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炮台
太平山北炮台及東炮台舊址 | |
---|---|
青島戰役結束後的上伊爾蒂斯山炮台(太平山東炮台) | |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市北區太平山北側及東側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 |
時代 | 1899年 |
編號 | 第七批,編號不詳 |
認定時間 | 2005年2月5日 |
太平山炮台,或稱「伊爾蒂斯山炮台」,一般用於指代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太平山一帶的若干處德占時期駐青德軍炮台,主要包含太平山東炮台及北炮台兩座永久性陸防炮台,太平山北炮台及東炮台舊址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青島德占時期,駐青德軍在太平山一帶修築了若干永久性及臨時陸防炮台,其中以太平山東炮台及北炮台兩座永久性陸防炮台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同時也是德軍戰時陸防炮兵指揮部所在地。太平山東炮台及北炮台位於今太平山東北櫸林公園一帶,設計建造於1906至1908年間,由貝泥各公司(H. Bernick & Pötter)承建,總建設預算587000馬克,射擊範圍涵蓋北至四方南至麥島的廣大陸地區域[1]。
太平山東炮台,德軍稱為上伊爾蒂斯山炮台(Obere Iltisberg-Batterie),日軍稱為伊爾蒂斯山東炮台(イルチス山東砲台)[2],海拔143米[3],裝備2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加農炮,1914年戰時有士兵13人,按預算裝備榴彈493發,榴霰彈900發[1]。炮台的大型半地下掩蔽部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共6個大房間,門窗朝西,一層開大門2扇,二層面積較小,開鐵門1扇通往兩端炮位[3][4][5]。
太平山北炮台,德軍稱為下伊爾蒂斯山炮台(Untere Iltisberg-Batterie),日軍稱為伊爾蒂斯山北炮台(イルチス山北砲台)[2],位於東炮台西北約100米處,海拔100米[3],裝備6門型號較舊的120毫米加農炮,1914年戰時有軍官1人,士兵32人,按預算裝備榴彈2700發,榴霰彈2700發[1]。掩蔽部上下兩層,每層4個房間,共8個房間,雙門八窗布局,內部面積400平方米,有發電機室、彈藥庫、食品庫、士兵居室等房間,頂部有若干鐵製通風筒及一處環形機槍掩體[3][4][5]。
除太平山東炮台及北炮台外,1914年一戰以前建成的永久性陸防炮台還包括:
1號炮台(Batterie I),日軍稱為伊爾蒂斯山南炮台(イルチス山南砲台)[2],位於今鄖陽路北側山頭(青島市植物園內),海拔100米[3],裝備6門90毫米73/91型速射野戰炮,1914年戰時有軍官1人,士兵28人,按預算裝備榴彈600發,榴霰彈3000發,霰彈60發[1]。如今可能尚存部分小型掩蔽部和碎石水泥材質炮台[3]。
2號炮台(Batterie II),位於今鄖陽路南側,裝備4門37毫米機關炮,1914年戰時有士兵14人[1]。
此外,1914年開戰後,德軍還在太平山至太平角海岸一線新築若干臨時炮台:
圓頂山炮台(Batterie Punktkuppe),日軍稱為伊爾蒂斯山炮台(イルチス山砲台)[2],位於今太平山主峰,海拔150米,裝備4門60毫米快艇炮,1914年戰時有軍官1人,士兵19人,按預算裝備榴彈2500發[1],為周邊炮台提供火力掩護[3]。
1a炮台(Batterie Ia),日軍稱為伊爾蒂斯角北炮台(イルチス岬北砲台)[2],位於今太平角公園一帶,海拔26米,裝備2門50毫米速射加農炮,1914年戰時有軍官1人,士兵7人[1],主要用於支援第一步兵堡壘[3]。
1b炮台(Batterie Ib),日軍將其包含在伊爾蒂斯山南炮台內[2],位於1號炮台與圓頂山炮台之間,裝備2門88毫米速射炮,1914年戰時有軍官1人,士兵12人[1]。
1號中間地帶側翼堡壘(Zwischenraumstreiche I),日軍稱為伊爾蒂斯角炮台(イルチス岬砲台)[2],位於太平角,海拔21米,裝備2門88毫米速射炮,1914年戰時有軍官1人,士兵10人[1]。如今可能尚存部分小型掩蔽部[3]。
另有一些德國資料未提及的伊爾蒂斯山西炮台(イルチス山西砲台)[2],位於今青島電視塔一帶,海拔86米[3],裝備3門88毫米炮[2]。此外各炮台周邊還有若干機槍掩體[3]。
1914年8月,日德青島戰役爆發。至11月7日,日軍已開始進攻陸防步兵堡壘,同時德軍彈藥基本耗盡。7日凌晨5點10分第二步兵堡壘(小湛山北堡壘)陷落後,日軍步兵第55、56聯隊各一部於5點30分開始向上、下伊爾蒂斯山炮台(伊爾蒂斯山東、北炮台)進攻,約6點占領兩處炮台。與此同時,56聯隊一部占領伊爾蒂斯山西炮台。55聯隊一部從小湛山北堡壘突入轉向西南方,於6點50分占領1號、1b炮台一帶(伊爾蒂斯山南炮台)。日軍向伊爾蒂斯山(太平山)主峰進發時遭圓頂山炮台(伊爾蒂斯山炮台)守軍20人頑強抵抗,55、56聯隊各一部最終於約7點將守軍全殲[2]。7日上午,德軍向日軍投降。
1949年青島解放後,各炮台遺址所在地大多歸解放軍使用[3][4][5],現有部分炮台遺址由園林部門代管。2005年2月5日,太平山東炮台及北炮台舊址列入第七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6]。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約爾克·阿泰爾特著 青島市檔案館編譯. 《青岛城市与军事要塞研究:1897-1914》.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36-7274-1.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參謀本部 (編). 《大正三年日独戦史 上》. 東京偕行社. 1916 [202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0).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一战德军青岛各要塞实地勘察. [2024-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6).
- ^ 4.0 4.1 4.2 張樹楓. 青岛要塞的历史与现状. 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 《青岛文史资料 第十四辑》.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 ISBN 7-5034-1610-6.
- ^ 5.0 5.1 5.2 張樹楓. 青岛要塞历史与现状:德军构建全方位防卫体系. 半島都市報. 2014-08-05 [202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8).
- ^ 青島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青政发〔2005〕11号). 青島政務網. 2005-02-05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