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行政區劃
現行印度行政區劃主體為四個層次和五個層次並存的格局,分一級行政區、縣、鄉(市)、村(鎮)四級制與邦(一級行政區)、專區、縣、鄉(市)、村(鎮)五級制。印度城市,不論大小,絕大多數隸屬於縣,鎮與村則隸屬於鄉。
較小的分區(村莊和街區)僅存在於農村地區。在城市地區,存在城市本地機構,而不是這些農村地區。
區劃層次
區劃類型
除一級行政區(state)、縣(district)和村以外,印度其他層次的區劃單位稱呼全國不統一。
印度行政區劃 | |||||||||
序號 | 邦和屬地 | 面積 | 縣 | 鄉級區劃 | 鎮 | 村莊(1991年數據) | |||
數量(個) | 區劃名稱 | 合計 |
村莊 |
無人村 | |||||
1 | 安德拉邦 | 160,205 | 593 | 5,454 | Circle | 5,161 | 634,321 | 587,226 | 47,095 |
2 | 阿魯納查邦 | 83,743 | 13 | 149 | Circle | 17 | 3,649 | 3,649 |
- |
3 | 阿薩姆邦 | 78,438 | 23 | 142 | Circle | 125 | 25,590 | 24,685 | 905 |
4 | 比哈爾邦 | 94,163 | 37 | 533 | C.D.Block | 130 | 77,697 | 67,513 | 10,184 |
5 | 恰蒂斯加爾邦 | 135,191 | 16 | 97 | Tehsils | 97 | - | * | * |
6 | 果亞邦 | 3,702 | 2 | 11 | Taluk | 44 | 369 | 360 | 9 |
7 | 古加拉特邦 | 196,024 | 25 | 226 | Taluk | 242 | 18,509 | 18,028 | 481 |
8 | 哈里亞納邦 | 44,212 | 19 | 67 | Tehsils | 106 | 6,988 | 6,759 | 229 |
9 | 喜馬偕爾邦 | 55,673 | 12 | 109 | Tehsils/Sub-Tehsils | 57 | 19,388 | 16,997 | 2,391 |
10 | 賈坎德邦 | 79,714 | 18 | 210 | C.D.Block | 152 | - | * | * |
11 | 卡納塔卡邦 | 191,791 | 27 | 175 | Taluk | 270 | 29,193 | 27,066 | 2,127 |
12 | 喀拉拉邦 | 38,863 | 14 | 63 | Taluk | 159 | 1,384 | 1,384 | - |
13 | 中央邦 | 308,245 | 45 | 259 | Tehsil | 394 | 76,220 | 71,526 | 4,694 |
14 | 馬哈拉什特拉邦 | 307,577 | 35 | 353 | Tehsil | 378 | 43,025 | 40,412 | 2613 |
15 | 曼尼普爾邦 | 22,327 | 9 | 38 | Sub-Division | 33 | 2,212 | 2,182 | 30 |
16 | 梅加拉亞邦 | 22,429 | 7 | 32 | C.D.Block | 16 | 5,629 | 5,484 | 145 |
17 | 米佐拉姆邦 | 21,087 | 8 | 22 | R.D.Block | 22 | 785 | 698 | 87 |
18 | 那加蘭邦 | 16,579 | 8 | 93 | Circle | 9 | 1,225 | 1,216 | 9 |
19 | 奧迪沙邦 | 155,707 | 30 | 388 | Police Station | 138 | 51,057 | 46,989 | 4,068 |
20 | 旁遮普邦 | 50,362 | 17 | 72 | Tehsil | 157 | 12,795 | 12,428 | 367 |
21 | 拉賈斯坦邦 | 342,239 | 32 | 241 | Tehsil | 222 | 39,810 | 37,889 | 1,921 |
22 | 錫金邦 | 7,096 | 4 | 9 | Sub-Division | 9 | 453 | 447 | 6 |
23 | 坦米爾那都邦 | 130,058 | 30 | 201 | Taluk | 832 | 16,780 | 15,822 | 958 |
24 | 泰倫加納邦 | 112,077 | 33 | ||||||
25 | 特里普拉邦 | 10,486 | 4 | 38 | C.D.Block | 23 | 856 | 855 | 1 |
26 | 北方邦 | 240,928 | 70 | 300 | Tehsil | 704 | 123,950 | 112,803 | 11,147 |
27 | 北阿坎德邦 | 53,483 | 13 | 49 | Tehsil | 86 | 0 | * | * |
28 | 西孟加拉邦 | 88,752 | 18 | 341 | C.D.Block | 375 | 40,889 | 37,910 | 2,979 |
