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慈護宮
24°59′20″N 121°18′24″E / 24.988811°N 121.306657°E
桃園慈護宮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臺灣桃園市桃園區南門里復興路275號 |
主神 | 媽祖 |
例祭 | 農曆三月廿三 |
建立時間 | 日治臺灣明治三十年(1897年) |
地圖 | |
桃園慈護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桃園區南門里的媽祖廟,前身為宜蘭五結的媽祖廟,乃北桃園的媽祖信仰中心,其媽祖稱為「桃園媽」。又稱「南門仔廟」或「南門仔媽祖廟」。
沿革
此廟前身位於今五結鄉的媽祖廟,由游姓先民建立,在咸豐七年(1857年)因天災毀損廟,游良坤將媽祖神像及印信輾轉移墾至金瓜石、貢寮、瑞芳等地,至光緒五年(1879年),安奉於桃澗堡程姓祖厝,信眾遍及桃澗堡埔仔庄、中路庄、八塊厝庄、龜山庄(龜崙口)、蘆竹厝庄、小大湳庄等地。[1]
日治時代,明治30年(1897年),姚國興、林國濱在桃園街中路1796番地集結信眾發起集資建廟,廟名沿襲[1]。廟地屬於徐姓家族所有,在今日的廣明陸橋前[2]。
1969年,因配合政府都市計畫,廟宇及廟埕用地部分開闢為陸橋與道路之用,1972年今現址復興路275號興工建廟,至1975年落成安座[1]。屬於南門里[3]。管委會後以新台幣1600萬元向徐姓家族購置舊廟近百坪土地,在2006年1月拆除舊廟[2]。
月老殿在2010年5月6日啟用[4]。
祭祀
此廟為北桃園的媽祖信仰中心,其媽祖稱為「桃園媽」[5][6]。在媽祖聖誕會遶境蘆竹、龜山和八德外境、桃園區[6]。陪祀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文昌帝君、月老神君、道姥元君、地藏王菩薩、武財神、六十甲子太歲星君、福德正神等[7]。廟附近有不少特種營業場所,廟方說有酒店小姐可能想獲得好歸宿,在給月老的祈願卡上寫著要趕走他人的妻子[8]。
中路的爐主,在農曆正月初五會依日治時期就有的習俗,邀此廟、桃園景福宮、蓮華寺等桃園地區七大廟宇的神明,至中路派出所旁的集會所看戲。當日會以媽祖為主位,其他神明在側。下午平安戲、相關祈福法會結束後,爐主就會送神明回去。[9]
因與苑裡慈護宮、金包里慈護宮同名,三廟締結為姊妹廟[1]。像是1986年桃園慈護宮舉行丙寅年五朝護國祈安大法會,遊行至竹圍海水浴場,有金包里慈護宮信徒數百人參與,以桃園縣長徐鴻志擔任領隊[10]。次年,桃園地區媽祖信徒,為紀念媽祖成道一千年,由桃園慈護宮和中壢仁海宮共同主辦遊行,分別負責北桃園與南桃園[11]。
1988年4月30日(農曆三月十五)起到5月6日(三月廿一),慈護宮建醮,在慈護宮廟前、陽明社區空地,桃園高中女生部後側、市立棒球場及大湳,各搭建一座醮壇,全桃園市齋戒,並須禁屠、禁曝(露天曝曬內褲)、禁用(用苧麻捆縛六畜、用喪家用過布類縫成的粿袋)。[12]
參考
- ^ 1.0 1.1 1.2 1.3 楊宗灝. 桃園慈護宮 媽祖庇佑傳佳話. 《中國時報》. 2017-03-21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臺灣)).
- ^ 2.0 2.1 黃文杰. 慈護宮舊廟 悄悄被剷平. 《中國時報》. 2006-01-13 (中文(臺灣)).
- ^ 賈寶楠、曾增勳. 打疫苗 借場地 沒協調 慈護宮主委、里長 媽祖前互毆. 《聯合報》. 2011-10-05 (中文(臺灣)).
- ^ 徐乃義. 桃園慈護宮月老殿為單身男女祈求良緣. 《大紀元時報》. 2010-09-14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臺灣)).
- ^ 蔡依珍. 桃園3特色媽祖廟 樂做公益. 《中國時報》. 2017-03-21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2) (中文(臺灣)).
- ^ 6.0 6.1 蔡依珍. 慈護宮聖母祈安遶境 萬人躦轎腳. 《中國時報》. 2017-04-18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臺灣)).
- ^ 楊宗灝. 慈護宮重環保 採電子鞭炮、環保金. 《中國時報》. 2017-03-21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臺灣)).
- ^ 賈寶楠、劉愛生. 11年不來電 拜月老...4個月後要婚了. 《聯合報》. 2012-08-22 (中文(臺灣)).
- ^ 黃文杰. 里長兼爐主 眾神集會看戲. 《中國時報》. 2005-02-13 (中文(臺灣)).
- ^ 邱傑. 桃市慈護宮今舉行祈安大法會 引燃三丈紙船.送媽祖回鄉「謁祖」. 《民生報》. 1986-04-26 (中文(臺灣)).
- ^ 桃園媽祖信徒 明辦全縣遊行. 《民生報》. 1987-10-29 (中文(臺灣)).
- ^ 邱傑. 搭醮壇 齋戒 禁曝 禁用 桃園慈護宮建醮漸入高潮. 《民生報》. 1988-05-0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