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語
Deutsch
發音[dɔʏ̯tʃʰ]
母語國家和地區 德國
 奧地利
 列支敦斯登
 瑞士
 盧森堡
 比利時等國家和地區
區域主要為中歐
西歐
母語使用人數
有9,500萬人為母語 (2010年)[1]
2006年有8,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2]
語系
早期形式
古高地德語
文字拉丁字母德語正寫法
德語盲文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德國
 奧地利
 列支敦斯登
 瑞士
 盧森堡
 歐洲聯盟
 比利時
作為地方性官方語言的:
 丹麥
 義大利 南蒂羅爾
 波蘭
 法國
(在1990年前是西南非洲,即獨立前 納米比亞的官方語言)
語言代碼
ISO 639-1de
ISO 639-2ger (B)
deu (T)
ISO 639-3分別為:
deu – 標準德語
gmh – 中古高地德語
goh – 古高地德語
gct – 委內瑞拉阿勒曼尼語
bar – 奧地利-巴伐利亞語
cim – 辛布里語
geh – 哈特德語
ksh – 庫爾施語
nds – 低地德語
sli – 低地西里西亞語
ltz – 盧森堡語
vmf – 美因-法蘭肯德語
mhn – 默切諾語
pfl – 普法爾茨德語
pdc – 賓夕法尼亞德語
pdt – 門諾低地德語
swg – 施瓦本語
gsw – 瑞士德語
uln – 新幾內亞拉包爾德語
sxu – 上撒克遜語
wae – 瓦爾瑟語
wep – 斯特法倫語
  官方語言,且為主要使用語言
  官方語言,但非主要使用語言
  被承認的少數使用語言
  不被承認的事實少數使用語言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德語(德語:Deutsch發音:[dɔʏ̯t͡ʃʰ] ),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門語言。德語是歐盟內使用最廣的母語[3],其母語使用者約有9,000萬[4]到9,800萬人[5]。若以將其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計,德語是世界第六大語言。以德語為母語者現今主要分布在德國奧地利瑞士東部列支敦斯登盧森堡。目前在一些歷史上曾屬泛德意志的地區(如一戰前屬奧地利的義大利南蒂羅爾、一戰前屬普魯士東比利時、一戰前屬普魯士的丹麥南日德蘭北什勒斯維希、一戰前屬普魯士的波蘭西里西亞、在德法間數度易手的法國阿爾薩斯洛林、原德國殖民地納米比亞)仍居有眾多以德語為母語的德意志人,是當地的少數民族

德語標準共同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馬丁·路德拉丁文九十五條論綱》的翻譯工作。大多數德語詞彙源於其日耳曼語族的祖先語言(由原始日耳曼語發展而來的古高地德語中古高地德語古法蘭克語等),一些詞彙來自拉丁語古希臘語,還有部分來自法語英語

德語書寫使用拉丁字母。德語字母在26個常規拉丁字母之外,另有三個帶分音符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個特殊字母ẞ/ß

歷史

1900年左右的德語分佈[6][7][8][9]

中世紀初期德語這個詞首次出現。其詞根來源於日耳曼語中的人民thioda, 形容詞 thiodisk)一詞,意思是這是一種被大眾使用的語言。當時法蘭克人的高級階層一般使用「法蘭克式的拉丁語」,後來稱為法語。德語當時並不是一種統一的語言,它是許多地方方言的總稱。

中世紀德意志境內諸侯割據,加上交通不便,各個德語方言的發展相差很大。雖然曾試圖建立共同語言,但一般都只局限於各地區,而且只在一定的階層中被利用。比如北德的低地德語漢薩同盟最興盛的時候在北海波羅的海沿海地帶成為當地經商的通用語言。

16世紀,馬丁·路德為了推動德意志宗教改革,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一種方言,為德語的統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路德聖經》所使用的德語方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普及,成為後來標準德語的基礎。