A |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 | 8,248 | 2 | 7 | Tehsil | 3 | 547 | 504 | 43 |
B | 昌迪加爾 | 114 | 1 | 1 | Tehsil | 1 | 25 | 25 | - |
C |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和達曼-第烏 | 491 | 1 | 1 | Taluk | 2 | 71 | 71 | - |
D | 查謨和喀什米爾 | 112 | 2 | 2 | Taluk | 2 | 24 | 24 | - |
E | 拉達克 | 32 | 1 | 4 | Sub-Division | 3 | 23 | 7 | 16 |
F | 拉克沙群島 | 1,483 | 9 | 27 | Tehsil | 62 | 209 | 199 | 10 |
G | 德里 | 480 | 4 | 10 | Commune Panchayat | 6 | 264 | 263 | 1 |
H | 朋迪治里 | 480 | 4 | 10 | Commune Panchayat | 6 | 264 | 263 | 1 |
備註(帶「*」號)1991年, 賈坎德邦是比哈爾邦的一部分,恰蒂斯加爾邦是中央邦的一部分,北阿坎德邦是北方邦的一部分 |
一級行政區(States/territories)
印度全國劃分為35個一級行政區,分為三類即邦、聯邦屬地、聯邦首都轄區,其中邦為主要形式共28個,另外有8個聯邦屬地和德里首都轄區。
專區(division)
專區為英文division的漢譯,介於邦與縣之間的區劃,地位類似於中國的地區,這一詞彙可能譯自1950年代,當時中國的地區稱為「專區」,1970年中國的專區改稱為「地區」。傳統上,印度各邦在邦與縣之間設有專區(division)區劃,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先後大多數撤銷[1]。印度的專區源自英國殖民地時期的區劃,當時的專區介於英屬印度諸省與縣之間的行政區。印巴分治後,原英屬印度分化為三個獨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作為行政區劃類型的division在印巴二國漸漸減少,在孟加拉國成為一級行政區名稱(漢譯為「省")。在印度,專區作為第二級區劃在部分邦存在。分布如下:
- 比哈爾邦(Bihar、Bihār)9專區[2]
- 哈里亞納邦(Haryana、Haryāna)4專區
- 查謨-喀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Jammu and Kashmīr)3專區
- 中央邦(Madhya)10專區
- 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Mahārāshtra)6專區
- 拉賈斯坦邦(Rajasthan、Rājasthān)7專區
- 北方邦(Uttar)18專區
- 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Uttaranchal)2專區
- 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3專區
- 喜馬偕爾邦(Himachal、Himāchal)4專區
- 卡納塔卡邦(Karnataka、Karnātaka)4專區
縣(district)
印度行政區劃的主體之一為district,漢譯為縣,縣為每個一級行政區的主要區劃類型,2001年,印度全國共計593個縣。按印度全國1,027,015,247人口(2001年),印度每個縣的人口規模173.19萬。縣在下列各邦為邦下的第一級區劃單位(對於設有專區的邦,則為邦下的第2級區劃單位):
- 德里國家首都轄區(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
- 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
- 阿魯納查邦(Arunachal Pradesh)
- 阿薩姆邦(Assam)
- 恰蒂斯加爾邦(Chhatisgarh、Chhatisgarh)
- 果亞邦(Goa)2縣
- 古加拉特邦(Gujarat、Gujarāt)
- 賈坎德邦(Jharkhand)
- 喀拉拉邦(Kerala)
- 曼尼普爾邦(Manipur)
- 梅加拉亞邦(Meghalaya、Meghālaya)
- 米佐拉姆邦(Mizoram、Mizorām)
- 那加蘭邦(Nagaland、Nāgāland)
- 奧里薩邦(Orissa)
- 旁遮普邦(Punjub)
- 錫金邦(Sikkim)
- 坦米爾那都邦(Tamil Nadu、Tamil Nādu)
- 特里普拉邦(Tripura)
鄉級區劃(Sub division/tehsil/block)
