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廣通寺 (北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廣通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高梁橋斜街,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為北京外八剎之一。現已無存。

簡介

廣通寺創建於元朝元世祖至元年間,原名法王寺明朝改稱廣通寺,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清朝康熙年間、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法王寺是為謨沙室利三藏誦經而興建,屬於元朝佛寺禪、教、律三類中的教院,到清朝乾隆年間已經改為禪院。該寺曾有元朝僧人貴吉祥立的碑記、明朝嘉靖年間大學士徐階撰文的《重修廣通寺碑》、康熙帝御書「息心淨行」、「慈燈普照」匾額、俞兆晟撰文的《重修廣通寺碑》、雍正帝御書「福佑升恆」匾額及《御製廣通禪寺碑》、乾隆帝《御製過廣通寺詩》碑等文物。[1][2]

明朝李賢主編的《大明一統志》卷一《順天府》記載:「廣通寺,在府西北二十里,舊名法王寺,正統五年重修。」明末清初孫承澤寫的《春明夢余錄》卷六十六記載:「元法王寺,即今廣通寺,在高梁橋西北。寺四角有石樓門,前玉河水色如碧,古柳參天,高梁一橋橫亙水上。余少時讀書東角樓者三年,西山黛色,時照書幌。」清朝《乾隆一統志》卷七《順天府四》記載:「廣通寺,在西直門高梁橋,康熙五十五年敕建,雍正十一年重修,乾隆二十二年又修。有聖祖御書二匾,曰:『息心淨行』,『福佑升恆』。」[1]

清朝于敏中主編的《日下舊聞考》卷九十九記載:[1]

《日下舊聞考》卷九十九記載的廣通寺

〔原〕廣通寺在廵河廠北,崇基若一岡阜,累級而升。寺門前繚以短垣,寺四角有高樓,可以眺望,亦春遊一勝地(《燕都遊覽志》)。臣等謹按:廣通寺門額,聖祖御書。又御書正殿額二:一曰「息心淨行」,一曰「慈燈普照」。正殿外檐恭懸世宗御書額曰「福佑升恆」,殿前恭立御製文碑。…… 〔原〕廣通寺,元之法王寺也,內有二碑,皆嘉靖中大學士華亭徐階所撰,餘姚李本書,成國公朱希忠篆額。碑稱寺系至元間本剎住持貴吉祥建,至明更額廣通,內官監太監田用、御馬監太監梁經修之。《燕都遊覽志》謂崇基若岡阜,累級而升,今去周行止二三尺耳(《淥水亭雜識》)。…… 〔增〕乾隆七年御製過廣通寺詩:門隱松篁天雨華,驅車偶過梵王家。山僧想是蕭閒甚,古鼎敲煙自煮茶。閒拋貝葉覓雲門,試問迦文旨若存?會得經禪都是幻,風幡公案不須言(廣通寺為教院,後亦參禪雲)。

〔増〕徐階重修廣通寺碑略:廣通寺實法王寺之別院也,至元間,圓明普教三藏法師黙沙實哩沙節依於斯,為誦經之所,住持貴吉祥建石以記其事,至我朝餘二百年,漸就頹壞,太監黃錦重建之,經始於嘉靖己未八月,迄工於庚申三月。嘉靖三十九年立石。

清朝光緒年間繆荃孫主編的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廣通寺在高梁橋西北。寺為元法王寺之別院,至元間建。明嘉靖己未,太監黃錦重建之(據明徐階重修寺碑略)。崇基若岡,累級而上,寺門前繚以短垣,寺四角有高樓,可以眺望,亦春遊一勝地(《燕都遊覽志》)。內有二碑,皆嘉靖中大學士華亭徐階所撰,餘姚李本書,成國公朱希忠篆額(《淥水亭雜識》)。本朝康熙年間僧實資修治(《寺院冊》……)。雍正十一年發帑重修,殿前恭立世宗御製廣通禪寺碑文。」[1]

廣通寺曾出過兩位名僧。一位是元朝白蓮宗釋普度(1255年-1330年)。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朝廷下令將白蓮宗斷禁。至大三年(1310年)普度到元大都,多方活動以恢復白蓮宗的合法性。至大四年(1312年),元武宗駕崩,元仁宗即位,不久元仁宗降旨解除對白蓮宗的禁令。在元大都期間,普度曾住該寺。後來普度回到南方,在丹陽圓寂,元文宗賜號「虎溪尊者正辯廣教真濟大師」。[1]

另一位是清朝釋際醒(1741年-1810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冬,到廣通寺參粹如純禪師,成為臨濟宗三十六世傳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粹如純禪師遷住萬壽寺,際醒接任廣通寺住持,任職十四年。在永明延壽禪師的影響下,禪淨兼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遷住覺生寺,任住持八年。嘉慶五年(1800年),退居紅螺山資福寺,重建道場,世稱「紅螺徹悟」。後被奉為淨土宗第十二祖。[1]

廣通寺舊址位於西直門外,北京交通大學附屬小學(原為北下關小學)東側,廣通苑居民小區院內及附近。現存若干遺物:[1][2]

  • 「廣通古寺真跡」碑:1999年,北京啟發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等4家公司將部分遺物集中到廣通苑居民小區1號樓旁的綠地中,並樹立「廣通古寺真跡」碑。該碑外形為一面矮牆,上部嵌有原來嵌在廣通寺山門上的康熙帝御書廣通寺額「敕建廣通寺」,下部嵌有一石,石上刻有「廣通古寺真跡」六字,落款為北京啟發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等4家公司的名稱以及立碑時間。[1][2]
  • 《敕建廣通寺碑記》:立於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1999年遷到廣通苑居民小區1號樓旁的綠地中。《敕建廣通寺碑記》為俞兆晟撰文,曹曰瑛書丹。碑文在《日下舊聞考》卷九十九有摘錄。如今該碑原物的最下面部分似乎被埋在地里,所以下面的碑文僅是地上可見部分,文字應有若干脫落:[1][2]
《敕建廣通寺碑記》

