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巴克
弗朗西斯·巴克 Francis Bok | |
---|---|
出生 | 1979年2月(45歲) 南蘇丹 |
民族 | 丁卡人 |
職業 | 作家、廢奴主義者 |
配偶 | Atak |
兒女 | Buk和Dhai |
父母 | Bol Buk Dol和Adut Al Akok |
弗朗西斯·皮奧·博·巴克(Francis Piol Bol Bok,1979年2月—),是丁卡部落成員、南蘇丹人,曾被奴役,是一名廢奴主義者暨作家。1986年5月15日,時值第二次蘇丹內戰,在一次阿拉伯民兵突襲南蘇丹村落尼姆萊奧(Nymlal)的行動中,年僅7歲巴克被俘獲,並且成為奴隸。[1]巴克被迫在蘇丹科爾多凡做了10年債役,之後成功逃脫囚禁,並經由埃及開羅前往美國。[1][2]
巴克曾經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作證,受到總統喬治·W·布什、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和康多莉扎·賴斯接見,向他們講述自己的奴隸生涯。他受到美國奧委會、波士頓凱爾特人、美國及加拿大諸多學院及大學的嘉獎。巴克現時居於美國堪薩斯,為美國反奴隸制組織(AASG)和旨在恢復蘇丹和平的「蘇丹日出」組織工作。他的自傳《逃離奴役:我被俘十年和前往美國自由之路的真實故事》(Escape from Slavery: The True Story of My Ten Years in Captivity and My Journey to Freedom in America),講述自己的10年奴隸生活和前往美國獲得自由並成為廢奴主義者經歷,已由聖馬丁出版社出版。[3]
童年及被俘
弗朗西斯·巴克成長於南蘇丹一個信奉天主教的丁卡族家庭。其父博·布克·多(Bol Buk Dol)擁有大量的牛群和羊群。在1986年5月15日,巴克被俘的時候,年僅7歲的他對於外界知之甚少。[1][4]
當時,巴克的母親阿達克·阿爾·阿卡克(Adut Al Akok)讓他和幾個兄長、鄰居一起到尼姆萊奧村的市集上,出售一些雞蛋和花生。這是巴克第一次離開母親,被允許到市集去賣東西。[1][5]到了市集上,巴克聽到很多大人談論看到附近村落冒起的煙,並且聽到遠處傳來槍擊聲。之後弗朗西斯看到騎著馬帶著機槍的人沖入市集,人群紛紛逃散。[6]這次襲擊是由北部蘇丹的一個伊斯蘭民兵組織發起的,他們時常侵襲撒哈拉以南非洲後裔、信仰基督教或泛靈論的丁卡族村落。[1][6]
被奴役的日子
巴克成為民兵組織成員吉馬(Giemma)的戰利品,他連同其他奴隸、偷盜來的物品、牲口都被裝入一個大篷車中。[7]在被押到吉馬家中後,他被俘獲者的孩子用棍棒毆打,並被稱作「abeed」(阿拉伯語:奴隸,貶義,常指尼格羅人種)。[8][9]弗朗西斯被安排住在吉馬牲口棚旁的一個茅舍內,[10][11]開始了自己的10年奴隸生活。
奴隸制度 |
---|
吉馬和他的兒子哈米德(Hamid)強迫弗朗西斯照料家中的牲口,[12]他要將牲口帶到附近的草場和水井處,在那裡他遇到了其他被奴役的丁卡族兒童。[12]他嘗試和這些孩子交流,但卻無果而終,因為他們只會說他聽不懂的阿拉伯語。[13]據巴克描述,在他逐漸長大後,他的主人們開始更加信任他照料牲口的能力,照顧牛群、馬、駱駝的任務也交給了他,並且他可以擺脫監視、獨自照看牲口了。在成為奴隸期間,吉馬還強迫弗朗西斯改信伊斯蘭教,並給他起了阿拉伯名字阿卜杜勒·拉赫曼(Abdul Rahman,意為「善人的奴僕」)。[6]
逃離
14歲時(1993年),巴克曾經兩度試圖逃跑。第一次是某天早晨,在他把牛群趕出去之後。巴克盲目地沿著一條道路跑了好幾英里後,被同在民兵組織的成員捕獲並交還吉馬。在兩天之後,巴克再次試圖逃跑,這一次他沿著之前相反的方向前進,並通過樹林隱藏行蹤。這次他跑出幾英里後,在附近一個溪流處喝水,卻正巧被路過的吉馬本人撞見。再次被抓回後,吉馬威脅要殺掉他。[14]被再次鞭打之後,吉馬決定不殺他,因為弗朗西斯作為家奴有很大的價值。[12]
巴克等待了3年,直到1996年才再度嘗試逃跑。在此期間,他繼續照看牲口,並重獲吉馬的信任。[15]在一次穿過森林前往穆塔里鎮上集市的途中,17歲的巴克終於成功逃離。他前往當地警察部門尋求幫助,卻被穆斯林警察當作奴隸使喚了2個月。[11][12][16]
在從警察局逃出後,巴克得到一位反對奴隸制的阿布達(Abdah)的幫助。阿布達讓巴克藏在自己的卡車中,將他帶到名叫Ed-Da'Ein的城鎮。[2][12]巴克在那裡和阿布達一家居住了2個月,期間後者一直在想辦法將巴克帶到蘇丹首都喀土穆。在四處求助朋友無果後,他為巴克買了一張前往喀土穆的巴士票。[17]身無分文的巴克在一位陌生人的幫助下找到了居住在喀土穆的丁卡人聚居區賈巴羅納(Jabarona)。[6]
前往美國之路
賈巴羅納充斥著逃離南部蘇丹戰亂的丁卡族難民,他們被迫聚居於此,生活條件惡劣。[18]巴克在此暫時安頓下來,並恢復使用自己的基督教名弗朗西斯。[19]巴克很快因為告訴他的朋友和鄰居自己曾是奴隸而被蘇丹警方逮捕。奴隸制是一個蘇丹喀土穆政權極力否認的話題,任何談及此事的人都可能被逮捕,甚至遭到殺害。[20]巴克在監禁期間被多次審訊,在每次審訊中他都否認自己是奴隸。7個月後他終於得到釋放。[12]走出監獄的巴克當即決定,自己必須離開蘇丹。在一些丁卡族人的幫助下,他通過黑市拿到了蘇丹護照,並得到前往開羅的簽證。[21]
1999年4月,來到開羅的巴克被指引前往聖心天主教會(Sacred Heart Catholic Church),他在那裡開始學習英文並同當地的丁卡人取得聯繫。[22]他最終離開教會,搬到一間公寓中,這裡住著其他希望尋求聯合國難民身份,以離開非洲前往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丁卡人。[23]
1999年8月13日,巴克乘飛機前往紐約市,之後轉機前往北達科他州法戈。9月15日,巴克獲得聯合國難民身份,在等待數月後,美國移民及歸化局同意了他定居美國的申請。[24]他的旅費由美國路德派教會和聯合衛理公會共同贊助,他們還幫助他找到了住處並工作。[2][6]在經歷數月、換了多個工作後,巴克聽說在艾奧瓦州艾姆斯有很多丁卡人,便搬到那裡。[25]在那裡,美國反奴隸制組織的創始人查爾斯·雅各布斯聯繫上了他。[26]
作為廢奴主義者
2000年5月14日,在傑西·薩奇和雅各布斯的勸說和堅持下,巴克搬到了波士頓,為美國反奴隸制組織工作。[27]一周後,他受邀在波士頓羅克斯伯里區的浸信會教會演講。兩天後,他要求前往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前同美國反奴隸制組織的支持者見面。9月28日,他重返華盛頓,成為首個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作證的逃亡奴隸。[3]2002年,巴克再次因《蘇丹和平法案》簽署被邀請到華盛頓,並得到時任總統喬治·W·布什的接見,這也成為19世紀以來美國總統首次在白宮接見的前奴隸。[3]
