女子網球聯合會(WTA)比賽單打冠軍、177次雙打冠軍(均是WTA紀錄)。她贏得18次大滿貫女單冠軍,僅次於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24次)、小威廉絲(23次)、施特菲·葛拉芙(22次)和海倫·威爾士·穆迪(19次)。她九次在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獲勝(紀錄),其中從1982年至1987年她連續六次得冠(紀錄)。她與比莉·珍·金一起並列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總得冠數(包括單打、雙打和混合雙打)的紀錄(20次)。此外她四次在美國網球公開賽上得冠(1983年、1984年、1986年和1987年)、兩次在法國網球公開賽上獲勝(1982年和1984年)、三次贏得澳洲網球公開賽(1981年、1983年和1985年)。

娜拉提洛娃也是位傑出的雙打選手,她與雙打夥伴帕姆·施里弗在1984年一起贏得女雙大滿貫,並且在1983至85年間創下109連勝的紀錄。將大滿貫的四個比賽的成績加在一起的話,娜拉提洛娃在單打、雙打和混合雙打共贏過59次,僅次於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的62次。她幾乎在20年中保持列世界前五名。2000年她出其不意地重返球壇參加雙打和混合雙打比賽,繼續她的球星生涯,一直到2006年才再度退休。

1956年–1971年:在捷克斯洛伐克起家

瑪蒂娜·娜拉提洛娃於1956年出生於當時的捷克首都布拉格。母親Jana是體操選手、網球選手、及滑雪教練[3] 。父親 Mirek Šubert 是滑雪教練[4],她原姓舒伯托瓦(Šubertová),三歲時她父母離婚[5] 。1962年她母親再婚後她接受了她繼父的姓——娜拉提洛娃(Navrátilová)。她的繼父是她的第一個網球教練。娜拉提洛娃的家庭有網球傳統,她的祖母就曾經在1945年前代表捷克參加比賽[3][6]。4歲半拿球拍向牆壁打球,7歲開始比賽,15歲贏得捷克全國冠軍[7]。她在布拉格觀看了兩次贏得大滿貫的網球運動員羅德·拉沃的比賽後決定自己成為職業網球運動員。

1972年–1976年:初露鋒芒和移民

1972年15歲的娜拉提洛娃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冠軍,此後兩年中她保持這個地位。1973年她就已經上升到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名。同年她進入溫布頓網球錦標賽青年組決賽。從此她走上了職業網球運動員的道路。

作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手運動員,娜拉提洛娃是少數擁有出國特權的人;她深深被西方國家所提供的可能性、自由和富饒所打動。她尤其喜歡美國。1973年秋她在俄亥俄州阿克倫的WTA單打比賽上首次遇到克里斯·艾芙特,對付當時世界第一的艾芙特她毫無機會,但是這次比賽是兩人之間令人注目的決鬥的開始。

由於她非常喜歡美國的快餐,使她出現了體重過高的問題,雖然如此她的天才很快就被專家注意到了。娜拉提洛娃使用左手,她發球非常有力,而且使用非常精確的發球後上網,她的進攻性球風在女子網球中是很少見的。

1975年娜拉提洛娃首次在大滿貫中出頭,她在澳網和法網公開賽中達到女單決賽,但在決賽中分別輸給伊文·古拉貢和克里斯·艾芙特。與克里斯·艾芙特一起她贏得法網雙打冠軍,這是她31次在大滿貫中獲勝的第一次。與當時21歲的艾芙特相比,娜拉提洛娃還占下風,但是在此後十年中兩人之間爭奪世界第一的鬥爭將成為世界網球界最注目的事件。在此後15年中兩人將對陣80次。

在1975年的美網女單比賽中,娜拉提洛娃再次在準決賽上輸給艾芙特。同年,娜拉提洛娃在美國申請政治避難並獲得綠卡

1976年娜拉提洛娃與艾芙特一起獲得溫布頓女子雙打冠軍,這是她20次溫布頓冠軍中的首次。

1978年–1980年:首次大滿貫單打冠軍和人生抉擇

1978年標誌著瑪蒂娜·娜拉提洛娃的最終突破。22歲的娜拉提洛娃首次在溫布頓女單決賽上在三局中戰勝艾芙特。自從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在70年代中離開球壇後,艾芙特是無可爭辯的網球皇后。娜拉提洛娃在溫布頓的勝利是她首次獲得大滿貫單打冠軍並使她短時列入世界第一名。1979年她再次在溫布頓女單決賽中戰勝艾芙特獲冠。雖然1978和1979兩年間,娜拉提洛娃每年均取得溫布頓和年終賽在內的10個或以上WTA單打冠軍,並且蟬聯WTA女單年終排名第一,但此時的娜拉提洛娃還沒有達到成熟階段。

