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戰時共產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戰時共產主義(俄語:Военный коммунизм羅馬化Vojenný kommunizm),又譯軍事共產主義,是蘇俄在1918年—1921年國內戰爭時期推出的一項經濟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時期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城鎮和軍隊的糧食與武器供應。該政策由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於1918年6月頒布實施,1921年3月21日被列寧新經濟政策取代。[1]

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幫助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挺過了國內戰爭的危機。鑑於該政策取得的成功,在1920年底俄國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但沒有收縮,卻反而被加強。而此時的俄國已因多年的戰爭而民窮財盡,1921年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了75%的人口,莫斯科減少了50%。7年的戰爭加之嚴重的乾旱造成了巨大的災荒,全俄約300萬人至1000萬人餓死。[2]發揮了重大威力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和平時期再也無法推行,農民們普遍抗糧不交,糧食的徵收不得不動用軍隊才能完成。農民與工人的罷工活動甚至矛頭指向了蘇維埃政權。發生在坦波夫的叛亂席捲了全國,甚至連十月革命的中堅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蘇維埃,不要共產黨的蘇維埃」參與叛亂。蘇維埃政權出現的政治危機震驚了革命的領導人列寧,他說:「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3]1921年3月21日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通過了新經濟政策,代替了先前施行的戰時共產主義。

參見

參考文獻

  1. ^ Himmer, Robert. The Transition from War Communism to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 Analysis of Stalin's Views. The Russian Review. 1994, 53 (4): 515–529 [2024-03-03]. JSTOR 130963. doi:10.2307/1309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透過JSTOR. 
  2. ^ 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mocly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年5月5日檢查
  3. ^ 《列寧論新經濟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