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城牆
浦江城牆為舊浦江縣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浦陽街道城區,今已不存。
浦江建置始於東漢興平二年(195)析太末、諸暨所置豐安縣,屬會稽郡,隋滅陳後廢。唐天寶十三載(754)又析義烏、蘭溪及富陽置浦陽縣,屬婺州,五代吳越國天寶三年(910)改名浦江縣,沿用至今[1]。唐天寶年間置浦陽縣後始築土城,明正德七年(1512)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嘉靖二年(1523)又設十八座柵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為防倭寇改築石城,萬曆三十八年(1610)向北拓展,崇禎十一年(1638)、清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768-1769)重修[2]。1949年後至1958年12月前後相繼拆除[3]。2017年底至2018年初重建大東門迎春門,施工期間曾發現古城牆遺址[4]。
浦江城牆南臨浦陽江(南江),西臨西溪,隔溪對伏蟾山,東臨東溪,隔溪對東山和龍峰山(塔山)。唐代土城周一里(約576米),高一丈三尺(約4.16米)。明清石城城周五里一百二十步(約3072米),仍高一丈三尺(約4.16米),厚與高同,呈不規則形,設有陸門八座,水門一座,八座陸門分別為大東門迎春門、大西門咸寧門、大南門文明門、大北門望華門(舊又名仙華門,其名稱取自城北仙華山,以上為正門,建城樓俱三間)、小東門擁青門、小西門凝爽門、小南門宣和門和小北門輔辰門(以上為偏門,建城樓俱一間),水門名祈年門(建城樓一間),位於城西南隅。城外利用東溪、西溪和浦陽江為天險,不另設城壕(圖)[5]。
城內原主要街道呈一橫三縱的格局,其中橫街稱為東街——橫街——西街——小橋頭(今解放路),連接大東門和大西門,居中的縱街稱為上大街——下大街(今和平路),連接大南門與縣署,與橫街交匯處稱四牌樓,東側的縱街稱為后街(今民主路),與橫街交匯處稱玉案頭[6]。原主要建築有縣署(位於城北正中,抗戰時期被侵華日軍拆毀[7])、城守署(駐防署,位於東街北側)、學宮(浦江縣學文廟,位於城東南,南臨大方池(學塘),其址今為浦江縣政府(老縣府)[8])、浦陽書院及文昌閣(位於學宮東側,南臨大方池(學塘),池中建有鐘樓,其址今為浦江縣政府(新縣府)[9][10])、城隍廟(位於學宮西南,其址今為時代廣場)、白佛寺(位於城隍廟西側,其址今為文化廣場)、天后宮(位於白佛寺西側,其址今為文化廣場)和太極宮(位於縣署東南)等[11],今已不存。城內尚存解放路和民主路和等傳統歷史街區,以及張氏宗祠(今浦江博物館)和嚴家廿四間頭(今浦江縣非遺館)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宗祠、民居。
參考文獻
- ^ 清·善廣修,張景青等纂,《光緒浦江縣誌·卷一·輿地一·沿革表》:《續漢書》注建安四年孫氏分太末立豐安縣。《宋書》州郡志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按縣即今浦江是也。兩書分地互異,蓋縣東分自諸暨,縣西分自太末,各據一方言耳,惟年分未知孰是。《新唐書》地理志天寶十三載析義烏、蘭溪及杭州之富陽置。按隋平陳,廢豐安入金華,至此更名復置。《十國春秋》故浦陽縣吳越天寶三年武肅王惡楊氏,奏改。按錢氏於梁開平二年改元天寶,其三年正開平四年。……又按楊氏行密屢擾浙中,武肅惡之,凡字與楊同音者悉改。
