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本的名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的名字在各國的語言中都有不同的表現和歷史,甚至在日語中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依《日本書紀》記載,日本建國至今約2684年;而其皇室並沒有改朝換代與換國號。即使被本朝將領或大臣專擅國政,出現武家政權,國號也沒更換。日語中「日本國」一詞有多種讀法,一般讀作「にほんこく Nihon-koku」或「にっぽんこく Nippon-koku」。時至今日,日本國政府並無規定其標準讀音,因此兩種讀法並存[1]

而日本的古代俗稱有「大八洲」、「大八洲國」、「八洲」、「八島」。而接受大中華民族文化之前則是為「」、「大倭」、「」、「大和」,現代俗稱則是「」、「大和」。而其他國家則稱日本為「扶桑」、「瀛東」、「東瀛」。

「日本」名字的歷史

「日本」漢字詞義原由

「日本」一詞分為兩種詞義,第一種為原本詞義,為地理形容詞。用來形容「東方」,指的是位於中國東方的地域,通常指朝鮮半島,尤其特別指的是百濟,但因逐漸不常用已成為生僻名詞。第二種為新造詞義,為國名、政府、文化等專有名詞。指的是大和民族建立的古代國家倭國於7世紀更改的國名「日本」,已變成「日本」漢字的唯一專有名詞 。

「日本」原來是地理形容詞,泛指東方地域。同義詞有「日域」、「日東」還有「風谷」。風谷被稱為東方或日本之意源於祢軍墓誌的「於時日本餘噍,據扶桑以逋誅;風谷遺甿,負盤桃而阻固」風谷可解釋源自黃帝內經《素問第五•陰陽應象大論》裡五行思想的東方生風,而風谷指風所生起的山谷,源自《文選·張協<七命>》:「左當風谷,右臨雲溪。」 劉良註:「風所生之谷」。[來源請求][2][3][4]「日本」的字面意思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叫做太陽之國。而日本這個名詞在倭國用來當作國名之前其實是用來形容朝鮮半島,尤其特別指的是百濟[來源請求][2][3],而朝鮮原意「朝日鮮明」即為相似的詞義。

「倭、侇」、「大倭」與「和」、「大和」的演變

早於日本與中國接觸前,日本人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やまと Yamato」(漢語音譯為「ㄧㄝˊ馬臺」)和「ひのもと Hi no Moto」。「やまと」的語源或許跟有關係,尤其是奈良地區的三輪山

三國時期中國人稱日本為「」。漢字傳入日本以後,由於日本人認為該字不雅,加以其他原因,元明天皇用同音字「」( wa)來代替之 。「やまと Yamato」的漢字表記亦為「和」,而「ひのもと Hi no Moto」的表記為「日本」。其漢字表記演變過程即是:倭Yamato、和Yamato、本Moto、日本(訓:)Hinomoto/(音:)Nihon/Nippon。照字面解釋即為「日出所本之地」。

「日本」成為正式國名後,「倭」仍繼續以國名替代詞、政權名詞和文化名詞等形式存在。在707年以後,於元明天皇時期改用兩個字符作為名稱所以改成「大倭」,又用「倭」的同音字「和」所以又稱「大和」。然而「倭」、「大倭」仍為當時主流,直到757年橘奈良麻呂之亂以後,才漸漸被「和」、「大和」取代。

「日本」國名更名的原因

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記載日本人由於不喜歡「倭國」的名稱,因此將國家的名字改作「日本」。而在公元8世紀的《史記正義》中又有另一說法,指武則天命令倭國將國名改作「日本」。也有另外說法是《宋史》〈日本國傳〉指唐太宗認為「倭」字不美,而據其所處東海、日出之地的位置賜國名為「日本」,由孝德天皇大化革新後採納[5]

舊唐書》中有《倭國傳》,而且增加了《日本國傳》。其《傳》云:「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云: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

新唐書》只有《日本傳》而沒有了《倭國傳》。關於日本國名之由來,其《傳》曰:「(唐高宗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出,以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唐朝百濟裔將軍禰軍曾經664年、665年出使日本,而那時日本為中大兄皇子主政,當時日本仍稱倭國。2011年在中國西安發現禰軍的墓誌(卒於678年),禰軍墓誌石碑是製作於公元678年[6],誌文中提到「日本」,是目前為止世界發現最早記載「日本」漢字的的古物。然而這裡的「日本」是形容當時朝鮮半島不久前滅亡的國家百濟,為地理形容詞。[7]。在禰軍墓誌中有寫道,「於時日本餘噍,據扶桑以逋誅」是以日本形容百濟 ,扶桑形容倭國。[3]

「日本」國名更名的過程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煬帝遞交聖德太子國書,其中有著名語句:「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以「日出處」自稱,然而正式國名仍稱「倭國」。[8]