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在宗教改革時期得到了廣泛傳播,為現代德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81年約翰·克里斯多福·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語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兄弟開始編輯最廣泛的德語字典。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1880年康拉德·杜登出版了德語全正體書寫字典。1901年經過小修改後,這部字典成為標準德語的唯一典範。其中的內容一直到1998年才被重新訂正,以配合具爭議性1996年德語正寫法改革。在過渡期內,新拼法在大部份學校裡教授,但媒體則出現新舊拼法混合並行的情況。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指出各州仍可自行決定是否採用新正寫法,而且只在學校中具有強制性。這意味著人們在學校以外的領域,仍可使用舊有正寫法。2007年,在德國國會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又對正寫法作了一次重大檢討。2007年,一些舊拼法最終失效。新正寫法最明顯的影響是詞語結尾的-ss,如dass及muss成為可接受的拼法。這種拼法在傳統正寫法中是不允許的,一定要寫成daß及muß。[來源請求]

地理分布

歐盟國家中的德語使用分佈圖。其中黑色部分是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或地區
現代歐洲日耳曼語分佈

在以下國家德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

在以下國家(和地區)德語是官方語言之一:

在以下國家德語是少數族裔語言(按使用人數多少排列):

德語在歐洲占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德國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26個州中的19個州、義大利南蒂羅爾地區、比利時德語文化區盧森堡(盧森堡占優勢的語言為盧森堡語,在德國和法國,盧森堡語被認為是德語的方言)。

德語母語使用者的分布(假設全體為9500萬)

  德國(78.3%)
  奧地利(8.4%)
  瑞士(5.6%)
  巴西(3.2%)
  義大利(南蒂羅爾)(0.4%)
  其他(4.1%)

德語是世界上最常被學習的外語之一(在歐洲常作為第二外語教學)。在日本,醫學的術語是德語,而不是拉丁語

全球以德語為母語人口大致分佈情形
國家 以德語為母語人口[10] 備註
 德國 77,000,000
 奧地利 7,570,000
 列支敦斯登 35,000
 盧森堡 470,000
 瑞士 5,010,000
 荷蘭 380,000
 比利時 78,000
 法國 1,200,000 大部分在亞爾薩斯洛林大區
 英國 230,000
 義大利 330,000 大部分在波爾扎諾省
 西班牙 100,000
 波蘭 150,000
 愛爾蘭 100,000
 哈薩克 360,000
 以色列 200,000
 美國 1,100,000
 巴西 900,000
 阿根廷 500,000
 加拿大 450,000 [10]
 澳洲 110,000
 南非 75,000 [10]
 玻利維亞 60,000
 智利 40,000
 巴拉圭 16,000
 納米比亞 30,000 [10]
 墨西哥 90,000
 委內瑞拉 10,000

字母

德語字母表是由拉丁字母組成,除了拉丁字母的26個字母外德語還有四個字母的變體。

德語字母
A a (Ä ä)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H h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Ö ö) P p Q q R r S s ( ß) T t U u (Ü ü) V v W w X x Y y Z z

其中 Aa、Ee、Ii、Oo、Uu 以及三個變體字母 Ää、Öö、Üü 為元音字母。包括 ß 的其他字母為輔音字母

亂碼問題

由於德語的電腦編碼為西歐語言,國際標準為ISO-8859-1,所以在使用GB系列BIG5編碼的中文系統(如常見的Windows系列)中用一些純文本無法正確顯示變音字符,必須將德文文字轉換為Unicode編碼才能在文字編輯工具中正常顯示。特別是在使用默認GB2312的瀏覽器查看沒有給出語言編碼的德文網頁時也會出現亂碼。但在中文版的GNU/Linux中由於預設使用UTF-8而避免了亂碼。如果變音字符直接用GB系列或BIG5編碼保存再次打開就會變成亂碼。

發音

德語的發音並不統一。以下主要是在德國使用的標準德語

重音

德語詞的重音一般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但不是非常規則,尤其表現在外來詞上。大部分情況下詞幹音節為重音(如ˈSpra-che,語言),但有時也有前綴首碼)(如Aus-spra-che,發音)或後綴尾碼)(如Bä-cke-rei,麵包坊)為重音的。假如一個詞是由多個詞合成組成的那麼第一個組成部分詞得重音。外來詞的重音一般按該詞在其原語言來標重。得到重音的音節一般發音比較響一些。假如該音節是長音的話,這個音節往往被故意更加拖長一些。