1980年對娜拉提洛娃來說是困難的一年,在重要比賽上她始終失利,而且在媒介有關於她與著名女作家莉塔·梅·布朗之間的曖昧關係的傳聞。為了對付這個小道消息娜拉提洛娃毅然走出櫥櫃向《紐約每日新聞》承認了她的同性戀趨向。她是最早承認自己是女同性戀的著名運動員之一。

1981年:轉折點

1981年娜拉提洛娃終於獲得美國國籍。在澳網女單決賽中,又戰勝宿敵艾芙特,令她第三次贏得大滿貫冠軍,但在同年美網的女單決賽中,她在第三局的決勝局輸給了年輕的翠茜·奧斯汀

同年也標誌著娜拉提洛娃的職業轉折點:她使用科學方法仔細研究網球運動的每一個細節來汲取她的所有能力。在網球運動中她步入新的和革命性的道路。她是第一個認識到網球運動員不僅需要在球場上訓練,而且需要訓練其基本素質,她認識到體質、體力、靈活性和奔跑訓練的重要性。為了加強她的體質她聘請了著名的籃球運動員南茜·賴伯文來訓練她。一名營養專家專門為她設立了專門的、符合網球運動要求的營養計劃。娜拉提洛娃也是第一位聘請專門、只訓練一個運動員的網球運動員。

這樣娜拉提洛娃間接地引入了網球運動的專業化。

1982年–1987年:世界第一和與克里斯·艾芙特的競爭

1982年娜拉提洛娃的專業訓練就顯成效了:體力上和智力上她完全飽滿,在這一年裡獲得15次WTA比賽單打和14次雙打冠軍。這位富有天才的、但是超重的運動員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專業球星。她細緻的飲食和訓練計劃將女子網球引入了一個到此為止從未達到的境界,成為其他選手的標準。在法網、溫布頓和12月在澳網她獲勝。在澳網她擊敗了艾芙特。艾芙特不得不看著娜拉提洛娃超過她獲得世界第一的地位。到1981年為止艾芙特在44場對打中勝28次,1982年後兩人勝負的比例就倒過來了。兩人在球風和和性格上都截然不同,兩人之間的競爭達到頂峰。從1982年到1987年兩人十次在大滿貫比賽的決賽上對打,娜拉提洛娃勝七次。到艾芙特1989年退出球壇為止兩人共對打80次,其中娜拉提洛娃勝43次,艾芙特勝37次。雖然兩人在體育上是絕對的競爭者,但雙方保持著互相之間的尊重和友情。她們之間的競爭也使得艾芙特不得不提高她的水平,她也開始進行基礎訓練。1985年艾芙特甚至短時間重返世界第一。回顧這段時間兩人都同意她們之間的競爭使得她們的能力達到了頂點。艾芙特後來說:「我們兩人都盡了我們所能。」娜拉提洛娃說:「像我們這樣的競爭再也不會重現。在我們之前沒有這樣的競爭,在我們之後也不會有類似的競爭。」

1983年娜拉提洛娃雖然在法網在八分之一賽中被淘汰,但是她在溫布頓、紐約和墨爾本獲勝。她在這一年裡共獲得16次單打冠軍和13次雙打冠軍。全年她共贏了86場,只輸了一場,至今為止這個紀錄在網球界(不論男子還是女子)未被打破。次年巴黎的法網公開賽獲勝後再次在溫布頓和紐約的美網獲勝。這次美網獲勝是她連續贏得六次大滿貫冠軍(也是一個記錄)。在當年的澳網公開賽上她在準決賽里輸給了海倫娜·蘇科娃,結束了連贏74場球系列。她差一點就在同年贏得所有四場大滿貫。

雖然如此娜拉提洛娃的成績非常可觀:從1982年到1984年她只輸過六場球。與她的雙打夥伴帕姆·施里弗一起她們完成了同年四次大滿貫冠軍,從1983年到1985年她們一起贏了109場,這也是一個世界紀錄。在這三年中娜拉提洛娃也是雙打世界第一。