巴克現在同自己的妻子阿塔克(Atak),子女布克(Buk)和戴(Dhai)住在堪薩斯州。[11][28]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Tavis Smiley. Francis Bok. The Smiley Group. 2006-05-16 [2008-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7).
- ^ 2.0 2.1 2.2 Anthony Lewis. Abroad at Home; No Greater Tragedy. New York Times. 2001-03-24 [2008-05-30].
- ^ 3.0 3.1 3.2 Francis Bok (PDF). Furman University. [2008-02-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04).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28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5
- ^ 6.0 6.1 6.2 6.3 6.4 Dick Staub. The Dick Staub Interview: Francis Bok Is Proof that Slavery Still Exists. Christianity Today Magazine. [200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6).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11
- ^ Bixler, Mark. The Lost Boys of Sudan: An American Story of the Refugee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5: 52 [2008-02-16]. ISBN 0-8203-2499-X.
- ^ Peter Russell and Storrs McCall. Can Secession Be Justified?. Dunstan M. Wai (編). The Southern Sudan: The Problem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Routledge. 1973: 105 [2008-02-16]. ISBN 0-7146-2985-5.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21
- ^ 11.0 11.1 11.2 Francis Bok. American Anti-Slavery Group. [2008-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9月27日).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James Lehman. Escape from Slavery.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8-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3).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38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77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80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87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91
- ^ The people still suffer: Routine abuse of civilian population. Catholic World Report. [2008-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6月14日).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98
- ^ Sudan - slavery briefing. Sudan Update. [2008-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8).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123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129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134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153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173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178
- ^ Escape from Slavery, pg. 182
- ^ Sudan Sunrise. Sundan Sunrise. [2008-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5).
傳記
- Bok, Francis; Tivnan, Edward. Escape from Slavery: The True Story of My Ten Years in Captivity and My Journey to Freedom in America 1st edition. New Yor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3 [2008]. ISBN 0-312-30623-7.
延伸閱讀
- 書評:Francis Bok's Escape from Slavery and Contemporary Slave Narratives 作者Joe Lockhard,寫於2004年6月
- The Dick Staub Interview: Francis Bok is Proof that Slavery Still Exis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ristianity Today Magazine 2003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