語調

德語的語句有降調,升調和平調。降調一般用在肯定句中。升調一般用在問句中。平調一般用在主句從句之間。

元音(母音)

德語有15個元音(母音):[aː]、[a]、[iː]、[ɪ]、[oː]、[ɒ]、[uː]、[ʊ]、[eː]、[ɛ]、[øː]、[œ]、[yː]、[ʏ]和[ɛː]。

文法

德語屬於文法學上所謂「屈折語」,即德語主要靠詞形變化,而不是像孤立語一樣靠語序、虛詞來表達清楚一個句子的含義,如漢語。德語屬於文法較為傳統的語言,它保留了較多來自古代的靜詞的格詞尾變化以及動詞的變位。相對於英語荷蘭語瑞典語這些日爾曼兄弟語言而言,德語的文法變化是相當複雜的(冰島語除外)。但和俄語波蘭語拉丁語梵語等非同族語言相比,德語的屈折變化相對來說又是簡單的。馬克·吐溫説過:「聰明人3個月能學會英語、3年學會法語,但要花30年學會德語。」[11]這種説法容或有誇張成份,但也説明德語比一般人認為難學的法語更難學好。

德語名詞分為三個性,四個,有單複之分。名詞藉由其本身及修飾、定義它的形容詞副詞冠詞之變化來表現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功能和意義,稱為變格,而德語的動詞需要根據人稱時態語態而變化,稱為動詞變位

德語名詞的文法性別沒有嚴格的規律可遵循,如:

  • das Auto (汽車,中性)
  • der Bus (公車,陽性)

規則動詞變化以 kommen(來、到達)為例 :

  • ich komme (我)
  • du kommst (你)
  • er/sie/es kommt (第三人稱單數)
  • wir kommen (我們)
  • ihr kommt (你們)
  • sie/Sie kommen (第三人稱複數/您)

正寫法

德語正寫法即書寫德語的一套指導規則,例如一個單詞的首字母何時大寫,連寫單詞構成新詞時應如何處理其連接處,以及標點符號的規則等。

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地區(除盧森堡外)同意自1998年起在學校內使用新德語正寫法。1999年起也適用於德國所有行政機關[12]

截至2004年,大部份會使用德語的平面媒體如路透社德新社已經採用了新正寫法。

在德國,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及對新正寫法作出修訂(如部份舊拼法得到保留,或與新拼法並行)後,自2005年8月1日起,除北萊茵-威斯伐倫巴伐利亞兩個邦已經正式拒絕使用新正寫法外,在學校裡,舊有拼寫方法會被視為不正確。自2006年起,德國上述兩個邦的公立學校也會強制採用新規則。2004年版的杜登詞典(Duden dictionary)也包括了這些改動。2007年,一些舊拼法最終失效。這意味著新拼寫規則將會由學校開始,廣泛推展到說德語的大眾。[來源請求]

德語方言

德語方言
歐洲的德語分布
  德語是官方以及被主體人口使用的語言
  德語是官方語言之一,但不是主體人口使用的語言
  德語是官方認可的少數民族語言
  德語(或德語方言)是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使用的語言,但不被政府認可

德語德國和周圍國家使用的一些方言的統稱。

德國方言一般分為低地德語高地德語兩種。(某些語言學家[誰?]認為,不宜把低地德語作為德語的一部分。)

現代德語方言分為中部德語上德語兩部分,標準德語以中部德語為基礎。奧地利瑞士的方言屬於上德語。德語語言區南部有比較多的方言如奧地利方言、施瓦本方言、巴伐利亞方言、黑森方言、科隆方言、柏林方言等。一般來說越向南方方言的發音越強硬,多短音,多a音。

