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
四夷,原是先秦中原部落對九州境內四方部落(先秦夷人)所用的泛稱。這個稱謂最早見於西周晚期,是周室用來分別『王母弟甥舅』(華夏)諸國與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諸國的統稱[1]後來周室沒落,諸侯國混戰,中原人群與九州境內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各部落人群融合形成漢族,其中戎狄與先秦華夏同源[2],而秦漢以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轉為代指九州以外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稱。[3][4][5][6][7][8]。
春秋時代,華夏的族群意識和邊界變得日益明晰,風俗、語言、禮制等文化因素成為區分夷夏的主要標準[4][5][7][8]。至戰國時期,隨著中原的夷狄或被華夏同化或驅逐以及五行學說的發展,夷蠻戎狄的稱謂逐漸與四個方位形成固定搭配[7][5]。後來周室沒落諸侯國混戰,華夏不斷融合九州境內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四夷」[9](有研究指出先秦戎狄與先秦華夏同源[10]) 並在漢代開始逐漸出現以「漢」作為族稱[11]。秦漢以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轉為代指更遠的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稱。[12]
秦漢之後四夷的叫法用以稱呼其他民族,並形成了體系化的記述模式。古代中國人認為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央,並將主要居於「中國」[13][14](九州)[15][16]以外的居民統稱為夷、夷狄,並以方位來區分[17]。中國皇帝是天子、其政權是天朝,代表「天」統御四方藩屬,而四方藩屬最高只能稱「王」,其與中國的關係是貢國和屬國,以東南西北四夷方位的敘述來強調自身的正統地位。
戰國時代開始統稱漠北草原匈奴等民族為胡,於是此後漠北草原各民族均泛稱為北胡、胡族、胡人。及至唐朝,胡人又包含自西域來的各民族,並分為東胡、西胡。
清代「四裔」的具體內涵又進一步發生了變化,不再將蒙古、西藏、回部等稱為夷,而是將四夷的地理範圍繼續向外擴展。清朝統治者認為既然已將歷代的四夷地區納入版圖,因此四夷所處之地也應隨之延伸[7]。許倬雲認為這體現了「中國」的概念自商周以來就在不斷擴張中重新構建:隨著原有的「邊陲」被納入「中心」,更遠的地區便成為了新的「邊陲」[18]。
至清代,滿族以異族入主漢地,為維護自己的地位,自然要反對「夷」一類的稱呼,因此清廷對一些禁忌字眼考察之精細,堪稱前無古人,如陳垣先生在《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中所列清人忌字多達十餘種,即:「 忌虜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偽忌賊第七,忌犯第八,忌漢第九,忌雜第十」[19] 。
至晚清,依舊稱呼外國為夷[20]。1858年,清朝和英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其中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此後中國逐漸用洋人一詞稱呼歐美人[21][需要較佳來源]。
參考資料
- ^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韓地》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采於宗周畿內,是為鄭。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王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子男之國,虢、鄶為大,恃勢與險,崈侈貪冒,君若寄帑與賄,周亂而敝,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亡不克矣。」
- ^ 趙越雲、樊志民《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 「不可否認的是,以旱作農業類型對應華夏族群、以游牧農業類型對應西戎族群、以非典型游牧類型對應北狄族群的分析框架,反僅僅適用於本文所論述的晚商西周春秋時期。」、「從農業類型的視角來看,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商以前,旱作農業類型在古代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形成並進一步發展與演進,在如此之長的時代裡北方地區似乎只存在單一的文化面貌,因而在晚商以前或許並不存在所謂的戎狄族群。」、「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晚商以前這一時段內,北方地區內部存在著極為頻繁的文化交流,因此,嚴格的族群界限尚未形成。換言之,整個北方地區在晚商以前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族群差異,作為歷史時期活躍於北方地區、區別於華夏族群的戎狄族群尚未真正產生,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一時期的北方地區僅僅存在華夏族群,並無所謂的戎狄族群。」、「從非典型游牧農業類型依託於旱作農業類型而產生的史實來看,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 ^ 汉族名称的来历.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 ^ 4.0 4.1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華夏稱四方「非我族類」為戎、狄、蠻、夷、羌或胡,等等。借著這些對異族的稱號,華夏也由邊緣界定自己。
- ^ 5.0 5.1 5.2 張正明. 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
- ^ 田繼周. 中国历代民族史·先秦民族史.
- ^ 7.0 7.1 7.2 7.3 關志國. 论中国古代史籍对四夷的体系化记述模式. 史學集刊. 2014, (11).
- ^ 8.0 8.1 礼记·王制.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
- ^ 蛮、夷、戎、狄的族群如何融入华夏民族中?.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24-11-18].
- ^ 趙越雲、樊志民《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 「不可否認的是,以旱作農業類型對應華夏族群、以游牧農業類型對應西戎族群、以非典型游牧類型對應北狄族群的分析框架,反僅僅適用於本文所論述的晚商西周春秋時期。」、「從農業類型的視角來看,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商以前,旱作農業類型在古代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形成並進一步發展與演進,在如此之長的時代裡北方地區似乎只存在單一的文化面貌,因而在晚商以前或許並不存在所謂的戎狄族群。」、「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晚商以前這一時段內,北方地區內部存在著極為頻繁的文化交流,因此,嚴格的族群界限尚未形成。換言之,整個北方地區在晚商以前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族群差異,作為歷史時期活躍於北方地區、區別於華夏族群的戎狄族群尚未真正產生,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一時期的北方地區僅僅存在華夏族群,並無所謂的戎狄族群。」、「從非典型游牧農業類型依託於旱作農業類型而產生的史實來看,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 ^ 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zqll.bjwlxy.cn. [2024-11-18].
- ^ 汉族名称的来历.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 ^ 班固. 白虎通德论.
夷狄者,與中國絕域異俗
- ^ 石介. 中国论.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
-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
- ^ 《舊五代史·卷七十·唐書四十六·列傳第二十二·李嚴》 嚴曰:「吾國視契丹如蚤蝨耳,以其無害,不足爬搔。吾良將勁兵布天下,彼不勞一郡之兵,一校之眾,則懸首槀街,盡為奴擄。但以天生四夷,當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黷武也。」《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傳第十四·李嚴》嚴曰:「唐滅梁如拉朽,況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發一鎮之眾,可以滅虜使無類。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內,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論,蓋不欲窮兵黷武也。」指當時四夷主要聚居地皆「不在九州之內」
- ^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夷狄種號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國,其次小遠者附見,又其次微不足錄者,不可勝數。其地環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為中國患。
- ^ 許倬雲.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
- ^ 清代禁毀書《靜悱集》考述
- ^ 梁廷楠《夷氛聞記》卷三:而會城內外居民店鋪遷徙十已七八,市井兵多民少,貨益滯銷,咸怨英夷。
- ^ 「洋人」一詞怎麼來的?洋人強行禁止中國使用另一漢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