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泉角炮台
匯泉炮台遺址 | |
---|---|
1930年代的匯泉角炮台,圖中為3門150毫米加農炮 | |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市南區匯泉角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 |
時代 | 1902年 |
編號 | 第二批,編號不詳 |
認定時間 | 1984年7月27日 |
匯泉角炮台(德語:Batterie Huitschüen-Huk),或稱匯泉炮台、會前岬炮台,是青島德占時期駐青德軍的一座海防炮台,現地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匯泉角。該炮台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4年日德青島戰役,戰後部分火炮保存較完整,一度成為旅遊景點,1944年剩餘火炮被日軍拆除回爐,1949年後重新改為軍事用地至今,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匯泉角炮台為德占時期第一批完工的炮台之一,裝備有150毫米加農炮3門,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從清軍繳獲的240毫米加農炮2門,1903年完成火炮安裝[1],一說1902年建成[2][3][4][5]。炮台建成後不久曾參與1903年10月8日德軍在青島的攻防演習[1]。
1914年8月至11月的日德青島戰役期間,匯泉角炮台由德軍軍官1人、士兵90人駐守[1]。9月29日,日英聯合艦隊開始從海上炮擊德軍各炮台、堡壘,德軍以大口徑岸炮、艦炮還擊[6]。10月14日,匯泉角炮台遭日英艦隊炮擊,炮台未受較大損傷,並以240毫米加農炮還擊,將英軍凱旋號戰艦擊傷。除向海上射擊外,炮台還曾調轉炮口向陸地前線炮擊[4]。多次遭到炮擊後,該炮台最終有一門240毫米加農炮被擊中無法使用[1]。另據日軍記載,11月2日,日軍一發炮彈擊穿匯泉角炮台一門火炮的炮塔但並未爆炸,僅破壞了埋設於地下的電話線和水管[7]。11月7日德軍彈藥耗盡後將各炮台炮台自毀,日軍觀測哨觀測到約凌晨6點至6點30分間匯泉角炮台也發生爆破,但實際仍有3門150毫米加農炮及1門240毫米加農炮保存較完整,僅炮閂等關鍵部件被破壞[4]。6點30分,炮台被日軍步兵第46聯隊一部占領,德軍官兵98人被俘[7]。
青島戰役結束後,德軍各炮台火炮均已自毀或被日軍拆卸,僅有匯泉角炮台大部分火炮保存較完整[4],成為向遊人開放的旅遊景點[8]。1927年北伐戰爭期間,軍閥張宗昌曾對炮台加以修葺[5][9]。炮台舊址後來闢為炮台公園。1930年,時任青島市長馬福祥在炮台後建「觀瀾亭」供遊人休憩,並立《觀瀾亭記》碑[5][10]。因此地瀕臨海岬,松柏茂密,礁石嶙峋,風景秀麗,炮台舊址一度成為遊客必訪之所[8],也有眾多文人墨客作詩撰文描繪此地風景,先後有康有為《青島會前石磯望海觀潮高至數丈奇觀也》、勞乃宣《游海濱德人舊炮台》、王亞平《一鍋牛肉》[註 1]等詩歌,以及聞一多、梁實秋、柯靈等作家在文章中記述此地[4][12][11]。1936年,此處以「會崎松月」之名被評為「青島十景」之一[13]。
抗戰末期的1944年[11],因軍事物資缺乏,日軍將匯泉角炮台遺留的火炮全部拆除,回爐熔煉用於製造武器[4][12]。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青島後,匯泉角炮台遺址由解放軍接管作為海防榴彈炮陣地[14],後由海軍接管,成為軍事用地至今,不再對外開放[2][8]。1984年7月27日,匯泉角炮台遺址列入第二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5]。2000年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16]。
結構
匯泉角炮台位於青島灣與匯泉灣之間的匯泉角山頂,位置突出,控制著西起薛家島東至麥島的海域。整個炮台占地面積8.97萬平方公尺[17],以鐵絲網及環狀防禦壕環繞。據德國方面資料,炮台分為A、B兩部分,炮台A裝備3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加農炮,頂部以裝甲穹蓋保護,炮台B裝備2門240毫米35倍徑加農炮,頂部加裝來自德國海軍哈根號岸防艦的裝甲板[1]。其炮位現已整平覆蓋。炮台A掩蔽部規模最大,面積約1500平方公尺,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東側與山連為一體,西側臨壕溝,牆體高出地面約6公尺,上有7個通氣孔,有鐵門6處,主牆厚1公尺,三座炮塔設於掩蔽部頂部,南北一字排列。炮台B中掩蔽部位於北側,平面呈倒品字形,面積約1000平方公尺,二層,下層西側開鐵門3處。掩蔽部內設指揮室、寢室、彈藥庫、灶間、洗澡間,以及運輸彈藥的地下鐵軌及照明電燈。炮台最北端有小掩蔽部1處,面積約200平方公尺,南端山坡處有小掩蔽部2處[2][3][4][5]。
此外,炮台遺址現存觀瀾亭,前青島市長馬福祥所撰《觀瀾亭記》碑嵌於牆上,另有「匯泉角炮台之址」方尖碑,高1.5公尺,由前青島市長胡若愚題字[5][10]。
