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家 (小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49年開明書店版小說封面

》是由中國作家巴金創作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中的第一部。《家》被認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店1933年5月出版《家》單行本。

情節簡介

小說描述成都高家公館的大家族。在其中,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權威,底下的五房中長房有父母早逝的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三個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個性。

長子長孫的覺新,受過新思想的薰陶但仍服從傳統,年輕時,他曾與梅表妹相愛,但卻因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瑞珏;至於梅出嫁不久後就因夫逝而成了寡婦。覺新愛自己的妻子,卻又時時忘不了梅,這樣矛盾的心理帶給他心碎和痛苦。梅後來回到成都,在憂鬱中寂寞逝世。

覺新、覺民與覺慧皆因為五四運動而接觸了新文化運動學生運動。覺民與覺慧比較熱衷,在傳統一些毫無意義又可笑的儀式中,他們窒息;看到叔叔克定在外弄了另一個小公館,克安嫖妓,以及長輩齷齪的勾當,他們厭惡。種種「叛徒」的行徑,遭到爺爺的訓斥懲罰。而覺新仍服從傳統,順著長輩的意去做自己不願的事。

覺慧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好感,因為高老太爺想要把鳴鳳給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不願便投湖自盡,覺慧感到在這家族待不下去了,便一直找機會脫離家族。覺民與表妹琴相愛,為了逃避爺爺為他定下的親事,覺民離家出走。覺新雖然認為弟弟們沒有錯,由於身為長孫以及對於禮教的不敢違抗,仍不得不站在爺爺的那一邊。

辦高老太爺的喪事時,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把即將臨盆的瑞珏趕到郊外生產。瑞珏難產而死,覺新因習俗禮教無法見她最後一面,在悲痛之下轉而支持覺慧離開這破碎的家前往上海及不可知的未來。

主題思想

《家》以作者巴金青少年時期的親身經歷為基本素材,帶有自傳性質。巴金曾說:「要是沒有我的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但《家》又不單純是一部自傳,而是對中國當年典型的舊父權製家庭敗落史的現實主義的再現。

《家》的主題是,通過覺慧與鳴鳳,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玨,覺民與琴三對青年愛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們所選擇的不同生活道路為主幹,揭露了封建家庭的敗落,和青年一代對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其矛頭不僅針對舊禮教,而且更集中只想作為封建統治和新的專制主義;其意義不只是單純地主張自由戀愛,而且號召青年反抗封建專制制度,投入社會革命洪流之中。

巴金出生在一個封建家庭中,他在《自傳》中說:「在自私偽善的長輩們的壓力下,我聽到年輕的生命的痛苦的呻吟。」他希望用小說來揭示這些現實問題,號召青年與舊家庭決裂,走向社會,征服「生活的激流」。

衍生作品

吳天曹禺先後於1940年和1942年將《家》改編成話劇,其中曹禺版《家》於1943年4月8日在重慶首演[1]。1956年,陳西禾將《家》改編成電影,由孫道臨飾演高覺新,1957年3月首映。2002年,成都市川劇院將《家》改編為以覺慧和鳴鳳為主線的川劇《激流之家》[2]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北晚新視覺. 2020-09-18 [202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2. ^ 川剧《激流之家》拉开“巴金文学周”序幕. 新華網. 2003-10-23 [202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