高地德語

  奧地利的大部都位於德語巴伐利亞方言的範圍內

高地德語,為南德國奧地利瑞士的德語方言。「高地」指阿爾卑斯山和臨近的德國南部山區。

值得注意的是,常有人將高地德語與標準德語混為一談,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高地德語對應的德語詞彙是Oberdeutsch,「Ober」一詞意為「高處、上方」,指阿爾卑斯山和臨近的德國南部山區;而標準德語對應的德語詞彙則是Hochdeutsch,其中「hoch」一詞也有「高」的含義但在這裡則意為「高貴的、高級的」,而不是指地理概念。

Hochdeutsch一詞在德語中專指標準德語,標準德語發音以德國中部(漢諾威周圍)方言為基礎,德國、奧地利、瑞士使用相同的德語正寫法。

低地德語

低地德語(通常分為三大體系):

  1. 東低地德語,包括柏林梅克倫堡等地區所使用的東、西普魯士德語都屬於東低地德語。
  2. 低地薩克森語,例如北美堪薩斯的德裔群體所使用的門諾低地德語(Mennonite Plautdietsch),不萊梅杜塞道夫等地使用的北萊茵-西伐利亞下薩克森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絕大多數城市、以及荷蘭東南部很多省的一部分。
  3. 低地法蘭克語,包括荷蘭語、比利時的佛拉芒語(它與荷蘭語雖然用詞不同,但對應詞的發音相同)、荷蘭的西林堡語等,所以實質上荷蘭語也是一種低地德語,只不過因為政治因素被獨立稱為荷蘭語。

一般語言學家認為低地德語是一些獨立的語言,而不是德語的一些方言。低地德語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受到標準德語的衝擊很大。今天在德國北部地區仍廣泛使用低地德語。低地德語保存了日耳曼語族中一些比較原始的成分,它們與荷蘭語和古英語的共同點比同各類高地德語之間更接近。各類低地德語的發音通常比較柔軟,e:音和長音比較多。

瑞士德語

  瑞士德語是該國的四大官方語言之一,瑞士前十的城鎮裡有七所都講德語

一般語言學家認為瑞士德語是德語的一個方言,它與施瓦本方言比較接近。但瑞士德語的發音與標準德語的發音相差懸殊,以至於一般德國人聽不懂。瑞士德語的正體法與標準德語的完全一致,雖然在瑞士也有人利用瑞士德語的發音來書寫,但這種書寫方式不被正式承認。

  盧森堡也有相當數量的德語人口

官僚德語

  在比利時,德語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德語社群

官僚德語(Beamtendeutsch)是德國機關、法庭等等使用的語言。理論上來說是最標準的德語。但因為官僚德語語句往往非常累贅(從句套從句等等),混有許多機關、法庭用的縮寫和引用法律,公報的條例,加上許多官話中的特用詞(比如火災在官僚德語中不用一般人使用的 Brand 一詞,而用冗長的 Feuerereignis ,失火事故),教育比較低的德國人,或對一個專業不熟悉的人也往往看不懂用官僚德語寫的公報或官方信件。官僚德語常被用來諷刺德國龐大死板的官僚機構。

其他語言對德語的影響

對德語影響最大的語言是拉丁語。作為中世紀時的學術和高階層語言,今天德語中許多學術概念或表示抽象概念的詞依然來自於拉丁語希臘語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心,地處交通要道,也是中世紀諸諸侯的逐鹿之地,故德語中含有許多從其他印歐語系羅曼波羅地·斯拉夫義大利語族語言及其他語言(如法語波蘭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希伯來語)借用的外來語。

英語對德語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德語影響最大的外語是英語。英語有時被戲稱為「新標準德語」。據曼海姆的德語研究所2004年初統計,在過去10年中德語中共產生了約700個新詞,其中40%以上直接來自英語或是英語與德語組成的混合詞。英語對德語的衝擊來自下面三個方面:

  • 許多新的科技術語直接由英語進入德語詞彙。有些術語雖然也有相應的德語詞,但英語原詞被更廣泛地應用和接受(如 Computer →代替→ RechnerDNA →代替→ DNS 等等)。
  • 許多跨國公司(甚至德國的跨國公司,如德國西門子公司)內部以英語為工作語言。[13]