從1985年到1987年娜拉提洛娃達到所有11次她參加的大滿貫比賽的決賽,其中她六次獲勝。

引人注目的是雖然娜拉提洛娃在這段時間裡基本上占第一,但是她的競爭者艾芙特始終緊隨著她占第二。艾芙特在這段時間裡每年至少贏得一次大滿貫比賽。1985年她贏得法網後甚至將娜拉提洛娃在數周內排擠到第二。此前娜拉提洛娃連續156周列第一,這個紀錄後來被施特菲·葛拉芙打破。

1987年–1989年:新對手——失去世界第一

從1978年到1987年瑪蒂娜·娜拉提洛娃共332周列世界第一,其中最長的一次連續156周。她與克里斯·艾芙特各占第一和第二名,其他選手毫無機會。但是1985年從德國出現了一個「神童」,當時16歲的施特菲·葛拉芙對付娜拉提洛娃還毫無機會,但是當年末,她已經上升到了世界第六名。施特菲·葛拉芙從底線打球,其擅長的打法是正手大力抽球和反手切削球。葛拉芙是第一位在體質和速度上能與娜拉提洛娃相比的運動員。當別人問起娜拉提洛娃她怎樣看施特菲·葛拉芙時,娜拉提洛娃回答說,在那裡他們可以看到她的繼承人。1986年施特菲·葛拉芙就上升到了世界第三名,在5月在柏林舉辦的德國公開賽中她首次在決賽中擊敗娜拉提洛娃。1987年她將克里斯·艾芙特排擠到第三名。在法國公開賽上在一場驚心動魄的三局決賽中娜拉提洛娃輸給了葛拉芙。雖然在溫布頓和在美國公開賽上娜拉提洛娃還能夠克服葛拉芙,但是顯而易見的是葛拉芙有能力結束娜拉提洛娃的主宰地位。在溫布頓創造了八次奪冠的紀錄,在美國公開賽中她成為第三位在同一次大滿貫比賽中獲得單打、雙打和混合雙打冠軍的運動員。雖然在大滿貫中娜拉提洛娃獲勝次數多,但是以其穩定的成就葛拉芙在此年登上了世界第一名。娜拉提洛娃的明星隕落了。

1988年施特菲·葛拉芙徹底登上了世界第一,她贏得了所有四次大滿貫比賽,首次在溫布頓戰勝了娜拉提洛娃,並由此結束了娜拉提洛娃連續六次獲勝的系列。

1989年葛拉芙和娜拉提洛娃最後一次以世界第一和第二名的地位在大滿貫決賽上對陣。葛拉芙在溫布頓和美國公開賽上分別以三局獲勝。

1990年–1994年:永遠的紀錄和隱退

雖然葛拉芙的勝利無可置疑,娜拉提洛娃依然堅信她還有力量能夠贏得一次溫布頓大賽。1990年葛拉芙在溫布頓四強賽被蓋瑞森淘汰,娜拉提洛娃抓住這個機會以33歲的高齡贏得溫布頓冠軍。她在決賽兩局內毫無疑問地擊敗了蓋瑞森,這樣她九次在世界上最有威望的網球賽上奪冠。雖然這是娜拉提洛娃的最後一次單打冠軍,但是她後來還兩次進入大滿貫女單決賽 (1991年美網和1994年溫布頓)。

1991年娜拉提洛娃發表了她的自傳,在其中她主動和積極地講述了她的同性戀。同年娜拉提洛娃與她長年(從1983年至1991年)的生活伴侶分手。兩人分手非常不愉快,還上了法庭,媒體對此也大加報道。

在1991年的美國公開賽決賽上娜拉提洛娃輸給了新的世界第一莫尼卡·莎莉絲。1992年娜拉提洛娃再樹新紀錄:以158次大滿貫比賽勝利她超過了她的老對手克里斯·艾芙特。在巴黎室內冠軍賽上她戰勝了莫尼卡·莎莉絲,當時她36歲,成為世界上年紀最大的、戰勝一位世界第一的女子網球運動員。