由於各邦面積大小、人口數量以及歷史、文化、種族的差異,縣下的第一級區劃名稱各邦不盡相同,縣以下區劃層次的設置也不盡一致,有的縣份設置三級,有的縣份為二級。按印度全國1,027,015,247人口(2001年),5,454個鄉(縣轄一級區劃)計算,印度每個鄉的規模18.83萬人口,相當於同期中國大陸縣級行政區平均人口規模的三分之一,或9個現行鄉級行政區的人口規模。
- 縣轄區(Sub-division):類似於中國大陸從1950年代-1990年代廣泛存在縣轄區,每個縣轄區有若干鄉(Block即Tehsil)。層次上為:Sub-division → Block(Tehsil)→ 村,這種設置的邦有喜馬偕爾、中央、馬哈拉什特拉、特里普拉、北方和西孟加拉邦。
- 鄉(Tehsil、Taluk、block):鄉是印度次大陸地區廣泛存在的縣以下基本區劃單位,同時也是地方政治實體,與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鄉不同之處,印度的鄉下轄鎮(市鎮)。很多以tehsil命名的區劃為縣的第一級區劃,有的tehsil下設sub-tehsil,每個sub-tehsil管轄數個村,層次上為:tehsil → 村,或tehsil → sub-tehsil → 村。
村(village)
村為印度鄉以下區劃廣泛存在的基層區劃,鄉下轄的鎮與村屬於同一區劃層次。按印度全國1,027,015,247人口(2001年),587,226個村計算(不包括無人村和鄉以下鎮),印度每個村的人口規模 1,749人,略低於同期中國村級區劃的平均人口規模。
城市區劃單位(ward)
城市區劃單位(ward):在孟買,ward為zone以下的行政區劃單位(Administration of Mumbai)。
城鎮管理(Municipal governance)
印度城鎮均實行自治(Municipal governance),規模大的城市為一個縣(city district)或跨越多個縣,小的為一個村的規模。印度城市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城市概念,中國一個城市即為一個行政區,跨越行政區的稱為「城市群」或「都市圈」;中國城市有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中國城市既有普遍能理解的城市概念也有區劃概念。印度城市除了極少數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城市如昌迪加爾、德里為中央直轄區以外,絕大多數城市屬縣管轄,地位與鄉相同。印度很多城市由跨縣域,這種類型稱為「都會區」,如孟買都會區包括孟買市(Mumbai City district,直譯即「孟買城市縣」)、孟買縣(Mumbai Suburban District,直譯即「孟買城郊縣」),由孟買自治機關(孟買市政委員會)負責管理。
印度城鎮(ULBs)本質上為地方行政單位,按照潘查亞特(Panchayati)框架,規定相應的架構和職能。根據印度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資料,1991年全印有3255個城鎮。印度城鎮以人口規模分為三大類型,即設立自治機關(Nagar nigam)的城市、設立自治委員會(nagar palika)的中小城市和設立市鎮委員會(Nagar panchayat)的小鎮。
大城市(Municipal corporation)
根據潘查耶特製度的規定,人口超過1百萬的城市設立自治機關(Nagar nigam),各個城市自治機關均為邦政府組成部門,城市自治機關為一級地方政府,主要職能包括社區服務,諸如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和住房等事務;財政收入依賴於供水、住房、市場、娛樂和汽車消費等稅收來源。
小城市(Municipal council)
市鎮(Nagar panchayat)
自治議會(autonomous council)
印度的自治地區(自治區/Autonomous region)從區劃名稱上不能反映出來,其代表性機構為自治議會(autonomous council),因此嚴格講,印度的自治地區不屬於區劃形式。自治議會基於印度憲法框架設立,其權限由國家立法機關授予。由於民族問題、地區發展問題而設立自治議會,如保護原住民桑提內爾人在北桑提內爾島設立的北桑提內爾島自治議會。自治地區(或自治議會管轄範圍)可以為一個鎮、一個縣或跨越多個縣。以下為印度各自治地區:
- 阿薩姆邦
- 拉達克
- 梅加拉亞邦:三個自治議會跨越6個縣。
- 米佐拉姆邦:三個自治議會跨越三個種族區域。
- 特里普拉邦:特里普拉部落地區自治議會
- 北桑提內爾島:北桑提內爾島位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這個島嶼居住桑提內爾人,桑提內爾人為至今與世隔絕的民族。
參考文獻
- ^ Chhattisgarh to reintroduce division syste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dia:Thaindian News)
- ^ Govt of Bihar. [2009-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