雖然德國政府不像法國使用強制措施維護法語那樣來維護德語,但德國社會也已經意識到了德語的英語化問題,也還有很多移民使用英德交雜的錯誤用法。許多有影響的報刊和電視文化節目抨擊這個趨勢,但它們自身也往往無法擺脫和漠視這個趨勢的要求。

德語中也有一些「仿英語」(或稱德製英語)詞彙——最具代表性的是Handy手機)一詞,英語中handy是個形容詞,意思是「便於使用的」。

英語中的德語借詞

英語從德語中借取了很多借詞,而且通常沒有伴隨任何拼寫變化(通常除了消除分音符和取消名詞的首字母大寫之外):

德語單詞 英語借詞 德語單詞的意思
abseilen abseil 用繩索吊下 / 快速游繩(繩降)
Angst angst 恐懼
Ansatz ansatz 開端,開始/ 延長部分,套口/ 附加物/ 估計,估價/ 方法,手段
Anschluss anschluss[可疑] 連接、端子、接口/ 附加、附加物
Automat automat 自動化/ 自動售貨機、自動裝置
Bildungsroman bildungsroman 關注故事主角個人的發展與教育的小說
Blitz blitz 閃光燈/ 閃電
Bratwurst bratwurst 油煎香腸
Delikatessen delicatessen 美味精緻的食物
Doppelgänger doppelganger lit. "double going / living person alive", 面貌極相似的人
Dramaturg dramaturge professional position within a theatre or opera company that deals mainly wi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lays or operas
EdelweißEdelweiss(瑞士拼字) edelweiss 火絨草花
Ersatz ersatz lit. "replacement", typically used to refer to an inferior substitute for a desired substance or item
Fest fest 節日、慶典/宴會 、派對
Gedankenexperiment gedankenexperiment 思想實驗
Geländesprung gelandesprung[可疑] ski jumping for distance on alpine equipment
Gemütlichkeit gemütlichkeit 溫暖舒適的感覺, 舒適, 天性善良, 親切,和藹
Gestalt gestalt form or shape / creature / scheme; a concept of 'wholeness' (etymologically die Gestalt is the past participle of stellen used as an abstract noun, i. e. the same form as contemporary die Gestellte)[14]
Gesundheit! Gesundheit!(美式拼字) 健康;健康狀況/ 上帝祝福你! (當有人打噴嚏時)
Glockenspiel glockenspiel 鐘琴、打擊樂器
Heiligenschein heiligenschein 氣象學. "神聖的光亮" / (日月等的)暈
Hinterland hinterland lit. mil. "area behind the front-line": interior / backwoods
kaputt kaput 弄亂了的, 壞了的,破碎的
Katzenjammer katzenjammer 字面意義"貓的悲嘆": 酒後的頭痛, 酗酒、暴飲暴食
Kindergarten kindergarten 字面意義"小孩的庭院" – 托兒所或幼兒園
Kitsch kitsch 虛假的,只為了賺錢而產生的「藝術」
Kraut kraut sauerkraut 的縮寫
Leitmotiv leitmotif 引導情節發展的主題 (動詞 leiten為"領導、指引"的意思)
plündern (v.) to plunder lit. "taking goods by force" (original meaning "to take away furniture" shifted in German and was borrowed by English both during the Thirty Years War)
Poltergeist poltergeist 字面意思為"敲擊吵鬧惡作劇的鬼"
Realpolitik realpolitik diplomacy based on practical objectives rather than ideals
Reich the Reich 第三帝國
Rucksack rucksack 背包(RuckRücken 是"後背"的意思)
Sauerkraut sauerkraut 在自己汁液發酵的鹽醃切絲包心菜、德國酸菜
Schadenfreude schadenfreude 幸災樂禍
Spiel spiel lit. "game / play": sales pitch / lengthy speech with the intent to persuade
Sprachraum sprachraum lit. "place/area/room of a language": area where a certain language is spoken
über uber 在...上方、超過、優於
verklemmt verklemmt(美式拼字) 字面意義 "卡住的/受壓縮的": 受抑制的, 內向的,退縮的
Waldsterben waldsterben 字面意義 "森林頂梢枯死", dying floral environment
Wanderlust wanderlust desire, pleasure, or inclination to travel or walk
Weltanschauung weltanschauung 字面意義"世界觀": 意識形態、思想體系
Wunderkind wunderkind 字面意義"神奇兒童": 天才兒童,神童
Zeitgeist zeitgeist 字面意義「時間的精神」:時代精神;時代潮流
Zugzwang zugzwang 下棋術語. "非走不可的一步"
歌德(1749–1832) 席勒(1759–1805) 格林兄弟(1785–1863) 托馬斯·曼(1875–1955) 黑塞(1877–1962)