1992年9月25日在拉斯維加斯上演性別之戰:娜拉提洛娃 vs 康諾斯,當年,差不足一個月就36歲的女金剛比干納斯輕4歲,此前,她已拒絕了與馬克安諾及納斯塔斯進行性別大戰的提議。這場賽事與1973年博比·里格斯(Bobby Riggs)兩場性別大戰使用公平規則不同,在這場比賽中,干納斯不允許二發機會(每一分只有一次發球機會),而女金剛則可打向對手的雙打界線之內。兩人首先得到65萬美元的出場費,而冠軍更能贏得50萬美元。結果,干納斯以7比5和6比2獲勝。

1994年37歲的娜拉提洛娃又一次達到溫布頓決賽,但是輸給了馬丁妮茲

2000年–2006年:重返球壇和新的紀錄

2000年44歲的娜拉提洛娃出其不意地宣布重返球壇參加雙打和混合雙打。

2002年她在馬德里舉行的WTA比賽上獲得雙打冠軍,打破了比莉·瓊·金的紀錄。在她還參加在英國伊斯特本舉行的WTA比賽的單打並在96分鐘內戰勝了比她年輕近20歲的世界第22名塔諾娃。娜拉提洛娃說參加這次比賽不是說她也想重返單打,而是因為這是她與她的教練打賭的賭注。

2003年娜拉提洛娃與利安德·佩斯一起贏得澳洲公開賽和溫布頓的混合雙打,成為在大滿貫比賽中奪冠的年紀最大的女選手。通過在澳洲的成功娜拉提洛娃成為世界上僅有的三名(男子和女子)在所有四個大滿貫比賽中奪得過所有項目冠軍的運動員,為此女子網球聯合會為她頒發特殊獎勵。通過在溫布頓的勝利她與比莉·瓊·金所創造的紀錄拉平,在溫布頓共獲得20項冠軍。這樣她一共獲得了58次大滿貫冠軍,僅次於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62次)。

2004年娜拉提洛娃參加聯邦盃,成為參加這項比賽年級最大的運動員。5月她在維也納獲得她第174次雙打冠軍,在法國公開賽上她與她的夥伴進入準決賽。在溫布頓她在第一輪里戰勝卡塔利娜·卡斯塔諾,以47歲又8個月成為最年長的在單打中獲勝的運動員。在雙打中她也進入準決賽。在與奧地利舉行的聯邦盃比賽中她占下風,這是她在聯邦盃上連贏38場後第一次失利。在2004年在雅典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她與她的夥伴達到四分之一決賽。

本來娜拉提洛娃打算參加奧運會後正式退休,但是在2005年她又參加雙打和混合雙打比賽。在澳洲公開賽上她與她的夥伴達到四分之一決賽,她們的對手莫麗克庫茲涅佐娃後來奪冠。在混合雙打中她達到準決賽。在法國公開賽上她與利安德·佩斯一起進入混合雙打決賽。在溫布頓和美國公開賽上她與她的夥伴達到女子雙打準決賽,兩人後來在東京為娜拉提洛娃奪得其第175次雙打冠軍。

2006年6月5日,娜拉提洛娃在溫布爾登賽季中宣佈這是她最後一次在此地出賽,並且將在是年年底退休。隔天她在女雙八強輸給了最後的冠軍,中國對手鄭潔晏紫,稍後也在混合雙打第三輪中落敗。娜拉提洛娃所參加的最後一項比賽是當年的美國公開賽,雖然她的女雙比賽早在八強出局,但是混合雙打搭配美國雙打名將鮑勃·布賴恩,一舉拿下最後的冠軍。這是娜拉提洛娃職業生涯第十座混合雙打大滿貫金盃,也是她第41項大滿貫的雙打冠軍。

大滿貫

女單冠軍(18)