- ^ 《光緒浦江縣誌·卷四·建置一·城池》:《舊志》唐元宗天寶中置縣,築土城(周一里,高一丈三尺,厚亦如之)。明武宗正德七年知縣鄒輗立城門四座(曰東門、曰南門、曰西門、曰北門)。世宗嘉靖二年,知縣毛風韶設門柵(共一十八座:東隅曰大東門、環秀門、迎曦門、破墈門,南隅曰大南門、小南門、黃堂門、東南門,西隅曰大西門、文昌門、季家門、青龍門、小橋門、仁和門、迎恩門,北隅曰大北門、清明門、湖唐門)。三十六年知縣許河因倭夷犯境關,白撫按築石城(周圍五里,建正門四,東曰迎春、西曰咸寧、南曰文明、北曰仙華,偏門五,曰小東門、小南門、小西門、小北門、水門)。神宗萬曆三十八年推官洪日觀申議恢拓北城,明年知縣莊起元成之(自小北門至仙華門,長一百餘丈)。懷宗崇禎十一年知縣吳應台重建城垛、門樓。國朝三十年十一月奉上諭飭修天下城垣,浦江奉文估修嗣准,部覆於三十一年頒司庫銀一萬一千一百一兩零,知縣彭坊承辦六分,署蘭溪縣知縣劉翬承辦四分,於乾隆三十三年經始,三十四年報竣。計修外城身長二百九十五丈二尺五寸,高一丈至一丈二三尺不等,內城身長八百九十七丈三尺,高五六七八九尺至一丈一尺不等,頂寬一丈二尺,底寬一丈四五尺不等,共建城垛一千九十有四,每垛長一丈,高五尺一寸,大東門、大南門、大西門、大北門建城樓四座,各三楹,小東門、小南門、小西門、小北門水門建城樓五座,各一楹。水門外有溪近逼城下,其水自杭口嶺各源逕入,衝激城跟,築砌護城石墈一道,長一十一丈,寬六尺,高九尺,折厚一尺,又加砌護墈盤頭一座,迎面長一丈六尺,後身長三丈,進深三丈,均高八尺,塊石砌築,折厚一尺。
- ^ 《浦江之城墙》. 浦江新聞網. [2020-05-07].[失效連結]
- ^ 張寶仙、朱丹丹. 《我县发现古城墙遗址》. 浦江新聞網. [2020-05-08].[失效連結]
- ^ 《光緒浦江縣誌·卷四·建置一·城池》:縣治有東西二溪夾流,襟以南江,枕以少女及金坑、富潤諸山,並扼地形之勝,而必以城池為兢兢務衛民耳。……城周五里一百二十步,內外城身計長一千九十四丈有奇,垛牆一千九十四。城內外各有馬路,以通巡警。樓九座,樓畔各有階級,以便登降。為門九:大東門曰迎春,小東門曰擁青,大南門曰文明,小南門曰宣和,大西門曰咸寧,小西門曰凝爽,大北門曰望華(舊曰仙華門),小北門曰輔辰,西有水門曰祈年。
- ^ 黃貞祥. 《当年浦江县城的街道店铺》. 浦江新聞網. [2020-05-08].[失效連結]
- ^ 吳益文. 《浦江县衙成追忆》. 浦江新聞網. [2020-05-08].[失效連結]
- ^ 謝青松. 《浦江县学制度与变迁》. 浦江新聞網. [2020-05-08].[失效連結]
- ^ 張明. 《龙峰山下一学府》. 浦江新聞網. [2020-05-08].[失效連結]
- ^ 於家鵬. 《鸣铎楼》. 浦江新聞網. [2020-05-08].[失效連結]
- ^ 《光緒浦江縣誌·卷首·圖說》:縣城圖說:《薛志》唐置縣始築城,爾後邑令七經修築,雖復仍其故址,而創建為多,規模日益雄峙。歷今又百數十年,問其高厚堅則瑕矣。歲戊子彭侯繕葺,內外完密,僻倪整齊。城垛門樓翼然在望,偉哉。雖十軔百步,不足多也。周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一丈三尺,厚如之。正門四,偏門五,圍徑之數、諸門之名,仍嘉靖中許侯舊也。其公署、祠廟縣治中之(按今治之東為試院),而大門內之東偏則衙署,治南數十步為武廟,東南里所為文廟,儒學附焉。宋公祠與浦陽書院並在學宮南之左,城隍廟又在西南,駐防營近東門,育嬰、養濟皆在南門內,此其大較然也。郭外為南北二壇,東為東山亭,東南為龍峰庵,為古塔,水門外為水月庵(今久廢),北二里為月泉書院。若夫東溪、西澗夾流而南,東嶺、西山擁立而向,則尤其秀甲他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