圖集
-
建造中的匯泉角炮台A大掩蔽部
-
匯泉角炮台A大掩蔽部及其上方的150毫米炮
-
日軍占領後不久的匯泉角炮台
-
匯泉角炮台B兩門240毫米炮,其中一門已損毀
-
240毫米加農炮側視
-
匯泉角及匯泉角炮台航拍,約1930年代
-
匯泉角「炮台公園」,右後方為「觀瀾亭」
-
1939年12月的匯泉角炮台,後方為膠州灣入口海域及海西半島(薛家島一帶)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約爾克·阿泰爾特著 青島市檔案館編譯. 《青岛城市与军事要塞研究:1897-1914》.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36-7274-1.
- ^ 2.0 2.1 2.2 張樹楓. 青岛要塞的历史与现状. 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 《青岛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 ISBN 7-5034-1610-6.
- ^ 3.0 3.1 張樹楓. 青岛要塞历史与现状:德军构建全方位防卫体系. 半島都市報. 2014-08-05 [202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8).
- ^ 4.0 4.1 4.2 4.3 4.4 4.5 4.6 德军在青岛建造的第一座炮台考, 史鑑 (2011年第2期) (青島市史志辦), 2011-06, (2011年第2期) [2019-10-20]
- ^ 5.0 5.1 5.2 5.3 5.4 青島市文物局;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青岛文物志》. 北京: 中國出版社. 2004. ISBN 988-97146-6-1.
- ^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7.0 7.1 參謀本部 (編). 《大正三年日独戦史 上》. 東京偕行社. 1916 [202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0).
- ^ 8.0 8.1 8.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旅游资源,第一章 市区资源. 《青岛市志·旅游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9 [2024-02-16]. ISBN 7-5011-464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1).
- ^ 賀偉. 《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552-4728-9.
- ^ 10.0 10.1 紀墨. 汇泉角炮台. 微信公眾號「海郵文化」. 2021-08-28 [2024-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6).
- ^ 11.0 11.1 11.2 柳已青. 【人文青岛】一战百年系列之一:青岛要塞风云录. 半島網. 2014-08-05 [2024-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1).
- ^ 12.0 12.1 魯海. 《青岛老街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552-1805-0.
-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附录二 青岛不同年代的著名景观. 《青岛市志·旅游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9. ISBN 7-5011-4646-2.
- ^ 青島市檔案館 (編). 谭彭刘赵给康许袁并转三野、华东军区、中央军委电(1949年6月6日). 《青岛解放档案史料汇编》. 北京: 中國出版社. 1998 [2024年2月16日]. ISBN 7-80019-8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2月16日).
-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五篇 文化艺术,第十章 文化遗存. 《青岛市志(1978-2005)·文化卷》.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3 [2024-02-16]. ISBN 978-7-5144-1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24-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31-4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