年份 比賽 場地 決賽對手 對手國籍 勝方比分
1978 溫布頓 草地 艾芙特  美國 2-6, 6-4, 7-5
1979 溫布頓 (2) 草地 艾芙特  美國 6-4, 6-4
1981 澳網 草地 艾芙特  美國 64-7, 6-4, 7-5
1982 法網 紅土 耶格  美國 7-66, 6-1
1982 溫布頓 (3) 草地 艾芙特  美國 6-1, 3-6, 6-2
1983 溫布頓 (4) 草地 耶格  美國 6-0, 6-3
1983 美網 硬地 艾芙特  美國 6-1, 6-3
1983 澳網 (2) 草地 喬丹  美國 6-2, 7-65
1984 法網 (2) 紅土 艾芙特  美國 6-3, 6-1
1984 溫布頓 (5) 草地 艾芙特  美國 7-65, 6-2
1984 美網 (2) 硬地 艾芙特  美國 4-6, 6-4, 6-4
1985 溫布頓 (6) 草地 艾芙特  美國 4-6, 6-3, 6-2
1985 澳網 (3) 草地 艾芙特  美國 6-2, 4-6, 6-2
1986 溫布頓 (7) 草地 曼德利可娃  捷克斯洛伐克 7-61, 6-3
1986 美網 (3) 硬地 蘇科娃  捷克斯洛伐克 6-3, 6-2
1987 溫布頓 (8) 草地 葛拉芙  德國 7-5, 6-3
1987 美網 (4) 硬地 葛拉芙  德國 6-3, 6-2
1990 溫布頓 (9) 草地 蓋瑞森  美國 6-4, 6-1
  • # - 大滿貫女單三連冠 (1981年澳網 - 1982年溫布頓)
  • ## - 大滿貫女單六連冠 (1983年溫布頓 - 1984年美網)
  • 按:1978年-1986年,澳網提前在上一年的12月舉行。

女單亞軍(14)

年份 比賽 場地 決賽對手 對手國籍 勝方比分
1975 澳網 草地 古拉貢  澳洲 6-3, 6-2
1975 法網 紅土 艾芙特  美國 2-6, 6-2, 6-1
1981 美網 硬地 奧斯丁  美國 1-6, 7-64, 7-61
1982 澳網 (2) 草地 艾芙特  美國 6-3, 2-6, 6-3
1985 法網 (2) 紅土 艾芙特  美國 6-3, 64-7, 7-5
1985 美網 (2) 硬地 曼德利可娃 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 7-63, 1-6, 7-62
1986 法網 (3) 紅土 艾芙特  美國 2-6, 6-3, 6-3
1987 澳網 (3) 草地 曼德利可娃  捷克斯洛伐克 7-5, 7-61
1987 法網 (4) 紅土 葛拉芙  德國 6-4, 4-6, 8-6
1988 溫布頓 草地 葛拉芙  德國 5-7, 6-2, 6-1
1989 溫布頓 (2) 草地 葛拉芙  德國 6-2, 61-7, 6-1
1989 美網 (3) 硬地 葛拉芙  德國 3-6, 7-5, 6-1
1991 美網 (4) 硬地 莎莉絲  南斯拉夫 7-61, 6-1
1994 溫布頓 (3) 草地 馬丁妮茲  西班牙 6-4, 3-6, 6-3

WTA年終賽

冠軍(8)

年份 舉行地點 決賽對手 對手國籍 勝方比分
1978 美國奧克蘭 古拉貢  澳洲 7-60, 6-4
1979 美國紐約 奧斯丁  美國 6-3, 3-6, 6-2
1981 美國紐約 耶格  美國 6-3, 7-63
1983 美國紐約 艾芙特  美國 6-2, 6-0
1984 美國紐約 艾芙特  美國 6-3, 7-5, 6-1
1985 美國紐約 蘇科娃  捷克斯洛伐克 6-3, 7-5, 6-4
1986 (3月) 美國紐約 曼德利可娃  捷克斯洛伐克 6-2, 6-0, 3-6, 6-1
1986 (11月) 美國紐約 葛拉芙  德國 7-66, 6-3, 6-2

亞軍(6)

年份 比賽 舉行地點 對手國籍 勝方比分
1975 美國洛杉磯 艾芙特  美國 6-4, 6-2
1980 美國紐約 奧斯丁  美國 6-2, 2-6, 6-2
1982 美國紐約 哈尼卡  德國 1-6, 6-3, 6-4
1989 美國紐約 葛拉芙  德國 6-4, 7-5, 2-6, 6-2
1991 美國紐約 莎莉絲  南斯拉夫 6-4, 3-6, 7-5, 6-0
1992 美國紐約 莎莉絲  南斯拉夫 7-5, 6-3, 6-1

WTA巡迴賽

單打冠軍(167)

