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文明 (電視系列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明
別名Civilisation: A Personal View by Kenneth Clark
開發大衛·阿滕伯勒
集數13
每集長度650 minutes
作曲Edwin Astley
製作
製作人Michael Gill
Peter Montagnon
圖像制式4:3
聲音制式Mono
播出國家/地區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
播出日期1969年2月23日 (1969-02-23)—1969年5月18日 (1969-05-18)

文明Civilisation—全名Civilisation: A Personal View by Kenneth Clark)是由BBC在1969年推出的一部13集的電視系列片,由英國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創作,描述自歐洲黑暗時代以來西方藝術建築哲學的歷史。克拉克根據這部系列片改編的同名書籍,出版於1969年。

系列片

1.我們倖免於難(The Skin of Our Teeth

馬太福音的首頁,出自林迪斯法恩福音書

跟著克拉克,從拜占庭拉文納,旅行到克爾特赫布里底群島, 從維京人的挪威到查理曼亞琛,講述歐洲黑暗時代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的6個世紀),以及「歐洲的思想和藝術如何在九死一生中獲救」的故事。 分段:[1]

2.偉大的解凍(The Great Thaw

沙特爾主教座堂

克拉克講述了歐洲文明在12世紀的突然甦醒。他追溯了最初的表現形式:克呂尼修道院,到聖但尼聖殿,最後到其最高點,在13世紀初建造的沙特爾主教座堂

3. 傳奇與現實(Romance and Reality

喬托的「猶大之吻」

開始於盧瓦爾的一座城堡,然後穿過托斯卡納翁布里亞的丘陵,前往比薩洗禮堂,克拉克考察了14世紀法國和義大利中世紀後期的願望和成就。

4. 人—萬物的尺度(Man: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波提切利的三女神

克拉克訪問佛羅倫斯,認為歐洲思想在15世紀因重新發現其古典歷史,而獲得了新的動力。他參觀了烏爾比諾曼托瓦和其他文藝復興中心的宮殿。

5. 作為藝術家的英雄(The Hero as Artist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

克拉克把觀眾帶回到16世紀教宗的羅馬—基督教和古代的融合。他討論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達·文西梵蒂岡的庭院;拉斐爾房間;和西斯廷小堂

6. 抗議與溝通(Protest and Communication

小漢斯·霍爾拜因伊拉斯謨肖像

克拉克討論宗教改革阿爾布雷希特·丟勒馬丁路德的德國 以及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蒙田莎士比亞的世界

7.莊嚴與順從(Grandeur and Obedience

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的青銅華蓋

在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的羅馬,克拉克講述天主教會的反擊—反宗教改革—對抗新教的北方;聖伯多祿大殿的榮耀,象徵著天主教會新的輝煌

8. 經驗之光(The Light of Experience

倫敦聖保羅座堂的穹頂

克拉克講述太空中的和一滴水中的新世界—望遠鏡和顯微鏡所揭示的世界—以及倫勃朗和其他藝術家的荷蘭繪畫的新現實主義,這些藝術家在17世紀將對人性的觀察帶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9. 歡樂的追逐(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約瑟夫·蘭格的莫扎特

克拉克談到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扎特作品的和諧流動和對稱性,以及他們的音樂在洛可可教堂以及巴伐利亞宮殿的建築中的反映。

10.理性的微笑(The Smile of Reason

讓-安東尼·烏敦伏爾泰

克拉克討論啟蒙時代,從18世紀優雅的巴黎沙龍的禮貌對話,到後來的革命政治,布倫海姆凡爾賽偉大的歐洲宮殿,最後是托馬斯·傑斐遜蒙蒂塞洛

11.自然的膜拜(The Worship of Nature

康斯特勃的「麥田」

克拉克認為,對大自然的神性的信仰,篡奪了基督教作為西方文明主要創造力量的地位,並迎來了浪漫主義運動。克拉克參觀了廷騰寺(Tintern Abbey)和阿爾卑斯山 並討論了特納康斯特勃的風景畫。

12. 希望的謬誤(The Fallacies of Hope

羅丹的「吻」

克拉克認為,法國大革命導致拿破崙的獨裁統治和19世紀沉悶的官僚作風,他追溯了浪漫主義的藝術家的幻滅—從貝多芬的音樂,到拜倫的詩歌、德拉克羅瓦的繪畫,以及羅丹的雕塑。

13. 英雄的唯物主義(Heroic Materialism

布魯內爾像,羅博特·豪利特繪

克拉克在結束這個系列片時,討論了19世紀和20世紀的唯物主義人道主義。他參觀了19世紀英格蘭的工業景觀,以及20世紀紐約市的摩天大樓。他認為,布魯內爾盧瑟福這些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成就,能夠與威廉·威伯福斯和第七任沙夫茨伯里伯爵安東尼·阿什利-庫珀這些偉大的改革者相媲美。

《文明》書籍和DVD的封面,是拉斐爾的「雅典學院

參考

  1. ^ Hearn, pp. 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