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人
吐火羅人(古希臘語:Τόχαροι, Tókharoi、英語:Tocharians),古代民族,原聚居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一帶。 學者相信其源自原始印歐人,其語言吐火羅語,為印歐語系的一支已滅絕的語言,僅存於塔里木盆地發現的西元六世紀到八世紀手稿。
名稱
20世紀初,德國探險隊在新疆庫車和焉耆發現大批用當時尚無人知的文字書寫之古本殘卷,並將其帶回柏林。德國學者穆勒根據一篇回鶻文佛經跋文中一段文字:「回紇文的《彌勒下生經》,先從庫車語譯為twγry語,又從twγry語譯為突厥語」,認為twγry就是歷史上的「Tokharoi」。他認為這些手稿上所記錄的語言的使用者,對應古希臘、羅馬史料中所記載的巴克特里亞之地的游牧民族(古希臘語:Τόχαροι, Tókharoi、拉丁語:Tochari),即中國史書中的吐火羅[1]、覩貨邏[2],因此將這些語言統稱為吐火羅語,說吐火羅語的人被稱為吐火羅人。
然而現在的學術界通常對穆勒的鑒定持否定態度,因為西方和中國古書記載的吐火羅人生活於蔥嶺以西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一帶,說巴克特里亞語,目前沒有切實的證據表明穆勒所認定的新疆「吐火羅人」與蔥嶺以西的吐火羅人有任何關聯。[3]
考古研究
根據對庫車和焉耆出土的吐火羅語殘卷研究,以吐火羅語交談的吐火羅人屬印歐語人,但很早從原始印歐語人群分離,所以還保留有很多原始印歐語的特徵。 根據對塔里木乾屍與新疆古墓出土古屍骨的研究,吐火羅人的外貌特徵都是黃褐或棕褐頭髮、藍眼睛、高鼻,具有原始印歐人特徵,頭骨類似北歐型[4]。塔里木乾屍生前是地處最東使用印歐語言的人,後來成為吐火羅人。《漢書·西域志》關於西域人有「今之胡人青眼、赤鬚」、「其人皆深目,多鬚髯」。吐火羅人最後可能被回鶻人在9世紀中葉後同化。 部分古代遺骨DNA顯示,一定比例吐火羅人男性的Y染色體為單倍群R1a1a-M17。部分吐火羅文物被學者認為與顏那亞文化同源。
民族
吐火羅人的由來和如何遷移到中國新疆地區的,目前還沒有定論,只略有線索。1979年,德裔(東普魯士)英國語言學家亨寧的遺作《歷史上最初的印歐人》,對吐火羅人在塔里木盆地的出現,提出了一種研究論點。 他認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羅人就是前2300年左右出現在波斯西部札格羅斯山脈附近區域,並活躍於爾米亞湖和土耳其東部的凡湖之間的游牧民族庫提人和Tukris(札格羅斯山脈土著)。亨寧還發現庫提人具有明顯的講吐火羅語特徵。公元前2000末,庫提人突然在近東歷史舞台上消失。亨寧相信,古提人大概就在這個時候離開巴比倫,長途跋涉,向東遷徙到塔里木盆地。[5]亨寧認為漢謨拉比銘文中提到的庫提人和Tukris最終在新疆定居下來,其中庫提人在河西走廊發展成月氏部落,而Tukri人則占據了今新疆南部的庫車和焉耆,他們後來被稱為吐火羅人。
吐火羅人分北路及南路往東方進發,直至受匈奴所阻為止,但考古基因證明,匈奴也有不少原始印歐血統,事實上史前時代原始印歐人的遺址東至外蒙古。北路的部份在龜茲及焉耆定居,建立了龜茲及焉耆等國,並分別發展了龜茲語及焉耆語。另一支往南路分佈的吐火羅人則曾建立了于闐,及東接河西走廊的鄯善等國家。
語言
1890年,英國軍官鮑威爾(Bower)在庫車從當地農民手中買到一些樺樹皮寫本,後經研究後發現為迄今最古的4世紀梵文寫本,引起轟動。除梵文外,學者們很快從中區分出兩種過去從來不為人知的古代語言,其中一種即現在所謂的吐火羅語。吐火羅語作為一種印歐語,卻不像居於東方的印歐語(如梵語、粟特語、波斯語、印地語、俄語等)一樣屬於噝音類(satem語組),而是與居於西方的印歐語(如凱爾特語、日爾曼語、拉丁語等)一樣同屬顎音類(centum語組)。有人說他們不同於其他印歐民族,可能是與烏拉爾語系民族接觸有關。
文字
當佛教由印度傳入,吐火羅人便開始接觸印度的各種文字,他們使用其中一種婆羅米文拼寫自己的語言,成了吐火羅語的文字。
生活習慣
