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欲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欲樂(梵文及巴利語कामKāma),又譯為愛慾淫慾,意為欲望。在古代印度,此詞尤其指性慾,也指對於世間物質的愛好,形容經由感官所得到的各種生理快樂、激情渴望、希望擁有、愛情、對生活及美學的愛好等等。

古代印度人認為,人類生活的目標,基本上可分為四大類英語Purusharthas:包括

  1. (dharma),道德及智性上的追求;
  2. 利益事英語Artha(artha),物質收入與種種利益;
  3. 解脫(mokṣa,獲得心靈的自由);
  4. 欲樂

這在佛教中得以傳承,並藉由佛教傳播到其他國家地區。

佛教

在佛教中,欲樂(Kāma)指追求經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感知五塵(色、聲、香、味、觸)可以得到的物質性快樂,又稱五欲樂,分別是財欲(或稱貪慾、利慾)、色慾(或稱性慾)、名欲、食慾(或稱飲食慾)、睡欲[1]

對欲樂產生想要的心態,稱為貪欲(kāmacchanda),為五蓋之一。對欲樂產生的愛取,稱欲愛(kāma-taṇhā)。對於欲樂產生的,稱欲貪(Kāma-rāga),為十結之一。

佛教經常把世界分為三層,包括欲界(kāma-dhātu)、色界無色界,其中的欲界爲存在五欲的眾生所居住,色界則是脫離了五欲、但仍有色身的眾生所居。

類似譯名

心所中的(Chanda),使用相同的漢語譯名,但其意義不同。

註釋

  1. ^ 《雜阿含經》470經:「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