有文件指出668年天智天皇指示藤原鎌足編纂《近江令》有出現以「日本」作為國號,[7]然而《近江令》在日本書記並無記載,所以《近江令》是否真的存在,學界看法兩極。

670年第七次遣唐使河內鯨日語河内鯨曾告知唐朝國號更名「日本」,而唐朝仍用「倭國」稱呼。

689年天武天皇發佈實驗性律法《飛鳥淨御原令》將國名從倭國改成日本,君主稱號從大王改成天皇,學界一般認為國號「日本」至此誕生。[9]

701年文武天皇發佈第一部正式律法《大寶律令》正式將國名改成日本。[10]

703年,武則天從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粟田真人得知改國號一事,乃諭令將「倭」(yamato)改稱「日本」(yamato,hi-no-moto)。

「日本」國名的近代演變

後來日語中轉用音讀去讀「日本」,轉變成今日日語中常用的「にほん Nihon」或「にっぽん Nippon」。

明治維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日本的正式名字為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Dai Nippon Teikoku)。

現代日本的正式名字為「日本國」(日本国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 Nihonkoku, Nipponkoku),是世上少數沒有「長寫」名字的國家。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新憲法改成現今的名字。

雖然日本國內絕大多數使用日語的情況也是用「日本」去稱呼自國,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轉寫的「ジャパン」,甚至從「Cipangu」(參閱下段)轉寫而成的「ジパング」來代表日本,從而製造外來語的效果,尤其常見於廣告品牌的命名。

日語的「日本」

日語中的「日本」,可讀作「にほん Nihon」或「にっぽん Nippon」。兩者都是從中古漢語漢字中音讀而來的。在日語中,「日」字單獨發音時讀作「にち Nichi」,而「本」則讀作「ほん Hon」。當兩者連讀時,日的「chi」音會變成一個短暫的停頓(這是中古漢語入聲的痕遺),而聲母「h」則可變成「p」,因此「日本」有「にほん Nihon」和「にっぽん Nippon」兩個讀法。

雖然兩個讀法都是正確的,但在正式的場合「にっぽん Nippon」較為常用,例如在日本的貨幣郵票上,及大型體育比賽上,日本的英語表寫大都寫為「Nippon」。除此以外,似乎並沒有正式的規則去規定何時用哪一個讀法。有的例子只是某個讀法比較常見,例如「日本語」在日語中多數讀成「にほんご Nihongo」而絕少讀成「にっぽんご Nippongo」,雖然兩者都可算正確。另一個例子是「日本銀行」,在鈔票上英語表記為「NIPPON GINKO」,但一般人(例如媒體)都會讀成「にほんぎんこう Nihon Ginkō」。

常用「にっぽん Nippon」的場合:

  • 於體育賽事中常用的「加油!日本!」口號:「頑張れ!日本!がんばれ!にっぽん! Ganbare! Nippon!
  • 位於大阪市日本橋及周邊地區:「にっぽんばし Nippon-bashi
  • 全日空的英文名字:All Nippon Airways
  • 日本職棒的英文名字:Nippon Professional Baseball

常用「にほん Nihon」的場合:

  •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 Nihon-jin
  • 日本語:「にほんご Nihon-go
  • 日本書紀》:「にほんしょき Nihon-shoki
  • 位於東京日本橋及周邊地區:「にほんばし Nihon-bashi
  • 日本海:「日本海 にほんかい Nihon-kai
  • 日本航空:「にほんこうくう Nihon Kōkū

除了日本和大和外,古時日本也有其他的日語稱號。例如大八州(おおやしま Ōyashima),由日本神話中由伊邪那美伊奘諾尊所創的八個島)、八島(やしま Yashima)、扶桑(ふそう Fusō)、瑞穂(みずほ Mizuho)、敷島(しきしま Shikishima)、秋津島(あきつしま Akitsushima)等。

漢字文化圈的「日本」

東亞漢字文化圈,「日本」的漢字表記大都通用。但在各個語言中的發音都有所不同。

閩語福州話中是Nik33 buong33福州話羅馬字:Nĭk-buōng)、莆仙話中是[zi bən]泉漳話中是Li̍t-pún或Ji̍t-pún,粵語廣州話中是jat6 bun2贛語南昌話中是nit bun [n̠ʲit̚ pɨn]吳語上海話中是8zeq-pen [zəʔ pən]淮語黃岡話則是er(6,入聲,發音同二)ben。

而在朝鮮語中,「日本」用諺文寫作「일본 ilbon」。而在越南語中則為Nhật Bản。

除了「日本」外,也常用東洋東瀛指代日本。這兩個名字字面上是「東面的海洋」的意思。在日語中,東洋也可以代表東亞地區。中文中東洋的說法,是相對南洋東南亞)、西洋歐洲美洲)而有的說法。在日語,東洋讀作「とうよう Tōyō」,而朝鮮語是「동양」(Dongyang),越南語是「Đông Dương」。