都城西直門外乾隅有寺,原名法王,乃至元間僧貴吉祥所建,而為三藏法師沙謨室利弘法道場,歷今四百年矣。中經廢而復興,事跡詳載時大學士徐階碑記。寺基塏爽,左列雉堞,右環西山,如玉泉、聖感、香□、潭柘諸名剎,參差岩岫,歷歷在目,而玉泉之分流禁籞者,穿林瀓碧,沿九衢塵土之外,忽標清境,昔之結宇焚修,良有以也。惟是閱歲既久,漂□風雨,布金舍衛,善果誠難。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冬,延禧宮隨蹕過此,憫其傾圯,遂傳命禪師實資移錫寺中,議興復之舉。師為秦郵儒家子,幼而厭俗,年十四棄家,游京師,剃髮於西華潭之蕉園,戒律精嚴,機鋒住持,丘仗局之佛堂,芟蕪除垢,大辟精藍,積三十年如一日,禁廷侍從諸公,敬禮備至,而延禧宮因委之,為聖躬祈福地,建摩利文天寶殿,香燈梵唄,晨夕加更,復請御書萬壽興隆寺額以褒之。蓋其操行甚潔,矢願甚弘,故能感集眾善,以竟其志。適承斯命,荷負愈重,報效益切,勸善鳩工,十歷寒暑,得成萬壽殿三楹,奉無量壽佛祝延聖壽。前為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中塑三世尊佛,左右環以十八阿羅漢,再後為方丈,各二十七楹,為禪堂,為齋堂、廚庫。於是僧俗至者,鹹得游觀,於叢林規模,亦云備矣。山門左偏,復建茶房五間,隆冬盛夏,設茶湯以給行者。既落成,師曰:「是可以報慈宮,為至尊祝釐之命矣。」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特賜御書廣通寺額,天章彪炳,與奎壁同輝。師復慨肰曰:「聖恩若此,福佑何□!顧予精力□衰,未能再為弐廓計,但寺臨輦道,當往來暢春園之半途,□翠□臨奉,出入必經,王公貴游,絡繹扈從,中外臣庶,接軫聯鏢,莫不徘徊瞻憩,異日者得大檀越,結大勝緣,開水殿於祗林,引香泉於初地,仰祝聖壽,如此之方至日增歲益,若此名區,不永稱極樂乎?」噫!禪師之願力如是,可謂法門龍象,上贊聖化者也。是用勒石,以志一時勝因,且見師意之無盡雲。

康熙五十一年歲次壬辰秋七月中元日建 際會 了泰 了善

廣通寺住持沙門比丘 實資 際在 了□ 了奮 實智 際悟 了洪 了成。
監修比丘 明杲。

  • 《御製廣通禪寺碑》:立於清朝雍正年間,1999年遷到廣通苑居民小區1號樓旁的綠地中。該碑為雍正帝撰文,碑文如下(括號內文字據《日下舊聞考》卷九十九補):[1][2]
《御製廣通禪寺碑》

距都城西關一里,(有橋)跨玉泉之東流,橋西北平原塏爽,舊有法王寺,後改名廣通。 聖祖仁皇帝曾命興(工修治),御書門榜,仍其名,復賜殿榜二:曰「自習淨(行)」,(曰)「(慈)燈普照」。宸翰輝煌,光照梵宇。(雍正)十一年八月,特發帑金,重為修葺,越一月而竣事焉。寺鄰禁城門,當輦道,往來者絡繹其下,故宜宣講教(乘開)導愚蒙,使知生佛之 不二,身心之本幻,而悉入如如法門,莫不優遊於廣大無礙圓通之境,利益寧可限量(歟)?夫眾生本無迷與不迷之分,蒙與不蒙之異,由於妙明真性,一念妄起,而不自覺,遂妄逐諸有,淪沒不返,(遂)成生佛之岐,而生佛之原,實無岐也。先聖由是憫之,而立(言)設教,巧譬曲喻,積至三藏十二部,無非欲使(背覺)合塵者皆背塵合覺而已。然人同此心,心同(此體),本自清淨,本自具足,迷覺之所不涉,淨染之所不干,塵(沙世)界,無有少間,上下古今,無有不貫,雖三藏十二部之文,無一字離,終無一字著也。教不云乎?四十九年(說法),(未)曾有一字,故雖講演而本無講演,修證而本無修證,惟能因講演而識無講演,起修證而達無修證,妙(契真心),圓修萬行,則欣厭之情來,塵緣之妄空,一心即法界,而自他之境胥忘,法界即一心,而能所之見面禮悉泯。(融般若)智而無礙,證菩提果以何難,何不可共臻廣大神通之域,普績慧燈於無盡也歟!

大清雍正□□年十一月初一日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一級臣勵宗□

  • 龜趺:一個。其上現無石碑。1999年遷到廣通苑居民小區1號樓旁的綠地中。[1][2]
  • 石柱基:一個。現存廣通苑居民小區。[1]
  • 廣通寺後牆:長約近百米,現為廣通苑居民小區的後牆。[1]
  • 古樹:現存多株。廣通苑居民小區1號樓旁的綠地中有兩株,廣通苑居民小區院內還有其他古樹,另有三株位於北京交通大學東南門前的街心。[1][2]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邢東風,北京廣通寺小考,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古樹石碑立小區居民攜手齊愛護,北青網,2007-11-15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