根據中國歷史文獻,吐火羅人能歌善舞,善賈市爭分銖,善騎馬射箭,已有妓寮。下文是一些關於他們生活的描述:
「龜茲,……。橫千里,縱六百里。土宜麻、麥、粳稻、蒲陶,出黃金。俗善歌樂,旁行書,貴浮圖法。產子以木壓首。俗斷髮齊頂,惟君不翦發。姓白氏。居伊邏廬城,北倚河羯田山,亦曰白山,常有火。王以錦冒頂,錦袍、寶帶。歲朔,斗羊馬橐它七日,觀勝負以卜歲盈耗雲。蔥嶺以東俗喜淫,龜茲、于闐置女肆,徵其錢。」[6]
「屈支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穈麥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產黃金銅鐵鉛錫。氣序和風俗質。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服飾錦褐斷髮巾帽。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所以此國多出善馬。」
「出鐵門,至睹貨邏國(舊曰吐火羅國,訛也)。其地南北千餘里,東西三千餘里。東阨蔥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縛芻大河中境西流。自數百年,王族絕嗣,酋豪力競,各擅君長,依川據險,分為二十七國。雖畫野區分,總役屬突厥。氣序既溫,疾疫亦眾。冬末春初,霖雨相繼。故此境已南,濫波已北,其國風土,並多溫疾。而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據其多雨,亦是設教隨時也。其俗則志性恇怯;容貌鄙陋,粗知信義,不甚欺詐。語言去就,稍異諸國。字源二十五言,轉而相生,用之備物,書以橫讀,自左向右,文記漸多,逾廣窣利。多衣疊毛,少服褐。貨用金、銀等錢,模樣異於諸國。」[7]
吐火羅和月氏、大夏關係
研究吐火羅的學者大致分為兩派:
支持月氏說的文獻根據
- 《三國志·魏志》引《西戎傳》:「敦煌西域至南山中從婼姜西至蔥嶺數千里有月氏遺種。[8]
- 出生在龜茲的高僧鳩摩羅什在所譯《大智度論》中「吐火羅」旁註「小月氏」三字。[9]
- 431年翻譯的《求那跋摩經》(Gunavarman)將梵文「吐火羅」譯為月氏。[10]
- 敦煌文件《西天路竟》:「又西一日至高昌國,又西行一千里至月氏國,又西行一千里至龜茲國。」[11]
高昌、龜茲之間為焉耆,即月氏。
大夏
馬迦特曾建議將Thogar訓為Dat-ga,即「大夏」古讀音,但伯希和指出,根據高本漢古代漢語對音,大夏古代讀音Dat-ga不太可靠[12]。
後裔
中華民國學者岑仲勉認為西戎中的義渠為吐火羅人後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梅村提出類似看法,認為義渠與緄夷皆為吐火羅人分支。
參見
參考文獻
- ^ 《隋書》、《北史》、《舊唐書》、《新唐書》。
- ^ 《大唐西域記》。
- ^ Krause, Todd B.; Slocum, Jonathan. Tocharian Online: Series Introduction. Linguistics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22-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8).
- ^ 徐文堪. 新疆古尸的新发现与吐火罗人的起源问题. 北京市: 崑崙出版社. 2005. ISBN 7800407993.
- ^ 亨寧著,徐文堪 譯註. "历史上最初的印欧人". 《突厥民族研究》.
- ^ 《新唐書》
- ^ 玄奘《大唐西域記》
- ^ 列維《吐火羅語》
- ^ 伯希和·列維. 吐火罗语考.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4. ISBN 7-101-04083-7.
- ^ 伯希和《吐火羅語與庫車》
- ^ 徐文堪著 《吐火羅人起源研究·總論》 第35頁 2005 崑崙出版社 ISBN 978-7-80040-799-4
- ^ 伯希和《吐火羅語與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