「Japan」的由來

弗拉-毛羅地圖

英語中的日本名字「Japan」是於古代的貿易中傳到西方。日本首次在西方文學中出現在《馬可波羅遊記》中,馬可波羅將日本記作Cipangu,相信馬可波羅紀錄近代漢語(或當時的吳語)中「日本」的發音。即使現代的上海話(吳語的一種方言)仍然將日本讀作Zeppen [zəʔpən]。

馬來語印尼語中的日本為Jepang(後來馬來西亞改寫成 Jepun,但印尼仍保留 Jepang)。在16世紀,葡萄牙人在馬六甲貿易是初次遇到這個名字,並將之帶回歐洲。而在英語中第一次出現是在1577年,當時的拼法為Giapan。

而日本的名字首次出現於西方的地圖是在1457年的弗拉·毛羅地圖中,相對於韓國中國的地圖晚了很多,例如早於1402年朝鮮疆理圖上已有日本的記載。

很多的歐洲語言中日本的名字,也是由相同的來源而來。例如義大利語的Giappone、法語的Japon和德語的Japan等。

參考條目

參考資料

引用

  1. ^ asahi.com(朝日新聞社):「日本」呼称、最古の例か 678年の墓誌?中国で発見 - 文化. archive.is. 2012-07-18 [2021-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8. 
  2. ^ 2.0 2.1 参考「祢軍墓誌の碑文解釈」. [2021-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3. ^ 3.0 3.1 3.2 《大唐故右威衛將軍上柱國祢公墓誌銘並序》 公諱軍,字溫,熊津嵎夷人也。其先與華同祖,永嘉末,避亂適東,因遂家焉。若夫巍巍鯨山,跨清丘以東峙;淼淼熊水,臨丹渚以南流。浸煙雲以樆英,降之於蕩沃;照日月而榳惁,秀之於蔽虧,靈文逸文,高前芳於七子;汗馬雄武,擅後異於三韓;華構増輝,英材繼響,綿圖不絶,奕代有聲。曽祖福,祖譽,父善,皆是本藩一品,官號佐平。併緝地義以光身,佩天爵而懃國。忠侔鐵石,操埒松筠。範物者,道徳有成,則士者,文武不堅。公狼輝襲祉,鷰頷生姿。涯濬澄陂,裕光愛日,干牛斗之逸気,芒照星中;博羊角之英風,影征雲外。去顯慶五年,官軍平本藩日,見機識變,杖劍知歸,似由余之出戎,如金磾子之入漢。聖上嘉嘆,擢以榮班,授右武衛滻川府折沖都尉。於時日本餘噍,據扶桑以逋誅;風谷遺甿,負盤桃而阻固。萬騎亘野,與蓋馬以驚塵;千艘橫波,援原虵而縱濔。以公格謨海左,龜鏡瀛東,特在簡帝,往屍招慰。公侚臣節而投命,歌皇華以載馳。飛汎海之蒼鷹,翥凌山之赤雀。決河眥而天吳靜,鑑風隧而雲路通。驚鳧失侶,濟不終夕,遂能説暢天威,喻以禍福千秋。僭帝一旦稱臣,仍領大首望數十人將入朝謁,特蒙恩詔授左戎衛郎將。少選遷右領軍衛中郎將兼檢校熊津都督府司馬。材光千里之足,仁副百城之心。舉燭靈臺,器標於芃棫;懸月神府,芳掩於桂符。衣錦晝行,富貴無革。雚蒲夜,字育有方。去咸享三年十一月廿一日詔授右威衛將軍。局影彤禹闕,飾恭紫陛。亟蒙榮晉,驟暦便繁。方謂克壯清猷,永綏多祐。豈啚曦馳易往,霜凋馬陵之樹;川閲難留,風驚龍驤之水。以儀鳳三年歳在戊寅二月朔戊子十九日景午遘疾,薨於雍州長安県之延壽里第。春秋六十有六。
  4. ^ 《黃帝內經•素問第五•陰陽應象大論》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歧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5. ^ 【文史】大唐文明垂範日本. 大紀元時報. 2016-03-06 [2016-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6. ^ 中国历代墓志数据库--唐禰軍墓誌. [2020-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 
  7. ^ 7.0 7.1 日本國號與天皇制的起源 (PDF). [2020-03-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3-28). 
  8. ^ 隋书/卷81 《东夷列传》「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大悦,曰:“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清答曰:“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既而引清就馆。其后清遣人谓其王曰:“朝命既达,请即戒涂。”于是设宴享以遣清,复令使者随清来贡方物。此后遂绝。 」倭人先是自称天子,被炀帝无视后,改而自称夷人,向中国朝贡。. zh.wikisource.org.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9. ^ 熊谷公男 『大王から天皇へ 日本の歴史03』(講談社、2001年)、吉田孝 『日本誕生』(岩波新書、1997年)等。
  10. ^ 神野志隆光『「日本」とは何か』(講談社現代新書、2005年)。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