  • 1974 (1) - Orlando
  • 1975 (4) - Washington D.C.、Boston、Charlotte、Denver
  • 1976 (2) - Houston、Sydney
  • 1977 (6) - Washington D.C.、Houston、Minnesota、Detroit、Edinburgh、Charlotte
  • 1978 (11) - Washington D.C.、Houston、Los Angeles、Chicago、Seattle、Detroit、Kansas City、Virginia Slims Championships (WTA年終賽)、Eastbourne、溫布頓、Phoenix
  • 1979 (10) - Oakland、Houston、Chicago、Dallas、溫布頓、Avon Championships(WTA年終賽)、Richmond、Atlanta、Phoenix、Brighton
  • 1980 (11) - Colgate Series Championships、Kansas City、Chicago、Los Angeles、Oakland、Dallas、Amelia Island、Orlando、 Montreal、Richmond、Tokyo
  • 1981 (10) - Cincinnati、Los Angeles、Chicago、Dallas、Avon Championships(WTA年終賽)、Orlando、U.S. Indoors、Tampa、Tokyo (Lions Cup)、澳網
  • 1982 (15) - Washington D.C.、Chicago、Seattle、Kansas City、Dallas、Hilton Head、Orlando、法網、Eastbourne、溫布頓、Canadian Open、Filderstadt、Brighton、Sydney、Toyota Championships
  • 1983 (16) - Washington D.C.、Houston、Chicago、Dallas、Virginia Slims Championships(WTA年終賽)、Hilton Head、Orlando、Eastbourne、溫布頓、Los Angeles、Canadian Open、美網、Tampa、Filderstadt、Tokyo(Lions Cup)、澳網
  • 1984 (13) - U.S. Indoors、Virginia Slims Championships (3月)(WTA年終賽)、Amelia Island、Orlando、法網、Eastbourne、溫布頓、Newport、Mahwah、美網、Fort Lauderdale、New Orleans、Sydney
  • 1985 (12) - Washington D.C.、Delray Beach、Dallas、Virginia Slims Championships (3月)(WTA年終賽)、Orlando、Houston、Eastbourne、溫布頓、Fort Lauderdale、Brisbane、Sydney、澳網
  • 1986 (14) - Washington D.C.、New England (1月)、U.S. Indoors、Dallas、Virginia Slims Championships (3月)(WTA年終賽)、Eastbourne、溫布頓、Los Angeles、美網、New Orleans、Filderstadt、New England (11月)、Chicago、Virginia Slims Championships (11月)(WTA年終賽)
  • 1987 (4) - 溫布頓美網、Filderstadt、Chicago
  • 1988 (8) - Dallas、Oakland、Washington D.C.、Hilton Head、Amelia Island、Eastbourne、Filderstadt、New England、Chicago
  • 1989 (9) - Sydney、Tokyo (Pan Pacific)、Birmingham、Eastbourne、Los Angeles、Canadian Open、Dallas、New England
  • 1990 (6) - Chicago、Washington D.C.、Hilton Head、Indian Wells、Eastbourne、溫布頓
  • 1991 (5) - Chicago、Palm Springs、Birmingham、Eastbourne、Oakland
  • 1992 (4) - Chicago、U.S. Hardcourts、Los Angeles、Filderstadt
  • 1993 (5) - Tokyo (Pan Pacific)、Paris Indoors、Eastbourne、Los Angeles、Oakland
  • 1994 (1) - Paris Indoors

團體賽

聯邦盃

除了職業賽事成就不俗外,娜拉提洛娃在1975年代表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在1980-2000年代 (1982, 1986, 1989, 1995, 2003-04年) 多次代表美國參加聯邦盃,單打獲得20勝1負成績,雙打獲得20勝0負成績,共奪得4次冠軍。[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資料

  1. ^ News – WTA Tennis All Career Prize Money (PDF). 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 [July 31, 2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1-06). 
  2. ^ WTA:Martina Navratilova. WTA. [July 31,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1). 
  3. ^ 3.0 3.1 Woolum, Janet. Outstanding Women Athletes: Who They Are and How They Influenced Sports In America. Greenwood. 1998: 198. ISBN 978-1573561204. 
  4. ^ ESPN Classic – Navratilova owned Wimbledon's Center Court. ESPN. November 19, 2003 [November 1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 ^ MARTINA : Returning to Homeland, It Hits Her That She Now Is Truly an American - Los Angeles Times. Articles.latimes.com. June 27, 2001 [November 1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6. ^ Martina Navratilova: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tennis legend. The Daily Mirror. April 7, 2010 [September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 
  7. ^ Schwartz, Larry. Martina was alone on top. ESPN.com. [September 2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