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右北平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右北平郡,中國古名。戰國燕國置。秦代郡治在無終縣(今天津市薊州區)。西漢移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黑城古城),隸屬於幽州刺史部。王莽時改稱北順。東漢時移治土垠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東南)。西晉改右北平郡為北平郡魏太武帝時期平州北平郡經撤置與設置轄域發生了重大改變,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平郡主體已併入漁陽郡。隋唐時曾復置,均因襲魏太武東遷後的地域。

建置

燕昭王時,燕將秦開醫巫閭山,度遼水,破東胡朝鮮,北略其地,置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沿革

秦時右北平郡治無終縣(今天津市薊州區)。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領秦故廣陽郡及五邊郡。高帝十二年以皇子劉建為燕王。七國之亂後,景帝裁燕國邊郡,右北平遂為漢郡。

漢書·地理志》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右北平郡領十六縣:平剛縣、無終縣、石成縣、廷陵縣、俊靡縣、薋縣(都尉治所)、徐無縣、字縣、土垠縣、白狼縣、夕陽縣、昌城縣、驪成縣、廣成縣、聚陽縣、平明縣。有66689戶,320780人。其郡轄地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唐山市、承德市大部,秦皇島市北部,天津市北部一隅,遼寧省朝陽市西部以及內蒙古赤峰市中南部[1]

東漢時,由於烏桓鮮卑的侵擾,右北平郡轄地大為縮減,僅存西漢時郡域的西南一隅。北界大致為今長城一線偏北。領四縣:土垠縣、無終縣、徐無縣、俊靡縣[2]

漢末,烏桓勢力漸大,控制了幽州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上谷等邊郡,號為三郡烏丸。右北平烏桓大人烏延,自稱汗魯王,被袁紹封為單于建安十一年,曹操發兵平三郡烏桓,徙烏桓諸部入居中原。西晉時改右北平郡為北平郡,此名稱直沿用至隋唐

魏太武帝改置

外部圖片連結
image icon 平州北平郡主體撤併入漁陽郡後,密雲設置後但漁陽縣撤置前的北魏時期幽州漁陽郡漁陽縣、漁陽郡(原北平郡)無終縣、土垠縣土垠城及北平城,以及平州(新設)北平郡地圖[3]

魏太武帝時期,平州北平郡東遷至遼東地區,原有北平郡轄地併入漁陽郡

魏書·地形志》載:「漁陽郡秦始皇置,真君七年併北平郡屬焉。」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三永平府載:「後魏太武徙置平州及遼西郡,又分置北平郡」;盧龍縣(新昌縣)條載:「後魏延和初為遼西郡及平州治又僑置新昌縣為北平郡治北齊廢遼西郡入北平」。

隋朝的北平郡,在今天秦皇島市以西,郡治在盧龍縣。唐朝天寶元年(742年)改平州為北平郡。下轄盧龍縣石城縣(今河北省豐潤縣王官營鎮)、馬城縣(今河北省樂亭縣古河鄉),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平州[4]

唐朝北平郡太守

郡城

根據《考古》1982年02期《寧城縣黑城古城址調查》:

昭烏達盟寧城縣甸子公社黑城大隊古城址,在1958年曾有簡要報導,當時調查未發現「外羅城」,時代認為是遼;但又見到許多漢代遺物,感到尚須進一步探索。1976年春,在這座古城址內發現了新莽時期錢範作坊遺址,自此以後,更加引起了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這座古城址的注意。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寧城縣黑城遺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

位於寧城縣甸子鎮的黑城遺址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城遺址是始建於漢代的右平郡郡治平剛城故址,歷史上是我國燕山北口的重要門戶,與漁陽、遼東、遼西、上古一道並稱為北方五郡。遺址外牆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800米,內城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外牆因年代久遠,僅見局部、漫屏土崗。內城經遼、金、元、明修繕沿用,現存高大城垣。城內遺蹟遺物豐富,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存。

據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

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黑城遺址上游10公里建有總庫容1.2億立方米的大(二)型打虎石水庫,地名出自漢朝李廣射石虎典故。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分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 ^ 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
  3. ^ 《中國歷史地圖集》
  4.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5. ^ 《唐刺史考全編》
  • 西漢右北平郡治平剛考,李文信,《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