參見

注釋

  1. ^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約有五千一百萬美國人有德國血統

參考文獻

引用

  1. ^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10 [The world's 100 largest languages in 2010]. Nationalencyklopedin. 2010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瑞典文)
  2. ^ National Geographic Collegiate Atlas of the World. Willard, Ohio: 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April 2006: 257–299. ISBN 978-0-7922-3662-7. 
  3. ^ European Commission. Many tongues, one family. Langua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PDF). Europa (web portal). 2004 [2007-02-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1-20). 
  4. ^ Lewis, M. Paul (編). 存檔副本.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16. Dallas, Texas: SIL International. 2009 [2005-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4). 
  5. ^ Marten, Thomas; Sauer, Fritz Joachim (編). Länderkunde - Deutschland, Österreich, Schweiz und Liechtenstein im Querschnitt [Regional Geography - An Overview of Germany, Austria, Switzerland and Liechtenstein]. Berlin: Inform-Verlag. 2005: 7. ISBN 3-9805843-1-3 (德語). 
  6. ^ P. Wiesinger: Die Einteilung der deutschen Dialekte. In: Dialektologie. Ein Handbuch zur deutschen und allgemeinen Dialektforschung, series: HSK 1.2, Berlin, New York, pp. 807-900
  7. ^ W. König: dtv-Altas Deutsche Sprache, 2019, Munich, pp. 230.
  8. ^ J. Goossens: Deutsche Dialektologie, Walter de Gruyter, 1977, pp. 48.
  9. ^ C. Giesbers: Dialecten op de grens van twee talen, Radboud Universiteit Nijmegen, 2008, pp. 233.
  10. ^ 10.0 10.1 10.2 10.3 Handwörterbuch des politischen Systems der Bundesrepubli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German). Source lists "German expatriate citizens" only for Namibia and South Africa!
  11. ^ 存档副本. [2007-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8).  Mark Twain once stated: For a clever person, it took three months to learn English, it took three years to learn Francais, and took thirty years to learn German.
  12. ^ 德國內閣: Bundesverwaltung übernimmt Neuregelung der deutschen Rechtschreibu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2. Juli 2005.
  13. ^ 翁震華. “德语作为外语”测试的研究 第1版.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11: 8. ISBN 978-7-5536-1314-7. OCLC 1053679263. 
  14. ^ Gestalt. Duden /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GmbH. 2017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mittelhochdeutsch gestalt = Aussehen, Beschaffenheit; Person, Substantivierung von: gestalt, althochdeutsch gistalt, 2. Partizip von stellen. 

來源

  • Fausto Cercignani, The Consonants of German: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Milano, Cisalpino, 1979.
  • Michael Clyne, The German Language in a Changing Europe (1995) ISBN 978-0-521-49970-5
  • George O. Curme, A Grammar of the German Language (1904, 1922) — the most complete and authoritative work in English
  • Anthony Fox, The Structure of German (2005) ISBN 978-0-19-927399-7
  • W.B. Lockwood, German Today: The Advanced Learner's Guide (1987) ISBN 978-0-19-815850-9
  • Ruth H. Sanders. German: Biography of a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0 pages. Combines linguistic,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n a "biography" of German in terms of six "signal events" over millennia, including the Battle of Kalkriese, which blocked the spread of Latin-based language north.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