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文化革命五人小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人小組,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開始前成立的一個非正式組織,負責領導文藝界「整風」等事宜,之後才被冠以「文化革命五人小組」之名。五人小組最重要的行事是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二月提綱》,反對在文藝界用政治理論來干預學術爭論等,完全違背了毛澤東的意圖。僅僅三個月後,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六通知》,推翻《二月提綱》,解散五人小組,正式開始「文化大革命」。

五人小組名稱之前原本並無「文化革命」四個字,而是由整理準備《二月提綱》的小組非正式成員姚溱臨時加上去的。[1]不過由於之後中央發文與《五一六通知》都使用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組」之名,因此流傳下來。

概況

組成

五人小組是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提議於1964年7月成立的,負責領導文藝界整風、學術批判等文化宣傳方面事宜。

組長:彭真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

副組長:陸定一,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宣部部長、兼文化部部長;

成員:康生,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周揚,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副部長;吳冷西新華社社長、兼《人民日報》總編輯、兼中宣部副部長[2]:269

五人小組成立後的一年多內,並沒有出現重大舉措。直至1965年11月,姚文元突然於上海《文匯報》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矛頭直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五人小組才開始研究討論吳晗與姚文元的文章言論性質[2]:276。姚文元的文章經與江青張春橋等協作,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完成,背著中央有關領導部門,令中宣部、北京市委都因事出意外而震驚。這一江青(一說毛澤東[3]:110)授意的政治攻擊,遭到彭真的反對[4]。彭真認為他作為五人小組組長、北京市委第一書記,竟然對如此大事一無所知,因此將姚文元的做法視為嚴重錯誤、違背中國共產黨的紀律和黨內生活準則。[5]

《二月提綱》

1966年2月3日,五人小組由彭真主持召開擴大會議[6],除原成員外另有臨時與會的許立群胡繩姚溱王力范若愚劉仁鄭天翔,共十二人參加。次日,由許立群、姚溱將會議決定以《五人小組向中央的匯報提綱》(即《二月提綱》)為名上報。提綱提出學術問題應當與政治分離、並反對將吳晗牽連到1959年廬山會議[7]。5日,彭真參加國家主席劉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匯報提綱[8]。1966年2月,劉少奇主持政治局在京的常委開會,通過了《二月提綱[3]:110。隨後,又派彭真、陸定一等人專程飛往武漢,向毛澤東匯報《二月提綱》的形成過程及其內容[2]:279。彭真在武漢代中央草擬了關於轉發《二月提綱》的批語,在京的政治局常委傳閱表示同意後,就以中共中央文件把它批轉全黨[3]:110

《二月提綱》明確反對將學術問題上升為政治立場問題,與毛澤東的意圖與之後文化大革命的趨勢形成了鮮明的反差[9][10]

解散

3月下旬,毛澤東同康生江青等人多次談話,批評《二月提綱》混淆階級界限,是錯誤的,指令向全黨下達撤銷《二月提綱》的通知;毛澤東並稱:「北京市委針插不進,水潑不進。要解散市委。」[3]:110「中宣部是閻王殿,要打倒閻王,解放小鬼」[2]:286。於是就產生了由陳伯達等人起草、經毛澤東先後八次審閱修改、最後經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的《通知》。因為通過的時間是5月16日,這個通知又被稱為《五一六通知》。《通知》指責彭真「背著康生同志和其他同志」、造謠,重大問題根本沒有在五人小組討論過、商量過,而是按照自己的意見匯報。《通知》除點名批判彭真外,還宣布撤銷《二月提綱》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組,改設立中央文革小組指導[11]。5月18日,林彪響應毛澤東,發布一份防止政變的講話(五·一八講話[2]:289。之後,與劉少奇、彭真有關的陸定一等人相繼被免[3]:102。彭真、陸定一、吳冷西等成為文化大革命初期重要批鬥目標飽受政治迫害,周揚入獄九年直至文革結束才恢復自由。《二月提綱》的主要執筆者之一、中宣部副部長姚溱受迫害於1966年7月自殺。

中央文革小組後來成為一個遠比五人小組正式、且有權力影響的組織,主導了文革初期的很多運動,甚至取代了當時很多成員遭到批鬥的中央政治局。原五人小組成員康生則成為中央文革小組顧問[2]:291

參考文獻

  1. ^ 孟醒. 政治风云中的许立群. 《黨史博覽》. 2009年第五期. 
  2. ^ 2.0 2.1 2.2 2.3 2.4 2.5 田酉如. 彭真传略. 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01-006554-0. 
  3. ^ 3.0 3.1 3.2 3.3 3.4 翁衍慶. 林彪的忠與逆 9/13事件重探. 新銳文創. 2012-07-01 [2015-11-17]. ISBN 978-986-6094-9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4. ^ Jiaqi Yan; Gao Gao. Turbulent Decade A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01: 30–31 [2015-11-17]. ISBN 978-0-8248-169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5. ^ 李淑榮. 彭真与《二月提纲》. 《當代中國史研究》 第9卷第4期. 2002年7月. 
  6. ^ 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狱.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3: 44–47. 
  7. ^ Ruocheng Ying; Claire Conceison. Voices Carry Behind Bars and Backstage During China's Revolution and Refor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9: 50–51 [2015-11-17]. ISBN 978-0-7425-555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8. ^ Barnouin,. Ten Years Of Turbulence. Routledge. 2012-11-12: 70 [2015-11-17]. ISBN 978-1-136-1579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9. ^ 沈傳寶. 中央文革小组的历史沿革及立废原因探析. 《中共黨史研究》. 2007年第1期. 
  10. ^ 文化大革命 史實與研究.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96 [2015-11-17]. ISBN 978-962-201-76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11. ^ 蘭斯斯; 明鏡出版社. 《中國X檔案》 中共掩蓋的“內部歷史”. 明鏡出版社. 2014-07-09: 192. ISBN 978-1-63032-209-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